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CHB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CHB患者280例(CHB组),分为稳定组(114例)和活动组(166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IFNγ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CHB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14.54±36.28) ng/L比(26.43±12.01) ng/L和(84.87±45.24) U/L比(27.44±11.52) U/L,P<0.05].稳定组、活动组血清IFNγ和ALT水平分别为(54.21±21.33) ng/L、(32.64±15.59) U/L和(164.57±41.25) ng/L、(93.26±41.55) U/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组血清IFN γ和ALT水平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血清IFN 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504,P<0.01).CHB活动期患者治疗后缓解患者(126例)和未缓解患者(40例)血清IFNγ水平分别为(76.24±31.16)、(169.15±39.46) n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HB患者中存在血清IFN γ水平的高表达,升高的血清IFNγ水平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的肝损伤,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成为CHB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慢性HBV感染及其所致终末期肝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健康,HBV cccDNA是慢性乙型肝炎难以治愈和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虽然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降低肝细胞和血清HBV DNA水平,但其载量的下降不能判断cccDNA是否被清除,也无法预测是否有持续的抗病毒效果。HBV RNA由cccDNA转录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OPN)水平与肝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HBV感染血清学标志和HBV DNA的结果分为:A组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组为正常健康志愿者.用ELISA测血清OPN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浓度.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O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以HBeAg阳性组水平最高,OPN与ALT、AST、TBil呈正相关,与GGT无相关性.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疗效估计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3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根据预后及转归情况分为预后好及预后差2组,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HE活性的变化。结果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好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HE值为(3 534.56±646.31)U/L,治疗后为(5 758.25±823.56)U/L;预后差组治疗前血清CHE值为(2 027.23±552.15)U/L,治疗后为(1 532.17±326.63)U/L。两组患者治疗前CHE活性均低于正常值;预后好组CHE活性治疗前后均明显高于预后差组(均P<0.01)。预后好组治疗后血清CHE活性逐渐升高(P<0.01),预后差组则继续降低(P<0.01)。结论测定血清CHE活性可了解肝脏的合成和储备功能,对估计疗效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尽管乙肝疫苗的应用大大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但全世界仍有20亿人被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其中3.5亿人成为慢性携带者。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但其疗效尚难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4、IL-6、IL-8、IL-10、IL-18的变化.方法 选择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重型肝炎30例(SH组),慢性肝炎30例(CH组),并设健康对照组20例(NC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TNF-α、IL-4、IL-6、IL-8、IL-10、IL-18.结果 CH组患者血清TNF-α、IL-4、IL-6、IL-8、IL-18水平均较NC组明显上升,SH组患者血清TNF-α、IL-4、IL-6、IL-8、IL-18水平亦较CH组明显上升,血清IL-10水平在SH组较CH组明显下降,CH组较NC组亦明显下降.结论 TNF-α、IL-4、IL-6、IL-8、IL-10、IL-18均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反应并且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功能特点,为进一步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表面分子HLA-DR、CD80、CD86的表达,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DCs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L)-12的水平,比较DCs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的功能特点。结果培养7天的DCs在透射电镜下观察,DCs充满每个视野,细胞体积较大,细胞表面突起较丰富,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溶酶体丰富,线粒体结构较清楚,核大而圆,核膜清晰,染色质分布较均匀。正常对照组的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率均〉54%,而慢性乙型肝炎及HBV携带者组上述DCs表面分子的表达率普遍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慢性乙型肝炎与HBV携带者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7天DCs上清IL-12的表达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HBV携带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慢性乙型肝炎与HBV携带者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HBV携带者均存在DCs表型和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对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周病毒学应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48周,采用电化学发光微粒法检测基线及治疗后12周、24周血清HBsAg和HBeAg变化情况,分析其动态变化与治疗应答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比较预测疗效的价值,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64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访48周有8例患者发生完全病毒学应答。