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介绍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一些基本原则。方法:讨论抗菌药物作用机制、使用原则、常用抗菌药物及其特点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系。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的各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考虑著多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滨青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3):241-243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活动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我院实施严格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活动,按病历编号随机抽查活动前后各1000份出院病历(住院天数3d,出院状况显效或有效),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并统计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我院住院患者的抗菌药使用强度、使用率、I类切口预防用药百分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以及与抗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例数及总例数下降,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显著上升(x2=24.759;P0.01)。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明显促进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4年和2017年上海市3所公立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性。方法基于相关临床路径,对2014年和2017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2个病种的181份住院病例进行病案评阅,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性。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性相对较高,而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性相对较低,尤其是我国临床路径推荐的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患者数量仅占抗菌药物使用患者数量的4.80%。结论我国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的抗菌治疗推荐方案应及时更新,急性胆囊炎住院患者初始抗菌药物治疗的及时性和正确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孟海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049
为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管理重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笔者调查分析了184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以2011年10月份359例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 相似文献
6.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 总被引:32,自引:87,他引:32
目的了解某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1d的全院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给药途径、用药量。结果1347例住院患者中,689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1.15%;总DDD为1377.73,使用指数为102.28;抗菌药物使用指数排在前5位的科室为呼吸科(272.58)、口腔科(193.86)、泌尿外科(158.15)、普外科(157.82)、神经外科(155.69)。结论使用指数能较准确反映抗菌药物利用情况,口腔科、泌尿外科、普外科的抗菌药物使用过多。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微生物依据。方法 基于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相关节点数据及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的住院患者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收集2015—2018年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分离菌株和住院期间送检标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比较抗菌药物使用前后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015—2018年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共检出非重复菌株69 037株(包括细菌及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7 900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44 055株(占63.81%),真菌7 082株(占10.26%)。住院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中检出非重复菌株15 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 661株(占31.04%),革兰阴性菌9 451株(占62.93%),真菌905株(占6.03%)。治疗用药前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有送检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属、大肠埃希菌,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在所有送检标本中占比,较用药前低。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后送检标本分离菌株中耐药率更高。结论 研究首次报道大样本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菌株及药敏情况,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在抗菌治疗后标本中显示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产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对策。方法选取790例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管理对策实施前该院产科收治的患者(对照组)和790例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管理对策实施后该院产科收治的患者(观察组)。对产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进行总结分析,并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2.53%)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0.63%)较低(χ^2=11.285,P<0.05)。结论通过对产科进行积极整改和专项调研,实行专项处方点评制度、分级管理制度,强化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能够促进产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明显改善,降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通过持续改进管理体制,有利于产科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可靠的微生物依据。方法 基于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后台相关节点数据及医院检验信息系统收集的住院患者分离菌株及药敏结果,收集2015—2018年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分离菌株和住院期间送检标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比较抗菌药物使用前后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2015—2018年住院患者所有送检标本共检出非重复菌株69 037株(包括细菌及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7 900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44 055株(占63.81%),真菌7 082株(占10.26%)。住院患者入院后首次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中检出非重复菌株15 01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 661株(占31.04%),革兰阴性菌9 451株(占62.93%),真菌905株(占6.03%)。治疗用药前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有送检标本分离菌居前5位的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假丝酵母菌属、大肠埃希菌,苛养菌如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在所有送检标本中占比,较用药前低。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抗菌治疗后送检标本分离菌株中耐药率更高。结论 研究首次报道大样本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菌株及药敏情况,临床常见分离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在抗菌治疗后标本中显示更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