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骨折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8~2010年高龄股骨骨折患者90例,均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手术切口平均长度(10.12 ± 3.24)cm,平均手术时间(35.24 ± 6.25)min,平均出血量(221.45 ± 65.32)ml;平均随访(24.12 ± 6.21)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91.11%(82/90),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94.85 ± 8.46)分;无切口感染?假体松动?髋臼磨损?假体周围骨折?髋关节脱位者?结论:在没有手术禁忌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骨折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髋关节强直或疼痛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48例(77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2~96个月。结果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为36.4°±8.8°,术后为193.0°±12.7°。术后无脱位、感染等并发症。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3.0±9.0)分,术后为(85.3±7.4)分,其中优55髋,良13髋,可8髋,差1髋,优良率88.3%。X线片显示未见假体松动,7髋(9.1%)发生异位骨化。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S髋关节病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70膝膝关节病残患者进行高屈曲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通过X线观察假体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评定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ROM)明显增加,由术前(64.71±24.27)°增加至术后(126.79±8.60)°(110°~135°)。术后最大屈曲角度为(132.07±9.03)°。术前KSS膝评分为(36.36±10.36)分,膝功能评分为(32.50±10.14)分,术后分别为(90.91±4.46)、(78.61±11.61)分。2例骨性关节炎及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术后X线提示胫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宽度<2 mm,表现为非进展性。其余病例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及髌骨脱位。结论:高屈曲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可靠,能获得膝关节高屈曲度,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图像应用拟合分析法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预测关节假体型号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24髋)行THA治疗患者通过术前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采用拟合分析法预测假体型号,并与术中实际使用的假体型号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149~261 min,平均(179.90±116.40)min.4例术中输血,术中出血量平均(425.00±364.37)mL;术后住院时间(15.11±4.67)d;术中假体植入时无股骨或髋臼周围骨折;术后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至少1年.患者疼痛症状均缓解,患肢功能显著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Harris评分从术前(52±19)分提高至(9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假体获优17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术前在CT三维重建中应用拟合分析可以准确预测全髋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型号,为术者选择合适型号假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近期疗效.方法 雅安市中医医院骨科2011年1~12月收治了24例(29膝)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均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3个月、6个月门诊随访后,每年门诊随访1次至2017年1月,末次随访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88.7±13.1)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226.7±32.9)mL;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关节X线片显示假体无松动、无下沉,髌骨轨迹、假体位置均良好,连续观测假体周围无进行性透亮线出现.随访至2017年1月,失访2例,22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8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中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畸形、稳定性和总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患者发生血供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4.17%,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假体松动.结论 膝关节极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旋转铰链式全膝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头钉切割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2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螺钉切割患者,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75.5±7.1)岁;左髋9侧,右髋12例;BMI指数21.5±9.8,股骨近端股骨颈骨密度骨密度-2.8±0.7。初次内固定方式:Gamma钉固定9例,PFNA钉12例。半髋假体均采用Wagner SL生物型假体柄,初次手术至内固定术后至关节置换时间(7.2±4.2)个月。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评估术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影像学采用x线片评估假体位置。结果 3例患者术后1-2年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患者术后1年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于晚期肿瘤,1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8±6.1)个月。手术时间为(92.5±12.2)min,术中均未发生医源性骨折。末次随访时3例需单手杖辅助行走,2例需要助行器辅助行走,其余均为自由行走。影像学观察术后无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下沉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28.3±17.2)分提高至(76.2±6.2)分。结论 Wagner SL假体柄半髋置换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股骨头螺钉切割,可获得满意初次稳定性,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D-二聚体和炎症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PJI)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初次人工膝、髋关节置换术后是否发生PJI或无菌性松动将患者分为无症状组(n=45)、无菌松动组(n=42)和PJ...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帕金森综合征对高龄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1例(81髋), 其中男36例,女45例。合并帕金森综合征患者16例(帕金森组),其他65例未合并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 较两组随访至2017年12月31日的假体生存状况(平均随访7.5年)。结果:随访期内帕金森组5例行髋关节翻修,翻修 原因为4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无菌性松动,无脱位或感染者。对照组翻修7例,1例感染,4例无菌性松动,1例假体 周围骨折,1例脱位。随访期内帕金森组翻修率为31.2%,对照组翻修率为10.8%,两组翻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帕金森综合征是髋关节翻修的危险因素(OR=3.77,95% CI:1.12~3.15)。帕金森组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明 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所致翻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在平均7.5年的随访期内,帕金森组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比对照组有更高的假体失败率,跌倒损伤 所致假体周围骨折为最常见原因。制订个体化术式,施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采取与之匹配的防护措施,加强帕 金森综合征的药物管理及抗骨质疏松的治疗等,可能对提高此类患者假体生存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在中老年膝骨关节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中老年膝骨关节病患者102例,按照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1例.