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 B-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收治的90例手术切除子宫内膜癌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PR、Cerb B-2及Ki-67在不同病理分期、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转移等的表达情况。结果子宫内膜样癌中ER、PR的阳性率高于其他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和Ⅱ期ER、PR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Ⅲ~Ⅳ期,Ⅰ期Cerb B-2、Ki-67阳性表达率低于Ⅱ期和Ⅲ~Ⅳ期(P<0.05);G1级Ki-67阳性率低于G2、G3级,ER、PR阳性表达率高于G3级,Cerb B-2阳性率低于G3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1/2的癌组织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低于无肌层浸润及肌层浸润深度≤1/2组,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肌层浸润及肌层浸润深度≤1/2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ER、PR阳性表达率低于无淋巴转移者,Ki-67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在90例子宫内膜癌中,Cerb B-2与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Cerh B-2、Ki-67的高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不良预后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cl-2、ki-67、p53、C-erbB-2、ER、P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种基因蛋白在118例子宫内膜癌、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ki-67、p53、C-erbB-2、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67.7%、44.1%、42.4%、64.4%和61.9%。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即分期、分级越高,表达越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ki67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即高分化,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分级的降低而升高;bcl-2随分期的增高而降低,但与分级无关。结论ER、PR的表达对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C-erbB-2、p53、Ki-67、bcl-2的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增殖细胞核抗原67(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67,Ki-67)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C-erbB-2)的表达及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病灶组织蜡块,检测其中PR、ER、Ki-67与C-erbB-2的表达。结果:本组Ⅲ~Ⅳ期病灶PR、ER阳性率低于Ⅰ期与Ⅱ期(P<0.05),Ⅲ~Ⅳ期与Ⅱ期病灶Ki-67与C-erbB-2阳性率高于Ⅰ期(P<0.05)。本组G3类型病灶PR、ER低于G1类型(P<0.05),Ki-67与C-erbB-2的阳性率高于G1类型(P<0.05);G2类型病灶Ki-67阳性率高于G1类型(P<0.05)。本组浸润程度≤1/2的病灶PR、ER阳性率高于浸润程度>1/2病灶(P<0.05),Ki-67阳性率低于浸润程度>1/2病灶(P<0.05);浸润程度≤1/2病灶与>1/2病灶的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有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R、ER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0.05),Ki-67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C-erbB-2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7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Ki-67与C-erbB-2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PR与ER阳性,Ki-67与C-erbB-2阴性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分化较佳,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cl-2、ki-67、p53、C-erbB-2、ER、PR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6种基因蛋白在118例子宫内膜癌、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cl-2、ki-67、p53、C-erbB-2、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67.7%、44.1%,42.4%、64.4%和61.9%.ER、PR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有关,即分期、分级越高,表达越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ki67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即高分化,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表达随临床分期增高,分级的降低而升高;bcl-2随分期的增高而降低,但与分级无关.结论 ER、PR的表达对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C-erbB-2、p53、Ki-67、bcl-2的检测对评价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in receptor,PR)、第10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 张力蛋白基因 (phosphatase and tensio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p53及Ki 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信息、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子宫内膜癌病例中ER、PR、PTEN、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85.5%、82.1%和49.2%;Ki 67在癌灶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9%±24.7%。(2)妊娠次数与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91, P=0.007),而发病年龄、分娩次数与p53阳性表达呈正相关 (r=0.184, P=0.041; r=0.255, P=0.004)。(3)子宫内膜样腺癌中ER、PR、p53阳性率与其他类型内膜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ER阳性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呈负相关(r=-0.176, P=0.013),其中Ⅰ期患者的ER阳性率高于Ⅱ期及以上患者(P=0.015)。(5)ER、PR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17, P=0.002; r=-0.317, P=0.000),但p53、Ki-67表达与其呈正相关(r=0.327, P=0.000; r=0.465, P=0.000);组织学Ⅲ级的ER、PR、p53、Ki-67表达与其他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ER阳性表达与肌层浸润深度呈负相关(r=-0.142, P=0.047),有或无深肌层浸润两者比较,ER、PR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PR表达的差异对总生存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术前对诊断性刮宫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除PR外,ER、PTEN、p53及Ki 67的表达情况对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意义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P53蛋白的表达及雌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52例子宫内膜癌中ER、PR和p53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50.0%和46.2%.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癌组织的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ER、PR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在Ⅰ、Ⅱ和Ⅲ级子宫内膜癌中E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0%、56.3%和18.2%,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0%、37.5%和18.2%).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及淋巴结转移,p53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p53表达与ER、PR表达有关(P<0.05).结论 ER、PR和p5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类型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测定对评佑子宫内膜癌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PTEN、p53、ER、PR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50例子宫内膜癌及50例子宫内膜癌旁组织中PTEN及p53的表达水平.