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艳秋 《河北医学》2016,(4):618-620
目的:研究探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流程联合利伐沙班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各50例分别分为利伐沙班组(实验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及其他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低分子肝素组的患者中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0%),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5).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两组患者的术后显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的变化值及失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通过护理流程联合利伐班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低分子肝素组和利伐沙班组各50例,低分子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IU/d,利伐沙班组口服利伐沙班片,10mg/d;记录并比较凝血指标、DVT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凝血指标PT、PLT和APT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形成DVT发生率8.0%,低分子肝素组的10.0%(P0.05),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辅助使用气压治疗等物理措施后,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总体疗效相当,均能有效改善凝血指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闻志强  陈静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21-1322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Rivaroxaban,BAY59-7939,1次/d口服10mg,5周)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TE)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成两组(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60例。利伐沙班组在术后6h口服10mg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组在术后24h内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均1次/d,持续用药14d。术后14d对两组患者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与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口服利伐沙班片可以有效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DVT,服用方便且不增加术后出血风险,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1例。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 100 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7%),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5.9%),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11年6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99例初次行THA的患者根据用药不同分为2组,其中利伐沙班组49例,对照组50例。2组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均一致。利伐沙班组每天口服利伐沙班10mg从术后第1天开始服用至第14天;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应用安慰剂。分别于术前第2天及术后第2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总失血量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下降量;分别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及拔管后伤口渗液量,得出显性失血量;记录术后30d内的出血事件。结果利伐沙班组失血总量及HGB下降量分别为(1097.34±211.05)mL及(34.09±5.01)g/L,对照组分别为(10204.33±251.02)mL及(30.99±5.95)∥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显性失血量为(461.02±132.92)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5.93±95.91)mL(P〈0.05)。术后30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8.1%),对照组仅发生2例(4.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对THA术后出血有一定影响,但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分别将施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术后未使用利伐沙班,观察组术后使用利伐沙班.计算所有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结果对照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172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413 ml,占总量的35.24%;观察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531ml,隐性失血量平均为640 ml,占总量的41.82%.两组比较.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伐沙班可能增加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伊诺肝素和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对脊柱融合术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脊柱融合术后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0例肢体,分别采用利伐沙班(54例),伊诺肝素(52)和LMWHca(54例)治疗,疗程均为1~3个月,采用彩超观察血栓的消失情况,治疗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和LMWHca组总有效率均高于伊诺肝素组(χ~2=13.2,12.8;P=0.01);而利伐沙班组和LMWHc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利伐沙班组和LMWHca组治疗后血小板功能相关参数均低于伊诺肝素组(F=5.22,5.23,5.19;P=0.01);而利伐沙班组和LMWHc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P0.05)。利伐沙班组和LMWHca组治疗后内皮细胞功能相关参数均低于伊诺肝素组(F=5.08,5.12,5.12;P=0.01,0.01,0.010.05);而利伐沙班组和LMWHc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利伐沙班组和素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伊诺肝素组(χ2=13.4,13.6;P=0.01,0.010.05);而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钙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LMWHca和利伐沙班片治疗脊柱融合术后急性肌间静脉血栓疗效强大,安全性较高,但服药方式不同,可根据患者需要灵活使用。  相似文献   

8.
刘丹  潘宏 《中外医疗》2022,(3):129-132
目的 通过比较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分别运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预防静脉血栓栓塞,从而评价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该院接收的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术的患者9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n=24),低分子肝素组(n=40),利伐沙班组(n=26),分别比较...  相似文献   

9.
