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镜片治疗儿童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4年7月至12月于我科门诊就诊的儿童近视患者1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160眼。试验组配戴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镜片。按照等效球镜的度数大小分为三组:低度近视组(-1.00~-3.00D)、中度近视组(-3.25~-6.00D)、高度近视组(>-6.00D)。两组患者戴镜6个月后复查,1a后对两组屈光度、眼轴长度等近视进展指标进行比较,根据等效球镜及眼轴进展情况,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轻度近视组:试验组增加度数为(-0.56±0.30)D,显著小于对照组(-0.91±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2,P<0.01);试验组眼轴增加(0.13±0.11)mm,显著少于对照组(0.28±0.1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6.67,P<0.01)。中度近视组:试验组增加度数(-0.55±0.30)D,显著小于对照组(-0.90±0.4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P<0.01);试验组眼轴增加(0.14±0.14)mm,显著少于对照组(0.25±0.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P<0.01)。高度近视组:试验组增加度数(-0.36±0.16)D,显著小于对照组(-0.88±0.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P<0.01);试验组眼轴增加(0.06±0.04)mm,显著少于对照组(0.26±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2,P<0.01)。结论 降低周边远视性光学离焦可以延缓近视进展,减缓眼轴增长。近视性屈光不正儿童可以通过配戴减少旁中心远视离焦的美德××镜片来减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周边视力控制技术对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性。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2-05/12在嵊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99例198眼近视青少年(12~18岁)按检查时间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为周边视力控制技术组,配戴具有矫正周边视网膜远视离焦功能的特制镜片;对照组配戴普通单焦点镜片。配镜后每3mo复查,必要时更换同类镜片并记录患者的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结果:观察18mo,各组治疗前后近视屈光度、眼轴长度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组治疗前后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近视增长量为-0.65±0.65D,眼轴增长量为0.23±0.22mm,对照组近视增长量为-1.17±0.50D,眼轴增长量为0.41±0.17mm,两组近视增长量及眼轴增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周边视力控制技术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对周边视网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入选10~15岁近视儿童48例,睫状肌麻痹下使用Grand Seiko WAM5500型红外验光仪测量右眼视网膜中心凹0°以及鼻颞侧10°,20°,30°的屈光值,分别在裸眼和配戴单光眼镜时测量。结果:近视儿童的平均屈光度为-3.99±1.22D,相对周边屈光度在水平视野上为远视性离焦。随着注视角度的增大,相对远视性离焦量增大。戴镜后的相对周边远视性离焦量较裸眼时增大(P<0.01)。戴镜前后的J180及J45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近视儿童配戴单光镜后周边视网膜远视性离焦量增大。根据周边视网膜的聚焦状态改进镜片的设计可能会成为近视矫正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组特殊设计镜片对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和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 3例(4眼)被试者,年龄22~31岁,屈光度-2.0D,按随机顺序分别在单眼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成长乐镜片、视特保大、中、小光区镜片的情况下进行周边屈光度、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测量和主观评分,主观评分包括远距和近距戴镜舒适度、清晰度和接受度。结果配戴5种镜片时,被试眼相对周边屈光度均为远视状态,远视度数随周边角度增加而增加。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和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时周边远视度数最大,视特保中光区镜片其次,成长乐镜片和视特保小光区镜片最小;配戴普通非球面镜片和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时的周边清晰视力范围最大,其次是视特保中光区镜片,最小的是成长乐镜片和视特保小光区镜片;远距评分为普通非球面镜片最高,视特保大光区镜片其次,然后为视特保中光区镜片,成长乐镜片及视特保小光区镜片最差;近距评分视特保大光区镜片接近普通非球面镜片,视特保中光区镜片和成长乐镜片其次,视特保小光区镜片最差。结论不同设计的中周部加光镜片对改变周边屈光度的作用存在差异,其配戴后的顺应性与镜片改变周边屈光度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边离焦框架镜和角膜塑形镜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轴的控制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06/2021-06在龙岩市第二医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71例134眼,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12mo后配戴角膜塑形镜。随访观察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3、6、12mo的眼轴增长情况。