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手术后患者腹腔引流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研究能否通过观察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早期诊断术后肠梗阻.方法 我们选择了100例行乙状结肠癌或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后第1、3、5d提取患者的腹腔引流液,检测IL-1β,IL-6和TNF-α水平.结果 有8位患者在术后第10~15 d出现肠梗阻,两组患者术后第1d和第3d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术后第5d,肠梗阻组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而非肠梗阻组的IL-1β、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总体来说,非肠梗阻组的92例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在术后前5d呈下降趋势,而肠梗阻组的8例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腹腔引流液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的升高可能是一项早期预测术后肠梗阻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64例施行手术的胃癌患者,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术后第1天、第3天腹腔引流液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l99)水平,为临床胃癌预后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其免疫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其与患者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1例结直肠癌患者的281枚淋巴结,分别采用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检测转移癌灶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淋巴结CK20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8^+及NK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2、sIL-2R及IL-12水平。结果21例患者281枚淋巴结中,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例16枚(5.7%,16/281),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CK20mRNA表达阳性)者10例140枚(49.8%,140/281),2种方法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及检出阳性病例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淋巴结CK20mRNA表达阴性患者术前CD4^+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IL-2及IL-12水平高于8例HE染色无法检出而CK20mRNA表达阳性(即存在微转移)患者(P〈0.05),而前者术前CD8^+细胞活性及sIL-2R水平低于后者(P〈0.05);且CK20mRNA的表达与CD4^+(r=-0.769)及NK(r=-0.532)细胞活性、CD4^+/CD8^+比值(r=-0.755)、IL-2(r=-0.834)及IL-12(r=-0.819)水平间均呈负相关(P〈0.05,P〈0.01),与CD8^+细胞活性(r=0.562)及sIL-2R水平(r=0.751)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结直肠癌术后19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腹腔感染组(45例)和腹腔未感染组(151例)。统计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模型对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19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腹腔感染45例,腹腔感染发生率为22.96%。45例腹腔感染患者共检出菌株48株,革兰阴性菌36株(75.00%),革兰阳性菌10株(20.83%),真菌2株(4.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肠梗阻、切口长度≥15 cm、手术时间≥2.5 h、引流管留置时间≥10 d及住院时间≥30 d是结直肠癌术后腹腔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OR=2.751、2.659、3.108、2.404、2.575、2.455,P<0.05)。构建预测模型:logit(P)=-10.669+合并糖尿病×1.012+术前肠梗阻×0.978+切口长度≥15 cm×...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胆汁中癌胚抗原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转移数目是确定分期,判断预后和决定辅助治疗的重要指标。我们14例标本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检查淋巴结,共得淋巴结579枚,平均41.36±17.14枚。6例发生26枝转移淋巴结。同时其中5例术中抽取胆囊胆汁测定CEA值,三例高于血清正常值(15ng/ml),其中一例术后作CT发现肝内可疑转移灶,术后19月作B超发现肝内转移。我们认为采用淋巴结显示技术,全数、逐个、连续切片检查淋巴结可以增加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从而提高分期;测定结直肠癌病例的胆囊胆汁CEA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的肝转移灶;初步观察,有可能淋巴结转移数目与肝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6.
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早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相关因素,探讨其治疗方法以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一新概念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年1月至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61例黏膜肌层浸润和黏膜下层浸润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4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病例选用细胞角蛋白(CK)的单抗、经免疫组化法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结果黏膜肌层癌变时25%(4/16)的病例可出现区域淋巴结微转移,黏膜下层癌变时则有31.3%(10/32)的病例可出现淋巴结微转移和转移。在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浸润的早期结直肠癌中,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和肿瘤大小相关,当肿瘤最大径≥3cm时微转移多见(P=0.031)。黏膜下层浸润时,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还和癌变的腺瘤类型(绒毛状腺瘤)、浸润深度(sm3)密切相关(P值分别为0.039和0.018)。随访发现11.5%(3/26)的黏膜肌层癌变病例,有局部复发、血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表现。结论黏膜肌层浸润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中已可以出现区域淋巴结的微转移,当癌变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淋巴结微转移和转移的发生率更高。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选择局部切除手术需要慎重。当肿瘤最大径≥3cm、癌变腺瘤为绒毛状腺瘤或有证据提示黏膜下层浸润已达sm3时,建议选择根治性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南方医院1975~1999年间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1374例,建立全部资料的Access数据库,选择相关的字段进行检索,从不同角度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51.9%,51岁以上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1.3%。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其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随肠管受肿瘤侵犯的周径增大,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 1975~ 1999年间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 1374例 ,建立全部资料的Access数据库 ,选择相关的字段进行检索 ,从不同角度分析各临床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30岁以下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5 1 9% ,5 1岁以上年龄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31 3%。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 ,其淋巴结转移率增高。随肠管受肿瘤侵犯的周径增大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增大。隆起型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为 30 9% ,溃疡型为 39 7% ,浸润型为 42 1% ,胶样型为 42 9%。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的转移率分别为 33 3%、49 6 %和 6 1 1% ,且随肿瘤的分化程度降低 ,淋巴结转移率增高。肿瘤体积的大小及术前癌胚抗原 (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主要有 :年龄、肿物侵犯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肿物体积的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这些因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局部淋巴结转移是结直肠癌复发的重要预测因素,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的复发率高达50%。然而,即使是不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的pN。结直肠癌患者,复发率也高达25%。美国Tomas Jefferson大学Waldman等的新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pN0并不代表淋巴结没有肿瘤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手术治疗的291例结直肠癌病例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占肠腔周径、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类型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分化程度、肠壁浸润深度、术前血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肠壁浸润深度是影响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测定腹腔冲洗液中CEA值早期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扩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腹腔冲洗液中CEA值早期预测胃癌根治术后腹腔扩散严轶群,张建生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腹腔转移,在临床上依然常见,本文检测80例良、恶性胃病患者手术时腹腔冲洗液中CEA水平,探讨其与胃癌根治术后腹腔内扩散之间的关系。一、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80例,其中...  相似文献   

12.
