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用于右胸及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0~65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随机分为ESPB联合TAPB镇痛组(ET组)和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IA组)。ET组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ESPB、超声引导下TAPB,分别于操作结束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IA组不予阻滞,两组术毕均采用PCIA。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T_0)、气管插管时(T_1)、手术切皮时(T_2)、手术30 min (T_3)、60 min (T_4)、90 min时(T_5)、手术结束时(T_6)的HR、MAP;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泵药液输注总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 ESPB 20 min后可阻滞T_3—T_9脊神经支配区域,TAPB 20 min后可阻滞T_9—L_1脊神经支配区域。与T_0时比较,T_2时IA组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T_0和T_2时ET组HR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2—T_6时IA组HR明显快于ET组、MAP明显高于ET组(P0.05)。ET组术后1、6、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IA组(P0.05),术后0~24 h和0~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药液输注总量明显少于IA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IA组(P0.05),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I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经右胸及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可有效抑制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其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患者总体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用于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65~77岁,BMI 20~24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联合静脉镇痛组(E组)和静脉镇痛组(C组),每组40例。E组于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mg混合液30ml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C组不予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记录患者术后1、6、12、24和48h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和舒适度(BCS)评分。记录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记录皮肤瘙痒、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情况和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全脊麻等ES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不同时点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BCS评分明显升高(P0.05),追加曲马多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皮肤瘙痒、头晕和胸闷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见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全脊麻等ESP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E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T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TPVB。罗哌卡因注入20 min后用冰块测定阻滞平面。术毕两组均给予PCIA至术后48 h。记录穿刺时间、深度;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例数;记录胸闷、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E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刺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中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两种阻滞联合PCIA均能为胸腔镜肺叶切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泌尿外科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纳入择期行泌尿外科单侧后腹膜外腔镜手术的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F组)。两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11月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75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双侧L_4水平的ESPB,双侧分别推注0.4%罗哌卡因20 ml,注药后20 min使用针刺痛觉评估法监测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方案为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6、12、24、36和48 h的舒芬太尼累积用量、静息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以及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结果术后1、6、12、24、36和48 h,研究组静息VAS疼痛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救镇痛、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可有效提高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肝叶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肝叶切除术患者90例,男63例,女27例,年龄30~65岁,BMI 20~29 kg/m~2, 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次ESPB联合静脉镇痛组(EP组)、硬膜外镇痛组(EA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组(IA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EP组于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地塞米松5 mg单次ESPB。EA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T_(10~11)间隙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术毕硬膜外镇痛。EP组和IA组术毕使用静脉镇痛泵。记录ESPB的阻滞平面和术后2、6、12、24和48 h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泵按压次数、追加曲马多例数;记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ESPB相关并发症;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EP组痛觉阻滞范围,T_5—T_(12)脊神经支配区域16例,T_4—T_(11)脊神经支配区域11例,T_6—L_1脊神经支配区域3例。术后2、6、12、24和48 h EP组和EA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IA组(P0.05)。EP组和EA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曲马多例数明显少于IA组(P0.05)。三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不良反应。EP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IA组(P0.05),EA组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IA组(P0.05)。EP组和EA组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I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技术用于肝叶切除术后镇痛能够获得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与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慢性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腔镜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对肋骨骨折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肋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ESP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后,ESP组行超声引导下术侧ESP阻滞,对照组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术后均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术中病人生命体征、麻醉药物用量,手术后VAS评分和Prince-Henry(P-H)疼痛评分,PCIA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中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中ESP组瑞芬太尼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48小时内ESP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ESP组术后VAS评分和P-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能减少肋骨骨折病人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少PCIA的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肺叶切除术中竖脊肌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A组予0.5%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375%罗哌卡因30 ml,在超声引导下将罗哌卡因注入单侧竖脊肌平面行竖脊肌神经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镇痛药物(舒芬太尼)的用量、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时长、阻滞成功率及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以及阻滞时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比,B组慢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性反应例数比较,A组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叶切除术中使用0.375%罗哌卡因30 ml行竖脊肌阻滞起效稍慢,但阻滞持续时间较长,毒性反应发生率低,可作为首选方案。