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三七总皂苷可促进去大脑皮质血管后成年大鼠前脑侧脑室室管膜下层神经干细胞Nestin、PCNA和bFGF的表达,以及促进离体胎鼠皮质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实验拟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三七总皂甙对脑出血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2006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Wistar大鼠60只,雄性,清洁级,体质量220~250 g,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20只/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三七总皂苷血栓通注射液由内蒙古康源药业提供,批准文号:22-5802-内卫药准字(1999) 1787号,规格:5 mL:175 mg.②实验方法:采用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给药组术后腹腔内注射三七总皂苷35 mg,1次/d,模型组术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次/d,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③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β-Ⅲ型微管蛋白(Tuj-1)、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室管膜下的表达.结果: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脑出血后模型组同侧侧脑室内、外侧壁及背外侧角室管膜下区有增殖细胞核抗原、β-Ⅲ型微管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给予三七总皂苷干预后,室管膜下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β-Ⅲ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和反应强度较模型组明显增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P < 0.01).结论:三七总皂苷具有促进脑出血后侧脑室背外侧角室管膜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向病灶迁移,促进损伤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正常成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前体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当脑缺血时,这些细胞将处于何种状态?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增殖、分化。设计: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7/2002-07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300g。干预: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h再灌流0.5,3,6,12h,1,2,3,5,10d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阻塞线不能阻塞大脑中动脉为假手术组,正常大鼠为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制成脑组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和双标观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布、分化。主要观察指标:内源性神经干/前体细胞的分布、分化。结果: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多数脑室室管膜细胞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阳性,脑实质内有零星散在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再灌流3h,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出现在嘴侧脑室下层。再灌流12h以后,双侧侧脑室的一些脉络膜丛细胞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阳性。再灌流3-10d,视前区梗死区周边、纹状体、额顶皮质的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增加。再灌流3d,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并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免疫组化双标显示再灌流3d视前区有很少量的增殖性细胞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随后增多。再灌流10d内,未检查到增殖性细胞核抗原/神经丝双标阳性细胞。结论:脑缺血时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向缺血纹状体和皮质迁移,此现象有助于阐明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神经干细胞表达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D-aspartic acid receptor,NR)亚单位2B,深入研究其在幼年大鼠脑室下区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揭示该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机制。目的:观察NR2B在幼年大鼠脑室下区的表达及表达高峰期所在的细胞类型。方法:取出生后7,14,21,28dSD大鼠,制备5μm厚脑组织冰冻切片,观察脑室下区NR2B的表达,及其在出生后14d大鼠脑室下区所在的细胞类型。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R2B在出生后7,14,21,28d大鼠脑室下区存在差异表达,于出生后14d时表达达高峰,以侧脑室外侧角旁表达最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可见NR2B在脑室下区与胶质纤维酸性纤维蛋白、巢蛋白、β-Ⅲ微管蛋白共定位,以室管膜细胞最明显;而与NeuN在脑室下区无共定位。说明NR2B在幼年大鼠脑室下区的表达存在时空变化,可能在神经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正常成年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存在能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的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前体细胞.在生理情况下,这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当脑缺血时,这些细胞将处于何种状态?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布、增殖、分化.设计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探索性研究.单位一所医学院的神经生物学研究室、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7/2002-07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41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0~300 g.干预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2 h再灌流0.5,3,6,12 h,1,2,3,5,10 d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阻塞线不能阻塞大脑中动脉为假手术组,正常大鼠为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制成脑组织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单标和双标观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或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布、分化.主要观察指标内源性神经干/前体细胞的分布、分化.