结果:纳入患者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中位数分别为0.35、0.14mm,配戴角膜塑形镜3、6、12mo眼轴增长量均低于周边离焦框架镜(P<0.001),且眼轴增长速度明显减缓。根据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12mo眼轴增长量将纳入患者分为快速进展型组(眼轴增长≥0.4mm, 29例54眼)和非快速进展型组(眼轴增长<0.4mm, 42例80眼),两组患者配戴周边离焦框架镜12mo眼轴增长量中位数分别为0.70、0.24mm,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量中位数分别为0.31、0.09mm,两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速度分别减缓56%、63%。非快速进展型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12mo眼轴增长量低于快速进展型组,且不随年龄和屈光度变化。快速进展型组中不同年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波前像差仪测量球面与非球面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全眼像差的影响。方法24例(48眼)近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例,按照两阶段交叉设计:一组先配戴美康镜片(球面设计),另一组先配戴美尼康镜片(非球面设计),日戴1个月后测量戴镜时的全眼像差,之后停戴1个月,更换另一种镜片继续日戴1个月后再次测量戴镜时的像差。对配戴两种镜片时的像差值进行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配戴两种不同设计的镜片时,全眼总像差均方根(RMS)值分别为(0.439±0.183)μm和(0.42714).19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配戴两种不同设计的镜片时,单项像差中离焦(F=56.175,P〈0.01)、垂直散光(F=4.263,P=0.029)和四叶草(F=3.410,P=0.03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配戴美尼康镜片的离焦数值高于美康,垂直散光、四叶草反之。其他各项像差值在两种镜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配戴球面及非球面设计的RGPCL时的像差值无显著差异,但非球面镜片形成的“偏负泪液镜”可造成更多的正性离焦,同时,非球面设计镜片相对球面镜片可更好地控制散光及某些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比较儿童远视和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前后各屈光成分的变化,探讨调节对其屈光成分的影响。方法对520例3~12岁儿童使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睫状肌麻痹前后均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对其中远视646眼、近视221眼的睫状肌麻痹前后各屈光成分测量值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①儿童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眼轴变短(P=0.01),角膜屈光力变小(K1P=0.01;K2P=0.04),前房深度加深(P=0.00)。②儿童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后前房深度加深(P=0.00),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无变化。结论儿童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眼轴变短,角膜屈光力变小,前房加深;儿童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后前房加深,而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无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平光离焦镜片对于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儿童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铂林眼科电子病历系统中2022年3月至2023年10月因远视储备消耗过快而配戴平光离焦镜片儿童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比戴镜前后眼轴的变化。结果 共纳入84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7.1±1.6岁(4~12岁)。与戴镜之前3个月折算眼轴增长量(0.106±0.054 mm)相比,配戴离焦镜片3个月后的眼轴增长(0.005±0.072 mm)明显减慢(P<0.001)。结论 经短期观察,平光离焦镜片可以有效延缓远视储备消耗过快儿童的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去调节后豚鼠眼球对不同离焦信号的识别及其对眼球发育过程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20只1周龄体重约100 g幼年豚鼠按离焦程度及调节随机分为6组(初始每组20只,最终参与数据分析保留调节未离焦组为20只,其余名组均为15只):保留调节未离焦组、去调节未离焦组、-2 D离焦组、-4 D离焦组、-6 D离焦组、-8 D离焦组(所有离焦组均为双眼去调节后戴镜,保留调节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去调节组使用1%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为每天1次)。此外另取5只相同批次豚鼠予以左眼去调节、右眼保留调节处理后跟踪测量对比双眼瞳孔直径变化,以观察睫状肌麻痹效果。实验开始前3 d予1%阿托品滴眼液点双眼以达到睫状肌麻痹效果完全后双眼配戴镜片,保留调节组使用生理盐水点眼作为对照。于实验开始后当天和实验开始3周后分别检测其角膜曲率半径、屈光度以及眼轴长度变化,结果取右眼数据。数据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以及重复测量分析。结果2个未离焦组间的各项眼球发育参数变化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离焦组内角膜曲率半径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去调节后豚鼠屈光度均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但相对于去调节未离焦组,所有离焦组均产生了相对性近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26,P<0.01);同时随着离焦程度的增加,相对性近视以及眼轴增长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去调节未离焦组、轻中度去调节离焦组(-2 D、-4 D)分别与高度去调节离焦组(-8 D)对比,它们之间的屈光变化值及眼轴变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去调节未离焦组比较,远视性光学离焦使去调节的幼年豚鼠形成相对性近视,其幅度随离焦程度增大而增加,相对性近视与离焦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眼轴长度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在去调节情况下,豚鼠眼球能仍够识别远视性离焦信号并进行对焦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眼屈光要素的差异程度对屈光参差的形成作用.