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姜红  刘桂芳  于锋 《工企医刊》2013,26(1):21-2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作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78例冠心病患者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共检出心肌缺血1135阵次,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86.7%;发作高峰在上午6:00 ~ 12:00,00:00~ 6:00最少,但夜间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冠心病患者SMI发生率高,有极大危险性,DCG对SMI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高,为目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痛性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冠心病患者猝死和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对SM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有益于及早发现SMI.我们对100例SMI的动态心电图表现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孙秀娟 《工企医刊》2014,27(5):1045-1045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指临床确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但缺乏胸痛及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临床又称隐匿性心肌缺血[1].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临床防治的重点,但由于其发作症状不明显,故容易被患者忽视.由于SMI的发生无伴随心绞痛症状,常规心电图很难做出诊断,而应用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监测SMI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临床评价SMI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2-3].本文对98例患者进行了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性缺血的临床指导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评价无痛性心肌缺血(SMI)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临床已确诊为心肌缺血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共检出295阵次SMI,其中05:00~12:00时间段中发生率最高,共计发生156阵次,占总次数的52.88%;发生率次高的时间段为18:00~22:00,共计发生97阵次,占总次数的32.88%;22:00至次日05:00时间段中发生率最低,共计发生46阵次,占总次数的15.59%。有诱发因素的SMI共计187阵次,占总次数的63.34%。心率≥100 bpm时,SMI共计发生175阵次,占总次数的59.32%;心率>65 bpm<100 bpm时,SMI共计发生78阵次,占总次数的26.44%;心率≤65 bpm时,SMI共计发生42阵次,占总次数的14.23%。其发作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多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与心率的增加呈正相关。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临床监测SMI的重要手段,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霜霜 《中国保健》2010,(11):69-69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极易被忽视。为了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对于发现SMI的临床作用,笔者对80例SMI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供血不足的一种病症,临床依据患者是否存在胸痛症状将该病划分为两个类别,即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在既往研究资料中表明,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25%左右为有症状者,75%左右为无症状者;而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的占比区间为20%~60%;以此导致很多患者发病后,因不具备典型症状而大概率误诊、漏诊。现阶段临床多通过冠脉CT、冠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以及心电图运动平板试验等方式对心肌缺血进行诊断,但这些技术存在有创性、体制运动能力要求等弊端,难以普及;动态心电图因不具备上述弊端,且诊断信息更为充足成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心肌缺血诊断方案。本文结合既往研究资料对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价值进行分析,旨在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7年 10月至 2 0 0 0年 5月间在我院做动态心电图 ,有明确心肌梗塞或典型心绞痛病史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过程中有一次以上心肌缺血出现时病人无症状。无痛性心肌缺血判断标准 :病人无症状 ,ST段水平或下斜型下降 >0 1mv持续 1min以上 ,两次间隔 1min以上。 17例病人 ,男 14例 ,女 3例 ,年龄 4 6岁至 71岁 ,平均年龄 5 7岁。其中急性前壁心梗3例 ,陈旧性前壁心梗 4例 ,急性下壁心梗 1例 ,陈旧性下壁心梗 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4例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 3例。1·2 临床资料 因有心悸、胸闷、胸痛…  相似文献   

8.
现代医学认为,冠状动脉血流中断或者降低都是引发心肌缺血的重要因素。并不是所有心肌缺血患者都拥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还有一种患者称之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也就是说其在发病期间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极有可能因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动态心电图技术可以自身强大的功能和效应进行定位诊断,以更加原始的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的各项医疗数据,例如心肌缺血程度、持续时间等。可有效避免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引发的漏诊或误诊问题,为患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更加权威的保障。同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费用较低,操作更为简便,对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心肌缺血患者尽早进行诊断治疗,对于保障治疗效果和预后均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来说,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在诊断中非常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情况,进而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冠状动脉CT等技术对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诊断,但是这些技术均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很大程度上限...  相似文献   

10.
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冠脉)血流绝对或相对减少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根据患者有无胸痛等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有研究表明,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作时,伴有胸痛等症状者占1/4,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占3/4[1].而20%~60%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监测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患者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而容易被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1.