24周HBeAg<9.25COI(OR=45.000,P<0.01,阳性预测值为71.43%,阴性预测值为94.74%),24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97.1%(OR=71.400,P<0.01,阳性预测值为58.33%,阴性预测值为98.08%)是48周完全应答的预测因素。结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血清HBsAg、HBeAg变化对48周完全应答有预测价值,其中血清HBeAg的下降更有益于疗效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相当重要。已有研究证明,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结合检测可鉴别非活动性HBV携带者。抗HBV治疗过程中,检测HBsAg定量可反映抗病毒疗效。HBAg水平快速下降可预测持续应答。此文就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Cs)的免疫功能。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阳性及10例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 DN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HBV滴度时DCs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的功能,同时收集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例作对照。结果 12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中有7例DCs内可检测到HBV DNA,检出率为58.33%。血清HBV DNA阳性组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血清HBV DNA阴性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IL-12的表达水平在DCs HBV DNA阳性组明显低于DCs HBV DNA阴性组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Cs亦能受到HBV的感染,感染了HBV的DCs,其IL-12分泌功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贫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健康人、3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和5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患者红细胞相关参数及DAT进行检测,并对影响DAT阳性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慢重肝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以及红细胞压积(HCT)均低于慢乙肝患者和健康组(P0.05),而慢重肝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高于慢乙肝和健康组(P0.05);慢重肝患者、慢乙肝患者和健康组DAT阳性率分别为62.82%、13.33%和0。DAT阳性的慢重肝患者红细胞计数、Hb浓度和HCT均低于相应DAT阴性患者(均P0.05),RDW却高于DAT阴性慢重肝患者(P=0.001);慢重肝患者红细胞毛细管分离后,衰老红细胞的DAT阳性强度高于年轻红细胞DAT阳性强度(P0.001);在慢重肝患者中,DAT的阳性和阴性的患者在性别、年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补体C3、C-反应蛋白及是否并发糖尿病方面存在差异(均P≤0.05)。结论慢重肝患者贫血的产生可能与衰老红细胞吸附抗体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有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肝病毒大蛋白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 DNA以及HBeAg,探讨LHBs与HBV DNA的关系,研究LHBs反映HBV复制情况的可靠性,揭示HBeAg阴性乙肝患者检测HBeAg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LHBs和HBeAg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 171份乙肝患者HBV DNA、LHBs的检测结果显示:LHBs的检测结果与HBV DNA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LHBs的检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LHBs含量具有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17。结论 LHBs能够反映出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血清中的LHBs与HBV 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反映HBeAg阴性乙肝患者病毒复制情况的新的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6月-2013年6月医院传染科收治的重型乙型肝炎患者82例,另取4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和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根据患者病毒载量分为低病毒载量组(HBV-DNA拷贝数<104/ml,21例)和高病毒载量组(HBV-DNA拷贝数>106/ml,61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存活组52例和死亡组30例;HMGB1表达的测定使用ELISA法。结果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和重型乙型肝炎组HMGB1的表达分别为(12.47±1.84)、(32.65±5.79)和(76.61±8.56)μg/L,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病毒载量组HMGB1的表达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入院时HMGB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后7d时存活组HMGB1表达显著升高(P<0.01),但到14d时又比入院后7d时显著减低(P<0.01),并低于入院时(P<0.01);死亡组HMGB1的表达入院后7d以及14d HMGB1表达呈逐渐持续减低的趋势(P<0.05)。结论重型乙型肝炎出现了HMGB1的异常高表达,动态监测HMGB1表达的变化有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短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CSHB患者的病历资料:57例采用抗病毒治疗+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1),26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治疗(组2),观察2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的好转情况。结果经过2~4周的治疗,组1患者ALT、TBIL、PTA、HBV DNA的下降值等与组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1的治疗好转率为78.95%(45/57),组2为57.69%(15/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在组1中,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2种药物治疗好转率分别为69.57%(16/23)和68.42%(1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CSHB的临床治疗效果,尤其可改善早、中期CSHB患者的预后;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均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和乙肝病毒标志物,比较HBV-LP与Pre-S1的差异,探讨HBV-LP与乙肝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对202例乙型肝炎患者和80例正常对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HBV-LP、Pre-S1以及HBV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20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LP阳性率为84.65%,与HBV-DNA阳性率为82.67%无显著性差异,明显高于Pre-S1的阳性率58.41%。