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磨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与视力的中远期状况,探讨术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性.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近视的患者131例(247眼),分为A组(轻、中度近视)42例(75眼)、B组(高度近视)50例(94眼)、C组(超高度近视)39例(78眼).观察各组在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及裸眼视力状况.结果:A、B、C 3组术后6个月与本组术前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明显增加、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P<0.01);C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角膜后表面曲率增加(P<0.05),裸眼视力减退(P<0.05),而A、B组上述指标在此阶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超高度近视者在LASIK术后6~12个月(中远期)角膜前凸仍不同程度存在,视力可能有回退;轻、中度及高度近视者术后6个月角膜前凸基本稳定,视力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形态变化。方法将151例(288眼)近视患者按近视程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检测各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并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结果低、中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而在高度近视组,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比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LASIK手术可改变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表面高度,眼前节全景仪对于高度近视LASIK术后疗效观察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ASIK术式后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的作用,且进一步分析研究其析因。方法选取来本院准备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80例,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这80例患者的LASIK术前和术后2周、3个月、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及相关参数的变化进行测定,分析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后表面曲率及相关参数的变化。测定的参数主要为眼压、角膜厚度、角膜基质床厚度。结果采用LASIK方式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前隆现象。术后与术前角膜后表面的膨隆程度有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与术后3个月、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膨隆程度比较,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膨隆程度比较,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LASIK方式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前隆现象,这种现象在术后3个月后趋于稳定;并且术前的高度近视患者的角膜越薄、眼压越高,在术后发生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的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矫正近视术后6个月时波前像差的变化.方法:将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试验组,行传统LASIK的近视患者69例(138眼)作为对照组,按屈光度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3组,各23例(46眼).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和波前像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对照组术后6个月时视力在1.5~2.0者分别为55眼(39.86%)、22眼(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试验组高阶像差的RMS值(RMSh)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试验组低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中度近视Z6、Z7和Z12较对照组低,高度近视Z6和Z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术后较传统LASIK有更好的裸眼视力.波前像筹引导的LASIK在矫正高阶像差尤其是三阶和四阶像差方面较传统LASIK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变化。方法对虹膜定位成功后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患者154眼,按等效球镜分为低度(0.00~-3.00D,43眼)、中度(-3.25~-6.00D,75眼)、高度(-6.25~-9.00D,36眼)近视三组,采用眼前节全景仪分别测手术前、术后1、3、6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在低、中度近视组中,术后各时间段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值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在高度近视组中,术后1、3个月时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时这两项指标较术后1个月时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不影响低、中度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而在-6.25~-9.00D的近视患者中这两项指标可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巩膜加固术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进行性近视角膜后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进行性近视41例(77眼)进行后巩膜加固术(加固组),按等效球镜分为3组:Ⅰ组(-8.00~-9.00D)23眼;Ⅱ组(-9.25~-10.25D)29眼;Ⅲ组(-10.50~-11.50D)25眼。用眼前节全景仪测量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高度值。并在术后1年行LASIK,检测术前及术后1、3个月时的角膜后表面同样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后巩膜加固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LASIK术后1、3个月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后巩膜加固术对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形态无明显影响,再行LASIK手术可改变进行性近视患者的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及后高度。  相似文献   

7.
陈蓓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50-115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对接受治疗的近视患者按近视的程度分为三组,A组(〈-6.00D)99例(188只眼).B组(-6.00~-10.00D)29例(41只眼).C组(〉-10.00D)13例(19只眼).采用德国Schwind Esiris第八代小光斑扫描式准分子激光进行LASIK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A、B、C三组裸眼视力≥1.0的眼数分别为99.47%、82.93%、52.63%,合计93.15%;≥0.5者,分别为100%、97.56%、89.47%,合计98.79%.所有患者屈光度在术后1~3个月时基本稳定,最佳视力无下降两行者。LASIK手术在本组未发生穿孔、游离瓣、瘢痕、感染、中央岛、偏中央切削等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效果良好,矫治低中度近视的效果优于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预测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LASEK术后角膜上皮瓣活性雾状角膜混浊(haze)发生的影响,前瞻性选取50例(100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患者术前等效球镜值(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1.37D~-6.00D,平均-4.09±2.12D;术眼按度数分为A、B两个组,轻度近视(<-3.00D)40眼为A组,中度近视60眼(-3.00D~-6.00D)为B组。按照乙醇作用时间不同,将A组再分为A_1(15s)、A_2(25s)组各20眼;将B组再分为B_1(15s)、B_2(25s)组各30眼。随访12个月,观察并分别比较不同乙醇作用时间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 acuity,UCVA)、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及haze程度。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时UCVA,A_1组明显高于A_2组,B_1组明显高于B_2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荧光素染色比较,A_2组评分高于A_1组,B_2组评分高于B_1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A_1组比A_2组恢复快,B_1组比B_2组恢复快,差异有显著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视力变化的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的260例520眼,进行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裸眼视力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术后1d495眼(95.19%)、术后7d480眼(92.30%)、术后1个月507眼(97.50%)、术后3个月506眼(97.31%)、术后6个月514眼(98.85%)裸眼视力≥1.0。术后3个月内少数患者视力不稳定,3个月以后视力渐稳定。结论 LASIK术后良好的护理对视力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陡轴向切口、平坦轴切口手术治疗对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120例(163只眼)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组(60例,81只眼,作陡轴向切口)和B组(60例,82只眼,作平坦轴切口),比较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手术源性散光(SIA)大小及散光轴向分布。结果两组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 <0.05),但A组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较B提高更显著(P <0.05)。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散光度均较B组小,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角膜SIA均较B组小(P <0.05)。A组术后各时刻与术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陡轴向切口手术治疗改善术前角膜散光≤0.5D的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角膜散光的效果优于平坦轴切口,更有助于稳定术后角膜散光轴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