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平罗县近13年婚检和出生缺陷情况.方法 对男女双方或一方户籍在平罗县的农村和城镇法定年龄新婚夫妇进行婚检,并将2000-2007年(未实行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措施,为无干预组)与2008-2012年(期间采取出生缺陷综合干预措施,为干预组)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平罗县2003年10月之前,婚检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之后取消强制婚检的5年,婚检率不足1%.2009年元月实施免费婚检后婚检率逐年上升,检出疾病率也在上升,检出疾病率为14.45%,干预组出生缺陷率显著下降.结论 实施免费婚检后,提高了婚检率和疾病检出率;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萝岗区2012年‐201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情况统计及降低出生缺陷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12年‐2016年萝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该地区出生缺陷的种类。结果 2012年‐2016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84.81/万、153.46/万、130.5/万、165.84/万、115.25/万;5年最多的出生缺陷都是先天性心脏病;其中"35~"岁组发生率最高,出生缺陷发生率随年龄阶梯升高,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结论萝岗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产妇"35~"岁组发生率最高。因此,急需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制订相应干预措施,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和提高人口出生素质。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对盐田区1998~2007年在所有助产医院分娩的产妇及其围产儿的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0年内共监测11061例围产儿,发生出生缺陷14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2.66‰,出生缺陷儿存活占67.14%;前5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外耳畸形、先天性心脏病、马蹄内翻足、多指(并指)趾、生殖器畸形;出生缺陷发生率与性别和各期间段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常住发生率为9.59‰,流动发生率为15.39‰,流动明显高于常住(χ2=7.415,P〈0.01);产妇≥35岁年龄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下组(χ2=10.888,P〈0.005)。结论加强三级预防,广泛宣传教育,优生优育,尤其对35岁以上孕妇及流动人口采取孕前(婚前)、孕期保健及产前诊断等对策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石嘴山市2002-2006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2—2006年5年间监测的出生缺陷儿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来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波动于104.64/万-167,40/万之间,平均发生率为为123,10/万,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20.67/万;出生缺陷儿围产儿平均死亡率25.53%,出生缺陷儿死亡占围产儿死亡的21.91%;乡村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母亲年龄大于35岁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加强优生知识教育,提高产前诊断水平,进一步探明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宁波市2010年度出生缺陷监测实况,分析宁波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及其效果,寻求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度宁波市在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内住院分娩的妊娠满28周至产后1周的出生缺陷围生儿693例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无出生缺陷围生儿585例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致出生缺陷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比较分析。结果出生缺陷组有危险因素的围生儿211例,占30.45%;对照组有危险因素的围生儿142例,占24.27%。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化学危险因素、物理危险因素暴露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生物危险因素暴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未参加婚检率、优生检测率及孕前和孕早期叶酸未补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前后避免接触危险因素,尤其是化学和物理因素,参加婚检及优生优育检测,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能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侯秀珊 《当代医学》2014,(19):25-26
分析孕期饮食营养干预及体质量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例孕产妇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常规产科检查,观察组采取孕期饮食营养干预及体质量控制等综合措施,最后分析2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剖宫产分娩率为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产儿平均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孕产妇贫血发生率、羊水过少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孕期饮食营养干预,控制体质量,可以减少妊娠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保证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7.
