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50例尖锐湿疣组织进行了HPV 6B,11型检测。其中不镜诊断为尖锐湿疣的23例中14例阳性,阳性率60。9%;光镜诊断符合尖锐湿疣的27例中7例阳性,阳性率为25.9%。结果提示;原位杂交方法对尖锐湿疣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提高确诊率,可以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6,11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组织原位检测HPV的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DNA原位杂交法、PRINS(primed insitu labeling)技术检测34例尖锐湿疣(CA)和8例女阴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抗原(HPV-Ag)和病毒核酸序列(HPV-DNA)。结果:尖锐湿疣组织中HPV-Ag阳性率为70.6%(24/34),原位杂交法HPV(6,11)-DNA阳性率为91.2%(31/34),PRINS法HPV(6,11)-DNA阳性率为100%(34/34)。原位杂交法及PRINS法与免疫组化法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女阴假性湿疣组织中均为阴性。结论:PRINS法检测HPV-DNA,敏感快速,阳性率高于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 50例尖锐湿疣组织进行 HPV6B、11型检测。其中光镜诊断为尖锐湿疣的 2 3例中 14例阳性 ,阳性率 60 .9% ;光镜诊断符合尖锐湿疣的 2 7例中 7例阳性 ,阳性率 2 5.9%。结果提示 :原位杂交方法对尖锐湿疣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提高确诊率 ,可以提供直接可靠的依据。图像定量分析对于判断 HPV感染的程度及其 DNA含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1 619例CA患者疣体脱落细胞中的HPV基因型。结果 1 619例CA患者中低危型阳性率为68.6%,高危型阳性率为57.3%;主要HPV型别:6型(35.8%)、11型(25.1%)、43型(14.8%)、16型(14.5%)、52型(10.1%)、58型(8.3%)、18型(5.7%)。男性和女性高危型HPV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一HPV感染占63.9%,多重感染占36.1%,高危型多重感染比例为89.7%(524/584)。男、女性多重感染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深圳地区CA感染HPV型别主要为低危型,高危型比例明显上升,主要流行型别是HPV6、11、43、16、52、58、18。高危型多存在混合感染,女性多重感染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的感染情况,为制定HPV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47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进行HPV感染21种基因亚型检测。结果:347份CA组织标本中HPV阳性330例,检出率95.10%,21种HPV亚型均能检测出。排名位于前6位的亚型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HPV6(36.31%,126/347)、HPV11(29.39%,102/347)、HPV16(13.83%,48/347)、HPV52(11.24%,39/347)、HPV58(8.07%,28/347)、HPV39(8.07%,28/347)。单一低危型感染占31.82%(105/330),单一高危型感染占27.88%(92/330),多重感染占40.30%(133/330)。不同性别中,单一高危型和多重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单一低危型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尖锐湿疣以HPV6、HPV11、HPV16、HPV52、HPV58、HPV39为主,对今后研发针对本地区的预防性疫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型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锐湿疣(CA)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其病原体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亚型繁多,致病谱广,有作者观察发现,某些HPV亚型与特殊的临床损害有关,并有其好发部位。我们总结了2002年1月~2003年4月我科性病门诊诊治的61例CA患者的详细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分析了HPV亚型与它们的相关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为双链DNA病毒,已发现60多型。近年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作为检测HPV的手段已广泛应用,然而如各型分别检测,则费用大,临床也难以开展。我们依据HPV各型均具有的保守系列,采用可同时检测10多型HPV的通用引物PCR技术(GP-PCR)[1,2],为尖锐湿疣(CA)患者提供了特异性强、简便和经济的检测新途径。病例和方法病例 48例CA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18~48岁,平均29岁,病程2周~1年半,平均5月。损害分布部位主要在龟头、冠状沟、包皮、阴茎体、阴唇、阴道及会阴肛门等处,损害形态主要有菜花状…  相似文献   

8.
