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8-12诊治的22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采用背侧入路置入桡骨远端背侧钢板,骨质缺损明显者行异体骨移植。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0~26)个月。22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0(8~12)周。术后X线片显示桡骨短缩平均1.7(0~3)mm,掌倾角平均10°(7°~13°),尺偏角平均20°(14°~25°)。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41°~58°,平均54°;掌屈43°~56°,平均50°;桡偏16°~31°,平均25°;尺偏21°~35°,平均29°;前臂旋前62°~80°,平均74°;前臂旋后54°~85°,平均71°。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优16例,良4例,可2例。结论背侧入路桡骨远端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桡骨远端背侧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术前需准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需精细分离软组织并尽可能使复杂骨折简单化,同时术后循序渐进完成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2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5岁(21 ~ 78岁)。骨折AO分型:A3型1例;B2型5例;C1型2例,C2型11例,C3型3例。其中5例术中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后评估包括影像学测量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关节活动范围,握力测量,肩臂手功能丧失量表( DASH)评分,以及Gartland-Werley量表评分。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个月(12~32个月)随访。所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6个月内(2~6个月)获愈合。影像学测量尺偏角平均为25.3°(22°~29°),掌倾角平均为12.1 °(8°~14°),桡骨高度平均为1.1 cm(0.8 ~ 1.3 cm)。Stewart改良评分的优良率为90.9%。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为53°(30°~68°),掌屈平均为47°(32°~65°),尺偏平均为22°(16°~ 30°),桡偏平均为14°(11°~ 32°),旋前平均为76°(30°~ 90°),旋后平均为72°(10°~ 90°)。以健侧为参考,术侧握力平均为72% (15 kg)。DASH评分平均为11.4分(0~70分),Gartland-Werley量表评分平均为3.4分(1~16分)。结论 桡背侧双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对于背侧皮质粉碎严重的患者,能够为骨折提供更加牢固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0,(4):375-377
[目的]评价背侧入路在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6年11月共收治46例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以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锁定钛板内固定。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对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术后1周~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损伤。随访1年1个月~6年2个月,平均(38.32±4.17)个月,所有骨折均正常愈合,无切口感染,无伸肌腱断裂,无拇长伸肌腱刺激症状,1例肌腱粘连,经取内固定手术时同时行肌腱松解术后好转。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的测量评定,优20例,良21例,可5例,优良率89.13%。术后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骨折复位保持良好。[结论]应用背侧入路治疗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5.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3月-2006年10月,我们对36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整复,再配合行掌桡侧入路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临床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较困难.经皮穿针固定对关节外骨折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取出容易,但存在强度差、并发症多等缺点.外固定支架是治疗严重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但针对不同骨折类型所应用的支架种类也应不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孰优孰劣仍存在争议,有学者报道掌背侧联合切口、双侧内固定效果较单侧内固定好.腕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为桡骨远端骨折微创检查、治疗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应用前景很大.自体骨移植是治疗干骺端粉碎性骨折的金标准,但植骨来源有限,骨替代物和可吸收材料的发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6例,其中普通T型钢板固定26例,LCP钢板固定8例,克氏针固定22例。植骨者30例,手术均在伤后2周内进行。结果平均随访10·6个月,根据Dienst标准,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T型钢板固定92·3%,LCP钢板固定87·5%,克氏针固定90·9%。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根据其损伤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处理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时,LCP钢板与普通钢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9.