于保文 《中外医疗》2011,30(32):56-57
目的调查盘锦市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了解其影响因素,进行效果评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盘锦市2006年至2010年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相关因素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盘锦市2006年至2010年出生缺陷发生率由2006年的65.42/万上升至2010年的66.47/万。唇腭裂的发生率居首位,母亲年龄≥35岁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年龄〈35岁组(P〈0.01),最佳生育年龄为25~35岁。结论应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国华  曹霞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95-1696
目的 了解海南省神经管畸形(NTDs)发生率,探讨NTDs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和采取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方案的要求,对2000年1月~2004年12月海南省10个市县共19家医院及保健院出生缺陷监测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至产后7d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结果 5年NTDs发生率平均9.74/万,各类NTDs顺位为无脑儿、脊枉裂、脑膨出;农村NTDs发生率显著高于城镇(P〈0.01),女性NTDs发生率高于男性(P〈0.01),孕母年龄〈20岁组的NTDs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结论 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加强孕前、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开展NTDs监测的病因学研究,降低NT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出生缺陷监测是减少围产儿死亡的关键.我们从1997年开始进行了出生缺陷监测工作.本文分析了近两年资料齐全的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219.178/万,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36.986/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产妇年龄、城乡及胎儿性别无关,不同于其他有关报道;从出生缺陷顺位来看,23类疾病以外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产前确诊率低,致畸因素复杂不明;说明近年出生缺陷监测水平有所提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检测成果,加强出生缺陷的三级干预措施,提高围生期保健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十堰市围产儿发生出生缺陷的情况,探讨预防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措施。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2008-2012年十堰市各县市区出生缺陷监测工作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们在5年内共对198786例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的相关监测,发现出生缺陷儿1667例,5年内本地区围产儿发生出生缺陷的比例分别为59.62/万、80.23/万、97.914/万、91.38/万、86.62/万,平均比例为83.85/万。本地区围产儿发生的出生缺陷以多指(趾)、马蹄内翻足、外耳畸形、先心病、唇腭裂、脑积水为主。市区围产儿发生出生缺陷的几率高于周边县市的围产儿。在周边县市中,郧县的缺陷儿出生率最高。结论:妇幼保健机构应与计划生育机构进行充分的合作,建立完善的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提高出生缺陷的诊断技术,提高孕妇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的普及率,加强对女性婚前、孕前、孕期保健的宣传和指导工作。在开展临床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通过采取早宣传、早预防、早诊断、早处理等有效措施减少本地区的出生缺陷儿,提高本地区的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以医院为基础的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缺陷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1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在广州市天河区16家医院分娩或引产的孕28周至产后7 d的围产期出生缺陷患儿作为病例组,以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8.47‰,前3位出生缺陷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放射线接触史(OR=2.205,95%CI:1.178~3.481,P=0.011)、孕期吸烟(OR=1.899,95%CI:1.270~2.839,P=0.002)、母亲先天性疾病史( OR=2.124,95%CI:1.243~3.629,P=0.006)、孕出生缺陷儿史(OR=3.893,95%CI:2.319~6.535,P<0.001)是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孕期经常摄入优质蛋白(OR=0.874,95%CI:0.768~0.994,P=0.040)是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结论:减少和控制孕期主要危险因素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张静 《西部医学》2014,(8):1084-1086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进行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的患者187例,根据护理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92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改善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疼痛率为31.6%(30/95例),显著低于时照组的52.2%(48/92例),且以轻度疼痛患者居多;疼痛评分为(3.4±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5)分;护理满意度为88.4%(84/95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6%(64/92例),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术患者的术后疼痛,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冠心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综合干预组从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药物治疗及院外随访等方面综合干预1年,常规治疗组维持原治疗1年。所有患者干预前、后检测相关指标,并在结束时观察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1年后比较:1.综合干预组在吸烟、饮酒、饮食控制等方面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常规治疗组在饮食控制方面较前改善(P〈0.05),吸烟、饮酒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吸烟、饮酒、饮食控制及服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综合干预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等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3.综合干预组心绞痛发生率及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经过规范化综合干预,可以明显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降低BMI、SBP、DBP、HbA1c、FPG、TC、LDL-C、baPWV等水平,有效控制危险因素,缓解症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患病率及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易感因素。方法:选择176名3~8岁的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79名同龄的足月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2组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患病状况,并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易感因素。结果:实验组不同类型釉质发育缺陷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乳牙釉质发育缺陷的易感因素从强到弱依次为胎龄、出生后使用喉镜和气管插管、多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低钙血症、产程延长。