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志敏 《新医学》2003,34(5):290-290
笔者就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单一或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治疗心力衰竭的药效进行了汇总分析。资料来自17项相关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共12496例心力衰竭患者。结果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对心力衰竭总病死率(优势比0.96,95%可信限0.75~1.13)或住院率(优势比0.86,95%可信限0.69~1.06)影响并不优于安慰剂;与单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相比,单一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降低心力衰竭总病死率(优势比1.09,95%可信限0.92~1.29)或住院率(优势比0.95,95%可信限0.80~1.13)的疗效亦不理想。然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对二级预防的依从性及其与长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589例PCI术后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吸烟状况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随访.调查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酶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药物、B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CCB)及硝酸酯类6类药物.对术后停药组、未停药组、吸烟组、未吸烟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8.92月,术后99.83%的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应用时间为(7.89±4.96)月;阿司匹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CCB及硝酸酯的应用率分别为98.98%、41.94%、63.50%、83.02%、19.69%及46.52%,随访时降到94.4%、35.99%、55.86%、65.87%、17.49%及35.31%;有31例(5.26%)患者完全停止抗血小板治疗;19例(3.23%)停用所有的药物.术前吸烟率为54.16%,随访时为17.83%.停药组和术后吸烟组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MACE的发生率分别为9.68%、19.35%和4.76%、11.43%,与未停药组和戒烟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MACE的发生率1.08%、6.45%和0.83%、6.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对二级预防的依从性良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术后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及继续吸烟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确诊的高龄老年(≥80岁)AMI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发病3年后的预后等。结果共有102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范围80~102岁,中位年龄85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为5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中风及肿瘤患者的比例分别为64.7%、32.4%、45.1%、70.6%、50.0%、38.2%、42.2%和36.3%;接受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药物、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β-B)、他汀类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患者的比例分别为75.5%、23.5%、41.2%、53.9%、58.8%、32.4%和4.9%。发病3年内心血管病死亡率达62.7%,对比AMI发病后3年内存活的患者,心力衰竭、肺部感染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均为P<0.05),而接受抗血小板药物、肝素、ACEI或ARB和他汀类药物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后者(均为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老年AMI患者发病3年心血管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心力衰竭。结论高龄老年AMI患者中,合并心力衰竭和(或)肺部感染及较少接受AMI后标准治疗的患者3年心血管病死亡率明显升高,心力衰竭与3年心血管病死亡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卡托普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室重塑(LVR)作用。方法对使用ACEI治疗的26例AMI患者(治疗组)与除常规治疗未用ACEI治疗的26例AMI患者(对照组)6个月后NYHA分级Ⅲ级的心衰症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1例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对照组6例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ACEI防治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心肌的长期供血不足,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心肌细胞减少而纤维结缔组织增多形成瘢痕是导致心肌梗死后病人心功能不全、预后差、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已使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左室功能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率变异性(HRV)降低直接影响AMI的预后,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ARB)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毒性,其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且易耐受。近期发表的AMI后ARB氯沙坦最佳治疗实验(0PTIMMAL)、AMI后患者研究实验(VALIANT)证实,氯沙坦、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于AMI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或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在减少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方面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对心力衰竭大鼠的影响以及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为省重点实验室。40只SD大鼠分成4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注射2mL生理盐水)、心力衰竭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ACEI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和洛汀新)、IGF-1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组IGF-1)的血浆AngII含量以及电镜观察心室肌超微结构。结果: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对照组、心力衰竭组、ACEI组和IGF-1组分别为:(358.87±68.32),(472.45±87.46),(384.36±56.23),(369.23±63.02)ng/L。心衰组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ACEI组和IGF-1组。结果表明异丙肾上腺素可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升高,ACEI、IGF-1均可减低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升高,IGF-1比ACEI减低更明显。ACEI组与心力衰竭组比较,肌丝排列紊乱变得较整齐,各带较明显,线粒体较规则地排列于肌原纤维之间,肿胀明显减轻,线粒体嵴排列较大规则,IGF-1组以上改变更明显。结论:进一步明确了ACEI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推断出IGF-1更能纠正  相似文献   