方法 收集双眼等效球镜度数差>2.00 D的屈光参差患者91例,按屈光参差类型分为远视性屈光参差和近视性屈光参差2组.用日本Topcon KR.8800自动验光仪测量双眼屈光度数和角膜曲率(CC).用法国Quantel 0459 A型超声生物测量仪测量双眼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玻璃体腔长度(VCL)及眼轴长度(AL),将患者的双眼进行自身对照观察,所测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屈光参差眼各屈光要素与年龄及分组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屈光参差眼的屈光要素与眼轴的关系采用偏相关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者双眼之间只有玻璃体腔长度和眼轴长度存在差异(tVCL=9.506、3.654,P均<0.01 tAL=12.334、3.447,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与年龄无关 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大于远视性屈光参差眼(tK=4.600,P<0.01 tACD=2.894,P<0.01),而晶状体厚度没有差异 2组屈光参差者双眼的角膜曲率、前房深度都与眼轴长度无关,而晶状体厚度与眼轴相关(r=0.358、0.296,P<0.01).玻璃体腔的长度与眼屈光状态和眼轴都相关(r=0.975、0.979,P<0.01).结论 玻璃体腔长度的变化是屈光参差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不同宽度对控制和减缓近视进展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01/2015-12在我院视光学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45例85眼,依据镜片覆盖角膜白到白横径的90%~95%确定镜片总直径,角膜横径12.1~13.0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1.0~11.2mm(A组); 角膜横径11.1~12.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5~10.9mm(B组); 角膜横径10.0~11.0mm的患者选择镜片总直径10.0~10.4mm(C组)。观察三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2a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的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前,三组患者年龄、等效球镜度、眼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a,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变化较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B组患者等效球镜度和眼轴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离焦环距离角膜边缘的宽度不同对于控制和减缓近视的效果不尽相同,离焦环越靠近角膜边缘,近视的控制效果相对越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眼轴、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屈光力与儿童屈光不正的关系。

方法: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44例88眼的屈光不正度数、眼轴、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等参数,经计算得到晶状体度数。按屈光不正度数分为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直线相关与回归比较年龄和屈光不正与各屈光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受试者44例88眼,平均年龄9.04±2.39岁,等效球镜(SE)-3.50~+8.75D; 远视组眼轴比近视正视组短(P<0.05),远视组晶状体屈光力明显低于近视正视组(P<0.05),三组间角膜屈光力和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别。本研究发现年龄与等效球镜(SE)之间成负相关; 眼轴与年龄成正相关; 年龄与晶状体屈光力成正相关; SE与眼轴成负相关; SE与晶状体屈光力有负相关关系。

结论:儿童随年龄增长,SE向近视发展,眼轴变长,晶状体屈光力增强; SE越偏远视,眼轴越短、晶状体屈光力越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我国近视屈光手术人群的角膜前表面非球性参数(Q值)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18~44岁行近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120例(240眼)。按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3组,各组均为40例(80眼)。应用AstraMax二三维角膜综合检查站行角膜地彤网检查,记录角膜曲率及Q值;并行综合验光、角膜中央厚度、眼轴长度及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分别将Q值与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Q值均数为-0.16±0.17,呈正态分布;Q〈0者206眼,占85.83%;Q值与性别、眼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屈光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F=9.6665,P〈0.05),高度近视组和低度、中度组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0037,P〈0.05;q=3.1218,P〈0.05);低中度近视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与角膜中央厚度、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呈无相关性。