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行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120.5±8.8)°,最大屈曲度(120.0±14.8)°,HSS评分(93.3±5.9)分;参照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116.7±7.9)°,最大屈曲度(114.7±9.8)°,HSS评分为(88.6±6.7)分,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中老年膝骨关节病患者行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不仅可以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优化膝关节功能,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院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感染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MRSA感染及减少院内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内MRSA感染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归纳总结 MRSA 感染危险因素。结果:(1)高龄、抗生素联合使用及长疗程、使用激素、结构性肺病、高血压、严重脑病、肿瘤、留置胃管、留置尿管、动静脉置管、留置引流管、机械通气、半年内住院史、长期住院、长期机械通气是MRSA感染的高危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脑病、使用激素、感染前机械通气>10 d及住院>15 d是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感染组总白蛋白水平[(55.64±10.10) g/L]及胆碱酯酶水平[(5.21±2.10) g/L]低于对照组[(61.90±11.59)、(5.95±2.13) g/L],肝肾功能不全发生率(64.77% )高于对照组(46.34%)。(3)本研究中MRSA对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利奈唑胺、 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敏感性较高,敏感性分别为100.00%、93.18%、98.86%、96.59%,对利福平、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敏感性欠佳。结论:临床应严格把控抗生素使用指征,谨慎行侵入性操作,规范消毒制度,缩短留置导管的时间,减少住院时间等,对有低白蛋白血症、胆碱酯酶偏低的患者需警惕院内感染,对已经发生MRSA感染的患者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以及时发现肝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质指数的差异对膝关节置换患者假体周围感染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97例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患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8例,女性35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5±2.7)岁.结合患者体质指数(BMI)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为正常组(BMI18.5~24.99),33例;乙组为偏瘦组(BMI<18.5),21例;丙组为超重组(BMI25~28),43例.无肥胖病患.对97例病患的手术临床数据与术后恢复资料进行对比,探究不同体质指数下假体周围感染的变化情况.结果:甲组(正常组)、乙组(偏瘦组)患者术中与术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丙组(超重组)患者相比甲组(正常组)术中与术后情况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正常组)与乙组(偏瘦组)术后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丙组(超重组)术后感染率相比甲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质指数对膝关节置换患者假体周围感染有影响,体质指数越大感染的比例与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多种治疗途径,为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参考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我院自2007年5月~2011年5月,4年中开展的619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2 3例发生术后感染的病例,21例给予早期单纯切开清创,置管冲洗、引流;2例给予清创、人工假体取出、旷置、置管冲洗、引流,二期假体置换;术后均给予静滴抗生素治疗。结果:随防1~3年,23例患者均无感染复发迹象,局部疼痛消失。21例可独立行走,关节功能满意。2例因原发全身损伤重,可拄拐行走,关节功能不满意。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后果是严重非常的,但积极正确的处理可以收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交叉韧带替代型与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因膝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7例患者。其中35例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CR)假体,32例为后交叉韧带替代型(posterior cruciate-substituting,PS)假体。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结果 PS组患者手术时间(91.77±6.53) min大于CR组(87.48±5.8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术后引流量(315.81±18.34) mL明显大于CR组(203.67±14.5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间方面,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及H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及PS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均获得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膝关节的情况和术者的个人经验来选择假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评价其对于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疾病的疗效. 方法 收集11例(13髋)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采用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断截骨短缩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采集双下肢长度差、髋关节活动度、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简明健康调查表及髋关节X线片等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11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60月(8~78月).未发现感染、骨折、脱位等并发症.双下肢长度差术前为(25.2±7.6)mm,术后为(1.2±0.4)mm(t=10.481,P<0.01).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2±6.4)分提高到术后(82.1±8.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186,P<0.01).影像学示假体固定优良,无临近骨质溶解表现.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处均骨性愈合. 结论 S-ROM假体联合股骨转子下横形截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恢复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髋关节功能、解除髋关节疼痛疗效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 sparing approach,Mis-PLA)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自福建省立医院骨科2015 年 3 月至 2016 年2月收入院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AA和Mis-PLA两组。DAA 组(43例45髋):男 27例 27髋,女16例 18 髋,平均年龄 (57.4±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41.4±8.7)分,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3±2.2) kg/m2;Mis-PLA 组(39例42髋):男 25 例 26 髋,女 14例 16 髋,平均年龄(59.2 ±7.3)岁,术前 Harris 评分 (39.6±8.4)分, BMI (24.7±2.5) kg/m2。分别对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进行对比评估。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甲级愈合。手术切口长度: DAA组(9.2±0.7) cm,Mis-PLA 组(9.5±0.6) c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时间:DAA 组(74.3±10.1) min,Mis-PLA组(37.5±4.3) min,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量:DAA组(229.6±79.2) mL,Mis-PLA组(215.7±56.0) mL,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2)随访时间6~12个月,术后6 周 Harris 评分:DAA组(85.5±4.1)分,Mis PLA组(79.0±4.4)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DAA 组(94.3±2.7)分,Mis-PLA 组(95.2±1.9)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评估,DAA组和Mis-PLA组在直线步行速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8),Mis-PLA组上、下楼梯速度优于DAA组(P=0.047);在转弯速度、坐下、穿袜时,DAA组优于Mis-PLA组(P<0.01,P=0.016,P<0.01)。