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74-77
目的探讨非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困难下经前臂贵要静脉转位术内瘘的建立意义。方法对本院2014年2月~2016年8月常规内瘘建立困难患者14例采用前臂贵要静脉转位建立非常规自体动静脉内瘘,与行高位瘘对比,可明显增加可利用血管长度,总结接受这一手术患者节约静脉资源情况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接受该手术方式的患者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术后通畅良好,术后6~8周穿刺使用率为100%,透析血流量在180~250 m L/min。观察内瘘应用中均未发生窃血综合征、肿胀手综合征及肢体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结论大多数的常规内瘘建立困难患者利用前臂贵要静脉进行转位建立自体动静内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有效利用了前臂的血管资源,是对上臂静脉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失为良好的优先于高位内瘘和血管移植内瘘选择。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8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式选择与血管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至2005年10月对84例患者分别选择鼻烟窝内瘘术(18例),腕部、前臂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66例)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一期成功,术后内瘘通畅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12个月,使用仍良好。7例术前因静脉、动脉穿刺损伤造成了手术困难、血管资源的浪费。结论:鼻烟窝内瘘为首选术式,对于需透析的患者实施整体规划治疗,保护血管有利于血管通路及时、顺利地建立和合理地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基本保证,目前血管通路分为临时性血管通路(直接动静脉穿刺和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期性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物人工血管和带隧道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因其使用方便、相对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特点,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瘘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了经肝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的13例肝脏血管瘘患者的超声声像图,总结其声像图特征和临床症状,讨论其临床价值。结果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瘘10例,肝动脉一门静脉瘘6例,肝动脉一肝静脉瘘4例;门静脉一肝静脉瘘2例;误诊1例。结论超声对肝脏血管瘘的扫查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净化患者最常用、最重要的血管通路,经典部位为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途径。我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对28例因多次前臂动静脉内瘘失败或前臂血管无法利用的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选择上臂肱动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吻合术建立动静脉内瘘,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进行正常的血液透析必须有一个血液通路,把患者血液与透析器连接起来。因此,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良好的血管通路是确保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血管通路分临时血管通路和永久血管通路两种:临时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永久血管通路主要是动、静脉内瘘,部分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选择移植血管或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现将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7.
余秀峰 《吉林医学》2012,33(8):1755
<正>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护士研究的重要课题。肘关节静脉表浅、粗大,血流量好,血流冲击力小,易穿刺和压迫止血。对30例未建立有效血管通路的患者直接穿刺肘正中静脉引血,成功进行了血液透析[1]。有研究认为未成熟瘘和新瘘以内瘘口远端血管(肘关节处或近肘关节段静脉血管)作动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质量。方法对36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90 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采用人工血管移植动 -静脉造瘘术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对 2 8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了膨体泡沫聚四氟 (PTFE)人工血管进行前臂的动 -静脉造瘘术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分析。结果 术后动 -静脉瘘管形成成功 ,全部患者均能临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经随防 ,人工血管可满足临床穿刺需要。结论 人工血管移植动 -静脉造瘘术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动 -静脉造瘘方式 ,而术前术后的正确护理方法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保护血管瘘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静脉留置针代替普通内瘘针的效果。方法 对于存在精神症状和躁动者,用16G静脉留置针代替普通内瘘针直接动脉静脉穿刺,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用16G静脉留置针穿刺股静脉或颈外静脉作为血液透析的血液出路或回路。结果 2 2人96例次使用了16G静脉留置针直接穿刺均一次穿刺成功,顺利完成血液透析,血液透析途中未重新穿刺。结论 用16G静脉留置针代替普通内瘘针用于不合作或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避免针头脱出血管或因患者的肢体活动而刺破血管造成血液透析时的血管通路障碍。  相似文献   

11.
马春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13-3013
<正>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中毒患者或尿毒症患者周围血管条件差或不能适应动-静脉内瘘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患者,为了保证透析效果,我院均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行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院2008-2010年52例采用股静脉穿刺置管作为临时血液透析主要血管通路的患者进  相似文献   