结论我国近视屈光手术人群的Q值呈正态分布,大部分人群角膜为长椭圆形(prolate)。Q值与屈光不正程度相关,而与性别、角膜中央厚度、平均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近视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眼部健康,引起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因此,近视防控工作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近年来,角膜塑形镜逐渐在近视防控领域体现出其优越性。目前,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理主要以视网膜远视性光学离焦学说为主,促使近视患者的远视性离焦向近视性离焦漂移从而延缓眼轴增长。其控制近视发展的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离焦总量、瞳孔直径、光学区设计及镜片偏心等。角膜塑形镜的广泛使用将有效降低青少年儿童的近视发病率,本文就角膜塑形镜利用离焦技术控制近视发展的原理、离焦量和离焦环位置与近视防控效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阐明角膜塑形镜离焦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非球面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年龄≥8岁的双眼近视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配戴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对照组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配戴后1 d、1周、2周、1个月、3个月、 6个月、9个月、1年进行随访,评估裸眼远视力、屈光度、角膜K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镜片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厚度、眼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291例受试者完成初次配戴,试验组143例,对照组148例。配戴后各随访时间点,2组左、右眼LogMAR裸眼远视力、屈光度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5);2组左、右眼角膜平坦K值及右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P>0.05)。除配戴后1 d、9个月以外,其余随访时间点,2组左眼角膜陡峭K值相对于基线变化值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6个月、1年时,2组左、右眼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眼压及其相对于基线期变化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随访时间点,2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后1年时,2组角膜塑形镜 配适状态和镜片状态均良好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R型非球面角膜塑形镜与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2种角膜塑形镜疗效一致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我国白内障人群角膜前表面球差的分布特点,探讨年龄、角膜散光、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等因素是否对角膜前表面球差产生影响,为白内障手术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使用iTraee像差仪测量572例572眼角膜前表面球差、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分析角膜前表面球差的统计学分布特征及其与年龄、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及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角膜前表面球差为(o.25±0.08)μm,与年龄、角膜散光不相关(P〉0.05),与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P〈0.05),与眼轴长度负相关(P〈0.05)。角膜非球面Q值(Beta=0.837,P〈0.001)、平均角膜曲率(Beta=0.250,P〈0.001)对角膜前表面球差有显著性影响。按角膜非球面Q值分为3组(G1:-1〈Q〈0;G2:Q=0;G3:Q〉0),各组间角膜前表面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前表面球差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且其与角膜非球面Q值、平均角膜曲率正相关,与眼轴长度负相关,受角膜非球面Q值和平均角膜曲率影响显著,所以白内障术前精确测量角膜前表面球差对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的个体化选择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儿童配戴离焦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前后角膜屈光力改变,并分析配戴后镜片对角膜屈光力及散光量的影响。

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收集2019-06/2020-06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眼视光中心就诊并验配离焦RGPCL的8~12岁高度近视儿童30例60眼。使用TMS-4N角膜地形图仪测量基线及戴镜0.5、1a时戴镜状态下角膜切向屈光力,分析角膜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中央顶点处角膜屈光力改变情况,同时以1mm为间隔采集前述4个方位角膜屈光力以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采集范围为1~4mm,分析戴镜前后各点位屈光力变化情况。戴镜0.5,1a时后要求停戴1wk后复测眼轴、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分析戴镜后较基线时眼轴、等效球镜度、散光和角膜屈光力等改变情况。

