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蛋白复合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和胶原蛋白粉末混合制备NHAC人工骨,再将混合粉末与含VEGF、BMP-7的蒸馏水调和,制备NHAC/VEGF/BMP-7、NHAC/VEGF人工骨。建立大鼠桡骨缺损模型,按随机原则分为3组,NHAC/VEGF/BMP-7组植入NHAC/VEGF/BMP-7,NHAC/VEGF组植入NHAC/VEGF,NHAC组植入NHAC人工骨。术后2、4、8周行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材料成骨及血管化情况。结果各时间点组织学评分NHAC/VEGF/BMP-7组高于其他两组,NHAc/VEGF组高于NHAC植入组。在4周内,血管计数以NHAC/VEGF/BMP-7组最多。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7能更好的促进成骨,比单纯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更好的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感染后纳米复合骨对开放骨缺损的修复研究.方法:取犬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开放缺损2cm,试验组海水浸泡伤口2h,对照组自然暴露伤口2h,感染后3d分别给予伤口清创,并以纳米复合骨植入,每组各12只,并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术后4周、8周、12周观察各组动物骨断端的影像分级及病理组织变化,并以秩合检验.结果:a)术后12周试验组骨痂生长修复效果差于对照组(U=39.50、P<0.05),有统计学意义;b)术后4周、8周试验组与对照组间骨痂生长情况对比修复效果无差别,秩合(U=54.00和52.50、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组纳米复合骨修复骨缺损随时间推移效果差于对照组,骨断端软组织生长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的人工材料修复组织病理及骨折骨痂生长影像学变化。方法取成年犬于桡骨中段截骨制成开放骨折并骨缺损2 cm动物模型,海水浸泡伤口2 h为实验组,对照组开放伤口自然暴露2h,伤口感染后分别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存在细菌感染共48只,其中实验组感染24只,对照组24只。实验组随机分成两组,给予行伤口清创,分别以纳米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复合骨,Nano-hydroxyapatite/Polyamide 66)骨段植入及CPC(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phosphate cement)凝固体植入,各12只;对照组随机分成两组,给予伤口清创后以纳米材料骨骨段及CPC凝固体植入,各12只。所有实验动物均以玻璃纤维石膏绷带固定,定期给予敏感抗生素肌内注射。术后2月观察各组动物骨缺损骨折端的组织病理学及影像学变化。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纳米骨与CPC间组织病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术后12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以及纳米骨与CPC间断端骨痂组织愈合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海水浸泡开放骨缺损感染后人工材料修复比自然暴露骨缺损修复效果差;开放骨缺损感染后CPC凝固体植入较纳米骨骨段植入修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新鲜自体松质骨微粒复合同种骨修复大段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是骨科的一大难题,也是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自体骨是公认的最佳植骨材料,它在提供支架材料的同时还可提供成骨活性细胞和骨活化因子,成骨效果最好。但是由于其来源有限难以满足临床需要,且供骨区有潜在合并症,因而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近年来,国内外学对骨移植材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研究证实同种脱钙骨具有骨传导和骨诱导的双重作用.临床试验表明其骨腔充填的移植成功率在70%~85%.但对肢体大段骨缺损的疗效仍不满意。本实验应用同种骨和新鲜自体松质骨微粒混合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1.5cm大段骨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效的间充质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细胞的生长、运动和形态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并抗纤维化和抑制细胞凋亡,对心血管细胞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近年来,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骨形态发生蛋白分型在机体各组织和器官中分...  相似文献   

6.
骨形态发生蛋白成骨机理及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涉及骨和软骨发生的众多生长因子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唯一能单独诱导间充质细胞向骨组织方向分化的生长因子,是骨组织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调节因子。自1971年Urist首次将脱钙骨基质(DBM)中存在的具有诱骨活性的非特异性物质命名为BMP以来,人们对BMP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陆续有十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CHA作为VEGF的可吸附性载体,制备成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单纯CHA组,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研究各组骨愈合,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在2、4、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CHA/VEGF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优于单纯CHA组,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CHA/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CHA与VEGF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二者协同,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BMP-6以及VEGF的表达分布模式以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在建立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牵张成骨不同时期骨组织中BMP-6以及VEGF的表达以及分布情况。结果牵张结束后1周,血管内皮细胞和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VEGF表达强阳性染色。新生骨小梁表面附着的成骨细胞可见BMP-6强阳性染色。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阳性率逐渐减弱。6周后,VEGF主要定位于牵张区新生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BMP-6主要局限在骨膜处,呈弱阳性表达。结论BMP-6很可能是在牵张成骨早期以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诱导新骨的形成。VEGF生成早期通过加强局部血管的增生、渗入和牵张间隙的血流量,促进新骨生成。  相似文献   

9.
