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10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Ⅰ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采用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许峰  李熹 《淮海医药》2012,30(1):64-65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方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随机分为2组:即神经刺激定位组(Ⅰ组)、传统方法组(Ⅱ组),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即局麻药注毕至可以开始手术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观察手术开始前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评定每组麻醉阻滞效果及术中情况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I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桡神经及肌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而麻醉操作时间、正中神经及尺神经阻滞满意率、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操作过程中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方便、麻醉起效快,阻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经培训后操作时间与传统臂丛阻滞无明显差异,可代替传统腋路臂丛阻滞用于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6.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定位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综合定位法定位,Ⅱ组采用传统定位法定位。局麻药均为耐乐品75mg+2%利多卡因20mL。结果Ⅰ组神经阻滞完全48例,阻滞不全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29例,阻滞不全21例。综合定位法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定位法定位组(P<0.05)。结论应用综合定位法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比传统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臂丛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以及各臂丛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分别为(3.49±0.62)min、(20.88±2.32)min和(52.97±3.08)min,对照组分别为(4.73±0.68)min、(31.05±2.47)min和(78.96±3.7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为100.00%(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24/27,P<0.05).两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麻醉优秀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22/27,P<0.05).结论: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单纯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对48例肥胖患者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法,Ⅱ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局麻药均使用0.5%罗哌卡因。结果Ⅰ组神经阻滞完全48例,阻滞不全2例。Ⅱ组神经阻滞完全30例,阻滞不全20例。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组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异感定位组(P〈0.05)。结论Ⅰ组中有2例术中辅助镇痛药物,Ⅱ组中有4例追加镇痛药物,有1例改为全麻,2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实时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18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9例,分别使用不同的神经定位阻滞方法(Ⅰ组为传统的解剖定位法,Ⅱ组为超声引导定位法),两组均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使用0.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75%盐酸氯普鲁卡因合剂。比较两组神经阻滞的效果、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局麻药的用量。结果Ⅱ组的麻醉效果较好,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局麻药用量较少且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是由Winnie于1964年提出的锁骨下血管旁阻滞,由于其较小的剂量就可得到较高的臂丛神经阻滞,可广泛用于上臂、前臂及手部的手术麻醉。但是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多在盲探或神经刺激仪定位下完成。为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院采用B超定位下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以B超仪定位行一针三点阻滞法,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7,(21):155-157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5月于我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术后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刺激器在周围神阻滞定位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定位指标,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2例行上肢手术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2.68%高于对照组的70.73%,神经阻滞起效时间(4.53±0.78)min短于对照组的(6.17±1.29)min,神经阻滞持续时间(319.29±21.45)min长于对照组的(248.98±27.61)min,并发症发生率2.44%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手术中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黄必君  李晓辉  李正涛 《贵州医药》2010,34(10):918-918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常用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刺激器在周围神经阻滞定位的应用日渐成熟。它以电刺激诱发出的特定肌肉收缩为定位指标,可准确定位臂丛神经,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和安全性。近来我科开展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3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药》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 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6,(13):156-15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引导下在臂丛神经显像和定位阻滞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麻醉阻滞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48例)和对照组(盲穿臂丛神经麻醉阻滞,45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22%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用药量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运动阻滞0、Ⅰ、Ⅱ级例数少于对照组,Ⅲ级例数多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管损伤、穿刺部位水肿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穿刺阻滞麻醉,在动态观察下进行操作,可有效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提高麻醉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  相似文献   

20.
麻志敏 《安徽医药》2016,20(3):578-579
目的 探究罗哌卡因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该院接收的上肢手术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A组实施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B组应用超声,C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观察对比三组患儿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药物用量以及术后麻醉苏醒时间,与B、C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A组成功率为96.67%,与B组的80.00%以及C组的76.67%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中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氏综合征2例,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B组的30.00%与C组的33.3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单用超声引导与单用神经刺激仪,两者联合应用可减少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麻醉的成功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完成时间、延长镇痛时间、且麻醉的用药剂量较小,对患儿术后麻醉苏醒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