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后未使用利伐沙班,观察组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计算所有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结果对照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172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13 ml,占总量的35.24%;观察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531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640 ml,占总量的41.82%.两组比较.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可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2.
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60例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80例。A组给予利伐沙班口服,连用14d;B组应用低分子肝素(ⅢWH)皮下注射,连用14d。比较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A组出现DVT5例(6.3%),B组13例(16.2%)。A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用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ssel thrombosis,DVT)常见于腘静脉、股静脉等,而栓子脱落时常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肝栓塞(liver embolism,LE)等,是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1]。吕厚山等[2]报道国人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40.0%~58.3%,因此,预防TKA、THA术后下肢DVT至关重要。利伐沙班具有治疗窗宽、药效学和药动学可以预测、不需要检测凝血功能和  相似文献   

4.
张建宇  金云珠 《医学综述》2014,(16):3028-3030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7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肝素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32例)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非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例数,并记录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非致死性肺栓塞,肝素组DVT和牙龈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均较高,用药7 d后均下降,用药14d时又上升(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用药7 d均上升,用药14 d时又下降(P<0.05)。结论伐沙班在预防DVT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适合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口服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一组患者注射LMWH(置LMWH组),另一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3.33%与利伐沙班组15.5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素和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赵新 《当代医学》2016,(6):93-94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8例,应用Gross方程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进行计算,记录所有患者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对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70岁)、有无内科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是否肥胖(>BMI 30kg/m2)患者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失血总量的34%.其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有无内科疾病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之间的隐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高龄患者、内科疾病患者和男性患者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隐性失血量更大,有必要在围手术期加强观察,及时进行异体血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作用。方法选取因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LMWH组,每组各20例。术后分别给予利伐沙班组和LMWH,疗程均为21天,比较两组患者DVT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各有1例于术后第10天发现无症状性DVT(P>0.05),未予治疗,随访均自行消失。两组患者均无出血并发症(P>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地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其疗效与LMWH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11年6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99例初次行THA的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2组,其中利伐沙班组49例,对照组50例。2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均一致。利伐沙班组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mg从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至第14天;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应用安慰剂。分别于术前第2天及术后第2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总失血量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下降量;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及拔管后伤口渗液量,得出显性失血量;记录术后30d内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失血总量及HGB下降量分别为(1097.34±211.05)mL及(34.09±5.01)g/L,对照组分别为(10204.33±251.02)mL及(30.99±5.95)∥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显性失血量为(461.02±132.92)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5.93±95.91)mL(P〈0.05)。术后30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8.1%),对照组仅发生2例(4.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THA术后出血有一定影响,但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永申  孙帅  穆杰  孙永强 《广东医学》2012,33(17):2665-2667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膝关节置换患者60例,分为两组:A组患者术后6~8 h口服利伐沙班10 mg,1次/d,连续服用2周;B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术后6~8 h皮下注射常规剂量的1/2,第2天应用常规剂量,连续10 d。术后14 d观察两组DVT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4 d检测两组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和术后第13、7、1、4天抽取静脉血测定全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和D-二聚体含量,并观察术后2 d的引流量。结果 A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3.3%,B组为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lt、APTT、PT、Bv、Pv及D-二聚体含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d的引流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较低分子肝素更能有效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骨科的12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治疗,B组另联合小剂量血必净治疗,C组另联合常规剂量血必净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失血量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前3组a PTT、PT、D-D、IL-6、IL-8、TNF-α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3 d、7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较术前明显升高,B、C组仅术后3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7 d a PTT、PT、D-D、IL-6、IL-8、TNF-α与术前相较无明显差异,且B、C组术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较A组明显小、低(P0.05);A、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高(P0.05)。结论小剂量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可作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炎症因子异常表达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伐沙班对防治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于佛山市中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8例DVT高危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后予以利伐沙班口服防治方案.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低剂量组(10 mg/次,qd)、中剂量组(20 mg/次,qd)和高剂量组(15 mg/次,bid)各3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4 d内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术后即刻(T0)、3 d(T1)、7 d(T2)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术后14 d内,低剂量组DVT发生率为16.67%,明显高于高剂量组的2.78%(P<0.05),但与中剂量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8%、2.78%和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T2时,三组患者的PT、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三组患者的D-D水平均较T0时升高,且低剂量组高于高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时,低剂量组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较T0时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分别与T0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利伐沙班能有效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风险,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概率,于高危DVT形成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及术后并发症的日益增多 ,对今后如何减少和避免术后并发症 ,延长假体寿命成为人工关节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院从 1984 - 0 7~ 1990 - 0 1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6例并进行随访调查 ,着重对合并症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2 2例 ,女 14例 ,单侧 35例 ,双侧l例。年龄最小 2 4岁 ,年龄最大 76岁 ,平均年龄5 6岁。1.2 结果 随访时间最长 6年 ,最短 1年 ,平均 3年。本组 36例 (37髋 )中出现中晚期合并症 7例 ,占18.5 %。其中人工股骨头脱位 1例 ,占 2 .6% ,慢性骨水泥病 1例 ,占 2 .6% ;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观察采用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未用药组和用药组,其中未用药组30例,未预防性使用任何药物;用药组30例,术后服用利伐沙班。分别于第7、14天,对两组患者行患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价DVT形成情况及两组术后DVT发生率。结果未用药组30例中,2周内8例DVT阳性,DVT发生率26.7%;用药组30例中,1例DVT阳性,发生率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无利伐沙班不良反应。结论利伐沙班可显著降低THA、TKA围手术期及术后DVT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病人67例。根据术前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20)、骨量减少组(B组,n=21)和骨质疏松组(C组,n=26)。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髋部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红细胞比容,根据相应公式分别计算3组病人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3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高于A组(P < 0.05),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 < 0.01)。结论骨质疏松可以增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DVT发生影响。方法:42例采用骨水泥型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21)和观察组( n=21),分别于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d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VS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208,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有利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在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6 年10 月在该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50 例。根据患者入选标准随机分成4 组,A 组术前72 h 使用利伐沙班,B 组术前48 h 使用利伐沙班,C 组术前24 h 使用利伐沙班,D 组术后6 h 使用利伐沙班。观察4 组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出血并发症与记录围手术期出血量。结果 A 组发生DVT 1 例(2.5%),B 组发生DVT 4 例(11.1%),C 组发生DVT 5 例(13.2%),D 组发生DVT 11 例(30.6%)。A 组DVT 发生率与B、C、D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低于B、C、D 组。围手术期出血量上4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前72 h 使用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术后疼痛、水肿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接受TKA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膝关节疼痛情况、水肿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3、5、7天时观察组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肿胀处周径、肿胀持续时间、TNF-α水平、IL-6水平、CRP水平和ES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缓解TKA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水肿,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优于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99年1月~200年6月对31例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了有计划的康复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