心肌缺血主要是指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绝对或者相对减少,进而诱发机体出现心肌缺氧、缺血等情况,且需要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胸口疼痛等症状,将其分为有症状型心肌缺血或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两种不同类型。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存在胸疼症状的比例大约为25%,而无症状的患者则大约占75%。大约20%~60%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缺少典型的心肌缺血症状,因此容易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的情况。现阶段,临床诊断心肌缺血患者的主要方法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CT检查等。动态心电图具有方便、无创、不影响生活质量等检查优势,且动态心电图的检查费用比较便宜,医生能够通过患者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初步的临床判断。本文针对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患者的疾病诊断指标、方法及临床价值进行综述,为心肌缺血临床诊断提供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5月于我院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冠心病患者80例。根据DCG缺血标准进行诊断。结果对80例患者进行检测,发现71例出现缺血型ST段改变,其中有62(87.3%)例患者是无症状心肌缺血,剩余9(12.7%)例为有症状心肌缺血。SMI组缺血发作241阵(总数268),占到89.9%,SMYI组27(10.1%)阵。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位移,均不存在显著差异。SMI心肌缺血指标在心率、TMI、STm三项上均小于SYMI组,在昼夜心肌缺血指标比较上,日间指标值要远小于夜间指标值,通过对男、女SMI时心肌缺血指标的比较得出男性均大于女性。患者在日间发病以及男性发病的概率均高于夜间和女性患者,三组心肌缺血指标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采取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安全有效,帮助医生充分了解患者情况,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意义重大,帮助医院和患者采取更为科学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12月医院接诊的59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结果。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59例患者中,共有47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对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与常规心电图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下移高峰期均为6:00~12:00;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CHD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24 h内心肌缺血无症状发作阵次占比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CHD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可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临床诊断明确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进行心率、诱发因素、ST段压低情况、昼夜节律分析。结果65例患者共出现心肌缺血发作603.20阵次,多数在6:00-12:00发作(42.3%),呈明显的昼夜分布规律;ST段压低时心率呈快频依赖者占多数(64.6%),合并心律失常者占70.8%。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是临床监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病情评估和指导早期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58例、337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243阵次(72.1%),发作时间高峰在6:00~22:00(74.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为病情的早期判断及及时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CAD)的280例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常规心电图和24 h DCG检查。以冠脉造影结果为依据,比较常规心电图和24 h DCG诊断SM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将280例受试者分为SMI者(观察组,n=165)、有症状心肌缺血者(对照组,n=48)和正常者(n=67),记录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24 h DCG检查结果。结果①24 h DCG诊断SM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心肌缺血发作均以6:00-12:00最高,0:00-6:00最低。③观察组的ST段下降幅度和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CG较常规心电图诊断SMI的准确率高,是诊断SMI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应用12导动态心电图进行24 h监测.患者同时书写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志.记录缺血型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心绞痛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符合24 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ST段压低≥0.1 mV,持续时间≥1 min,两次间隔≥1 min)的有102例,占总例数的92.73%,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72.55%,74/102)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27.45%,28/102),P<0.05;缺血型ST段改变共检出381阵次,其中无症状缺血型ST段改变的检出率(83.73%,319/381)明显高于有症状缺血型sT段改变(16.27%,62/381),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多于6:00~12:00发作,占55.80%.结论 应用12导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导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0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应用12导动态心电图进行24h监测,患者同时书写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志。记录缺血型ST段压低阵数及当时有无心绞痛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符合24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ST段压低≥0.1mV,持续时间≥1min,两次间隔≥1min)的有102例,占总例数的92.73%,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72.55%,74/102)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27.45%,28/102),P〈0.05;缺血型ST段改变共检出381阵次,其中无症状缺血型ST段改变的检出率(83.73%,319/381)明显高于有症状缺血型ST段改变(16.27%,62/381),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多于6:00~12:00发作,占55.80%。结论应用12导动态心电图提高了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特别是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动态心电图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电图 (ECG)和动态心电图 (DCG)特点 ,探讨两者对DCM的预后意义。方法 选择 63例DCM进行ECG和DCG检查 ,并进行长期随访 ,按照随访结果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各种异常对比分析。结果  63例DCMECG以室早和T波改变多见 ,分别为 79 2 %、5 7 5 %。DCG以室早、房早及S -T段下移多见 ,分别为 89 6%、64 4%、2 2 9%。在室早中ECG以偶发室早多见 ,DCG以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多见 ,并有室颤发生。在ECG死亡组室早总发生率、频发室早及T波改变检出率比存活组高 (P <0 0 1)。在DCG死亡组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及短阵室速检出率比存活组高 (P <0 0 1) ,分别是存活组的 6 5、4 6、2 6倍 ;房早也比存活组高 ( P <0 0 1)。结论 DCM患者ECG发现频发室早和T波改变 ,在DCG出现频发室早、成对室早、短阵室速及房早 ,预后差 ,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60例,检测ST段下移次数,当时有无症状,以及ST段下移持续时间.[结果]经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共发现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TIN 412次,其中无症状缺血发作350次,占84.95%(350/412),有症状缺血发作62次,占15.05%(350/412),SMI持续时间(13.5±21.3)min/次,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30.8±26.7)min/次,经比较发现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平均(27.2±7.1)min,ST段压低值平均为(1.58±0.42)mm.心肌缺血昼夜比较发现夜间IT低,MIT长,ST段下降明显,昼夜心肌缺血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SMI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提高了检出率,对临床评估SM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