尖锐湿疣治愈后皮肤及毛囊人乳头瘤病毒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尖锐湿疣(CA)患者经治疗后原患处外观正常的皮肤和周围的毛发毛囊是否还携带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CA患者常规微波治疗后2~3周,取治疗后外观正常的原患处皮肤黏膜和周围的毛发毛囊,进行HPV-DNA-PCR检测。随访3个月,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皮肤黏膜HPV检测阳性者中,HPV6/11型为15/71例(21.13%),HPV16/18型为5/71例(7.04%)。总复发率:阳性患者为65.00%,阴性患者为15.69%,P<0.005,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患处周围的毛发毛囊处HPV检测阳性者中,HPV6/11型为8/39例(20.51%),HPV16/18型为2/39例(5.13%)。总复发率:阳性患者为60.00%,阴性患者为20.68%,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HPV可潜伏于治疗后外观正常的皮肤黏膜和周围毛发毛囊处,潜伏的HPV作为病毒储存库与CA的复发相关。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对有HPV潜伏的患者要进行随访观察和亚型检测分析,尤其是有癌变可能的高危型携带者。  相似文献   

9.
42例尖锐湿疣进行了HPV-DNA序列,HPV抗原和电镜检查。36例(85.7%)HPV-DNA序列检测阳性。其中单一型感染9例,混合型感染27例。以HPV_(11)阳性最多,计32例,HPV_(6b)26例,HPV_(16)19例,HPV_(18)6例。HPV抗原阳性28例(66.7%)。15例查见病毒颗拉(35.7%)。总计阳性率为90.5%(38/42例)。文中对三项检查结果作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检测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基因型别。方法:用通用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尖锐湿疣中HPV DNA,用生物素标记的特异性基因分型探针,对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的HPV D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50例尖锐湿疣标本经PCR扩增后48例HPV DNA阳性,阳性标本中HPV6,11,16,18型的检出率分别为16.7%(8/48),37.5%(18/48%),14.6%(7/48),4.2%(2/48),多重型别检出率为22.9%(11/48),结论 HPV11型感染是尖锐湿疣发病的首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多型别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多型别检测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 DNA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法 ,通过广谱生物素标记的HPV DNA探针 ,对尖锐湿疣患者疣体HPV 6,11,16,18,3 0 ,3 1,3 3 ,3 5 ,45 ,5 1,5 2型DNA进行检测。结果 在 3 5例标本中 ,有 3 3例HPV DNA呈阳性反应 ,阳性率 94.3 %。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表皮浅层空泡细胞的细胞核内 ,多呈片状或灶状分布。结论 用广谱生物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 ,可检测HPV多型别 ,具有敏感性高、特异强的优点 ,并能进行病毒的组织学定位  相似文献   

12.
原位杂交法检测尖锐湿疣中人乳头瘤病毒DNA型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非放射性地高辛配基标记人乳头瘤病毒(HPV)6b、11、16、18型探针,用原位杂交法检测了重庆地区50例经临床病理学诊断为尖锐湿疣的石蜡组织切片中HPVDNA型别,杂交条件分别采用严格条件(Tm-12℃)和非严格条件(Tm-35℃)进行。结果:尖锐湿疣中HPVDNA阳性率为82%,其中HPV6b、11、16型分别为62%、24%、10%,HPV18型未检出。杂交信号主要分布于表皮浅中层,且许多分布于空泡细胞内,但并非所有杂交信号均在空泡细胞内。  相似文献   

13.
宫颈不同形态尖锐湿疣与HPV亚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宫颈不同形态尖锐湿疣与人乳头瘤病毒 (HPV )亚型的关系。方法 对 86例宫颈尖锐湿疣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分析HPV亚型 ,超微病理观察宫颈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结果 扁平形宫颈尖锐湿疣 ,HPV 6 /11感染率 ( 81.2 % )明显高于HPV 16 /18感染率 ( 8.7% ) (P <0 .0 1) ;乳头形宫颈尖锐湿疣 ,HPV 16 /18感染率 ( 6 4.7% )明显高于HPV 6 /11感染率 ( 17.6 % ) (P <0 .0 1)。病理变化 :扁平形宫颈尖锐湿疣主要为挖空细胞 ,分化程度较高 ;而乳头形宫颈尖锐湿疣主要为细胞核的病理改变 ,其分化程度较低。在具有挖空细胞的宫颈尖锐湿疣中 ,HPV 6 /11感染率( 83 .8% )明显高于HPV 16 /18感染率 ( 7.4% ) (P <0 .0 1) ,以细胞核病理改变为主的宫颈尖锐湿疣中 ,HPV16 /18感染率( 6 6 .7% )明显高于HPV 6 /11感染率 ( 11.1% ) (P <0 .0 1)。结论 宫颈尖锐湿疣的形态与HPV亚型的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尖锐湿疣皮损中HPV类型及p53、bcl—2分子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中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及其p53和bcl-2(B细胞淋巴瘤样因子2)分子在HPV6/11阳性尖锐湿疣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PCR法检测了22例CA皮损中HPV6/11和HPV16/18,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尖锐湿疣组织中p53和bcl-2分子的表达。