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同时接受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射频消融治疗,对比两组心脏彩超指标与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8%,高于对照组84.44%,同时LVEF(66.78±7.14)%、LVEDD[(53.11±5.17)]mm、E峰(73.68±6.97)cm/s、E/A峰(1.42±0.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峰(51.97±5.27)cm/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持续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可有效改善心室功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器质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强  孟旭  李岩  韩杰  王坚刚 《中国医药》2010,5(6):522-524
目的 探讨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采用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及其早、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有208例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40例,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168例.消融径线包括3种:标准Cox-Maze Ⅲ手术;改良Cox Mini-Maze手术;单纯左心房迷宫手术.结果 平均射频消融时间(7.1±3.2)min,没有与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出现;9例围术期死亡;3例患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于术后安置永久起搏器;1例发生脑中风及下肢栓塞,总体中风率0.5%.随访5~58个月,与同期施行的单极射频消融组相比,双极射频消融组在术后6个月、12及12个月以上的成功率均高于后者.以末次随访时间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组的非心房颤动心律为92.5%,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2.1%;3种射频消融路径组间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末次随访中,60例患者进行了相关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示左心房收缩功能恢复率为95.0%.结论 干式双极射频消融技术实施简便、安全,耗时短,无论是实施Cox-Maze Ⅲ手术径线,还是改良的消融术式,其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护理.方法:首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予以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护.结果:患者一次性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成功.术后随访6~12个月无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持续性心房颤动(AF)行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 持续性AF患者15例,消融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旁长轴切面测量LAD 、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无AF复发者手术前后LAD、LVEF变化.结果 15例患者消融术后3个月LAD明显缩小[(39.27±4.40) mm 降至(34.99±4.80) mm, P<0.05], LVEF明显改善[(62.73±6.31)%升至(68.59±3.04)%,P<0.05].结论 持续性AF左心房形态学重构在行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后可部分或完全逆转.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围术期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从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6例患者为阵发性房颤,41例为持续性房颤。为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对比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的相关指标,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的并发症情况,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者的LAD及SBP水平均显著低于持续性心房颤动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与持续性心房颤动者的总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与持续性心房颤动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疗法治疗围术期的相关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处理措施,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获得积极预后,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仅予以胺碘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年。比较2组治疗后第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组5例、对照组3例治疗中终止观察。治疗组治疗后第12个月窦性心率维持率为78.0%,高于对照组的53.5%;左心房内径为(34.4±2.0)mm,小于对照组的(37.8±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导管射频消融肾脏去交感神经化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8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均予以经导管射频消融肾脏去交感神经化治疗。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统计28例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舒张压、收缩压变化及降压药物种类变化。结果 28例患者术后3、6个月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患者术后3、6个月降压药物种类均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予以经导管射频消融肾脏去交感神经化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压及降压药物种类,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左心房和左心室远期结构变化。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实施射频消融术的80例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其中42例术后维持窦性心律(未复发组),另外38例术后复发(复发组),于术前、术后12个月随访时,应用超声心电图检查,测量和比较两组左心房前后径、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未复发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均明显减少,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复发组左心房、左心室结构指标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能够逆转左心房、左心室重构,增强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裘益仁 《海峡药学》2012,24(4):163-16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阵发性房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0例,两组根据病情纠正电解质紊乱、去除诱因、抗心衰、对症、支持等治疗对照组胺碘酮第一周1日600mg,第二周1日400mg,此后1日200mg至试验结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1日20mg。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RP平均水平(3.52±0.84)VS(3.45±0.79)mg·L-1;左房内径平均为(38.49±2.45)VS(38.51±3.05)mm无显著性差异;随访12月~3年,平均(17.67±4.23)月,观察组CRP平均水平(2.23±0.45)mg·L-1、左房内径平均(35.32±3.12)mm低于对照组的(3.31±0.46)mg·L-1、左房内径平均(38.48±3.26)mm(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78.57%高于对照组的54.26%(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联合普伐他汀防治阵发性心房颤动明显疗效,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于文超 《河北医药》2013,35(10):1494-1497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左心房与左心室结构的远期改变。方法对35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AF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其左心房、左心室各径线的变化。结果 12例复发患者左心房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及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以及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在术前术后均无显著改变(P>0.05);而23例未复发患者上述指标则均优于术前(P<0.05或<0.01)。结论射频消融术对于AF的治疗效果可靠,术后未复发患者左房、左室将发生显著结构变化,而这种重构对于术后复发率的减低及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预测因素及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阵发性心房颤动首次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患者158例,排除37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者后,64例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者为观察组,57例左心室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价射频消融术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年龄、伴随高血压者占比、左心房前后径、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值、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值/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e')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62±9)岁比(66 ±±5)岁,伴随高血压:43.9% (25/57)比68.8% (44/64),左心房前后径:(39±4) mm比(41 ±4) mm,A峰:(59±20) cm/s比(89±19) cm/s,E/e’:(8.3±2.5)比(12.0±3.7),P<0.05],对照组E/A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7±0.42)比(0.85 ±0.26),P<0.05].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心房前后径是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比值比(OR)=1.098,95%置信区间(CI):1.034~1.165,P=0.002;左心房前后径:OR=1.128,95% CI:1.018~1.249,P=0.022].