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腔白色念珠菌病95 例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原因,提出初步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进行分型,并采用氟康唑、多抗甲素等药物对各型口腔念珠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同时进行真菌学学涂片镜检,了解所用药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白色念珠菌病患者治愈率为35.79%,好转率为57.89%;白色珠菌清除率为80.59%。结论: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在全身或局部因素诱导下容易发病,氟康唑等药物能有效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2.
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感染有多种形式,而且也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最早表现。口腔念珠菌病在临床上主要有急性假膜型、急慢性萎缩型、慢性增生型、口角炎与正中菱形舌炎等6种。凡HIV感染或与AIDS相关的口腔念珠菌病则表现为红斑、假膜、增生和口角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与口腔白色念珠菌病间的关系,以及补铁在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对145例确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患者行血液学检查,将其中46例患有缺铁性贫血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真菌治疗,实验组采用抗真菌联合补铁治疗。结果145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中有46例合并缺铁性贫血(31.7%)。实验组近期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是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对于合并缺铁性贫血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联合补铁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远期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83例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病例,提高对HIV/AIDS早期诊断能力,减少临床误诊.方法:收集HIV感染者83例,均经湖北省疾病控制中心HIV确认试验确诊.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重点观察真菌感染的种类及部位,并进行相应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主要全身症状有长期发热、慢性腹泻、咳嗽及进行性消瘦、恶液质等.实验室检查提示所有患者CD4+细胞计数均<200 cell/μL,最低者仅为8 cell/μL.83例中伴有消化道念珠菌感染4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2例,另有隐球菌脑膜炎4例,卡氏肺孢子虫肺炎4例,肺组织胞浆菌病2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例.真菌培养及耐药性显示念珠菌对氟康唑类药物已产生一定耐药性.结论:HIV感染者伴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表明其已进入AIDS病期,口腔念珠菌病的出现可作为早期发现AIDS的重要临床指症,常伴发于口腔念珠菌感染的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亦为全身免疫功能下降的局部表现.  相似文献   

5.
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毒性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白色念珠菌本身毒性变化的角度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易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的原因。方法通过体外试验从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对颊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性两方面比较HIV阳性与阴性宿主口腔内白色念珠菌的致病能力。结果在天冬氨酸蛋白酶活性和黏附性方面,HIV阳性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的毒性显著低于HIV阴性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P<0.01);寄生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IV阳性宿主中,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与寄生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IV阴性宿主中,口腔念珠菌病致病菌毒性显著高于寄生菌(P<0.01)。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病与某些占主导优势的高毒性菌株无关,而HIV阴性的普通宿主则可能与其选择毒性更强的菌株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床致病性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种类及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比较各种口腔黏膜病中的感染菌株的种类和耐药比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临床菌株,经YBC Test Kit鉴定其念珠菌种类;根据NCCLS的M27-A2标准方案测定3组(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头颈部放化疗患者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比较不同口腔黏膜病合并念珠菌感染菌株的耐药状况。结果:68株临床分离株对5-氟胞嘧啶全部敏感,91.2%对两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耐药比例分别为13.2%和22.1%,放化疗组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组和扁平苔藓组。结论: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存在较高耐药比例和交叉耐药比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或化疗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的非白色念株菌比例及耐药比例明显高于口腔念珠菌病和扁平苔藓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菌株。  相似文献   

7.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选用新药西地碘及抗真菌传统药物制霉菌素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患者68例,其中西地碘者36例,近期有效率为94.5%,用制霉菌素者32例,,近期有效率为100%,当病损及症状消失,白色念珠菌检查转为阴性后停药半年以上复查时,伴有全身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病的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者西地磺组复发率为45.5%,制霉菌素组复发率为50%;而仅有口腔感染的原发性口腔念珠菌病者,无论西地碘或制霉菌素组均无复发病例,本文作者认为当口腔有真菌或病毒混合感染时,用西西地碘可同时对之发挥作用,避免了再用抗生素而加重真菌感染,同时强调治疗口腔念珠菌病不能忽略全身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病的治疗,并应注意义齿清洁等口腔局部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前口腔念珠菌病的分类主要采用Lehner分类法,由于此分类法易把口腔内的念珠菌病与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在口腔中的表现相混淆,故又有人提出两歧分类法,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口腔念珠菌病。但这些分类法却忽视了伴有念珠菌再感染的病变(如念珠菌性白斑)。因其表现多为角质化损害,故在修订后的原  相似文献   

9.
萧燕 《口腔医学》1990,10(2):103-104
<正> 口腔念珠菌病是真菌——念球菌属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的致病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相应增高。而当今引起世界注目的“超级癌症”——艾滋病(AIDS)中,口腔表现出现最多、最早,持续时间较长的首先是口腔念珠菌病,人们把口腔念珠菌感染作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一个体征,作为AIDS早期诊断依据之一。这无疑将引起研究者们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HIV/AIDS患者的白色念珠菌感染(附13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白色念珠病在AIDS中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警惕性。方法 对13例HIV/AIDS患者进行系统体检,重点观察口腔病损情况,并行真菌培养。结果 全身症状主要为间断咳嗽、长期腹泻、低热、消瘦。3例发生严重的口腔白色念珠菌病,1例伴消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 HIV感染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真菌、细菌、病毒等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病常被认为是HIV感染的先兆症状,也易合并其它病损(二重感染),对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防止感染向口咽、食道、胃等部位发展。  相似文献   