王亮  杨玉宝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1927-1928,1930
目的 探讨“补肾壮骨合剂”(骨碎补、续断、自然铜、土鳖虫)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中对骨形态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wo,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的表达及影响 方法 普通家兔48只,取其中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18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再继续分为6组,每组各为3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常规1术在无菌条件把左侧桡骨中下1/3处用骨磨钻制成10mm的骨缺损模型,取另外12只备用家兔处死后取髂骨植入以上骨缺损处;实验组用“补肾壮骨合剂”复合饲料喂养,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于术后3d及1、2、4、6、8周各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普通家兔3只,取骨缺损处标本进行BMP-2和VEGF基因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结果 对BMP-2和VEGF的目的基因校正结果后,以对照组1周拷贝数为基础,其他各组与其比值:对照组和实验组在3d及1、2、4、6、8周BMP-2基因分别为0.55、1.00、2.19、3.20、2.29、1.42和1.84,8.83、3.44、2.50、6.50、6.00;VEGF基因分别为2.08、1.00、0.88、3.40、1.71、1.17和6.5、2.25、1.86、3.13、3.33、3.3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补肾壮骨合剂能明显缩短骨缺损的修复时间和提高骨组织的修复质量,在对BMP-2和VEGF的释放水平和诱导成骨进程及促进骨损伤区血管化方面有显著的影响,并可以看出在骨缺损的修复过程中各个时间段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自体掌长肌腱移植结合骨隧道重建开放性指伸肌腱止点断裂,为临床治疗伸肌腱止点断裂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方法 取5 cm自体掌长肌腱组织,腱粗2 mm.用2.0 mm钻头于末节指骨近端钻一横孔,再用3.0 mm钻头于指骨背侧钻一单皮质垂直孔,肌腱穿过横孔并从垂直孔抽出形成3束,与伸肌腱近侧断端吻合,骨道处置入BMP 2 mg,指伸位铝板外固定制动4周后去除铝板康复锻炼.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23例患者中21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法评定: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0%.结论 该术式对伸肌腱止点行解剖重建,达到腱骨愈合,疗效满意,为伸肌腱止点重建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兔陈旧性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24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均建立1.5 cm的陈旧性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植入自体颗粒骨+VEGF-165-GMs 1mg;B组植入200 mg自体颗粒骨;C组VEGF-165-GMs 1 mg;分别于术后3、6、9周切取标本,通过X线摄片、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等手段,观察各个时期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A、B组均能较好地修复陈旧性骨缺损,A组术后各时间点X线评分、骨密度测量、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观察均明显优于B组。C组各时间点均无骨性愈合迹象,9周时可见骨断端完全硬化,髓腔封闭。结论 VEGF-165-GMs复合自体颗粒骨修复陈旧性骨缺损可以明显促进局部血运重建,促进新生骨形成,提高骨改建塑形的速度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膜片的研制及其稳定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膜片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最终提供用于临床试验的合格样品。方法1.采用医用胶原蛋白海绵作为辅料,与rhBMP-2悬液复合,制作成膜片,钴60消毒后测活并送检各项指标。2.采用血清钙试剂盒的方法,通过检测不同条件处理后的rhBMP-2样品的活性变化来反映样品的生物稳定性。结果rhBMP-2膜片生物活性良好,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验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在4℃放置两年,活性依然保持良好;在室温放置6个月,活性略有降低;而在37℃条件下,放置1个月活性明显降低,但放置半年与放置1个月活性差别不大。结论所研制的rhBMP-2膜片,稳定性良好,符合临床试验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大鼠糖尿病模型,观察实验性2型糖尿病(T 2DM)大鼠种植体周围骨形态发生蛋白-2(BM P-2)的表达水平,探讨影响糖尿病种植体骨整合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试图为发现新的治疗糖尿病骨整合方法打下理论基础。方法:将48只大鼠均分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糖尿病组按40 m g/kg腹腔内一次性注射枸橼酸钠链脲佐菌素溶液建立T 2DM模型。在胫骨近骺端种植纯钛种植体。种植后2,4,8周分批分次处死动物。采用不带种植体脱钙标本硬组织切片、脱钙标本切片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中骨形态BM P-2的表达并做图像分析。