术后6个月随访时,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观察组和对照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分别为79.7% (51/64)和82.5% (47/5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舒张功能至少提高1个级别者16例(25.0%).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射频时间、放射线时间和心包填塞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和左心房前后径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有关,应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之上联合阿托伐他汀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指标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月发作次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血压方面,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月发作次数来看,观察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月发作总次数和月平均发作次数都要少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中有1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70%,而观察组组中仅有2例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P <0.05)。结论在治疗老年冠心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过程中,使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胺碘酮药物加用培哚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79例在某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例和39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培哚普利片,服用时间为1年。比较经过3、6、12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提高(82.5%vs64.1%),左心房内径显著缩短(34.1±1.7vs38.4±2.1),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加服培哚普利来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确切,并可有效延缓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环肺静脉隔离(CPVI)和CPVI+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扩大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 入选左心房内径≥40 mm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88例,根据术中结果分为CPVI组(132例,CPVI后恢复窦性心律且结束手术时未诱发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者)和CPVI+线性消融组(56例,CPVI后心房颤动未终止或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继续行二尖瓣环峡部线、左心房顶部线和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线消融).随访至术后3年.比较2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单次消融术中结果及并发症.结果 CPVI+线性消融组左心房内径大于CP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5) mm比(43 ±3) mm,P=0.011],LVEF小于CP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8)%比(64±9)%,P =0.045].CPVI+线性消融组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明显长于CPVI组[分别为(205 ± 67) min比(142 ±45) min;(40±16) min比(28 ±21)min,均P<0.01].术后1年,CPVI+线性消融组单次消融成功率低于CPVI组[66.1% (37/56)比79.5% (105/132),P=0.047],但术后3年2组单次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32/56)比59.2% (78/132),P=0.857].术后3年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9% (28/46)比59.2% (78/132),P=0.755].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左心房扩大患者在CPVI基础上加行线性消融近期成功率低于单纯CPVI,但远期成功率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和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70例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加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消融路径包括双侧肺静脉的环形隔离、左心耳切除、左右心房消融和Marshall 韧带切除;术后根据病情给予胺碘酮治疗3~6个月。结果7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消融时间为(14±6) min,术后当天有62例恢复为窦性心律;其中6例分别于术后2周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经静脉持续泵入盐酸胺碘酮后5例转为窦性心律,1例于出院时仍为心房颤动心律;术后当天仍有6例为房颤心律。全组有2例围手术期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前安装永久起搏器。全组无心脏穿孔,无手术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2.3±2.1)d。术后平均随访(9±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有82.8%(58/70)维持窦性心律,14.3%(10/70)仍为心房颤动,2.9%(2/70)为起搏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尖瓣手术同期双心房与左心房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013年5月~2014年7月某院收治的102例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双心房消融组组和单纯左心房消融组各51例,观察两组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结果:观察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19.53±11.85)min、(73.46±6.48)min,对照组对应为(100.53±9.43)min、(61.73±5.96)min,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窦性心律者有47例占92.16%,对照组有39例窦性心律者占76.47%;随访1年时观察组有2例房颤复发占3.92%,对照组有7例患者出现房颤占13.7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行双心房消融术房颤射频消融效果显著,术后患者房颤复发几率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总结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RSD)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的影响。方法 60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片12.5 mg/d、替米沙坦片40 mg/d、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口服,共8周;治疗组在给予上述药物基础上行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晨峰变化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能使难治性高血压晨峰降低,对照组血压晨峰下降的幅度为收缩压(34.13±1.21)mm Hg(1 mm Hg=0.133 k Pa),舒张压(12.11±2.10)mm Hg,治疗组血压晨峰下降的幅度分别为收缩压(35.53±2.11)mm Hg,舒张压(13.31±2.30)mm H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难治性高血压晨峰的控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导管射频消融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能够有效控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率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厄贝沙坦加胺碘酮合用),对照组(胺碘酮单用),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心房颤动复发率、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12个月内治疗组有3例退出,完成27例;对照组退出2例,完成28例。随访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22.22%(6/27),对照组复发率为46.43%(1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房内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缬沙坦、胺碘酮联合预防阵发性房颤63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性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3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沙坦加胺碘酮合用),对照组65例(胺碘酮单用),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两组治疗随访期间阵发性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左心房内径变化。结果:12个月内治疗组有2例退出,完成63例;对照组退出1例,完成64例。治疗组房颤总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房内径在治疗后6个月内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2个月后左房内径治疗组的(35.35±1.6)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37.09±1.5)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能有效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发,维持窦性心律;并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 10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及6个月后的转复维持效果、血压、心率、左心房舒张末期容积(LAEDV)、左心房内径(LAD)、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转复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转复维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LAEDV、LAD、LA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AEDV(142.3±69.4)ml、LAD(32.4±1.8)mm小于对照组的(178.6±63.2)ml、(37.5±2.6)mm, LAEF(0.35±0.40)%大于对照组的(0.25±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可降低心脏负荷,延缓心肌重构,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维持效果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