结果在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多数脑室室管膜细胞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阳性,脑实质内有零星散在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再灌流3 h,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出现在嘴侧脑室下层.再灌流12 h以后,双侧侧脑室的一些脉络膜丛细胞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阳性.再灌流3~10 d,视前区梗死区周边、纹状体、额顶皮质的增殖性细胞核抗原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显著增加.再灌流3 d,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并随再灌流时间延长,增殖性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量增多.免疫组化双标显示再灌流3 d视前区有很少量的增殖性细胞核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随后增多.再灌流10 d内,未检查到增殖性细胞核抗原/神经丝双标阳性细胞.结论脑缺血时诱导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向缺血纹状体和皮质迁移,此现象有助于阐明神经功能康复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背景: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同种移植可改善脑梗死模型鼠神经功能.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大鼠脑神经功能梗死局部的内存活、迁移情况及神经细胞再生.方法: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每周观察、记录移植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功能状况(NSS评分、转棒实验);于移植后1~8周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RT-PCR检测检测移植大鼠大脑人细胞核抗原、神经干细胞标志物(巢蛋白)及神经细胞标志物(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2周,脑梗死模型鼠NSS评分明显降低(P < 0.05)、转棒实验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 < 0.01),神经功能得到改善(P < 0.05).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8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均可检测到人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移植后一二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CA1,CA3区)、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巢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表达,存续至8周.移植后2周,在移植大鼠病变侧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梗死灶周围可见部分神经元核心抗原、脑型微管蛋白阳性细胞和mRNA的表达.移植后4~8周,在海马、梗死灶周围可见少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和少量mRNA的表达.结果证实,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内存活、并迁移至病变部位,继而分化为神经细胞,促进新生神经细胞的形成,改善移植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干细胞表达有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D-aspartic acid receptor,NR)亚单位2B,深入研究其在幼年大鼠脑室下区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揭示该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的机制。目的:观察NR2B在幼年大鼠脑室下区的表达及表达高峰期所在的细胞类型。方法:取出生后7,14,21,28dSD大鼠,制备5μm厚脑组织冰冻切片,观察脑室下区NR2B的表达,及其在出生后14d大鼠脑室下区所在的细胞类型。结果与结论: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R2B在出生后7,14,21,28d大鼠脑室下区存在差异表达,于出生后14d时表达达高峰,以侧脑室外侧角旁表达最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可见NR2B在脑室下区与胶质纤维酸性纤维蛋白、巢蛋白、β-Ⅲ微管蛋白共定位,以室管膜细胞最明显;而与NeuN在脑室下区无共定位。说明NR2B在幼年大鼠脑室下区的表达存在时空变化,可能在神经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神经干细胞作为修复损伤神经组织的细胞源已引起学者的关注,如何有效的获取更多的神经干细胞逐渐成为重点解决的课题之一。目的:观察大鼠室管膜下区和海马回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传代和分化情况。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取出生后3dSD大鼠10只,雌雄不拘,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巢蛋白抗体(兔抗大鼠)、神经微丝蛋白(NF-200)抗体(兔抗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小鼠抗大鼠)均购自Sigma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9/12在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实验室完成。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要求。从新生大鼠海马、室管膜下区分离神经干细胞,采用DMEM/F12无血清悬浮的条件培养,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代替血清中含有的分裂原,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传代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荧光检测技术,通过检测神经干细胞表达的nestin、神经元细胞表达的神经微丝蛋白和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鉴定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结果。结果:分离获取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原代及传代培养20代后,在倒置显微镜下仍保留典型的"细胞克隆球"特征,神经克隆球通过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反应。经诱导后,细胞克隆球细胞外迁贴壁生长,可分化为神经微丝蛋白阳性的神经元细胞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结论:实验分离培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其可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证实外源性神经干细胞能修复神经,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然而,脑出血后局部内环境对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的影响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目的:观察人胚神经干细胞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分化状态。设计、时间及地点:免疫组织化学水平的开放性实验,于2007-05/2008-04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子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纳入40只SD雌性大鼠,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8周龄流产胚胎大脑由德阳市人民医院医院妇产科提供。方法:取8周龄流产人胚胎大脑皮质细胞,体外培养获得人胚神经干细胞。