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涵  王玉海 《解剖学杂志》2018,41(2):175-178
目的:为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经彩色乳胶灌注成人尸头湿标本的颈静脉孔区经口入路进行解剖,观察路径中组织结构的暴露情况和走行关系,定位相关解剖标志,记录测量数据。结果:尸头标本的颈静脉孔区颅外部分均显露良好,可暴露自颈动脉嵴内侧至枕骨髁后外侧缘和中线至茎突根部区域,磨除颈静脉孔前内侧骨质后,可观察到岩下窦、Ⅸ~Ⅺ神经在孔内走行和毗邻关系。测量相关参数,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12.47±1.49)mm;舌下神经管外口上缘距颈动脉嵴内侧(9.90±1.40)mm等。结论:经口入路可较好的暴露颈静脉孔区前内侧,以枕髁和颈动脉嵴为解剖标志,有助于避免此入路处理颈静脉孔区病变时对重要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颅底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形态学参数,为国人颅底应用解剖学和骨学体质调查积累资料,为颅底外科突破手术禁区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选取100例成人骨性颅底标本,测量了骨性颅底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内外径及颈静脉窝的深度,颈静脉孔与邻近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枕髁的长度、宽度及枕髁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的前后径左侧为(7.90±2.01)mm,右侧为(8.80±1.63)mm;内外径左侧为(13.9±2.44)mm,右侧(14.47±2.52)mm。颈静脉窝深度左侧(12.28±2.41)mm,右侧(13.79±3.67)mm。乳突尖与颈静脉孔的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23.47±2.65)mm,右侧为(22.84±2.88)mm;茎乳孔与颈静脉孔外缘的间距左侧为(7.44±1.36)mm,右侧为(6.78±1.61)mm。颈静脉孔内侧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外侧缘的距离左侧为(9.09±0.76)mm,右侧为(9.86±1.25)mm;枕髁前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前缘间距左侧(14.46±1.23)mm、右侧(11.41±1.91)mm;枕髁后端距舌下神经管外口后缘间距左侧(11.09±2.75)mm,右侧(14.39±1.85)mm。结论:在颈静脉孔区肿瘤远外侧入路手术中,磨除孔外侧与乳突间骨质时,自乳突尖约16mm处注意保护自茎乳孔出颅的面神经;在内侧入路手术中可磨除枕髁前半部不超过11mm;枕髁磨除的厚度不超过10mm,以防在磨除枕髁时伤及横过髁中部深面的舌下神经。在切除颈静脉孔前缘或前上缘的肿瘤采用经口咽入路时磨除颈静脉结节的厚度在8mm以内可防止伤及舌下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口入路至颈静脉孔区解剖,以期为临床上切除该区域的沟通型肿瘤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内镜下对15具尸头模拟经口入路,观察颈静脉孔区颅内外的暴露情况,定位解剖标志并记录相关参数。 结果 内镜下经口入路可很好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外段,尤其是其前内侧区域,在磨除舌下神经管外口至中线骨质后可获得颅内脑干腹侧中线区域的最佳暴露。枕髁、髁上槽、颈动脉嵴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其中枕髁前缘距舌下神经管外口下缘(14.51±2.30) mm,枕髁前缘距颈动脉嵴(24.11±2.19) mm,枕髁前缘距颈静脉结节上端(21.26±2.26) mm。 结论 该入路有助于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内侧的沟通型肿瘤。  相似文献   

5.
