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续Ⅰ)张志荣,魏振平(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由聚合法制备的毫微粒中可能留有未反应的有毒单体,为避免产生毒性,已开发应用了经纯化的天然大分子物质或合成聚合材料制备毫微粒的方法。2.2.1天然大分子材料毫微粒...  相似文献   

2.
近20年来,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毫微球(毫微囊、毫微粒)作为静注、口服、眼部给药载体,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有关该新型给药系统与体液中的蛋白、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体液中的稳定性研究很少有报道。为此本研究选用在粘膜表面浓度较高且为泪液中主要蛋白成分的溶菌酶(LZM),以评价聚己内酯(PECL)毫微囊、毫微粒在LZM中的稳定性,并由此设法阻止I-ZM对聚酯毫微球的去稳定效应。采用表面聚合物沉降法和毫微粒沉淀法分别制备了PECL毫微囊及毫微粒。毫微粒是由PECI。聚合物单位缠结而成的基质型系统,而毫微…  相似文献   

3.
特殊性能毫微粒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毫微粒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咎固态胶体药物释放体系,是将药物溶解、夹嵌、包裹或吸附于聚合材料载体上制成的胶体固态颗粒,其粒径一般为10-100nm,是靶向制剂中粒径最小的一种。由于其粒子细,因而可供静脉注射和做成冻干品。毫微粒制品较脂质体稳定且易制易,是比较理想的靶向载体。本文就免疫毫微粒、磁性毫微粒、磷脂毫微粒和光敏毫微粒的特性、制备及用途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和鉴定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制备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和聚氰酯聚合物的毫微粒,测定二种毫微粒的体外特性。方法:用^1H-NMR,^13C-NMR和FTIR测定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的结构,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共聚物的分子量,用乳化/蒸发法制备毫微粒。结果:^1H-NMR,^13C-NMR和FTIR光谱与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的结构相符,合成共聚物的分子量是6680,用HPLC测定毫微粒的包封效率时,共聚物对salvicine的测定无干扰,聚乙二醇化聚氰酯共聚物毫微粒的包封率是92.6%,聚氰酯聚合物的包封效率是98.9%。二种毫微粒的粒径均为250nm左右。Zeta电位值受聚合物结构的影响,与聚氰酯毫微粒比较(-23.1mV),聚乙二醇化聚氰酯毫微粒显示低的Zeta电位值(-9.6mV)。毫微粒的体外释放显示一个开始的突释效应,然后缓慢释放达28天。结论:聚乙二醇化聚氰酯毫微粒可能是salvicine体内抗肿瘤作用的一个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阿霉素磁性抗癌毫微粒,并用环境扫描电镜和动态光散射法研究了制备条件时阿霉素磁性毫微粒大小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蛄果是,随着引发剂用量增大、反应温度提高,毫微粒粒径先是减小而后增大,并且颗粒间团聚现象变得严重;随着搅拌速度增加,毫微粒粒径逐渐减小,而后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毫微粒或胶体载体在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 ,尤其在靶向药物转运系统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毫微粒静脉注射给药后的体内分布既受毫微粒理化性质的影响 ,又受毫微粒与体内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其中毫微粒的大小是影响体内分布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粒径将导致不同的靶向部位 (如肺、网状内皮等 )。最近 ,发展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透析法 ,此法可简化药物载体如脂质体的制备 ,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制备粒径小、分布窄的毫微粒的方法。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 (PLGA)毫微粒的制备采用透析法 ,该法不使用表面活性剂 ,而将 2 0mgPLGA溶解于 1 0…  相似文献   