通过注射自体动脉血到尾状核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出血后2d将标有5'-溴脱氧尿嘧啶的人胚神经干细胞悬液移植到血肿腔周围的4点,1,2周后处死大鼠,相邻脑组织切片行5'-溴脱氧尿嘧啶/微管相关蛋白2和5'-溴脱氧尿嘧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的人胚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状态和迁徙情况。结果:5'-溴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为椭圆形棕褐色,移植后1周及2周均可见其存活并向周围迁移,且移植后2周迁移的范围广。移植后1周,脑组织切片见5'-溴脱氧尿嘧啶/微管相关蛋白2和5'-溴脱氧尿嘧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且5'-溴脱氧尿嘧啶/微管相关蛋白2双阳性细胞多于5'-溴脱氧尿嘧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移植后2周,5'-溴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在脉络丛和微血管中可见,且5'-溴脱氧尿嘧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双阳性细胞多于5'-溴脱氧尿嘧啶/微管相关蛋白2双阳性细胞。结论: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能够存活,移植后逐渐分化为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具有神经修复作用,可能对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目的:观察胎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生长、分化及移植到脑出血大鼠后的存活、迁徙、分化情况,探讨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设计: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选用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18只为受体,体质量280~320 g,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用鼠抗BrdU为Neomarkers产品,鼠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兔抗微管相关蛋白2为Chemicon产品.方法:实验于2006-02/12在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医学院解剖组胚实验室完成.从胎龄14 d的胎鼠海马中分离、培养、鉴定神经干细胞.16只受体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BS组和移植神经干细胞组.均通过尾状核内注射自体动脉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移植NSC组在造模后30min在血肿腔周围四点分别移植浓度为2X1011L-1神经干细胞悬液5μ L;PBS组于相同时间点在脑内相同部位注射PBS:PBS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方法同自体血的移植方法.对照组大鼠在造模后30 min只造成四点损伤,不注射任何物质.主要观察指标:在造模后立即,1,3,5,14,21.28 d采用前肢评分和转身评分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大鼠于造模后28 d麻醉后取脑,并通过双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微管相关蛋白2、BrdU免疫组化来检测移植入脑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情况.结果:①神经功能评分:造模后5 d,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14~28 d,干细胞移植组较其他3组明显改善(P<0.05).②脑组织切片双免疫组织学双标染色结果:干细胞移植组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少于PBS组.受体大鼠脑组织切片显示有BrdU,微管相关蛋白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说明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迁徙和分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样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促进大鼠脑出血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能否抑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肺NF-κB的活性,减轻ANP时肺脏病理损害。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模型组(SO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组),三七总皂甙预处理组(PNS),每组10只。SO组和ANP组造模前1h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0.1ml/100g),PNS组造模前1h腹腔注射50mg/ml三七总皂甙(0.1ml/100g)。5%牛磺胆酸钠大鼠胆胰管逆行注射制备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SO组进腹后仅翻动胰腺和十二指肠后关腹,不注入牛磺胆酸钠。各组造模后于6h点处死大鼠,取肺组织测定湿/干重比和测其中NF-κB活性。结果ANP组造模后6h肺组织NF-κB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SO组(P〈0.01),经PNS处理,NF-κB阳性细胞数和阳性单位较ANP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NF-KB在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组织中明显激活;三七总皂甙可以在体内抑制NF-κB在肺组织中的激活,减轻各脏器的病理损害,可望用于治疗ANP。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三七总皂苷能阻断受体操纵性钙通道,增强一氧化氮的扩张血管作用,改善微循环,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关于三七总皂苷对酒精性骨坏死防治作用的研究尚少。实验拟观察三七总皂苷对酒精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的抑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广西医科大学完成。①实验材料:三七总皂苷由江苏康宝制药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Z32020670)。4周龄大白兔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法相结合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并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细胞在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中培养,不加酒精和三七总皂苷;模型组:每次更换培养液时加酒精0.09mol/L:50mg/L三七总皂苷组:每次更换培养液时,加0.09mol/L酒精与三七总皂苷50mg/L:100mg/L三七总皂苷组:每次更换培养液时,加酒精0.09mol/L与三七总皂苷100mg/L。③实验评估:检测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①干预14d时,模型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明显低于三七总皂苷干预组和空白组(P〈0.05)。三七总皂苷干预两组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21d时,模型组脂滴最多,三七总皂苷干预两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空白组未见明显脂滴出现。③三七总皂苷干预组和空白组三酰甘油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七总皂苷干预组和空白组细胞内三酰甘油含擐低于模型组细胞内三酰甘油含量(P〈0.05)。 