8.
杨平  余宏伟  魏彤 《临床荟萃》2012,27(11):987-989
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和总病死率相关[1]。循证医学研究已证明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的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伴2型糖尿病(T2DM)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AMI伴T2DM病人和115例单纯AMI病人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和病死率.结果AMI伴T2DM病人与单纯AMI病人相比,前壁AMI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2.6%和23.0%,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低(分别为37.7%±10.1%和52.5%±10.5%,P<0.01),冠状动脉病变较严重(多支病变分别为51.5%和35.4%,P<0.01;弥漫病变分别为23.5%和7.7%,P<0.01).住院期间并发急性左心功能不全(Killip≥Ⅱ级分别为35.3%和16.8%,P<0.01),严重心律失常(分别为33.8%和14.5%,P<0.01)和肺部感染(分别为26.5%和5.0%,P<0.01)发生率较高,住院期间病死率较高(分别为19.1%和9.7%,P<0.05).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Killip≥Ⅱ级、严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以及低分子肝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他汀类治疗,且后三者与病人的病死率呈负相关.结论AMI病人合并T2DM时,冠状动脉病变和临床病情较重,病死率高,因此冠心病病人应重视T2MD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对我国住院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2004年修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指南对我国住院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以及目前我国执行指南中存在的差距.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全国12家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AMI的患者共1 278例,依据指南公布时间,将入选患者分为指南公布前组(2002年1月至2004年8月,A组,734例)和指南公布后组(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B组,544例).比较两组基线特征、住院治疗措施(早期再灌注和药物治疗)、并发症(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出血)及病死率情况;并分别对两组住院期间治疗措施与病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两组AMI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除陈旧性心肌梗死外的既往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心功能Killip≥Ⅲ级比例低于A组(7.5%比14.7%,P<0.01).②B组早期再灌注治疗总比例高于A组(78.5%比71.2%,P<0.05);其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例较A组明显升高(71.5%比61.0%,P<0.01),而溶栓治疗比例较A组明显降低(8.6%比16.3%,P<0.01).⑧两组抗血小板药物总体使用率及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均大于97.0%,其中B组盐酸噻氯匹定使用率较A组明显下降(8.3%比54.9%),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Ⅰ b(GP Ⅲ a/Ⅰ b)类药物使用率均较A组明显升高(83.8%比27.4%,4.8%比0.7%,均P<0.01);B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Ⅰ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总体使用率明显高于A组(98.2%比93.5%,P<0.01),其中ARB类药物使用率较A组明显升高(13.6%比4.4%,P<0.05),而ACEI类药物使用率较A组明显下降(84.6%比89.1%,P<0.01);B组肝素或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使用率均高于A组(97.4%比94.8%,80.1%比74.8%,87.7%比82.4%,P<0.05或P<0.01).④B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4.6%比7.6%,2.8%比4.8%,8.4%比12.4%,均P<0.05).⑤多因素分析显示:A、B组早期再灌注、抗血小板药物及B组他汀类药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住院期间病死率有独立的显著联系(均P<0.05).结论 2004年指南公布后我国AMI患者早期再灌注率和药物治疗的规范化程度明显提高,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再发心肌梗死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早期再灌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住院期间病死率存在独立的显著联系,与指南要求一致;但目前我国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类药物治疗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确诊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ACEI组(n=30)、ARB组(n=29)和ACEI+ARB组(n=31),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尿微量清蛋白、血压、血肌酐及血钾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患者尿蛋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联合治疗组尿微量清蛋白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EI与ARB联合用药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较分别单纯使用这两种药物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袁志敏  杜静平 《新医学》2003,34(8):512-512
48584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老年患者,均无非类固醇消炎药或阿司匹林禁忌证。出院前736例(1.5%)单用非类固醇消炎药,36211例(74.5%)单用阿司匹林,2096例(4.3%)联用两药,余9541例(19.6%)为未用两药者。结果,1年内病死率,与出院前未用两药组相比,单用非类固醇消炎药、阿司匹林和两药伍用组均明显下降,校正后相对危险比分别为0.77、0.81与0.78。且药物相关疗效无论单用非类固醇消炎药、单用阿司匹林或两药伍用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者认为,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前若使用非类固醇消炎药,将与使用阿司匹林一样,明显降低1年内病死率,亦有改…  相似文献   

13.
窦丽娟  朱春黎 《临床荟萃》1998,13(17):793-794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通常存在由于梗塞区膨大和左心室重塑(构)而引起的左心室扩张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后者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主要成分: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Aug Ⅰ)、血管紧张素Ⅱ(Aug 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醛固酮(ALD),其中ALD可引起心肌间质纤维化,致AMI后心功能进行性恶化,使近期、远期病死率增加,严重影响了预后。目前多数人主张用血管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虽经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仍有5%~10%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或难治性心绞痛。本文对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急性缺血综合征病人应用凝血酶直接抑制药-重组水蛭素(hirudin)的疗效进行了对照研究。以10141例心绞痛在发生12小时以内的UA和不伴ST段抬高的可疑AMI病人为对象,随机分为肝素组[首剂5000U,之后15U/(kg·h)]5058例和水蛭素组[首剂0.4mg/kg,之后0.15mg/(kg·h)]5083例,持续治疗72小时。在7天治疗和观察期间,两组均用阿司匹林80~325mg/d。结果7天内发生心血管性死亡或AMI者肝素组为213例(4.2%),水蛭素组为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胰激肽原酶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联合应用和单用ACEI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比较。方法将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口服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胰激肽原酶治疗,观察4周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血尿素、血肌酐变化情况。结果两组24 h尿蛋白在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胰激肽原酶联合ACEI比单用ACEI更能延缓或逆转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  相似文献   

16.
陈凌  杨旭希 《护理研究》2007,21(14):1252-125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心理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AMI病人早期心理状态分为紧张型、松弛型和平稳型,所有病例严格按照内科常规治疗。[结果]紧张型、松弛型和平稳型病死率分别为24.5%、20.3%和11.3%,3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对AMI病人进行早期心理治疗及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薛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408-840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都有肾脏保护作用,这两类药物联用的。肾脏保护作用强于单用其中任一种药物,我们观察了联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与单用贝那普利或缬沙坦作对比观察,评价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基层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现状及其用药情况。方法:分析2013年3月-2013年12月2230例基层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30例高血压患者的达标率为59.2%,基层高血压患者多应用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或β受体阻滞剂,少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结论:基层高血压的达标率好,基层高血压用药偏向于CCB、ARB、β受体阻滞剂,ACEI和噻嗪类利尿剂较少。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可减少慢性心衰以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失调患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对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患者效果显著,因此病人出院时ACEI处方成为各级相关管理机构的质量指标。ACEI的作用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减少血管缓激肽的降解。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方法  10 4例CHF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随机分成 2组 ,对照组 (A组 )采用ACEI制剂卡托普利治疗 ,治疗组 (B组 )采用ARB制剂科素亚与卡托普利治疗 ,均治疗 4~ 6周。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 82 .6 9% ,B组为 96 .15 %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ARB与ACEI联合治疗CHF比单独使用ACEI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