<正>笔者自2005年1月~2007年6月,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9例均采用手术治疗,骨缺损时支撑植骨,临床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9例,男31例,女18例;年龄18~72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占所有骨折的15%~20%。部分合并有关节内骨折,通常可以通过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对于有短缩等不稳定骨折,特别是涉及关节面的骨折,骨折复位后发生再移位的比例高,影响关节功能,导致关节畸形、疼痛、功能受限。笔者自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应用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25例,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粉碎不稳定骨折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57例患者根据不同骨折分别行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结果 57例获得8~18个月随访,平均11.3个月。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6例,良19例,可9例,差3例。其中外固定架组:优19例,良15例,可6例,差1例;手术内固定组:优7例,良4例,可3例,差2例。晚期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3例,腕管综合征2例。结论 桡骨远端粉碎不稳定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创伤小,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之间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效果。方法于2000年3月~2004年9月共对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分别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5.6个月,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0例,优良率达92.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外固定组24例,优良率达87.4%,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相对而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3.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其中复位不满意或复位后再移位的病例大部分为不稳定骨折。传统的保守治疗难以做到骨折良好的对位和稳定的固定.从而造成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骨关节炎、正中神经卡压和指伸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本院自2000年3月至2004年9月.共手术治疗此类骨折2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3例66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 63例患者中有58例6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侧,良20侧,可9侧,差4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干部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钢板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获得随访的AO/ASIF分型为A3型及B2型以上的各类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分别采用T形钢板固定治疗30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34例.放射学治疗结果按Batra和Gupt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功能恢复以腕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方果 钢板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4周.Batra和Gupta评分70分以下2例,70分以上2例,80分以上26例;优良率为86.7%.其中5例(5/30例)患者有腕关节轻度疼痛,3例(3/30例)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达不到腕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的最低功能要求.外固定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1周.按Batra和Gupta评分70分以下3例,70分以上3例,80分以上28例;优良率为82.4%.其中5例(5/34例)患者有腕关节轻度疼痛,6例(6/34例)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达不到腕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的最低功能要求.方论 采用钢板及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具体可根据患者的功能需求、年龄及经济状况灵活选择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7.
掌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目的初步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掌侧LCP结合克氏针撬拨、植骨等技术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35例,比较研究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结论对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减少结构性植骨、避免肌腱激惹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组比较研究,观察一种支垫钉技术结合锁定钢板在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3年2月,我科进行的所有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共107例,其中仅应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A组)59例,应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支垫钉技术治疗(B组)48例。随访两组患者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及Dienst功能评分等,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8~21个月,随访以完成内固定取出手术为两组手术方法终点,平均14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钢板螺钉无松动断裂。两组患者掌倾角、尺偏角得到明显改善,B组患者掌倾角改变更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改善两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Dienst功能评估疗效,两组无明显差异,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支垫钉技术在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中对有效恢复掌倾角存在积极意义,结合锁定钢板可牢固维持复位,有利于患肢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家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8):948-951
目的比较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12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55.5岁。交通伤18例,跌伤43例。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术前均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30例行CT检查。按AO分型,B1型25例,B2型18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腕掌侧(A组,n=34)及背侧(B组,n=27)入路切开行钢板内固定术。术前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145.0±53.0)^o和(8.6±3.1)^o,B组分别为(-40.0±30.0)^o和(7.3±5.6)^o。术前A、B组桡骨短缩分别为(12.0±5.3)mm和(10.3±4.2)mm;关节面台阶A组为(4.3±2.2)min,B组为(4.1±3.3)min。结果6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8.2±1.6)周,B组为(8.1±1.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功能采用C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8周A组优7例,良10例,差17例,优良率为50.0%;B组优7例,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A组优21例,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8.2%;B组优18例,良5例,差4例,优良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学评估采用Sarmiento评分,术后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A组分别为(9.5±3.1)^o和(18.0±8.2)^o,B组分别为(11.0±4.7)。和(16.0±7.6)^o术后两组均未见桡骨短缩;关节面台阶两组均〈1mm;所有指标A、B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背侧不同手术入路可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提供有效复位及早期功能锻炼。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腕关节旋前功能受影响,且远期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20.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掌侧或背侧内固定的选择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 探讨T型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中的应用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就不同类型骨折分别采用T型钢板掌侧或背侧固定,对于骨皮质破坏较严重,支撑不满意的病例,通过植入人工骨或自体骨来恢复局部的稳定性。结果 本组64例病例,经手术复位,纠正畸形满意,术后2~3d开始指导下的功能训练。平均随访时间29.63个月,总体优良率达90.77%。其中,55侧行掌侧固定(其中30侧为桡骨远端骨折向背侧移位),优良率达92.72%;伤后6周以上陈旧骨折或损伤情况估计从掌侧入路有困难的患者,采用背侧入路钢板固定,优良率为77.77%。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向掌侧移位的病例,掌侧入路是理想的方式,对于向背侧移位的病例(Colles骨折),同样也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桡骨远端掌侧切口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骨床平坦,易操作,符合张力带原则,软组织破坏相对较少,维持背侧软组织合页的完整性,植骨不易外漏等优点。掌侧入路钢板固定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特别是对新鲜骨折;陈旧骨折在6周以内有条件仍可从掌侧入路,并疗效满意。背侧入路钢板固定,治疗效果稍差,背侧截骨后植骨的患者,对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