高浓度局麻药使用时可结合病人全身情况,考虑加入血管收缩剂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
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35 kg/m2,ASA 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以0.5%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选择20 ml作为起始容量,相邻两个容量梯度为2 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 ml(10 mg);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2 ml(10 mg),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记录阻滞后5、10、15、20、30 min的阻滞平面,术后2、6、12、48 h静息和活动(深呼吸)时VAS疼痛评分,术后0~12 h和13~48 h PCA按压总次数。采用Probit概率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穿刺部位出血、术后感染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4例(100%)患者成功完成研究,0.5%罗哌卡因EV50为24.5 ml(95%CI 23.3~25.7 ml)。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术后感染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
结论 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竖脊肌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4.5 ml(95%CI 23.3~25.7 ml)。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E组于术毕即刻行手术侧超声引导下ESPB,在竖脊肌深面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行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T_1)、拔除胸腔引流管后(T_2)的一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PEFR),记录T_1、T_2时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的发生情况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_1)、实际按压次数(D_2)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呼吸困难等发生情况;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T_1时E组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发生率和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_2时E组FEV1、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D_2明显少于C组(P0.05),补救镇痛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E组PONV、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明显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可能与充分的术后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与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期间于本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5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镇痛方式将其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对照组,n=282)与竖脊肌平面阻滞组(观察组,n=258),比较两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首次抬离床面时间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术后48小时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PB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与硬膜外镇痛相当,有利于术后肠蠕动恢复,提高产妇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慢性脓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两组均行全身麻醉,E组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ESP阻滞,术毕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E组超声下胸椎旁间隙显示情况,ESP阻滞20 min后在锁中线处感觉阻滞范围;记录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E组有24例胸椎旁间隙显示不清,ESP阻滞20 min后感觉阻滞节段为4.9±1.0。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4、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性肋骨骨折非手术患者呼吸功能和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1月创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非手术患者81例,男48例,女33例,年龄40~70岁,BMI<35 kg/m 2,ASA Ⅰ或Ⅱ级。按照是否行ESPB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组(E组,n=39)和非ESPB组(N组,n=42)。E组于入院当日或次日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N组未行任何神经阻滞,仅给予胸带外固定及静脉滴注地佐辛5 mg。记录入院后24、48和72 h的用力肺活量(FVC)和VAS疼痛评分,记录入院后24 h内、入院后24~48 h和48~72 h时段内地佐辛用量。记录气胸、神经损伤、血肿、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与入院后24 h比较,入院后48和72 h E组FVC明显升高(P<0.05),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入院后48和72 h E组FVC明显高于N组(P<0.05),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与入院后24 h内比较,入院后24~48 h和48~72 h E组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P<0.05)。入院后24~48 h和48~72 h E组地佐辛用量明显少于N组(P<0.05) 。E组未出现气胸、神经损伤、血肿、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超声引导下ESPB能改善肋骨骨折非手术患者肺活量,提高镇痛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中的镇痛作用。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法,纳入胸背部带状疱疹患者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50岁,BMI 18~28 kg/m2,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6例。E组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注射0.4%罗哌卡因20 ml,C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 ml,连续3 d。记录末次治疗后1个月疱疹部位疼痛的发生情况和静息和运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ID-pain量表和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记录末次治疗后第4周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E组末次治疗后1个月疱疹部位疼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末次治疗后1个月静息时VAS疼痛评分、ID-pain量表评分、SF-MPQ的疼痛总分及情感类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末次治疗后第4周羟考酮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明显减轻急性或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治疗30 d后的疼痛,并减少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深入人心,其中以区域麻醉为主的围术期多模式镇痛在促进胸腹部手术患者的康复发挥重要作用~([1])。区域麻醉中,除传统的硬膜外阻滞、胸椎旁神经阻滞外,近年来出现超声引导下腹横筋膜阻滞、胸神经阻滞、腰方肌阻滞、竖脊肌平面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