黄永栋  韦哲晖 《广西医学》2022,(13):1541-1544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模式联合利伐沙班在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09例老年股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给药模式分为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术中髓腔灌注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8例、B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8例、C组(术中髓腔灌注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7例、D组(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6例。比较4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总失血量、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1 d凝血酶原时间、术后1 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术后10 d内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出血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1 d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B组、C组、D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量依次增加,且A组术后输血率低于D组(P<0.05)。4组均无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有患者出现大腿近端皮下瘀斑,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比较利伐沙班、依若肝素和非抗凝治疗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154例,按治疗方式分成利伐沙班组(A组)、依若肝素钠组(B组)及非抗凝组(C组)。观察各组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术前及用药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伤口情况;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A组与B组术后无静脉栓塞症发生,C组出现静脉栓塞症3例;A、B、C三组术前与术后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高于A组(P<0.05);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回访时间点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药物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确切,利伐沙班与依若肝素疗效相当;抗凝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失血量及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对术后膝关节中期功能恢复无影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使用抗凝治疗效果良好,安全性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骨科大手术术后使用利伐沙班或依诺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行骨科大手术患者280例,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144例和依诺肝素组136例。利伐沙班组术后6 h给予利伐沙班口服,10 mg/次,1次/d,连续28 d。依诺肝素组于术前12 h及术后给予依诺肝素皮下注射,0.4 ml/次,1次/d,连续10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并发症(DVT、大量输血、伤口渗液、血肿、关节腔感染、再次入院、二次手术)。结果两组患者经依诺肝素和利伐沙班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依诺肝素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安全性相当,但均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对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80名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以患者的使用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不同进行分组,利伐沙班组(n=96):于手术后6-10小时之间开始使用利伐沙班,口服,10mg/d,1次/日,一个治疗疗程为服药5周,如果发生漏服1次用药,患者应立即服用利伐沙班,并于次日继续每天服药1次;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4):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IU/d,一个治疗疗程为服药5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评价:在用药前和用药后2d、5d、10d、18d分别行凝血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有5例发生DVT,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有16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且服用利伐沙班后患者的凝血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病人分别使用利伐沙班和注射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来评价2种药物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临床药师在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预防中,如何协助临床医生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方法:收集100例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50例和低分子肝素组50例。利伐沙班组病人于术后8 h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每天1次,口服;低分子肝素组病人于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量肝素5 000抗Xa国际单位,每天1次,皮下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病人的凝血指标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临床药师参与治疗过程并提供药学监护。结果:2组病人术前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血小板及凝血指标均无异常,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中利伐沙班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0%(0/50),低分子肝素组DVT发生率为8%(4/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中利伐沙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0),低分子肝素组为12%(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疗效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且利伐沙班具备可口服、固定剂量、疗效满意、无需监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利伐沙班及低分子肝素钙(LMWH)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评价二者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防下肢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9年12月到2011年8月选取老年髋部手术病例128例,随机分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均衡的2组.利伐沙班组64例,术后6h开始口服利伐沙班10 mg/d;LMWH组64例,术后6h开始皮下注射LMWH 4100 U,每天1次;疗程均为3周.比较2组患者下肢DVT、肺栓塞(PE)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负压引流量、出血等情况.结果 AO动力髋螺钉(DHS)、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在利立伐沙班组分别为16.1%、11.1%和20.0%;在LMWH组分别为12.9%、15.0%和26.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均无PE发生.2组不同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内负压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仅利伐沙班组出现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第8天切口处大血肿,余均无明显异常.结论 利伐沙班及LMWH均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髋骨骨折手术后下肢DVT,二者安全性及有效性相当,于术后6h应用安全;利伐沙班口服更方便、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作用。方法:将126例单侧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预防DVT(A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DVT(B组)。术后第15天,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发生率。结果:①DVT发生率: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术后引流量: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不良反应率: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64,P=0.049<0.05)。结论:利伐沙班具有安全性好、剂量固定、治疗窗宽、生物利用度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在预防TKA和THA术后DVT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术后疼痛、水肿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接受TKA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膝关节疼痛情况、水肿情况、炎性因子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3、5、7天时观察组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肢肿胀处周径、肿胀持续时间、TNF-α水平、IL-6水平、CRP水平和ESR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缓解TKA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水肿,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和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优于低分子肝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张建宇  金云珠 《医学综述》2014,(16):3028-3030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7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肝素组(25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利伐沙班组(32例)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非致死性肺栓塞的发生例数,并记录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非致死性肺栓塞,肝素组DVT和牙龈出血的发生率均高于利伐沙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均较高,用药7 d后均下降,用药14d时又上升(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用药7 d均上升,用药14 d时又下降(P<0.05)。结论伐沙班在预防DVT方面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适合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络舒通颗粒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t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初步机制.方法216例接受单侧 TKA 的患者入院时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脉络舒通颗粒、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至术后2周.选择临床症状、凝血及鸡尾酒监测指标、超声探查、肺栓塞(PE)发生率、副作用为对比依据,比较脉络舒通、低分子肝素及利伐沙班预防 TKA 术后 DVT 的疗效.结果3组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脉络舒通组小腿肿痛及皮肤瘀斑发生率最低,纤维蛋白原升幅脉络舒通组与低分子肝素相当,利伐沙班组升幅最小.基于下肢超声及鸡尾酒监测的筛查,脉络疏通与低分子肝素钙组 DVT 发生率均为4.17%(3/72),略高于利伐沙班组2.78%(2/72).各药物干预组及总体 PE 发生率均为1.39%(1/72,3/216),无致命性 PE 发生.结论对于 TKA 术后 DVT 的预防,脉络舒通给药方便,副作用小,疗效安全可靠,能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与物理预防联合应用可以替代传统的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腰椎后路手术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钙抗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因脊柱疾病住院行腰椎后路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分子肝素钙组45例和利伐沙班组45例.入院后第1天清晨、术后1,3,7d清晨采血,检测: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Ⅱ),谷丙转氨酶(ALT),术后引流量,切口皮下瘀斑、愈合情况.术前1d、术后7d行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血流显像.结果:低分子肝素钙组深静脉血栓(DVT)共发生4例,无肺栓塞(PE)病例;利伐沙班组DVT发生1例;无PE病例.两组术后7 d PLT、Hb、ALT和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 d FIB和D-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并发症、FIB和DⅡ等方面优于低分子肝素,且药物口服方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