7.
肝靶向氧化苦参碱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出肝靶向氧化苦参碱毫微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以毫微粒的包封率作为考察指标,系统观察法筛选出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得到的毫微粒粒子均匀圆整,平均粒径100-200nm之间。包封率较高,平均为87.06%。结论 工艺先进可行,可作为生产工艺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抗体F(ab')2片段靶向的载药免疫毫微粒;评价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对肿瘤的特异结合性及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将抗人肝癌单抗HAb18或对照抗体4E3的F(ab')2片段与多柔比星(ADR)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ADR-HAS-NP)共价交联构建抗体F(ab')2片段靶向的载药免疫毫微粒(HAb18F(ab')2ADR-HSA-NP,4E3F(ab')2ADR-HSANP);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研究F(ab')2片段是否结合在毫微粒表面;采用花环形成实验,花环形成阻断实验,扫描电镜分别从光镜、电镜水平观察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是否同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特异性结合;采用MTT比色分析法研究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的体外细胞毒作用;采用皮下荷人肝癌裸鼠模型,经瘤体注射观察免疫毫微业的抗人肝癌作用。结果: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圆球状,粒径1.2μm左右,免疫荧光染色阳性而ADR-HSA-NP为阴性,提示F(ab')2片段已偶联到ARD-HSA-NP表面;HAb18F(ab')2ADR-HSA-NP能有效结合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该结合能被HAb18抗体的F(ab')2片段阻断,未见该免疫毫微粒与对照细胞(SW1116)有效结合,这些结果提示,HAb18F(ab')2ADR-HSA-NP能有效特异性结合人肝癌细胞。HAb18F(ab')2ADR-HSA-NP能有效杀伤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且呈剂量依赖性,而4E3F(ab')2ADR-HSA-NP无明显杀伤作用;经瘤体给药,HAb18F(ab')2ADR-HSA-NP能阻止肿瘤生长,其20d后的抑瘤率为67.5%,明显高于ADR-HSA-NP(55.1%)。结论:采用SPDP化学校联法能构建抗体F(ab')2片段靶向的载药免疫毫微粒;该免疫毫微粒对肿瘤具有良好的特异靶向结合性及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化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OM-PBCA-NP)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 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均匀设计法精选,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毫微粒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结果 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为三步法,最佳处方为:氧化苦参碱50mg,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0.1ml,普流罗尼克F68200mg,右旋糖苷.70100mg,焦亚硫酸钠40mg;制得的氧化苦参碱毫微粒平均粒径为144.2nm,粒子圆整,载药量为17.8%,包封率为82.6%。结论 优化筛选后的处方工艺,为氧化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的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0.
毫微粒作为多肽药物鲑降钙素(sCT)口服给药载体的可能性在大鼠已被研究。已经证实毫微粒能保护sCT免遭消化酶的催化降解,并且该稳定作用受大分子单体结构的影响。本文讨论了毫微粒的化学结构对其在胃肠道的粘液粘附作用的影响和强度,以及毫微粒的粘液粘附作用和对sCT体内吸收增强作用之间的相关性。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Am)、聚乙烯胺(PVAm)、聚甲基丙烯酸(PMAA)、聚N-乙烯基乙酰胺(PNVA)的毫微粒制备采用先前已报道方法,由2,2-偶氮二异丁腈引发大分子单体和苯乙烯之间的分散共聚合反…  相似文献   

11.
毫微粒为固态胶体颗粒 ,大小在 10nm~ 10 0 0nm之间。由大分子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毫微粒可以分为毫微囊和毫微球 [1] 。毫微球为骨架型结构 ,药物或示踪物可以吸附在其表面 ,包封在其内部或溶解在其中。毫微囊有一个聚合物材料构成的外壳及液状核 ,活性物质通常溶解在其中 ,但也可吸附在表面。由于它增加了药物与生物体液的接触面积 ,使活性分子的溶解度增大 ,生物利用度得到极大的提高 ,近年来 ,已成为药剂学的研究热点。1 毫微粒的制备方法[2 ]毫微粒的制备方法根据所用载体的不同 ,可分为单体聚合法和聚合物分散法。1 1 单体…  相似文献   

