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宇 《华夏医学》2007,20(6):1226-1227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组,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幅较原发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2.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和平均脉压、血压变异性,并与正常老年人比较。结果老年单纯高血压(EH)组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EH TOD)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和血压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 TOD组夜间平均血压、24 h平均脉压、血压变异系数与E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节律紊乱,脉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并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诊所血压(CBP)显示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评价价值。方法选取口服降压药物1个月以上,并按CBP检查标准降压有效的老年高血压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血压正常的健康老年人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BPM的各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及24h平均脉压均升高(P<0·05),日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及昼夜血压节律消失的患者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CBP检查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进一步行ABPM,ABPM可作为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以及降压是否平稳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对116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节律的影响.结果缬沙坦降低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P<0.05).对于夜间血压较高的非杓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对于夜间血压无明显升高的杓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则无明显降低作用(P>0.05).结论缬沙坦具有平稳降压和改善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作用,且不影响正常的生理节律,夜间无过度降压危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位睡眠障碍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血压仪观察82例伴睡眠障碍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4h的血压变化。设46例住院高血压不伴睡眠障碍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伴睡眠障碍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白天平均血压及夜间平均血压均高于对照组,且以夜间血压增高更明显。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睡眠障碍患者白天及夜间血压均较高,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夜间血压负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动态变化与心率变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体检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采用时域分析法检测所有对象心率变异性(HRV),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HRV指标差异性;根据观察组夜间血压下降分数分为节律正常亚组与节律消失亚组,比较节律消失亚组与节律正常亚组患者HRV各项指标差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RV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SDNN、SDANN、RMSSD及PNN50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节律正常亚组与节律消失亚组患者HRV各项指标SDNN、SDNN5、SDANN、RMSSD、PNN50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的自主神经反射机制障碍可导致血压与自主神经之间的关系成相反趋势变化,并且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和相关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的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患者实施相关护理措施,使用动态血压检测仪(ABPM)对患者的血压进行24h监测,然后分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性。结果ABPM可以有效地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数据。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来辅助治疗,提高了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对患者康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临床应用实践的观察分析研究。方法:对18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节律类型,对其中非勺型高血压111例患者采取晚间、睡前服药或在原有治疗药物基础上晚间、临睡前加服一次药物,观察血压水平控制和昼夜节律改善的效果。结果:111例中69(62.2%)者非勺型血压节律得到改善,24小时血压水平进一步控制。结论:改变服药时间和方法可改善非勺型血压节律,对靶器官保护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180例测试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临床意义,以及降压药物合理应用关系.方法 应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伟伦Welch Allyn ABPM 6100型)观察180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趋势图、超常模式,平均动脉压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显示,患者24小时血压存在不同的变化,其中,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一级高血压患者夜间下降率最为显著,二级次之,三级高血压夜间下降率不明显.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正确评价高血压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夜间血压下降率可作为评价靶器官受损状况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关浩增  谢萍 《微创医学》2000,19(4):435-43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根据60例老年高血压的24小时DCG,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数分为节律正常组和节律消失组,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 而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低于节律正常组(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王玲  张瑾 《吉林医学》2014,(5):1098-109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预后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老年高血压200例,都给予动态血压监测,记录与计算全天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变异性,并且观察预后情况。结果:老年患者日间与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与动脉压的日间变异性与夜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死亡4例,死亡率为2.0%,相关性分析显示动态血压变异性与预后死亡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人动态血压大多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老年预后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颖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8,29(5):442-443,480
目的 了解动态血压的临床价值及应用过程中注意事项,评价动态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护理的指导作鼢用.方法 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北京美高仅MGY-ABP1)监测68例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变化.以白昼每30min、夜晚每60min测收缩压、舒张压、心率1次,时间从上午8:00-9:00至次日8:00-9:00.结果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节律变化显示出双峰一谷的特点.结论 动态血压监测临床价值确切,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全面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对患者的治疗、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波动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峻  辛毅 《中国厂矿医学》2002,15(2):110-1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波动的特点。方法:对30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其昼夜节律等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及夜间收缩压明显升高,并提示其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 根据 6 0例老年高血压的 2 4小时 DCG,用时域分析法对心率变异性 (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并与对照组比较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数分为节律正常组和节律消失组 ,并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组 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 ,而节律消失组 HRV各项指标低于节律正常组 (P <0 .0 5 )。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5.
李贵军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6):482-482,52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永娟 《大家健康》2016,(1):233-234
目的:分析探讨对社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某社区中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为患者开展以饮食护理、健康教育和自我血压监测等为主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护理前后的血压水平及护理成效进行统计。结果:通过3~6个月的护理干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服药的合理性以及自我血压监测等指标有效明显的改善,血压水平也趋于稳定,和护理之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手段,能够保证患者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清晨高血压流行病学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36例MBPS患者和36例Non-MBP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24h ABPM监测患者平均心律、血压、24h血压标准差和昼夜血压节律性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患者清晨、日间、夜间和24h平均血压以及平均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ACR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S、DM、CKD、血脂异常、CHD和AS无明显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血压需以清晨血压为目标,而降低清晨血压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关浩增  谢萍 《医学文选》2000,19(4):435-43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率变异的关系。方法根据60例老年高血压的24小时DCG,用时域分析法心率变异性(HRV)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对照组比较,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按夜间血压下降百分数分为节律正常和节律消失组,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而节律消失组HRV各项指标低于节律正常组(P〈0.05)。结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在老年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与动态血压各参数值的关系,对5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26例健康老人在平衡饮食后行PRA、Ang-Ⅱ水平检查及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高血压组动态血压各参数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肾素正常者相比,高血压组中肾素增高者(PRA>88ng/L/h)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及血压负荷值显著增高(P<0.05),其夜间血压下降率<10%。提示高肾素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血压节律消失,血压负荷值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明显升高,易引起各靶器官的功能损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4例分为老年组和成人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分析老年人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方法测定左室内径及左室壁厚度并计算左室重量指数。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24h、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SBP)和平均脉压(PP)均明显增加(P<005,P<001)。老年患者非杓型高血压增多(P<005),左室肥厚率增加(P<005)。比较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重量指数,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SBP升高、PP增大的临床特点和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是左室重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