12.
张魁正 《广东医学》2004,25(6):619-619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患者充分透析的生命线。以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与桡动脉进行吻合的内瘘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血管通路。本文总结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3年9月共182例动静脉内瘘手术,现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透析的第一条件就是建立良好的血液通路,而目前的造瘘技术有限,也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具有良好的血管条件可以实施造瘘术。特别是老年人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他们可采用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常用颈内留置导管,由于导管留置时间长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现对我科2015年4月10月长期留置导管  相似文献   

14.
温玉  敬春兰 《西部医学》2011,23(1):98-100
目的探讨肾衰患者建立长期用血液透析通路而施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内瘘手术术式。方法回顾分析1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内瘘术的临床资料,A组为端侧吻合术,B组为端端吻合术,并比较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A组临床应用64例68次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术,其中60例仅1次手术,有4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术后近期内因血管内堵塞未能使用者2例,另有2例因血管流量不足而放弃使用,60例使用良好,动静脉内瘘使用1个月~4年,最长已穿刺达500余次,仍使用良好。B组64例66次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内瘘术,其中62例仅1次手术,有2例因血管炎症或血管栓塞先后施行2次手术,13例术后患者常感手部发冷或无力,较重者感手部疼痛及麻木,检查时发现手背浮肿或紫绀,5例经常发生心力衰竭。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内瘘手术连续缝合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臂动静脉造瘘端侧吻合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臂近腕关节处头静脉与桡动脉的端侧吻合术,为64例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慢性透析患者的维持性血管通路。结果:64例均一次吻合成功,出血少,术后当时能触及明显血管震颤,闻及清晰血管杂音。60例使用良好,发生血栓形成4例,假性动脉瘤1例,无感染、窃血综合征。结论:在前臂近腕关节处以头静脉与桡动脉端侧吻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应用于血液透析,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 对47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9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 对我院51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6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 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及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莉  何强  康志敏  廖常志  张渊 《四川医学》2001,22(6):517-518
目的 通过对449例内瘘患者的总结,探讨更好的血透患者的内瘘制作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总结我院从1996年开始由肾内科实行的内瘘手术449例,分别采用直接动静脉缝合制作内瘘和人尸体血管搭桥建立动静脉内瘘。直接缝合多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3-5cm或鼻烟窗处将头静脉与桡动脉作端侧或端端吻合;前壁尸侧腕横纹上贵要静脉与尺动脉及下肢大隐静脉与足背动脉端侧吻合。比较各种类型的内瘘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该法制作的内瘘的成功率少,并发症少。4年的内瘘通畅率达92%。结论 采用动静脉直接吻合制作内瘘仍然是建立血透患者血管通路的良好方法,端侧吻合可以保证足够的血流量,又不阻断远端血流,应在建立血管通路时首选。对直接吻合失败。  相似文献   

19.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是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主要用于短时间血管通路的保障[1],如急性肾功能损害,药物中毒,动、静脉内瘘未成熟或造动、静脉内瘘条件不好的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是维护临时有效血管通路的关键所在,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功衰血管造瘘术后间断阻断上肢浅静脉对血管通路影响的研究,并分析临床使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确诊肾功衰的患者16例,根据患者的自我意愿和患者病情的综合考虑之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其中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血管造瘘术后采用间断阻断上肢浅静脉的方案,而对照组的患者不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肾功衰血管造瘘术后患者进行间断阻断上肢浅静脉是否能够有效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患者血栓、空气栓塞以及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几率。结果在进行血管造瘘术16例患者当中,对照组的患者当中出现内瘘堵塞的患者有4例,发生血栓的患者2例,空气栓塞的患者1例,观察组的患者当中出现内瘘堵塞的患者有2例,发生血栓的患者1例,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具有差异性。结论肾功衰血管造瘘术后间断阻断上肢浅静脉可以有效的降低内瘘堵塞的几率,延长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降低血栓的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