枕下极外侧入路的解剖学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从临床术者视角出发,定量测量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颈静脉结节、枕髁、寰椎侧块三个骨性障碍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影响,为临床切除颅颈交界腹侧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国人头颅干颅骨标本及颅颈交界区CT骨窗片上测量枕髁、寰椎侧块模拟磨除1/3,颈静脉结节全部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的改变。应用所测得数据在成人尸头上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术前术后CT薄扫对比。结果骨性标本及寰枕交界CT测量显示枕髁、寰椎侧块、颈静脉结节磨除后颅颈交界腹侧区手术视角及术野宽度明显增加。模拟手术证实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部分磨除后使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致水平视角。结论极外侧入路中枕髁、寰椎侧块及颈静脉结节的部分磨除对颅颈交界腹侧区暴露及病变的切除有显著的作用。术前颅颈交界区三维CT检查对极外侧入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枕下极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按手术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和观测。结果:枕下三角是枕下极外侧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志,在分离移位椎动脉后,切除枕骨髁后部1/3以辨别和暴露舌下神经管,枕骨髁的磨除可显著扩大枕骨大孔前缘的暴露范围,磨除颈静脉结节对扩大斜坡中下部的暴露有重要的作用。椎动脉硬膜内段及其分支与后组脑神经有复杂的毗邻和穿行关系。结论:枕下极外侧入路尽管解剖复杂,但可在不牵拉延髓的基础上充分暴露颈延髓交界部腹侧面和外侧面的区域,达到充分暴露的枕骨髁磨除范围限于其后1/3即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导航联合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的可行性及对颅颈交界区腹侧解剖学特点的观察。 方法 对6例(12侧)尸头标本模拟远外侧入路,分别用显微镜、0度和30度内镜观察,随后磨除后内侧1/3枕髁和颈静脉结节,再次用显微镜观察(其中内镜下观察和磨除颅底骨性结构均在导航引导下完成),比较这四种方式对颅颈交界区腹侧显露的差异。 结果 导航联合内镜能够通过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组成的上、中、下3个间隙近距离观察颅底结构,还能观察被颈静脉结节和枕髁遮挡的神经血管,与远外侧经髁入路显露范围相似。 结论 在内镜和神经导航辅助下,远外侧入路能够良好的观察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神经血管结构,避免磨除颈静脉结节和枕髁,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锁孔手术的可行性及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做直径约3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神经内镜及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神经内镜及显微镜角度,经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前动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和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下远外侧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神经内镜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和颈静脉结节的情况下进行颅颈交界区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内镜下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治疗岩下斜区及周围疾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0具尸体头标本于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做直径约2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内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 结果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后组脑神经的出颅部位,包括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内口,此外,还可以显露脑干腹侧面的结构及椎动脉的末端。神经与血管间复杂毗邻关系亦可得以显示;骨窗外缘至颈静脉内口的距离为(1.75±0.29) cm。 结论 内镜的使用,可缩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的骨窗;副神经的脊髓根及颈静脉孔内口均可以作为经远外侧枕髁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岩下斜区结构的定位标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中,枕髁磨除前后的解剖观察范围,并分析枕髁磨除的意义。方法 纳入10%甲醛固定的5例(10侧)成年国人尸头标本,动静脉分别以红、蓝乳胶灌注,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8~70岁、平均61岁。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取乳突后“S”形切口、枕髁后微骨窗开颅,分别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操作,观察磨除枕髁前后镜下术野显露的解剖结构,测量并计算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对比2种手术入路的观察范围。结果 显微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可显露成人尸头标本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枕髁磨除后扩大了对椎动脉、舌下神经、延髓侧方及腹侧的显露。神经内镜经远外侧锁孔入路通过面听-舌咽神经间隙、舌咽-迷走神经间隙、迷走-副神经颅根间隙和副神经脊髓根腹侧间隙,可观察后组颅神经、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干侧面及腹侧面;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331.0±6.6)mm2和(464.7±10.6)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9, P<0.001);磨除枕髁前、后显微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分别为(205.8±9.6)mm2和(329.1±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07, P<0.001);磨除枕髁前、后内镜下延髓腹外侧显露面积均大于显微镜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18、64.62, P值均<0.001);内镜磨除枕髁前与显微镜磨除枕髁后的显露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37)。结论 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神经内镜与显微镜2种手术方式均能增加延髓腹外侧的显露面积;神经内镜远外侧锁孔入路不磨除枕髁即可获得良好的、与显微镜远外侧锁孔入路磨除枕髁后相似的显露范围,对脑干腹侧面、椎动脉、基底动脉等深部结构的显露更具优势,临床手术中可免于磨除枕髁。  相似文献   

