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矣。"《食时五观》为隐居名士涪翁著,专述食时五方面的养生。开辟了食疗养生的先河,拓宽了养生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长寿》1997,(7)
老年人搞好自我保健,可以减缓衰老进程,焕发新的活力,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我认为应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一、食不过饱 《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本草纲目》指出:“饮食不节,杀人顷刻。”告诫人们,尤其是老年人,不可食之过饱,更不宜暴饮暴食,否则,会使人致病甚至死亡。但是,生命有赖于饮食营养,为此也不可过饥,不然,日久又会因营养不良而致病。怎样才能恰好适量呢?《东坡养生术》中说:“已饥方食,未饱失止。”清  相似文献   

3.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4.
周贻谋 《长寿》2004,(12):34-35
在尤乘《寿世青编》上卷所收36篇文章里,有三篇专论饮食,包括“饮食以宜”“食忌说”及“斋说”。“饮食以宜”篇提出“食不厌细嚼,饮不厌细呷”;“毋待饥甚而进食,食勿过饱;毋待渴甚而饮,饮勿过多”;“食不厌精细,饮不厌温热,五味毋令胜谷味,肉味毋令胜食气”。这些话确是饮食养生的经验之谈,至今仍很实用。  相似文献   

5.
在养生保健中,处理好下面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对于健康长寿至关重要。饱与饥多食伤身,营养不足也损害健康。《抱朴子》中说:养生赖于饮食,然使醉而强酒,饱而强食,未有不伤身者。唐代诗圣杜甫就是因为饱餐一顿耒阳县令送的烤牛肉而死的。清代顺康年间,户部尚书  相似文献   

6.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所钟,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矣。”  相似文献   

7.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8.
周贻谋 《现代养生》2002,(10):38-39
清代医家石成金在<长生秘诀>一书的"饮食部"中说:"人赖饮食以养身,饮食调和,则脾土安泰.脾为诸脏之母,生血生气,周身之津津荣卫,皆本于此.善养生者,饮食俱有法诀存焉.如先饥而食,食不过饱,若过饱则损气而脾劳.先渴而饮,饮不过多,若过多则损血而胃胀.  相似文献   

9.
“微饿”养生理念,在祖国传统养生保健宝库中比比皆是。孙思邈《千金要方》:“安身之本,必资以食。”何良俊《四友斋丛说》:“食取补报,不饥即已,饱生众疾。”刘词《混俗颐生录》:“食不欲苦饱,苦饱即伤心,伤心则气短妨闷。”李豫亨《推篷寤语》:“饮食不可过多,饮食最能抑塞阳气,不能上升,将以养生,实以残生也……淡餐少食,常使肠胃清虚,则神气固流,阴阳得位,此最养生之大要。”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对于生命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养生著述中,有关饮食与健康长寿的言论比比皆是。若计  相似文献   

11.
李子云 《现代养生》2002,(11):10-10
1.饥饱适中.宋代苏东坡认为,饮食适宜是长寿的基本条件.常常是"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他认为这样可以"宽胃以养气".清代尤乘认为:"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所以很多养生学家皆主张饮食宜节量.这里所说的"节量"是相对于饱食而言,过饥则饮食摄入不足,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睡眠对养生保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睡眠养生当注重三忌三宜。一忌睡前饱食、饥饿。睡前吃得过饱,胃肠要加紧消化,装满食物的胃会不断刺激大脑,便不会安然入睡。《抱朴子·极言》曰:"饱食即卧,伤也。"《陶真人卫生歌》说"晚食常宜申酉前,向夜徒劳滞胸膈",都是说饱食即卧,便使脾胃不运,食滞胸膈,化湿成痰,大伤阳气。  相似文献   

13.
《长寿》2016,(4):69
名著选录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  相似文献   

14.
饮食不节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十分重视饮食养生调理。 不可暴饮暴食 《内经》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不节……刚(月真)满闭塞。”饮食过量会使肠胃负担骤然加重,引起胃痛、呕吐、腹胀、嗳气等症状,严重时还会诱发胃炎、肠炎、胃扩张、胰腺炎、胃穿孔等。宋代张杲在《医说》中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这种观点符合现代医学对脾胃虚弱等患者所主张施行的“少量多餐制”。 进食定时定量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饮食以时,饥饱得中”,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修真秘要对主张:“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  相似文献   

15.
郭海婴 《长寿》2011,(1):50-51
"药食同源"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等都说的是食物和药物同样具有治疗的作用。我们在日常饮食中,谷物、蔬菜、肉类、水果吃得最多,而谷物在饮食中又占了最大的比例。《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刘颖 《工企医刊》2015,(2):1343-1344
从起居养生角度看,中医养生强调作息规律、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从情志养生角度看,中医养生强调情绪稳定、心胸开阔、节制思虑;从运动养生角度看,中医养生强调劳逸结合、动静交替、小劳即止;从饮食养生角度看,中医养生强调饮食有节、不时不食、定量饮食。  相似文献   

17.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论语·乡党》篇中,有一段孔子论述饮食保建的言论,很符合卫生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儡而馇、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相似文献   

18.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健康长寿是大有裨益的.我国宋代养生专著《仁斋直指方》认为:"百物养生,莫先口齿".由此可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固齿保健,是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任务. 1.口宜勤漱:《礼记》谓:"鸡初鸣,咸盥漱";《诸病源候论》说,"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千金方》亦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养生之道源远流长 ,且学派甚多 ,各具特色 ,其中 ,佛家关于节食断食、戒肉食素、饮茶禁酒的养生方法 ,有其独特之处 ,对今人端正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保持身心健康不无借鉴作用。———节食断食。早在中国第一部中医古典《内经·素问》中就有“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的记载。《吕氏春秋》中也说过 :“食能以时 ,身必无灾。凡食之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藏之葆。”这些都是古人对节制饮食有益人体健康的认识。在佛典中对节食养生的告诫则更加有甚。《养生经》说 :“食知止足” ,提醒人们严防贪食无厌 ,只有“饮食有节便身”(《索经》) ,…  相似文献   

20.
中医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强调要维护身体健康,必须重视饮食调养。《本草纲目》推崇“药食同源”,认为吃药延年不如无药养生,书中记载了很多食疗养生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