同时在HBV-DNA阳性乙肝患者中,HBV-LP阳性率为94.61%,显著高于HBeAg的阳性率。HBV-DNA拷贝数的对数与HBV-LP含量具有相关性(r=0.928)。结论:HBV-LP与HBV-DNA相关性好,是能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32例)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在治疗4、12、24和48周时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4、12、24、48周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值率分别为63.33%、76.67%、86.67%、93.33%,对照组分别为37.50%、50.00%、56.25%、65.6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LT复常率及血清HBeAg阴转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可迅速降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更有效抑制HBV复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HBV-LP)反映HBV复制的可靠性及其检测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4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的HBV-LP和乙型肝炎两对半结果,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平行检测HBV-DNA结果。结果 30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标本中,HBV-DNA的阳性率67.76%,HBV-LP的阳性率75.6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86例HBeAg阴性患者HBV-LP阳性率65.59%,高于HBV-DNA的阳性率(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6例HBeAg阴性患者中,HBV-DNA和HBV-LP检出一致率为76.34%;血清中HBV-LP(OD值)与HBV-DNA拷贝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53。结论 HBV-LP能反映出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在HBeAg阴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V-LP较HBV-DNA更能敏感反映HBV的感染复制状态;在无条件开展HBV-DNA检测的一些基层医院,HBV-LP可以作为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的一个很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周力  王长嘉  路洪艳  陈阳  王亮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9):1662-1662,1708
目的:评价慢性乙肝与自身免疫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标记测定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ANA、AMA、SMA抗体。结果:85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约为32.9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BVDNA阳性组与HBVDNA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常规诊疗中检测自身抗体,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变异特点以及与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20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和阳性各60例)与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研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eAg阴性和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前C区G1896A变异及BCP区A1762T和G1764A变异,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的水平。结果 120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总检出率为60.00%(72/120),其中HBeAg阴性组变异检出率为80.00%(48/60),HBeAg阳性组变异检出率为40.00%(24/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0.00,P=0.000)。HBeAg阴性组G1896A变异(38.33%)和联合变异(G1896A、A1762T和G1764A同时变异,25.00%)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16.67%、0.00%)(分别x~2=7.06,P=0.008;x~2=17.14,P=0.000)。变异组血清IFN-7水平为(102.33±27.20)pg/mL,明显高于无变异组(79.18±16.43)pg/mL及对照组(35.77±4.23)pg/mL(分别t=5.72,t=19.33,均P=0.000);变异组血清IL-10水平为(28.13±7.00)pg/mL,明显高于无变异组(13.91±5.42)pg/mL及对照组(13.68±2.27)pg/mL(分别t=12.50,t=15.65,均P=0.000)。结论 G1896A变异和联合变异更常见于HBeAg阴性CHB;G1896A和A1762T/G1764A变异与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甲型或戊型肝炎对其肝功能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重叠甲型肝炎(慢乙肝+甲肝组)患者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慢乙肝+戊肝组)患者47例和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组)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及抗HAV IgM、抗HEV IgM,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 法检测HBV载量,同时检测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时间。结果慢乙肝+戊肝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转氨酶增高,清蛋白下降,总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慢乙肝+甲肝组和慢乙肝组(P<0.05)。慢乙肝+甲肝组患者的总胆红素、转氨酶增高,总胆红素、转氨酶恢复正常时间较慢乙肝组显著延长(P<0.05),但两组的清蛋白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重型肝炎发病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转氨酶、胆红素有一定影响;戊型肝炎重叠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肝功能及其预后均有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