结论: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好发乳牙釉质发育缺陷,出生时及出生后各种全身及局部因素均不同程度影响造釉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且这些因素还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莎  张云山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6):4424-4428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自然妊娠(SP)子代出生缺陷情况,探讨ART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7年12月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行ART的孕妇12 935例,其子代为ART出生缺陷儿的有139例(ART组)。同期选取于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科分娩的SP出生缺陷儿453例为SP组。收集所有出生儿基本资料,包括出生儿性别、胎龄、出生方式、出生体质量及其母亲年龄、胎数、妊娠期并发症情况,ART方法,出生缺陷儿的畸形部位。结果 ART组胎龄、剖宫产率、出生体质量、母亲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小于SP组,早产、低出生体量、母亲多胎妊娠发生率大于SP组(P<0.05)。ART组畸形部位构成比前3位是心血管循环系统(33.1%),眼、耳、面、颈部(13.5%),其他畸形(10.1%)。ART方法:体外受精新鲜胚胎移植(IVF-ET)40例,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新鲜胚胎移植(ICSI-ET)20例,解冻复苏胚胎移植(FET)79例。IVF-ET、ICSI-ET、FET出生儿畸形部位构成比第1位均是心血管循环系统,第2位分别是其他畸形,唇腭裂,眼、耳、面、颈部。ART组不同性别、母亲年龄出生儿畸形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组不同胎龄、母亲胎数出生儿畸形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畸形部位构成比前3位是心血管循环系统(62.9%),消化系统(11.1%),唇腭裂(7.0%)。SP组不同性别、母亲胎数出生儿畸形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组不同胎龄、母亲年龄出生儿畸形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儿胎龄、母亲胎数、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情况是ART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ART、SP出生缺陷儿畸形部位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其最常见的畸形部位均为心血管循环系统;出生儿胎龄、母亲胎数、母亲妊娠期并发症情况均为ART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姚兰  杨华昱  陈海平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4):4232-4236
目的 探讨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科系统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年龄≥85岁的老年患者(≥85岁组,n=193)、年龄18~64岁的患者(18~64岁组,n=91)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历和住院记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合并症、实验室指标等;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年龄≥85岁和18~64岁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果 ≥85岁组患者AKI发生率为58.5%(113/193),18~64岁组患者AKI发生率为54.9%(50/91)。≥85岁组AKI和非AKI患者合并冠心病、慢性肾脏病(CKD)、贫血、心力衰竭、脓毒血症的患者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64岁组AKI和非AKI患者合并高脂血症、贫血、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以及血红蛋白水平、血清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及基础BUN水平是≥85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是18~64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合并心力衰竭、脓毒血症及基础BUN水平高是≥85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贫血和心力衰竭是18~64岁组住院期间死亡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评估并积极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13a年来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和种类,探索出生缺陷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按照《中国出生缺陷监测表》及诊断标准进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我院13a共住院分娩围产儿23323例,出生缺陷儿248例,缺陷儿总发生率为10.63‰,单发畸形206例,多发畸形42例,肌肉骨骼系统、颌面耳颈部和消化系统畸形最为常见.前7位各系统分布顺位依次为: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染色体病.经产妇缺陷儿发生率高于初产妇(P〈0.01).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利于早期发现缺陷儿,早期终止妊娠(孕28周前),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8.
孔艳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68-168,F000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及黄疸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综合性护理干预)和对照组(随机对症护理),每组各50例。两组新生儿生后均给予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给予常规随机遵医嘱的对症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黄疸指数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干预组的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降低黄疸指数,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蚌埠地区O~5岁婴幼儿出生缺陷状况,研究引发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为政府进行出生缺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年7月-2006年6月蚌埠地区三县五区的102样本点出生的婴幼儿进行出生缺陷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样本点共监测婴幼儿16698人,其中出生缺陷883例,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5.29%。不同孕妇年龄组之间的婴幼儿出生缺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对照组与缺陷儿病例组之间关于孕妇职业与文化程度的构成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年龄以及职业、文化程度均是引发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基甲酰胺职业暴露与作业人员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对4家企业385名员工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将发现的2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现患者设为病例组,所有对象经性别、年龄排序后,按性别一致、年龄±1岁分组,在每个病例对应的组中,统一依次按"隔位选一"原则选取4名无现患者(1∶4配对),共112名工人为对照组,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相关性分析与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现患率在性别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年龄分组上存在一定差异(P〈0.05);(2)病例组二甲基甲酰胺接触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接触工龄≤5年者尤为突出(P〈0.05);(3)调整吸烟、饮酒和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等混杂因素后,二甲基甲酰胺接触与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性增加显著相关,接触二甲基甲酰胺≤5年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较明显(P〈0.05)。结论二甲基甲酰胺职业暴露可增加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