11.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a neck mass that increases in size on the Valsalva maneuver is laryngocele. Jugular phlebectasia is a congenital dilation of the jugular vein, which is extremely rare in adults, may present similarly. Duplication of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 which is usually encountered coincidentally, is another rare anatomic variation. Isolated cases or cases associated with IJV ectasia have been reported. We report on an adult patient with coexisting external jugular phlebectasia and internal jugular duplication on the same side.  相似文献   

12.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静脉孔分成三部,即神经部、岩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颈静脉孔长(13.4±1.1)mm,颈静脉孔乙状部宽(9.1±1.9)mm,颈静脉孔的乙状部高(7.3±2.2)mm,颈静脉孔的内、外口相距(12.7±1.5)mm。颈静脉球具有下述特点:(1)静脉壁相当薄,不及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壁一半的厚度 ;(2)连接多处的引流静脉;(3)完全位于骨质中且位置变异较大;(4)邻近重要结构等。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5%。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3.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最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Knowledge of variations of veins of head and neck in relation to external jugular, anterior jugular, internal jugular, and facial veins is important to surgeons doing head and neck surgery as well as to radiologists doing catheterization and to clinicians in general. In the current case, multiple variations in the veins of the left side of neck are reported. The anterior division of retromandibular vein was absent. The facial vein continued as anterior jugular ve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was duplicated above the level of hyoid bone. There was a large communicating vein between the anterior jugular vein and anterior division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Lingual vein drained into the communicating vein. Jugular venous arch was abnormally large, doubled, and highly placed. The veins of the right side were normal.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15倍)下对15个头颅标本,3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结果颈静脉孔分为三部,即岩部、神经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结论颈静脉孔区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评价右颈内静脉走向的体表搏动目测法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2年~2013年手术患者64例,首先在自主呼吸下目测右颈内静脉搏动然后用标记笔描绘颈内静脉的走向和内径并标记拟穿刺点,然后使用超声颈内静脉的走向和内径并验证拟穿刺点的位置,测量拟穿刺点距离超声引导下穿刺点(颈内静脉投影的体表中心)的距离;在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的状态下重复上述测量。结果平卧清醒下目测法与超声下静脉走向对比:平卧清醒下目测法与B超可视静脉走向对比:无法目测率25.0%;完全一致率43.8%;基本一致率15.6%,自主呼吸时目测法与超声法穿刺点距离为(0.44±0.32)cm。给肌松药气管插管后,目测法与B超可视下颈内静脉走向对比:无法目测率9.4%;完全一致率71.8%;基本一致率15.6%;机械通气状态下两者之间的距离相差(0.26±0.12)cm。提示大部分患者能准确目测颈静脉搏动及其走向,且穿刺均成功,而机械通气状态下目测法的准确性更高,但是如果患者无法目测到颈内静脉搏动,必须改用其他方法行静脉穿刺。结论目测颈内静脉搏动法不能完全准确的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点,但是在能够观察到颈内静脉搏动时目测法是一种相对简便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鼓室下壁和颈静脉窝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00个成人颞骨和100个成人颅骨,观察测量了鼓室下壁和颈静脉窝。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9.
颅骨颈静脉孔及周围结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颅骨颈静脉孔及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方法 :镜下 (× 3 )观测 40例颅骨的颈静脉孔及周围结构。结果 :颈静脉孔分为岩部和乙状部。 5 3 8%的颈静脉孔基本呈三角形 ;67 5 %的内口、72 5 %的外口右侧大于左侧。内口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水管外口 ;外口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 ,后方有枕骨颈突。鼓乳切迹位于茎乳孔外侧。结论 :多数标本的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半数以上颈静脉孔呈三角形。茎突和枕骨颈突可作为颈静脉孔的定位标志 ,鼓乳切迹可作为茎乳孔定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80侧成人尸体上进行了颈外静脉应用解剖学研究.它的合成类型共分6型,其中以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后支和耳后静脉合成面静脉后再注入者较多(46.3%);属支除常见的颈横静脉、颈前静脉外,尚有头静脉注入:其末端以注入锁骨下静脉较多(58.7%).颈外静脉自甲状软骨上缘至汇入其它静脉的注入点的平均长为77.5±1.5mm,颈横神经在锁骨上方62.1±1.2mm处横越颈外静脉深面.文中讨论了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的部位和术中注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