12.
毫微粒载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希明  张钧寿 《药学进展》1998,22(3):133-138
毫微粒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许多优点,现已成为药剂学界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以三种常见的可生物降解聚合材料为例,综述了毫微粒的制备方法,同时介绍了毫微粒载体在靶向释药,性能改善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眼用诺氟沙星毫微粒制备工艺的初选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眼用诺氟沙星毫微粒最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选择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用乳化聚合法制备NFLXPBCANP,通过单因素试验初选、均匀设计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NFLXPBCANP为乳白色胶体溶液,毫微粒外形圆整光滑、分布均匀、不粘连,平均粒径553nm,包封率90.14%,载药量22.70%。结论:该优化条件可作为眼用诺氟沙星毫微粒最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4.
米托蒽醌聚乳酸缓释毫微粒冻干针剂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择含1%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作释药介质,用动态透析系统和分光光度法考察了不同分子量聚乳酸毫微粒冻干针剂的体外释药特性。高分子量聚乳酸毫微粒的释药速度明显慢于低分子量的聚乳酸毫微粒。通过选择适宜分子量的聚乳酸制备毫微粒可控制其释药速度。  相似文献   

15.
选择含1%维生素C的生理盐水作释药介质,用动态透析系统和分光光度法考察了不同分子量聚乳酸毫微粒冻干针剂的体外释药特性。分离子量聚乳酸毫微粒的释药速度明显慢于低分子量的聚乳酸毫微粒。通过选择适应分子量的聚乳酸制备毫微粒可控制其释药速度。  相似文献   

16.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了目前适用的制备载药毫微粒的方法,不同制备方法工艺上的优缺点以及对包封率制备过程中包载上去的药物占投药量比例的分析。重点是其制备、精制、灭菌及冷冻干燥对药物最适合的方法,同时也提供了背景材料与指南,还涉及到对制成注射剂的毫微球的精制、灭菌及冷冻干燥方面所应达到的制剂学上的特殊要求。此外还综述了毫微粒制剂药物靶向及缓释方面的最新研究发展,对防止毫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大量吞噬所进行的体内研究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7.
柔红霉素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易再分散、稳定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DNR-PBCA-NP)冻干针剂。方法:选用适宜支架剂制得DNR-PBCA-NP冻干针剂,并评价其相关理化性质。结果:冻干前后毫微粒形态、粒径、pH、包封率及载药量均无明显变化,含水量合格,再分散性良好,制剂稳定。其临界相对湿度为75.33%。结论:在适宜的处方及工艺条件下制备DNR-PBCA-NP冻干针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骆驼蓬毫微粒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优选最佳制备工艺。方法以可生物将解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脂为聚合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HM-PBCA-NP),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骆驼蓬含量,L9(34)正交试验设计处方工艺。结果按优化工艺条件,制得载药毫微粒:平均粒径69nm,分布范围28~110nm。结论经过优化筛选的组方工艺制备的骆驼蓬毫微粒粒,为最佳制备工艺。  相似文献   

19.
载药毫微粒制备方法及药物靶向性(续Ⅱ)张志荣,魏振平(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成都610041)3.3冷冻干燥如将毫微粒贮存于水中,便会发生聚合材料的生物降解,药物泄漏及药物降解,故多数情况下需将毫微粒混悬液进行冻干处理,通常在低于10Pa的条件下冷冻干燥...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含药胶体颗粒可为体内单桂吞噬系统(MPS)摄取,迅速从血中清除而不能长效,为此,可在颗粒上吸附亲水性共聚物或在脂质体中加入神经节青脂或聚乙烯醇脂肪酸酯使其不易被MPS识别。然而对于生物降解的聚烷基氰基丙烯酸酯毫微粒,即使吸附了亲水性共聚物也可能在血中产生脱吸附而仍不能达到长效。本文选用亲水性聚合物海藻酸钠直接制备毫微粒作为药物载体以克服脱吸附问题,另选用阿霉素作模型药物制备合药毫微粒。在含不同药物浓度的9.5mL0刀6%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0.smL18mmol·L-‘氯化钙溶液,搅匀,再加入2mLO.05%聚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