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的临床应用.方法 手术治疗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通过对腮腺手术切除的范围控制和手术切口的后移及缩短来完成对手术的改良.结果 24例患者创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无肿瘤复发,颌面部切口隐蔽,瘢痕不明显,腮腺区外形良好,无涎瘘.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均在3个月内得到恢复.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面瘫,经过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氏综合征.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能充分暴露并完整切除腮腺及肿瘤,术后有较满意的面部外形,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景蔚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592-594
目的分析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旨在尽可能保留腮腺功能,减少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并发症。方法选择我医院手术治疗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16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术式,即在肿瘤包膜外0.5~1.0cm的腮腺组织内切除肿瘤,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5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腮腺功能是否完好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有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韩龙  赵畅  雍威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1):171-172
目的总结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保留腺体导管的优点。方法对67例不结扎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术后残余腮腺均有分泌功能,腮腺无炎症发生,肿瘤无复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肿瘤切除手术,在切除病变组织的同时,能保存残留腮腺组织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部分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合理性,为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手术组和传统手术组,各45例。改良组行改良式腮腺部分切除术,另一组行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观察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比较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及面部畸形情况。结果改良手术组的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良组肿瘤复发率与传统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比较,Frey综合征发生率,耳垂区麻木症状发生率及面部畸形情况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切除术较传统切除术,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显著减少,耳垂区麻木症状及术后面部畸形状况也有良好改善。因此,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式切除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6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本组6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3例,发生涎瘘者2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5例,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改良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65例腮腺良性肿瘤(肿瘤直径2.0cm,均位于腮腺浅叶),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并对肿瘤的术后复发、并发症情况等进行观察随访。结果:65例术后患者随访1~5年后肿瘤无复发,术后并发症不明显,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直径2.0cm)采用改良区域性切除术,具有肿瘤复发率低,术后并发症少,能最大限度保留腮腺功能的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腮腺浅叶肿瘤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切除术与部分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cm)。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部分切除术和传统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平均长度、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发生率等方面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随访期间均无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类“V”或“N”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类"V"或"N"美容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采用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肿瘤并腮腺区域切除术。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达临床Ι期愈合,无涎瘘发生。2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面瘫,6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除2例患者耳大神经损伤外,其余患者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比较满意。结论类"V"或"N"美容切口入路切除腮腺肿瘤切口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部位的大部分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9.
梅金玉  杨见明  余俊伟  刘业海 《安徽医药》2019,23(11):2191-2194
目的评估局段 “S”形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中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选取 2012年 3月至 2017年 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人 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局段组 32例和传统组 32例。局段接受局段 “S”形切口行面神经局部解剖 +腮腺肿瘤及浅叶区域性切除术,传统组接受传统 “S”形手术切口行面神经解剖 +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局段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 20.00,IQR=11.25,30.10)mL,传统组为( 60.17,IQR=45.02,75.19)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481,P<0.05);局段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71.75±18.77)min,传统组为( 120.28±29.57)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839,P<0.05)。局段组术后耳部麻木时间、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主观满意度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 P<0.05)。结论局段 “S”形切口显著提高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切口小、外观满意、手术范围小、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腮腺肿瘤诊断水平和临床治愈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科进行的29例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了病例资料的病理分类、临床治愈、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29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肿瘤为24例,恶性肿瘤为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本组患者中有2例多形性腺瘤良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本组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7例;2例患者发生涎瘘;有1例患者因肿瘤破坏了面神经颊支.结论 手术治疗腮腺肿瘤的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提高腮腺良性肿瘤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手术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7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l~3年,记录复发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复发例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并发症(暂时性面瘫发生率、积液、涎漏等)发生率、面部凹陷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能保存腮腺功能,显著减少面部畸形程度,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观察我院1994年6月~2004年12月期间应用单纯肿瘤摘除术、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切除213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例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单纯肿瘤摘除术式与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叶切除术等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有明显差异。结论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各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肿瘤的性质选择不同术式:单纯肿瘤摘除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只适宜切除包膜完整的浅表、细小良性肿瘤;腮腺区域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和腮腺全叶切除术复发率低,但创伤大、并发症多,适宜切除无完整包膜或深叶的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浅叶切除术的术式。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作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切除腮腺浅叶及其肿瘤的手术。结果术后无一例肿瘤发生,残存腺体功能和形态得以恢复,术侧无明显凹陷性畸形,术后积液及涎瘘明显减少。结论腮腺主导管及深叶的保留与腮腺肿瘤的复发无内在联系。该术式适合于腮腺浅叶、颊部和下极的良性肿瘤、临界瘤。  相似文献   