结论:三七总皂苷能抑制酒精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而促进成骨分化,可能有治疗酒精性骨股头缺血性坏死的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期研究已明确三七总皂苷能抑制乙醇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证实三七总皂苷能够促进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能提高成骨细胞的骨保护素 mRNA 的相对表达量而对其细胞核因子 k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mRNA 有抑制作用。 目的:进一步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兔酒精性股骨头缺血坏死超微结构的影响。 方法:白酒灌胃6周制备新西兰兔股骨头酒精性缺血坏死模型,造模成功的模型兔分别于股骨头局部注射生理盐水、复方骨肽及三七总皂苷,注射量为0.1 mL/kg,每周给药1次,连续治疗4周,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显示,酒精性缺血坏死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结构模糊,粗面内质网上多聚核糖体脱颗粒,骨细胞内可见脂滴出现。与生理盐水组相比,三七总皂苷组骨细胞线粒体肿胀消退,可见到嵴结构,粗面内质网上多聚核糖体增多,脂滴数量明显减少。复方骨肽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与三七总皂苷组相似。三七组和复方骨肽组骨细胞超微结构形态变化明显好于生理盐水组(P〈0.05)。实验证实三七总皂苷可有效促进早期兔酒精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细胞超微结构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三七皂苷对高氧诱导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小鼠血管新生及脂联素(AP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5只新生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ROP组和三七皂苷组,每组15只.采用Smith法建立ROP模型.三七皂苷组小鼠每日腹腔注射三七皂苷药液4μL,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冰片及与丹参和三七水溶性组分配伍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冰片组、丹参三七合剂组(丹七组)和丹参三七合剂加冰片组(丹冰组),各组于再灌注后24、48和72h灌胃给药,分别给予质量分数为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冰片和CMC—Na混悬液、丹参三七合剂(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组分组成)、丹参三七合剂加冰片,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24、48和72h末次给药后1h处死取脑。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VEGF 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72h冰片可使VEGF mRNA表达明显上调;冰片与丹参三七配伍后,可使再灌注72hVEGF mRNA表达上调。结论:冰片及丹参三七配伍后可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单纯冰片对损伤修复阶段(再灌注72h)VEGF表达具有明显诱导作用,与丹参三七组分配伍后,对增强损伤严重阶段(再灌注48h)的抗损伤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对人血体外及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对人凝血酶时间的影响。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测定三七皂苷在健康人血体外及大鼠体内给药对血小板5min之内的最大聚集率,并测定三七皂苷对健康人体外凝血酶时间。结果:三七皂苷在健康人体外血药浓度为0.5mg/ml,1.00 mg/ml时,与对照组比较,5min之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性降低;SD大鼠体内给药剂量300、600mg/kg时,血小板聚集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小板5min之内最大聚集率显著性降低,抑制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三七皂苷给药组的健康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与自身空白对照组比较,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实验表明三七皂苷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来实现或加强其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等功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七皂苷对人血体外及大鼠体内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人凝血酶时间的影响。方法:以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测定三七皂苷在健康人血体外及大鼠体内给药5 min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并测定三七皂苷给药后健康人体外凝血酶时间。结果:三七皂苷在健康人体外血药浓度为0.50 mg/ml、1.00 mg/ml时,与对照组比较,5 min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降低;SD大鼠体内给药剂量300 mg/kg、600 mg/kg时,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5 min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降低,抑制率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三七皂苷给药组的健康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七皂苷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来实现或加强其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等功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治疗膝骨关节炎新的治疗方案。方法:应用直流电离子导入三七总皂苷(PNS)治疗膝骨关节炎,并与非甾体抗炎药组(口服双氯酚酸钠缓释胶囊50mg,1次/d)对照。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equesne指数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结论:直流电离子导入三七总皂苷有利于药物离子的渗透,提高了PNS在组织局部的浓度,加强了抗炎止痛效果,该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三七总皂苷对肿瘤耐药逆转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杨策尧  申丽娟 《临床医学》2011,31(3):109-111
肿瘤多药耐药(MDR)是目前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寻找合适的耐药逆转剂已成为肿瘤药物学研究的关键性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肿瘤耐药逆转机制与耐药逆转剂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在中药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从中药中筛选高效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成为可能。三七总皂苷是中药三七的主要成分,在心脑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抗纤维化、抗炎、抗衰老等方面具有广泛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三七总皂苷具有多种抗肿瘤活性,如抑制肿瘤生长、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抗肿瘤转移等,其中三七总皂苷作为多靶点、高效、低毒的肿瘤耐药逆转剂,其临床应用潜力大,值得深入研究与开发。现将三七总皂苷对肿瘤多药耐药逆转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