结果 PTEN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中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0%、35.0%、34.0%、58.0%,均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0.05,P<0.01),且子宫内膜癌组表达缺失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旁组(P<0.05);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子宫内膜癌旁组及子宫内膜癌组的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1O.0%、16.0%、40.0%,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的0.0%(P均<0.01);G1和G2、G3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6.8%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R/PR阴性组、ER/PR阳性组的PTEN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1和G2、G3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6%和45.8%、71.4%,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期和Ⅱ、Ⅲ期的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6%和66.7%、85.7%,三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TEN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激素受体状态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3、0.327,P均<0.05);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361、0.602,P均<0.05).结论 PTEN、p53二者同为抑癌基因,皆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雌孕激素可能调控PTEN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间隙连接蛋白(Cx4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以及Cx43蛋白与ER、PR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正常组)中的Cx43蛋白、ER及PR的表达.结果:(1)Cx43蛋白、ER及PR在正常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0%、83.3%及86.7%,在子宫内膜癌组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7%、50.0%及5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Cx43蛋白、ER及PR在病理分级为G1的内膜癌中阳性率分别为80.0%、80.0%及80.0%,高于G2(60.0%、60.0%及46.7%)和G3者(10.0%、20.0%及30.0%),P<0.05;(3)浅肌层浸润的内膜癌阳性率分别为59.1%、63.6%及86.3%,高于深肌层浸润者(均为12.5%),P<0.05;(4)手术分期为Ⅰ~Ⅱ期的内膜癌阳性率分别为54.2%、50.0%及62.5%,Ⅲ~Ⅳ期者的阳性率分别为16.7%、50.0%及33.3%,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x43蛋白、ER及PR与内膜癌发生有关,可作为诊断、了解病变程度和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Cx43蛋白与ER及PR的表达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测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子宫内膜癌I期患者的组织标本纳入观察组,再将同期经病理证实为单纯子宫内膜增生者的组织标本50例纳入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癌胚抗原(CEA)、p16、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ER、PR、p1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EA、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临床分期之间,ER、PR、p1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之间,CEA和p16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p53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分化程度之间,p16和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CEA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测技术评估子宫内膜组织ER、PR、CEA、p16、p53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助于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Ki-67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Survivin、P53、Ki-67基因在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基因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分泌期中见微弱表达,6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42例表达阳性,占70%。病理分级G1~G2级的子宫内膜癌的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为58.1%(18/31),G3级为82.75%(24/2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分期Ⅰ期的子宫内膜癌的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例中有1例,Ⅱ期者8例中有4例,Ⅲ期者为75.51%(37/49),3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的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65.1%(28/43),>1/2的Survivin阳性率为76.5%(13/1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宫内膜癌中P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中,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3%(34/44)、16例中有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Ki-67蛋白表达阳性、阴性者中,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0.4%(37/46)、14例中有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Survivin基因表达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Ki-67蛋白表达密切相关。结论Survivin基因可以作为评价子宫内膜癌的一项诊断指标,它的过度表达提示子宫内膜癌预后不良。Survivin基因过度表达抑制了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使Ki-67基因过度表达,而Ki-67又可作为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的一项评价指标。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与P53、Ki-67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 ER、PR、C-erbB-2、P53及Ki-67 的表达情况及它们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138 例乳腺癌组织的ER、PR、C-erbB-2、P53及 Ki-67 的表达,并对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表达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ER、PR、C-erbB-2、P53和Ki-67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31%、59.42%、50.72%、43.47%、60.14%.ER、PR 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与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相关.C-erbB-2 、Ki-67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病理分期相关( P 均< 0.05),Ki-67还与肿瘤组织分级相关( P< 0.05).而P53与乳腺癌组织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ER 与PR 表达呈正相关,与P53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与C-erbB-2、Ki-67 表达呈负相关(P均<0.01).Ki-67、P53、C-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检测乳腺癌组织的ER、PR、C-erbB-2、P53及 Ki-67 的表达情况有助于了解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为乳腺癌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C3A,P27kipl,ER和PR四种肿瘤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癌66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29例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1例SC3A抗原和P27kipl蛋白的表达,以及6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在3种组织中SC3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51.7%和12.9%.P27kip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0%,75.8%和87.1%.比较显示,SC3A和P27kipl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P<0.05和P<0.01).66例子宫内膜癌的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0%和53.0%,P>0.05.在癌组织分级表达中SC3A阳性率与子宫内膜分级差异无显著性,而P27kipl的阳性表达率则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呈明显降低.结论SC3A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发现及提高检出率具有其实际应用意义.P27kipl、ER、PR检测对临床治疗中选择合理方案及预测预后都是有参考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免疫组化标记物预后参数相关的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50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特征与p53、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超声(P <0.05)。