结果 (1)所有标本均为HPV6/11阳性,未检测出HPV16/18;(2)40.9%的尖锐疣皮损在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中有p53蛋白的表达,但阳性细胞数量较少,主要散在分布于基底层;(3)bcl-2蛋白在CA及鳞状细胞癌中未见表达。结论 (1)HPV6/11是CA的主要致病病毒;(2)CA中部分出现p53分子表达提示这部分细胞可能已出现恶性转化倾向;(3)bcl-2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来源的良性增生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在HPV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进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诊断,以了解HPV亚型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对深圳地区不同年龄段就诊妇女4 4 1 9例进行2 3种HPV基因亚型检测。结果4 419例标本共检出HPV亚型感染阳性者897例,阳性率为20.3%;其中高危型感染649例,低危型感染183例,混合感染65例,分别占总阳性的72.4%,20.4%和7.2%。不同年龄组的HPV亚型感染检出率差异明显,<20岁,20~35岁,36~50岁和>50岁年龄组的HPV亚型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3%,70.1%,22.0%,5.6%;各年龄组低危型和高危型感染阳性率分别为0.9%和1.4%,17.0%和53.1%,5.3%和16.7%,0和5.6%。结论膜杂交多重检测技术在HPV感染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具有高度特异性、敏感性,可为临床HPV感染诊断和宫颈癌的监测及预防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人乳头瘤病毒6,11型感染皮损的移植模型,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进一步体内研究提供实验方法。方法:将感染人乳头瘤病毒6,11型的人新鲜疣组织移植于裸小鼠皮下,采用组织病理学及反转录聚合酶链方法验证移植疣组织的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鉴定所建模型的可靠性。结果:以我们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大部分裸小鼠的移植皮损组织块在8周内存活,在5周内组织病理学呈显著的尖锐湿疣组织增生及挖空细胞改变,并且从移植疣组织RNA模板中能得到预期大小的人乳头瘤病毒PCR产物,表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态的持续存在。结论:我们所建人乳头瘤病毒6,11型感染皮损裸小鼠移植模型具备该病毒感染的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有望用于相关疾病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原肽冲击树突细胞治疗尖锐湿疣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持异抗原肽激活的树突细胞免疫治疗,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致复发性生殖器尖锐湿疣的病理学作用。方法 对79例复发3次以上尖锐湿疣患者,按知情同意原则,予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细胞免疫治疗。治疗前后取疣体,分别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结果 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细胞免疫治疗后,病灶处组织中大量免疫组织浸润,空泡细胞减少,乳头瘤病毒阳性染色强度大大减低或转阴。结论 抗原肽冲击的树突细胞免疫对于改善人乳头瘤病毒反复感染的生死器尖锐湿疣湿疣病变局部免疫状态,清除HPV感染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应用种特异性DNA探针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系统性曲霉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应用原位杂交技术(ISH)特异性检测系统性曲霉感染临床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以对烟曲霉高度特异的碱性蛋白酶基因片段作为种特异性探针,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制备,并以地高辛标记,与16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疑为系统性曲霉感染的临床组织标本中的靶DNA杂交。结果 16例可疑曲霉感染标本13例阳性,其他真菌感染组织均为阴性。结论 该技术可以敏感、特异地检测出组织中曲霉的感染。由于此探针是烟曲霉特异的,并与黄曲霉有一定的同源性,推论应用该DNA探针可以筛选出临床常见的这种曲霉的感染,适用于临床曲霉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端粒酶在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hTERT)cRNA探针与石蜡标本进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 3 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15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9例脂溢性角化、14例正常皮肤中hTERTmRNA的表达水平 ,并进行比较。结果 hTERT阳性率基底细胞癌为 73 .3 5 %(2 2 /3 0 ) ,鳞状细胞癌为80 .0 0 %(12 /15 ) ,均明显高于脂溢性角化 3 6.84%(7/19)和正常皮肤 2 8.5 7%(4 /14 ) ,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TERT在恶性皮肤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皮肤 ,提示端粒酶在皮肤恶性肿瘤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原位杂交检测hTERT表达水平的方法有可能成为鉴别皮肤良恶性肿瘤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