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含量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比检测了254例患者,其中急性脑梗死121例,急性脑出血34例,脑血管病后遗症期32例,非脑血管病患者67例,正常人群组30例。检测FIB和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FIB和D-二聚体含量较其他组人群高,脑血管病后遗症期患者与非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着高凝聚状态,可能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联合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预后判断及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40例,经临床治疗后达到缓解26例,未缓解14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30例,对40例初诊组应用国际分期系统(ISS)进行临床分期,ISSⅠ期患者10例,ISSⅡ期患者13例,ISSⅢ期患者17例,采集各组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应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VWF、D-二聚体、FDP及AT-Ⅲ,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处理各组间数据的差异。结果 ①=1\*GB3与对照组比较,初诊组VWF(277.84±98.08)%、D-二聚体(6.94±3.84)mg/L、FDP(45.33±27.08)μg/mL含量升高,AT-Ⅲ(64.65±16.49)%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诊组比较,治疗后缓解组VWF(139.07±35.54)%、D-二聚体(0.43±0.25)mg/L、 FDP(2.86±1.78)μg/mL降低,AT-Ⅲ(132.15±31.67)%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未缓解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GB3与ISSⅠ期比较,ISSⅡ、Ⅲ期VWF、D-二聚体、FDP均升高,AT-Ⅲ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SSⅡ期比较,Ⅲ期VWF、D-二聚体、FDP升高 ,AT-Ⅲ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异常,动态观察可为病情观察、疾病分期及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肝硬化患者(ChildA级12例,ChildB级20例,ChildC级18例)、20例慢性乙肝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测定其血浆D-D和Fib水平。结果肝硬化Child分级三组之间血浆D-D含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Fib含量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肝硬化各组与慢性乙肝组相比,血浆D-D和Fib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各组血浆D-D和Fib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D和Fib水平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观察血浆D-D和Fib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对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指导临床用药治疗,对预后估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顺来  靳宝兰 《天津医药》2004,32(4):211-213
目的 :探讨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 (Fg)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冠心病患者126例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42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36例 ,稳定型心绞痛 (SA)48例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D -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D -二聚体和Fg的阳性发生率及含量,UA和AMI患者组明显高于SA组及对照组(P<0.01) ;SA组患者的D -二聚体和Fg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UA组D -二聚体阴性组的Fg水平小于阳性组 (P<0.05) ,而AMI这两组Fg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D -二聚体及Fg 含量越高 ,越易发生AMI ,UA组D -二聚体、Fg增高者可有血栓形成。D -二聚体和Fg含量测定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发生新鲜血栓形成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高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6例不同病期的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者的血浆,根据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以区分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用ELISA法检测76例高血压患者及45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D-二聚体。用完全随机设计多组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dunnet-t法及Student-Newman-Keruls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与高血压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1),各组与标准组之间分析显示(采用dunnet-t法):极高危组、高危组均与标准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采用SNK法、即:Student-Newman-Keruls法):高危组与极高危组均与中危组及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因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较标准组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极高危组与高危组高血压又与靶器官的损伤有关,因此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临床上判断高血压病严重程度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及D-二聚体检测在妊高征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 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 2 4例妊高征者 (妊高征组 ,其中重度妊高征 15例 ,轻、中度妊高征 9例 ) ,和正常妊娠妇女 2 0例 (对照组 )为观察对象 ,采用 PT导出纤维蛋白原测定法 (PT- der法 )定量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 ;采用乳胶凝集法半定量测定血浆 D-二聚体。结果 :重度妊高征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 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明显增高 (P<0 .0 5 ) ,但轻、中度妊高征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 D-二聚体检测阳性率在妊高征患者明显升高 ,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COPD稳定期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Fg和D-D分别进行测定。结果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Fg和D-D明显高于COPD稳定期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COPD患者血液中Fg和D-D水平,有助于临床医生及时了解COPD患者体内凝血状况,并为合理、及时使用抗凝剂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张勇  陈才  郑茜 《中国医药》2013,8(1):31-3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因ACI入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以40名社区健康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14天取血检测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5±1.0)g/L,D-二聚体(0.4±0.1)g/L,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3、7、14天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分别为(12.7±3.2)g/L,(1.8±0.3)g/L;(9.6±5.0)g/L,(1.4±0.7)g/L;(6.6±3.4)g/L,(0.9±0.3)g/L;(3.7±1.0)g/L,(0.6±0,4)g/L。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3、7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3、7、14天二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D-D)含量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为其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比检测了急性脑梗死96例患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54例及46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D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脑梗死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P<0.01);非进展性脑梗死组D-D升高率较健康对照组高(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较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高(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明显的高凝状态,这与其发生及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表达水平,并探讨FIB、D-D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9月我院就诊且经胸腔镜确诊的134例胸腔积液患者;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液,检测其血浆FIB、D-D表达水平,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计算和比较FIB、D-D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胸腔积液患者分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组、恶性胸腔积液组,比较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组、恶性胸腔积液组的血浆FIB、D-D表达水平及阳性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血浆FIB、D-D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相关性。结果 (1)134例胸腔积液患者中,经病理诊断后确诊86例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4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FIB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7.91%、56.25%、70.15%,D-D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0.70%、41.67%、73.13%。(2)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组的血浆FIB、D-D表达水平均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P 0.05),其FIB阳性率(77.91%)、D-D阳性率(90.70%)均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的43.75%、60.42%(P 0.05)。(3)经相关性分析,血浆FIB、D-D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均呈正相关。结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的血浆FIB、D-D表达水平普遍高于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浆FIB、D-D来鉴别区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与恶性胸腔积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D-二聚体阳性患者在医院相关临床科室及疾病中的分布.方法 选取2012年8-10月该院住院患者513例,采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 332例D-二聚体阳性患者分布集中在呼吸内科、妇科、肾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肿瘤内科、骨科及血管外科等临床科室并体现在肺栓塞、血管栓塞、肿瘤、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各种肾炎和肾病综合征以及骨科和妇科术后患者.结论 分析D-二聚体升高与上述临床科室相关疾病的关联,有利于将其作为相关疾病防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与纤溶之间的平衡若被破坏可导致血栓形成,对血栓形成趋势加以检测和积极治疗,是研究SLE病理发展和寻求有效治疗方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血栓患者静脉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ACL TOP 700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测定90例血栓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D-二聚体值.结果:血栓患者组D-二聚体阳性率为92.2%;对照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为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以高度的敏感性和阴性预示能力,在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排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及溶栓治疗监测等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它的浓度与血管病变支数成正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与D-二聚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重症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06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同时收集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94例健康人,对比分析老年社区重症肺炎患者、非重症肺炎患者和健康人之间血浆D-二聚体的差别。结果肺炎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人,重症肺炎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较非重症肺炎组患者高,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用于辅助诊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功能状态变化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检测10例良性手术和10例进展期大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DD含量。结果围手术期血浆DD水平呈动态变化。手术后,2组DD含量比手术前均明显上升,良性手术组于1周左右恢复,大肠癌手术组未恢复(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DD水平,寻找有效手段控制凝血功能异常,对术后肿瘤复发有一定的预测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交连后再经纤维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有价值的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对脑梗塞急性期病人及正常人空腹血清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2例,依照溶栓治疗效果分为优良组、一般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h、溶栓后12h、溶栓后24h时刻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D-二聚体指标水平及治...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天津医药》2001,29(6):35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缺血综合征的一种类型,较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参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探讨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IB)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观察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D-D和FIB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