结果:配戴离焦RGPCL时鼻侧(N)、颞侧(T)、上方(S)和下方(I)的角膜最大屈光力在0.5、1a时较戴镜前均显著增加,与角膜顶点处屈光力相比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与戴镜前的负相对屈光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戴镜0.5、1a时复诊时戴镜状态下角膜相对周边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方向改变,除T1点位周边负屈光力增加外,其余各轴向各点位周边屈光力均显著增加。配戴0.5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1±0.10D,simK值减少0.20±0.18D,1a后角膜陡K值变平0.10±0.12D,平均K值变平0.02±0.05D,simK值减少0.16±0.13D。戴镜0.5、1a时后角膜平K较基线变化无差异。

结论:配戴离焦RGPCL状态下角膜最大屈光力较角膜顶点处均表现为正相对屈光力,且4条轴向上各点位角膜相对周边负屈光力均由负值转变为正值。戴镜1a内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较基线时增加,而散光量减少,角膜屈光力呈陡K变平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青少年非接触性眼压计(non-contacttonometer,NCT)测量眼压值的影响因素。方法门诊就诊青少年患者1132例(2264眼),测量双眼眼压值、眼球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所测得的数据采用SAS8.2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年龄、眼别、眼球屈光度、屈光状况(近视、正视、远视的分组情况)、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对青少年NCT测量值的影响。结果在2264眼中,近视眼1822眼(占80.48%),正视眼152眼(占6.71%),远视眼290眼(占12.81%)。分别对右眼、左眼NCT测量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右眼、左眼的屈光状况对NCT测量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5.22,P=0.0057,β=0.4601;F=5.01,P=0.0069,β=0.4385);右、左眼资料合并后,采用Mi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所有变量对NCT测量值均无影响。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年龄、眼别、性别、屈光状况变量,结果显示,年龄、眼别、屈光状况对NCT测量值存在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8.90,P=0.0029,β=0.0790;F=4.30,P=0.0384,β=0.1186;F=5.18,P=0.0072);右眼压平均为(15.4±2.8)mmHg,左眼压为(15.5±2.8)mmHg,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组平均眼压为(15.52±0.08)mmHg,远视组为(15.22±0.20)mmHg,正视组为(14.91±0.18)mmHg,近视组与正视组的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021,β=0.6116),而远视组与正视组的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P=0.1789,β=0.306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NCT测量值增高,患眼的屈光状况(远视、近视、正视)对NCT测量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眼的NCT测量值较正视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09~2010年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配戴MCT患者36例(72只眼),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并综合验光,随诊2年并停戴MCT 3个月后再次测量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综合验光,对比戴镜前后的变化.结果 水平k值变化-0.067±0.006,P=0.00,有统计学意义;垂直k值变化-0.003±0.006,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k值变化-0.04±0.005,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屈光度增长(0.25±0.44)D,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厚度变化(-3.38±1.44)μ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眼轴变化(0.18±0.11) mm,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配戴MCT后角膜水平k值变大,平均k值变大,垂直k值无变化.角膜厚度、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近视增长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脉络膜厚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并探讨脉络膜在延缓近视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并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青少年患者26例(5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眼作为观察组,另一眼未作处理作为对照组,测量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的眼轴长度和脉络膜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戴镜前后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改变以及组间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变化值。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观察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增厚(P<0.05),对照组各位点脉络膜厚度均较前变薄(P<0.05)。2组之间戴镜前后各位点脉络膜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轴长度均较前增长(P<0.05),观察组眼轴长度增长量为(0.09±0.15)mm,对照组为(0.26±0.16)mm,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4,P<0.001)。结论:对于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可以使脉络膜增厚,眼轴长度增长减缓,这可能是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