11.
涎液减少是人类口腔念珠菌病较常见的病因之一。作者将20只170~200g口腔内不存在白色念珠菌的Wistar大鼠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手术切除大涎腺(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另一组为对照。把从慢性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口腔中分离得到的白色念珠菌制成悬液,每周3次接种于所有大鼠口腔内,共32周,最后一次接种后24 h处死动物,切取舌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成人口腔念珠菌感染易感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为进一步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本研究运用ANALYST统计分析软件包,对116例成年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和76例健康对照组的多种易感因素,进行了192个样本六大类易感因素的数量化理论判别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成人口腔念珠菌感染发病影响最大的是伴有全身疾病及其他口腔粘膜病这一类因素,其中以大手术后、放疗后及口干综合征等,患该病的可能性最大;其次是发病前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吸烟、职业、戴义齿及性别对念珠菌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的口腔卫生保健与口腔疾病预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且与全身因素有关的口腔黏膜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皮质激素、吸烟、戴义齿均会诱发或加重该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初步分析老年人口腔中念珠菌检出情况与可摘义齿之间的关系,并对控制口腔念珠菌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预防念珠菌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口腔念珠菌病是口腔黏膜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多样, 类型各异。目前, 临床上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常缺乏必要的病原学证据, 抗真菌药物不当或过度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该病的诊断与治疗需引起口腔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将结合近年口腔念珠菌病微生物学诊断技术进展及国内外诊疗指南更新, 重点解读规范化诊疗理念, 以期为口腔念珠菌病的科学诊断、合理用药及精准防治策略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属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发病与念珠菌的致病性和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密切相关。病原菌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血液等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感染,甚至威胁生命。因此,熟悉口腔念珠菌病的易感因素,有助于该病的防治。本文从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两方面对口腔念珠菌病易感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结肿大颈淋巴结肿大是初期急性腺源性发热、HIV感染和艾滋病的共有特征,也可累及涎腺内淋巴结。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常是HIV感染的初期症状表现,并提示有食道念珠菌病和其他机会感染的可能。口腔念珠菌病作为HIV感染严重程度的标志。HIV疾病伴口腔干燥者更易发生念珠菌病。如无局部原因(口腔干燥、使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的年轻男性患者,则高度提示HIV感染。鹅口疮是HIV感染最明显的口腔病变之一。目前的研究可见到念珠菌病的其他类型,特别是红斑和增生性病变。红斑型  相似文献   

17.
对口腔念珠菌病具有应用前景的抗真菌新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腔念珠菌感染已逐渐成为较严峻的问题。尽管抗真菌药物在不断开发应用,但用于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的药物仍较单一,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本文对近年上市的抗真菌新药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以期为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钱棱  李留炀  许隽永 《口腔医学》2022,42(3):226-229
目的 分析了解口腔黏膜病患者感染白念珠菌的情况。方法 收集2019年就诊于口腔黏膜科并进行白念珠菌培养的2 289 例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情况。按年龄分组:0~16岁(1组,38例),17~29岁(2组,181例),30~39岁(3组,274例),40~49岁(4组,325例),50~59岁(5组,535例),60~69岁(6组,540例),70岁及以上(7组,396例)。结果 白念珠菌总感染率为 30.6%,且女性患者感染率高于男性(33.1% vs.25.1%,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念珠菌感染率总体是上升的,且第6、7组感染率明显高于第2、3、4、5组(P<0.05)。除了口腔念珠菌病本身,唇舌疾病及口腔斑纹类疾病中最容易检测出白念珠菌,且白念珠菌的阳性检出与唇舌疾病、干燥综合征、口腔斑纹类疾病等相关。在同时进行白念珠菌培养及真菌镜检且白念珠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真菌镜检阳性为50例,阳性率为35.5%。对白念珠菌培养阳性患者进行制霉素片及2%~3%碳酸氢钠溶液的局部治疗,其药物有效率为81.36%。结论 口腔念珠菌病更容易发生于60岁以上老年女性;且与系统性疾病、口腔斑纹类疾病相关。制霉素片联合2%~3%碳酸氢钠溶液局部治疗口腔念珠菌病效果尚可。  相似文献   

19.
口腔黏膜病临床治疗Ⅴ.口腔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口腔念珠菌病(oral eandidiasis)是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导致内脏、皮肤、黏膜被真菌感染的病例日益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20.
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负荷及生物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口腔中念珠菌负荷状况、生物分型及与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取漱口法对64例HIV感染者和42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口腔念珠菌的定量分离培养,并综合利用革兰染色、厚壁孢子生成实验、CHROMagar显色培养和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型鉴定。结果64例HIV感染者中,52例中可分离出念珠菌74株,阳性分离率为81.3%,而42名健康对照者口腔念珠菌阳性分离率仅为16.7%(P〈0.001)。通过对74株念珠菌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发现有39株白色念珠菌,15株热带念珠菌及其他6个生物型20株。健康对照组中,分离出5株白色念珠菌和其他裂2株。结论HIV感染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率明显增加,其口腔念珠菌的检出率和负荷量亦明显增加,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为其主要分离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感染者的口腔念珠菌分离株生物类型旱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