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强化程度高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P <0.05),乳腺恶性肿块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消退时间均短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P <0.05)。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图像中血流灌注缺损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814、0.839,P <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 =-0.780、-0.769,P <0.05);造影后肿瘤范围较造影前扩大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 =-0.820、-0.841,P <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803、0.785,P <0.05);高增强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 =0.789、0.773,P <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 =-0.754、-0.781,P <0.05)。结论:超声造影能提高乳腺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超声造影部分特征性表现与乳腺癌免疫组化指标存在密切关联,反映了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ER、PR、P53在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1年3月1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ER(estrogen receptor)、PR(progestin receptor)、P53(P53 protein)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预后关系.结果 ER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类型、病理要素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ER阳性的生存率(100%),显著高于ER阴性生存率(88.3%)(P<0.05),ER表达>75%生存率(100%)与<75%生存率(95.3%)无统计学差异(P>0.05).PR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类型、病理要素间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R阳性与阴性的生存率、>75%与<75%的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P53在两型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有统计学差异,在病理要素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阳性与阴性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达>75%与<75%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PR和P53与子宫内膜癌类型、病理要素相关,是影响预后、判断良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ER、PR和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ER、PR、Bcl-2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对104例子宫内膜癌及另外30例癌旁正常组织石蜡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染色,检测ER、PR、Bcl-2的表达。 结果:①子宫内膜癌中ER阳性表达率46.15%,PR阳性表达率65.38%,Bcl-2阳性表达率50.84%。癌旁正常组织中ER阳性表达率60.00%,PR阳性表达率66.66%,Bcl-2阳性表达率26.66%,两组比较Bcl-2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ER、PR表达差异无显著性;②PR的表达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r=0.216,P<0.05), ER的表达与Bcl-2表达无相关性;③在并发淋巴结转移的16例中ER阳性表达率50.00%,PR阳性表达率12.50%,Bcl-2阳性表达率25.00%,无淋巴结转移的88例ER阳性表达率45.45%,PR阳性表达率75.00%,Bcl-2阳性表达率59.09%,两组PR、Bcl-2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ER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PR的表达在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腺癌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腺癌,ER、Bcl-2在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Bcl-2在子宫内膜癌中阳性表达率高,并与PR的表达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时PR、Bcl-2阳性表达率降低。PR、Bcl-2可以作为指示预后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P53、nm2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3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B-2、P53、nm23的表达。并结合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13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及C-erbB-2、P53、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9.6%、39.8%、59.3%、40.7%和71.7%,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年龄无关(P>0.05);C-erbB-2、P53阳性表达率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nm23阳性表达率与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ER和(或)PR、nm23阳性组乳腺癌复发率低于阴性组(P<0.05)。C-erbB-2、p53阳性组乳腺癌复发率高于阴性组(P<0.05)。C-erbB-2的表达在ER、PR阴性组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ER、PR与C-erbB-2、P53、nm23表达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Ki-67、CerbB-2、ER、P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91例IDC中Ki-67及其它生物学指标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Ki-67、CerbB-2、ER、PR在IDC中表达率分别为69.2%、61.5%、62.6%和53.8%;不同年龄组各指标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CerbB-2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ER、P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Ki-67与CerbB-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52,P<0.05),ER与PR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15,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Ki-67、CerbB-2、ER和PR表达情况,能更清楚地了解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以及p53表达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3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测淋巴结转移,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测定乳腺癌ER,PR,Ki67和p53的表达,将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这些分子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2.9%,ER,PR,Ki67和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5%,76.2%,73.0%和55.6%,ER与PR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1),p53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P<0.01),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p53表达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ER,PR,Ki67,p53表达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的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标本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腺肌病灶周边组织、正常肌层组织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正位内膜中ER、PR的表达。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腺上皮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80%,均低于其在在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97.5%、95%(P<0.05),而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57.5%、60%(P<0.05);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5%、52.5%,均高于正常肌层组织的表达率25%、27.5%(P<0.05),而低于异位内膜组织的表达率82.5%、80%(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其发病可能与ER、PR有关;子宫腺肌病病灶周边组织ER、PR的高水平表达可能是子宫腺肌病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