术后腹部感染的腹腔引流液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原  陈瑜  郑树森 《腹部外科》1999,12(4):168-169
对本科三年间术后腹部感染的100 例腹腔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检出77 例病原菌阳性, 共分离出97 株菌株: 革兰氏阳性球菌36 株(37.1% ), 革兰氏阴性杆菌51 株(52.6% ), 酵母样真菌10 株(10.3% )。肠球菌属列检出菌首位(27.8% ), 以肠球菌合并其它菌群感染的占混合感染的90.5% 。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上述菌株具有高度耐药性: 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2.8% ); 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1.4% , 27.5% )。说明: 外科医生在努力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和保持局部引流通畅的同时, 要时刻注意菌群的改变和耐药菌株的增加, 并及时调节抗生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直肠癌层面优先入路侧方淋巴结清扫病人侧方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生存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进行腹腔镜层面优先入路侧方淋巴结清扫的病人临床资料,对病人侧方淋巴结及肠系膜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与生存预后进行分析(应用COX风险模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侧方淋巴结转移应归属于局部转移还是远处转移。结果 共纳入111例病人,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肠系膜(-)侧方(+)”组(20例)和“肠系膜(+)侧方(+)”组(58例)病人的生存数据进行分析显示,“肠系膜(-)侧方(+)”组3年生存率为58%,“肠系膜(+)侧方(+)”组3年生存率为59.8%,与文献报道相比,两组生存曲线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期的N2期生存曲线一致,3年生存率与直肠癌N2期相近。结论 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而直肠系膜淋巴结未转移的病人预后可能与直肠癌N2期的病人相似,优于Ⅳ期直肠癌病人,提示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应归属于区域淋巴结转移而非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外(PN)、肠内营养(EN)支持的效果进行前瞻性研究.方法 选取结直肠肿瘤患者60人,随机分组,分别行PN、EN,以体重、上臂周径、外周血血红蛋白(HGB)、淋巴细胞记数(LYM)、血清向蛋白(ALB)、前白蛋白(PAB)作为营养评价指标,并观察肠管恢复蠕动、排气时间.结果 EN组体重、上臂周径、LYM、ALB较PN组更接近正常,HGB、PAB、排气恢复时间EN组较PN组缩短.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以EN为佳.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腹腔内脱落癌细胞或微小癌灶(又称腹腔微转移)是导致结直肠癌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联用癌胚抗原(CEA)、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和细胞角蛋白20(CK20)3种标志物检测腹腔内脱落癌细胞,以期提高腹腔微转移的检出率。1.材料与方法:采集协和医院2001年5月至2002年3月手术的52例结直肠癌患者(病灶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腹水或腹腔灌洗液,其中男33例、女19例,中位年龄59岁。以结直肠癌细胞株(LS-174T)和10例新鲜结直肠癌组织作为阳性对照;以30例非肿瘤患者的腹水或腹腔灌洗液作为阴性对照。试剂:总RNA提取试剂盒、反转录试剂盒、PCR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直肠前哨淋巴结(SLN)的定位方法及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方法,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亚甲蓝染色法淋巴结示踪,寻找染色的SLN,切除后的SLN行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K20免疫组化检测;并与前期直接行淋巴结清扫的60例患者对比.结果 亚甲蓝组中可识别SLN者54例(90.0%),高于前期直接清扫组的24例(40.0%)(P<0.05);54例中行常规HE染色检出36例阳性,18例阴性.18例SLN阴性者行免疫组化检测,6例(33.3%)检出有微转移灶.结论 联合应用亚甲蓝和细胞角蛋白CK20进行结直肠癌SLN定位优于单用其中之一种方法;免疫组化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7.
腹部术后的乳糜漏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笔者根据本科大宗病例的统计结果,总结了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腹腔乳糜漏的诊治及预防经验,强调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以期获得较早的治疗终点,缩短住院时间,进一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化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提高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方法 对8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用五氟脲嘧淀 (5 Fu)和卡铂作腹腔化疗。结果 共完成 192 6次 ,无明显毒副作用 ,总有效率达 83.7% ,尤其是对有腹水的患者效果显著。结论 用 5 Fu加卡铂作腹腔化疗是结、直肠癌术后预防和治疗肝转移和腹腔内播散的有效化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的预后判断主要根据有确切资料的病理学分期、原发灶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的组织学结果,术后3~7 d就能得出结果.但传统的淋巴结检查方法中,淋巴结转移数目和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结果常因工作量巨大,旷日持久,不能得出结果.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患双方都要求及早确定分期,用以确定辅助化疗,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皆对病人有害,是无证据、不负责且不规范的治疗.当今国外有研究局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浸出液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CEA)浓度密切相关,并能简捷、快速得出结果,有待成为一种诊断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pN0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126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了解是否发生微转移.Kap-lan-Meier法计算5年生存率,采用χ~2检验、Log-rank检验、Pooled over strata、Pairwise over strata分析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体分型、浸润肠壁深度、分化程度、血管浸润和淋巴管浸润及微转移对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9.98%(406/2032)的淋巴结CK旱阳性表达,与淋巴管侵犯有关(χ~2=11.243,P<0.05).10个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没有影响.淋巴结CK旱阴性表达、孤立肿瘤细胞巢(ITCs)和微转移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3%、68%和54%.ITCs与CK呈阴性表达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微转移与CK呈阴性表达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pN0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术后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应予以积极的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