结论: 直接前入路和后外侧保留梨状肌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都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后外侧入路的优势在于手术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直接前入路的主要优势在于术后早期没有体位限制的要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肥胖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的早期疗效影响分析。方法 对我科2014年11月至2016年9月期间300例需要行THA的患者根据入院时人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107例,BMI≥25)与非肥胖组(193 例,BMI<2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假体骨折、脱位、感染、深静脉栓塞),并分别在术后1、2、6个月时间比较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变化,将以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肥胖组和非肥胖组相比较,前者在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深静脉栓塞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总数发生率均高于非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假体脱位、假体骨折及感染的发生率,肥胖组虽然高于非肥胖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非肥胖组高于肥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肥胖会增加THA术中难度,增加THA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12月期间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分为DAA组44例,PA组48例,随访时间7~13个月,平均10.2个月。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髋臼假体位置、术后停止使用助行器时间、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等。使用软件SPSS 13.0 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AA组与PA组年龄[(58.0±11.9)岁vs.(61.0±10.4)岁]、体重指数(25.1±3.7 vs.24.7±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与PA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区别[(76.0±17.4) min vs.(71.0±14.3) min,P>0.05],但住院时间明显缩短[(3.8±1.7) d vs.(4.9±2.3) d,P<0.05],出血量明显减少[(238.0±55.3) mL vs. (387.0±61.2) mL,P<0.05]。髋臼位置方面,DAA组和PA组髋臼前倾角(17.3°±5.3° vs.18.6°±5.1°)、髋臼外展角(38.5°±5.7° vs. 37.7°±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使用助行器时间明显缩短[(24.6±7.8) d vs.(31.7±10.2) d,P<0.05],术后6周随访时DAA组Harris评分更高[85.7±5.4 vs.81.3±6.1,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7 vs.92.3±5.3,P>0.05)。DAA组出现1例(2.2%)大转子骨折,1例(2.2%)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出现脱位病例;PA组出现1例(2.1%)髋关节后脱位,1例(2.1%)腹股沟区疼痛。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直接前方入路明显比后外侧入路疼痛轻、出血量少、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假体位置更佳,短期效果肯定,可获得快速康复及良好的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膈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和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膈肿瘤切除术患者33例,按照手术日期的先后顺序分3组(A,B,C组),每组11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纵膈引流量等,分析不同阶段的手术效果.结果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大小、体质量指数、纵膈引流量、中转开胸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拔管时间等方面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手术时间为(151.91±39.53)min(107~227 min),显著长于B组(97.91±19.36)min(70~150 min)和C组(77.27±10.88)min(55~100 min)(P<0.05).A组的术中出血量为(39.09±26.25)m L(10~100 m L),显著多于B组(20.73±12.28)m L(3~40 m L)和C组(18.18±13.83)m L(5~50 m L)(P<0.05).结论 微创腔镜技术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的学习曲线大约是1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用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共94例98髋,随机分为两组,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组(A组)和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组(B组)。A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9例50髋,男26例,女23例,年龄37.0~95.0(平均68.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0.3~29.7(平均25.4)kg/m2。B组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人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48髋,男27例,女18例,年龄45.0~92.0(平均69.7)岁;BMI18.7~34.1(平均26.9)kg/m2。对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Harris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6.0~10.5(平均7.4)cm;平均术中出血量387.6(140.0~100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43.1(60.0~375.0)mL,平均输血量77.6(0~4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6(63.0~130.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1.6°(38.0°-57.0°)。B组手术切口长15.0~23.0(平均20.0)cm,平均术中出血513.1(210.0~1350.0)mL,平均术后引流量152.3(70.0~520.0)mL,平均输血量142.2(0~800.0)mL,手术平均时间84.0(71.0~115.0)min,术后影像学髋臼杯外展角平均42.3°(37.0°-54.0°)。术后及随访两组假体位置良好,Harris评分均显著提高,两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技术在正确选择适应证、手术技巧娴熟等情况下,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皮肤瘢痕小等优点,在术后影像学评价、Harris评分等方面与常规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明显差异,患者对关节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更换频率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以减少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方法:选择80例术后置创腔引流管并接一次性血性液引流袋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和观察组B、C。A组24 h更换1次引流袋,B组48h更换一次,C组不更换直至拔管。分别留取引流管、引流袋内液体及手术切口分泌物送检细菌培养。观察各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术后24 h,A、B、C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3例,阳性率11.53%,B组均为2例,阳性率7.40%,C组阴性,χ~2值=3.1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 h,A组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均为5例,阳性率19.23%,B组均为3例,阳性率11.11%,C组阴性,χ~2值=5.49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术后第2天,χ~2值=3.103,P<0.05;术后第3至7天,χ~2值=4.21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一次性创腔引流袋的护理,直接于每24 h计量后排空引流袋至拔管即可,不必常规每24 h或48 h更换1次创腔引流袋,可显著降低或杜绝医源性导管相关性切口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