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皮内镜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皮脊柱内镜经椎弓根锚定技术治疗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手术技巧。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运用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经椎弓根入路治疗向下高度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4例。其中男11例,女13例;L2,31例,L3,45例,L4,518例;年龄48~72(59.5±7.2)岁;病程8~26(16.2±6.3)个月。所有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在术前1 d,术后1周及术后3、6、12个月运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并采用改良Macnab评价体系评估临床疗效,对所取得的数据运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7.5±5.3)个月。手术时间(69.8±14.2) min,1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平卧休息后好转,其余23例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腰腿部疼痛、下肢麻木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Wiltse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切除术并纤维环修复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单节段LDH患者82例,其中采用经Wiltse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47例(对照组),采用经Wiltse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V形双通道脊柱内镜(VBE)系统辅助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手术(VBE-TLIF)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4月,因单节段腰椎疾病于我院接受VBE-TLIF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8~77岁,平均57.0±11.7岁。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前及术后3d、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评估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症状缓解情况。分析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影像学资料等,评估手术优良率及融合率。结果: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7.0±3.6个月(24~36个月),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平均术前下肢痛VAS评分6.3±1.6分,腰痛VAS评分5.7±1.1分;术后3d下肢痛VAS评分1.9±0.9分,腰痛VAS评分2.3±0.8分;术后18个月下肢痛VAS评分0.7±0.6分,腰痛VAS评分0.9±0.7分,疼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ODI为(15.0±5.8)%,较术前[(60.2±15.3)%]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屈髋乏力1例,经对症治疗1个月后改善;1例出现融合器移位伴神经根激惹症状,二次手术翻修,融合率为95%(19/20);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达95%。结论:VBE-TLIF是安全有效的腰椎微创融合技术方法,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院行有限髓核摘除术的59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缝合组28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对照组31例行小切口腰椎椎板开窗有限髓核摘除,未行纤维环缝合。采用MacNab标准对术后1、3、6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椎间盘高度及椎间盘夹角对术后6个月时的脊柱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术后1、3个月2组Mac Nab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缝合组患者椎间盘高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复发及再手术患者。结论有限髓核摘除结合纤维环缝合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疗效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是降低复发率和再手术风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术后5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7例,男63例,女54例;年龄24~72岁,平均50.6岁。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单纯侧隐窝狭窄症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侧隐窝狭窄32例,伴有髓核钙化15例。L3,42例,L4,556例,L5S148例,L4,5合并L5S111例。中央型22例,旁侧型95例。隆起型32例,破裂型73例,游离型12例。单侧98例,双侧19例。采用腰椎后路椎间盘镜椎间盘切除术(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和神经根管扩大。结果:117例经随访48~84个月,平均5.5年,根据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93例,良16例,差8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熟练的操作技术是减少MED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边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BE)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于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计划行手术治疗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31例,行UBE手术。其中男11例,女20例,年龄为(62.8±8.1)岁(38~75岁)。手术节段为L3/L43例、L4/L516例、L5/S112例。记录31名患者术前、术后2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以及手术时间、术中硬膜破裂例数、平均住院日。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改变手术方式病例。手术时间为(55.1±11.7)min(43~87min)。术中硬膜破裂1例(3.2%)。31例患者均顺利出院,住院时间(5.2±3.1)d(3~10d)。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4±2.9)个月(3~9个月)。患者VAS评分术前为(8.1±1.1)分,术后2d为(3.5±1.3)分,术后1个月为(2.3±1.1)分,术后3个月为(0.5±0.4)分,术后各时间节点与术前相比均有差异(P0.05)。ODI评分术前为(66.2±12.8)%,术后2d为(37.4±9.9)%,术后1个月为(24.2±8.3)%,术后3个月为(11.1±2.5)%,术后各时间节点与术前相比均有差异(P0.05)。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优良率为90%,其中优64%(20例),良26%(8例),可6%(2例),差3%(1例)。结论 UBE技术具有微创、视野清晰、操作灵活、减压彻底、学习曲线平缓的特点,为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微创方法,值得临床医生借鉴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正>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的后路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金标准",但有学者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后路小切口手术较广泛地剥离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组织,使局部软组织失神经支配,并且局部椎体骨性结构也被破坏,影响脊柱的稳定性~([1])。因此,经过临床医师们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内窥镜被应用到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41-1745
[目的]探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疗效。[方法]2012年9月~2015年9月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6~25岁,平均18.80岁。责任节段L_(2/3)1例、L_(3/4)6例、L_(4/5)15例、L_5/S_1 6例。25例采用经椎间孔入路,3例采用经椎板间入路。[结果]手术时间60~170 min,平均90 min。1例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术中发生硬脊膜撕裂而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根及马尾损伤并发症。1例术后第5 d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其余26例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18.80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5.81±2.73)分下降至(1.63±1.12)分(P<0.05),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74±2.30)分下降至(0.81±0.55)分(P<0.05),ODI由术前的(52.55±19.22)%降至(11.88±7.60)%(P<0.05)。Mac Nab法疗效评定结果优18例、良7例、可1例。[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能保留腰椎活动度、明显缓解症状,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术后12个月腰椎MRI显示手术节段椎体后缘获得良好塑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双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7年8月—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采用PELD治疗双节段LDH患者40例(双节段组),并按照年龄、性别和手术节段匹配同期采用PELD治疗的单节段LDH患者80例(单节段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临床疗效。结果 双节段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高于单节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双节段组和单节段组末次随访时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和85.0%。2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均无腰椎不稳、术中神经根损伤或术后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PELD治疗双节段LDH疗效确切,且不会影响术后脊柱稳定性或增加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对54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34~60岁,平均42.7岁;病变节段为L4/L534例,L5/S120例。依据手术方式将其分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MiTLIF)组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 OTLIF)组,分别为24例和30例。分析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观察术后1年椎间融合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4个月,MiTLIF组出血量(40.2±15.6) mL,住院时间(6.2±2.4) d,术后2周JOA评分18.7±1.9,OTLIF组出血量(203.6±52.8) mL,住院时间(10.8±4.2) d,术后2周JOA评分15.1±1.4,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JOA评分,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单侧椎弓根固定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时,MiTLIF组出血量更少短期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患者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18~48岁,中位年龄27岁,其中16例<30岁;病程6个月~5年,中位病程21个月。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采用椎板间入路,于镜下症状侧单侧摘除突出椎间盘,全部或部分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所有病例无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肠道损伤、硬脊膜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2~92 min,中位时间57 min。术后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后缘离断骨块完全切除2例,部分切除16例,未切除3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7.10±1.20)分,术后3 d(3.46±0.23)分,术后6个月(2.36±0.19)分;腿痛VAS评分,术前(8.80±0.55)分,术后3 d(3.54±0.28)分,术后6个月(2.59±0.26)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  相似文献   

12.