结果:HE染色镜下观察糖尿病组骨形成滞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BM P-2免疫组织化学灰度值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者的骨质疏松化倾向可能与糖尿病种植修复较正常者失败率高有关,糖尿病者BM P-2的减少可能是影响种植体骨整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黄军荣 《安徽医药》2009,13(1):38-40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是一种具有诱导活性的酸性糖蛋白,在组织工程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需求量较大,BMP-2在组织中含量较微,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重组BMP-2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本研究根据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基因序列设计出引物,以克隆载体质粒pBR322-BMP-2为模板,得到BMP-2基因并重组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将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5α,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鉴定并用Western bluing检测。结果SDS—PAGE显示,得到40KD的目的蛋白,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15.2%,Western bloting检测表明,抗BMP-2单抗可与相对分子量40KD大小的电泳条带发生特异性反应,从而证明表达产物具有目的蛋白构型。结论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大量生产BMP-2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和桡动脉骨形态蛋白-2(BMP-2)的表达,探讨其与桡动脉钙化(V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6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钙化组21例,非钙化组25例。桡动脉标本为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端-端吻合时留取,行HE染色检测有无钙化,并计算钙化积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桡动脉BMP-2的表达,测定两组血清FGF-23、血红蛋白(Hb)、钙(Ca)、磷(P)、全段PTH(i PT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尿酸(UA)水平,并对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血压、进行比较。结果钙化组血清Ca、P、i PTH、FGF-23、BMP-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钙化组(P <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组桡动脉脉钙化程度与BMP-2、FGF-23、血钙、血磷呈正相关(P <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桡动脉钙化,FGF-23、 BMP-2与桡动脉钙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效的骨诱导生长因子──成骨蛋白-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骨蛋白-1(OP-1)是90年代发现的一种成骨能力最强的骨形成蛋白。重组人OP-1(rhOP-1)在体内和体外都显示了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可使多种实验动物的骨缺损愈合。综述了OP-1的分子生物学、成骨活性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共63例,单纯糖尿病33例,糖尿病动脉硬化者30例)及健康人(31例)血浆VEGF、CRP水平,观察其水平变化与动脉硬化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动脉硬化组血浆VEGF、CRP浓度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SBP、TC、TG、HDL、HbA.C、VEGF、CRP与动脉硬化的发生相关。多元相关分析示VEGF与WHR、SBP、FPG、TC、TG、HDL、HbAlc、CRP相关(P〈0.05);CRP与WHR、SBP、FPG、TC、TG、HDL、HbA1c、VEGF相关(P〈0.05)。结论T2DM动脉硬化患者VEGF、CRP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减轻体质量,抗炎等综合治疗有益于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血清中免疫抑制性酸性蛋白(IA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28例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IAP含量,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大肠癌组治疗前VEGF和IAP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肿瘤临床分期有明显相关性。手术治疗后IAP和VEGF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与VEGF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IAP的含量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IAP的变化,有助于估计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负载于所制备的明胶/羟基磷灰石/卵磷脂复合材料中,评价其体内外诱导成骨的能力.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负载rhBMP-2的明胶/羟基磷灰石/卵磷脂复合支架材料,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复...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多效的间充质因子, 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对细胞的生长、运动和形态具有调节作用, 可促进血管生成, 并抗纤维化和抑制细胞凋亡, 对心血管细胞有重要的保护作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一员, 近年来, 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心血管疾病形成之间的研究越来越多, 不同骨形态发生蛋白分型在机体各组织和器官中分布差异显著, 且骨形态发生蛋白在血管动脉钙化、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因此, 对肝细胞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深入研究, 可为临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一条新思路, 本研究从肝细胞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对心血管疾病的应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