14.
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浅叶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的浅叶切除术的术式。方法 对28例临床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病例,作保留腮腺主导管及深叶功能,切除腮腺浅叶及其肿瘤的手术。结果 术后无一例肿瘤发生,残存腺体功能和形态得以恢复,术侧无明显凹陷性畸形,术后积液及涎瘘明显减少。结论 腮腺主导管及深叶的保留与腮腺肿瘤的复发无内在联系。该术式适合于腮腺浅叶、颊部和下极的良性肿瘤、临界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案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后的疗效及并发症,为合理选择术式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性回顾106例腮腺后下级良性肿瘤患者,其中A组:21例采用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术,B组:35例采用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术,C组:33例采用功能性切除术,D组:17例采用“V”形切口切除术,术后随访1周~5年,观察比较4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4组手术方案术后肿瘤均无复发,但4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和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V形切口切除术疗效优于其余3组术式,区域功能性切除术和腮腺咬肌筋膜下翻瓣又优于传统腮腺咬肌筋膜上翻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腮腺良性肿瘤部分浅叶切除、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切除术后的效果。方法对59例腮腺良性肿瘤保留导管的浅叶部分切除术患者分析,评价腮腺的功能、面部外形、神经损伤以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经过2~6年的复诊及随访发现,腮腺残余腺体有涎液分泌、面部无明显凹陷畸形、神经无损伤、肿瘤无复发。结论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区域切除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1年11月本院采取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的4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6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无明显凹陷畸形以及涎瘘、永久性面瘫发生,分泌功能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术式。  相似文献   

18.
于丽  赵桂香 《贵州医药》2001,25(4):366-366
腮腺混合瘤是口腔科医生最常遇到的肿瘤之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但在术式选择上近年来有所改进[1] 。腮腺混合瘤虽属良性肿瘤 ,但在生物学上却常表现出肿瘤易复发、可恶变等特征 ,因此传统的手术方法是保留面神经腮腺浅叶或行全腮腺切除 (即半根治性手术 ) ,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损害和痛苦。我科自 1989年起采用局部区域性切除术 (即功能性切除 ) ,效果良好 ,现将采用该术式切除的 2 6例腮腺混合瘤病例资料总结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中男 16例 ,女 10例 ;年龄 19~ 58岁 ,其中以 4 0~ 50岁年龄段为多 ;左侧 18例 ,右…  相似文献   

19.
廖圣恺  卢保全  陈静 《淮海医药》2005,23(5):352-353
目的探索腮腺肿瘤既能彻底切除,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功能性术式。方法对48例腮腺肿瘤,采用自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游离面神经分支,保留导管,部分切除腮腺组织。通过6个月~5年随访,观察术后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面部外形、腮腺导管口分泌、涎瘘、复发等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5例口角歪斜,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月后恢复,2例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涎瘘,患者术后颜面两侧基本对称,腮腺导管口分泌基本正常。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缺陷,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低位切口及五钳法术式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对外科手术治疗的33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改进组223例采用低位切口及五钳法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式;经典组114例采用经典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式。对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时间比较:改进组(66.33±25.11)min,经典组(121.27±42.35)min(t=12.75,P<0.01);术中术后失血量比较:改进组(125±40)ml,经典组(170±45)ml(t=9.01,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复发率比较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低位切口较美观,五钳法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具有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术野清晰,手术时间短,容易掌握保留腺体量,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较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