脊柱内镜手术治疗下肢剧烈放射痛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特征及采用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行经皮脊柱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伴有严重症状的微小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1~73(48.8±10.1)岁,随访时间8~48(21.8±10.3)个月。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手术相关资料,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比较术前和术后评分,末次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34例均以单侧下肢剧烈放射痛为主要症状,术前症状持续时间0.33~84个月。椎间盘突出位于L4,5的7例,L5S1的27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MSU分区,31例位于B区。所有病例术中证实突出髓核压迫神经根,26例神经根明显红肿。手术时间30~80(43.5±9.5) min,术前VAS评分(8.1±1.3)分,ODI评分(31.8±6.7)分;术后1个月和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腰椎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K-Rod动态固定对邻近节段保护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9月采用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 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1例患者.A组(K-Rod组)24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存在退变,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K-Rod动态固定;B组(单节段融合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行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2组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椎间隙高度、腰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头侧邻近第一节段活动度(ROM1)、头侧邻近第二节段或尾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ROM2)、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发生率.结果随访 24~37个月.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改善,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腰椎总ROM术前及末次随访之间均无差异.A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2组ROM1及ROM2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末次随访时8例患者出现11(11/138,8%)枚螺钉松动;B组无螺钉松动.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增加的动态固定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单节段融合邻椎病的风险,因此适应证选择合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临床分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洛阳正骨医院,河南洛阳 471002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LDH的分型方法较多[1,2],本文就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临床分型进行探讨,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 CT、MRI及组织学分析,探讨腰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的病理学性质。 方法 选取下腰痛患者中其 MRI T2 加权像存在局限性 HIZ患者 41例,男 23例,女 18例;年龄 33~50岁,平均年龄 38岁。按照 MRI T1 加权像 HIZ的特点分为两组,T1 加权非高信号组(29例)即 T2 加权像呈高信号,T1 加权像呈低或等信号;T1 加权高信号组(12例)即 T1、T2 加权像均呈高信号。所有病例均同时进行 X线和 CT检查,T1 加权非高信号组中 26例进行了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T1 加权非高信号组 15例、T1 加权高信号组 7例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分别为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或后路椎体间减压融合术,并对术中切取的 HIZ区域标本进行 HE染色和(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 结果 T1 加权非高信号组患者 X线、CT及 MR检查均显示椎间盘退变,26例进行椎间盘造影以及疼痛激发试验者中 21例造影阳性及疼痛复制,并显示纤维环破裂,其中 15例阳性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阴性。术中切取的 HIZ区域标本 HE染色显示为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CD34染色可见 HIZ区域内新生毛细血管,CD68见 HIZ区域内多量染色阳性的巨噬细胞,而 HIZ外区域表达较弱。而 T1 加权高信号组患者椎间盘在 CT上显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HE染色可见明显的钙化灶和钙化的潮汐线形成。结论 腰椎间盘后方 HIZ,在 T2 加权像的局限性高信号、T1 加权像呈局限性较低或等信号意味着通常所指的纤维环破裂伴随肉芽组织长入;而 T2、T1 加权像均呈高信号可能是钙化或骨化灶,因此,传统 HIZ 的概念可能需要进行一定的修正,结合 CT 检查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何升华  赵祥  吴小海  丁浩  方俊 《中国骨伤》2012,25(11):920-922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6月,收治1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82岁,平均50.67岁;病程3~10个月,平均5.75个月。突出节段:T12L11例,L1,21例,L2,33例,L3,47例,其中合并L4,5间盘退变6例,合并L5S1间盘退变2例。12例责任椎间盘退变分级均为Ⅲ级。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椎间盘后方纤维环均撕裂,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于术前、术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末次随访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0~2.5h,平均1.45h;术后住院时间4~9d,平均5.83d。12例均获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5个月。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髓神经损伤。术前VAS评分为(8.00±1.21)分,术后为(1.92±0.7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ODI评分为(78.81±13.65)%,末次随访为(16.19±3.5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3例,良8例,可1例。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有益的尝试,患者术后疗效较佳,但需注意与L3,4以下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