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络气郁滞是指络气输布运行障碍,升降出入之气机失常。由于循行于体内脏腑的“脏腑隶下之络”已成为所在区域脏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之气也随其分布区域而体现为所属脏腑的功能。百病皆生于气,生于郁,临床上多由于情志抑郁不舒引起络气郁滞,络气郁滞主要是指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基于络气郁滞、络气虚滞引起的络脉自稳状态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具有内在一致性,均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病变全过程,成为运用络病理论研究血管病变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3.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4.
5.
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从病证结合角度探讨"血瘀证"动物模型,本文利用S180腹水瘤建立小鼠实体瘤,进行血瘀证有关指标检测,评价其作为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意义.同时观察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下简称 EMs)在中医上属于“病”范畴。有关病的发生 ,《内经》叙述“石瘕”时提出“寒气客于子门 ,子门闭塞”,所以“气不得通 ,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诸病源候论》提出“脏腑虚弱”,“血脉精气不调”,“受于风冷”及精神刺激所致 ,更“因产后脏虚受寒 ,或因经水往来 ,取冷过度”,因而“多挟血气所成”。明代张景岳总结为“或由经期 ,或由产后 ,凡内伤生冷 ,或外受风寒 ,或怒伤肝 ,气逆而血留 ;或忧思伤脾 ,气虚而血滞 ;或积劳积弱 ,气弱而不行 ;总由血动之时 ,余血未净 ,而一有所逆 ,则留滞日积 ,而渐以成… 相似文献
7.
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病理形态学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都开展了大量工作,业已取得可喜成就。祖国医学认为,阳气具有温煦脏腑组织及温运血脉的功能。阳气虚衰则脉道拘急,血行不畅而寒凝血瘀。本实验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试在大鼠身上复制阳虚血瘀证病理形态学异常模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实验采用对家兔后肢低温冷冻,局部冻伤引起紫绀、水肿等中医证候以及对全身的影响,造成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其方法简单,符合临床病证。材料和方法1动物与分组:选用健康青紫蓝家兔40只,雌雄不拘,体重2.skg左右。分为四组,即冻后1天、3天、5天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2造模方法:剪净两侧后腿足的毛,用7O%酒精消毒,上、下、左、右围置冰袋(3份冰十1份结晶氯化钙,粉碎混合,温度降至零下ZO~25℃)。冷冻1.5小肘,在45℃温水中复温5分钟(室温12℃)。3观察指标:分别测肛l*体温,趾间皮温,足背周径,胶体血流量。观察眼… 相似文献
9.
免疫损伤、应激和高脂饮食多因素所致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的建立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内膜脂质浸润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的主要原因,内皮损伤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往往损伤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促使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最终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血管活性物质、内皮功能改变、白细胞黏附活化、炎性细胞因子改变等多因素参与其中.近年来不少文献报道动脉硬化的发生还与免疫有关[1],免疫网络中各因素的相关改变也说明了这一点.本研究采用高脂饮食结合免疫损伤、应激等多因素综合造成高脂血症血瘀动物模型[2~4],以期为活血化瘀方药干预AS作用的客观评价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制作如外伤致瘀、热毒因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脾虚)血瘀、自然衰老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和根据血瘀证研究中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12.
13.
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屑病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造方法。方法:采用复合多因素造模,用心得安制造豚鼠银屑病模型时,多次静脉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小牛血清白蛋白,喂养半高脂高糖饲料及冰水刺激以制造银屑病血瘀证模型,并对模型豚鼠进行血瘀证体征观察,鼠耳皮损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银屑病血瘀证组豚鼠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银屑病组;银屑病组与银屑病血瘀证组豚鼠双耳皮损,在外观和病理切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血瘀证组血液流变学、ET-1、VEGF指标较银屑病组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既具备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4.
小鼠脾虚血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小鼠血瘀证模型。方法:雌性C57BL/6J小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模型组以利血平注射液股四头肌注射,每天1次,连续14天。所有动物于第15天摘眼球取血,检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模型组的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等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P〈0.05。结论:采用利血平可以塑造小鼠脾虚血瘀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16.
外伤血瘀证和阳虚血瘀证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血瘀证和阳虚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外伤血瘀模型采用悬垂重物砸伤方法,阳虚血瘀模型采用禁食加冷冻的方法.结果:外伤血瘀模型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凝血时间4项指标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血浆黏度和凝血斜率明显下降.阳虚血瘀模型组纤维蛋白原浓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时间明显下降,凝血斜率显著上升.结论:尽管两种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各自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血瘀证之间却有很大差别,不同原因导致的血瘀证在血液流变学层面是不同的.该结果可能对临床用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医类的动物模型从无到有,从单纯因素刺激到多因素刺激,从个体上升到基因研究,从不可重复的模型到重复率较高的模型,结果表明中医因素与现代物理化学方法相结合所造的动物模型无疑是未来发展探索的主流。中医类的动物模型应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本,继承传统中医经典理论是发展中医的基础与关键,在继承的同时,也应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创新思维,运用多学科交叉等更多科学的方法及手段开展研究,可使中医理论得到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所以在造模的同时,面临各种挑战:1证的不客观性,故积极探索中医领域中人类未发觉或是容易忽略的异常指标是很有必要的。2证的兼证很多,故要探索如何排除干扰,做针对性更强的动物模型。3少见考虑用内因,不内外因等中医因素作用于动物模型的制作上并且缺乏稳定、可靠、可重复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寒凝血瘀证是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是探索中医寒凝血瘀证候实质的基础,是后续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提。该文对近年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理论支撑及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目前,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思路主要有病因造模、病因病理复合造模和病证结合造模3种。病因模型的制备主要采用冷暴露方法,根据寒冷的施加方法不同分为全身冷冻法、冰水浴法和局部冻伤法等;病因病理复合模型以寒冷刺激结合肾上腺素注射为主;常见的寒凝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有寒凝血瘀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模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模型、寒凝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寒凝血瘀证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等。三大模型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其中病证结合模型与临床实际的吻合度更高,可靠性和实用性更强,但此类模型的疾病种类较集中且病证结合方式存在争议。寒凝血瘀证模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寒凝血瘀证表征评价,以及与血流状态有关的理化指标,如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微循环等指标,也有学者从血管舒缩功能、内分泌、能量代谢等方面进行探索,现阶段的模型评价方法客观性和特异性均有待完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应以临床实际为基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只有建立与临床病证特点高度吻合的动物模型才能更好地揭示寒凝血瘀证本质,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多因素复合制作气虚血瘀证脑缺血动物模型体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近年来医用动物模型的制作多采用西方生物医学模式 ,以制造疾病动物模型为主。而现代化的中医药研究领域则迫切需要真正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动物模型 ,以便使中医药科研工作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如何通过多因素复合制作具有中医证候特点的疾病动物模型 ,即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使之可同时满足中西医学的研究需要 ,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与难点。我们在开展“益气活血法改善脑缺血损伤作用的机理研究”的过程中 ,通过多次实验不断改进 ,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气虚血瘀证大鼠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 ,现介绍如下。1 方法1.1 动物分组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