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导管从外周静脉导入中心静脉,可以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既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能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护外周血管,减少局部不良反应,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月~2008年6月间PICC后伴有局部皮肤湿疹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为其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柏散外涂治疗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63例PICC置管后出现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3例,除按常规方法进行导管护理外,治疗组以双柏散外涂患处,对照组以50%硫酸镁用纱块湿敷患处。结果双柏散治疗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双柏散外涂治疗静脉炎效果明显优于50%硫酸镁,双柏散不仅能保护受损的静脉,而且能促进PICC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并分析循证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期应用及效果,指导改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行PICC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50例患者为常规干预组,2012年3月-2013年3月50例患者为循证干预组,常规干预组给予PICC常规干预,循证干预组给予循证干预模式指导下的PICC循证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焦虑抑郁情绪和患者干预满意度。结果 PICC置管并发症循证干预组患者发生1例,发生率为2.00%,常规干预组患者发生7例,发生率为14.00%,循证干预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1个月后,循证干预组患者焦虑标准分降至(44.46±3.52)分,抑郁标准分为(44.26±3.16)分,显著低于常规干预组焦虑、抑郁标准分;循证干预组患者干预满意度为100.00%,高于常规干预组92.00%。结论循证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患者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使其焦虑状态得到明显改善,患者干预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冰敷加热敷预防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冰敷加热敷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140例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置管后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方法为:置管24h内冰敷置管后立即开始冰敷1h、间歇2h,交替进行2次冰敷后,改为每6h冰敷1次,每次1h,共2次。热敷在置管后24h进行,每天1次,连续热敷3d。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对照组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后24h内立即给予冰敷,置管24h后热敷能有效减少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因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安全、带管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0年我们就报道了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PICC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1],为了进一步评价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进行了这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43例纵膈异常肿瘤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实践经验。针对纵膈异常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易出现导管置入长度测量不准确以及送管困难等问题,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构建科学的临床操作方案:置管前增加胸部增强CT评估,胸部CT结合体表测量确定导管预置入长度,置管中注意送管技巧及运用心电定位技术减少送管困难,及时发现导管异位,置管后特殊案例资料填写并加强延续性管理。43位患者成功留置PICC导管,将导管置入理想位置为34例,置入理想位置准确率为79.1%,上腔静脉下段位置7例,右心房2例,2例患者经导管外拔处理后导管尖端位于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8.
李天春 《医疗设备信息》2013,(5):110-111,109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解决临床传统穿刺不能完成的PICC病例,提高穿刺置入成功率。方法对54例经静脉给药肿瘤化疗患者行超声引导PICC置管。结果穿刺成功率98.1%(53/54),一次进针成功率92.5%(49/53),1例穿刺过程中患者主诉心悸,要求终止置管。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具有直观、动态、准确、安全的特点,大大地提高了穿刺置入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某医院2019年4月—2020年3月开展QCC活动前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4月—2021年3月开展QCC活动后行PICC置管的39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QCC活动,2组新生儿均持续护理至出院。比较2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情况及护士开展QCC活动前后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静脉炎发生率为20.51%(8/39),低于对照组的5.1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9,P=0.042)。开展QCC活动后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优于开展QCC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53,P=0.006)。结论 开展QCC活动能够减少PICC置管新生儿静脉炎的发生,提升护士相关知识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将导管头端定位于上腔静脉,主要适用于缺乏外周静脉通道、需要反复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渗黏稠的液体以及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采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就诊且接受PICC治疗的104例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9.2%。结论重视对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早预防,可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导管使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对侧静脉血栓的护理带教方法。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科62名实习护生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先观摩老师开展PICC置管对侧静脉血栓护理操作,再由总带教老师经多媒体视频进行集中示教、讲解有关理论和模拟练习,再次观摩老师操作,最后进行临床实习)和对照组(采取传统带教模式,总带教老师进行示范讲解后统一进入临床实习)各31例,对比两组教学效果、满意度、教学质量。结果 观察组在病情观察、疼痛护理、抗凝治疗、置管肢体护理及心理护理方面的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PICC置管对侧静脉血栓护理带教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提升教学效果和带教满意度,教学质量较高,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医院》2017,(6):928-930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模式在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肿瘤患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n=50)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n=50)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自我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及出院后3个月时自我护理能力,焦虑情况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及自我护理技能(40.8±9.8)分、自护责任感(17.4±5.1)分、自我概念(18.8±3.5)分和健康知识水平(50.8±9.8)分等4个维度评分及总分(114.2±8.7)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29.7±5.6,13.4±4.3,15.7±3.5,40.4±9.6,96.7±7.5)分及对照组干预后(31.5±6.4,13.7±4.3,15.9±3.7,41.4±9.3,99.8±8.7)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40.3±6.4)分明显低于干预前(47.5±7.6)分及对照组干预后(46.7±7.1)分,(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静脉炎(2.0%)及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6.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20.0%),(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缓解焦虑情绪并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网络平台在置管患者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17 2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7 227例,女10 027例,年龄12~85岁,中位年龄58岁;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维护的20 3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8 188例,女12 196例,年龄13~86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置管后治疗间歇期均在门诊进行导管维护。比较两组观察数据的录入时间、数据的完整性、各种并发症描述准确性和用词规范性。结果 对照组17 25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46±6)s;观察组20 384例,数据录入平均时间为(12±5)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660,P<0.05)。对照组数据完整例数11 732例,较完整3 623例,不完整1 899例;观察组数据完整19 568例,较完整725例,不完整91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12.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1 840例,不准确5 414例;观察组并发症描述准确18 427例,不准确1 95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 814.000,P<0.05)。对照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5 280例,不规范1 974例;观察组并发症用词规范19 659例,不规范7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600,P<0.05)。结论 简单、方便的数据总结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质量分析,更好地保证置管安全,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响,为针对性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将195例行PICC置管老年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均采用BD公司安全型经外周静脉穿刺PICC导管,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较高,达91%;对照组为75%。结论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侵入性操作PICC置管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研究预防措施,使患者置管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方法调查2009年1月-2012年9月医院行PICC置管患者85例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 85例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6例,感染率为7.1%,置管感染与年龄、血管条件、无菌操作环境、导管置入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及应用化疗、高营养药物的频率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去除高危因素,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对控制医院感染、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上,PICC因其维护方便、创伤小、感染发生率低、减少延迟出院,提高患者满意度等诸多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然而,如果在留置期间出现导管脱出而引起非计划性拔管则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该文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对PICC导管脱出问题的相关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上预防此类问题及PICC置管管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在应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及相应护理方法。方法观察肿瘤患者经PICC置管化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及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结果 68例患者中28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局部出血、静脉炎、感染、堵塞、导管脱出、皮肤过敏等。针对并发症出现原因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23例成功保留,5例失败,被迫放弃置管。结论护理人员加强操作技能,早期开展预防措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能有效减少PICC置管使用中的并发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碘伏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感染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某院2013年4月-2014年5月PICC门诊就诊的106例PICC穿刺点感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百多邦涂抹治疗,实验组采用碘伏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愈时间。结果实验组显效48例、有效5例,对照组显效46例、有效6例、无效1例,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56,P=0.58);实验组患者治愈时间为(7.58±2.41)d,短于对照组的(11.55±3.66)d(t=5.27,P<0.01)。结论碘伏用于治疗PICC穿刺点感染,操作简单,疗效好,治愈时间短,成本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