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在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肌群肌力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5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实施传统神经发育疗法,试验组患儿采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进行下肢粗大肌群肌力训练,两组患儿分别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周期,在疗程开始、3个月后运用肌力补充分级法、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88)、盖塞尔检查粗大动作功能区对患儿脑瘫康复情况进行前后对比。结果经不同训练后,试验组患儿肌力细分级3~5级有22例(88.00%),对照组患儿肌力细分级3~5级有15例(60.00%),试验组患儿肌力细分级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GMFM88评估百分比情况(69.02±18.43)%明显优于对照组(57.76±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盖塞尔检查得分(67.21±18.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5.24±16.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采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进行下肢粗大肌群肌力训练,患儿肌力细分级情况改善良好,有效提高患儿粗大肌群肌力运动功能以及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脑瘫患儿临床资料,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为对照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MOTOmed虚拟情景训练的为观察组;比较2组一般情况、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 GMFM)-88评分、精细运动能力量表( FMFM)评分及神经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儿童滑轨悬吊单元治疗运动发育落后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53例在院治疗患儿,其中儿童滑轨悬吊单元组(悬吊组)32例,传统物理治疗组(功训组)21例。功训组患儿接受常规运动疗法治疗,悬吊组接受滑轨单元训练治疗,每周训练5 d,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4个月。训练前后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结果训练后,悬吊组粗大运动原始分数和粗大运动发育商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功训组粗大运动原始分数较训练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训组粗大运动发育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滑轨悬吊单元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发育落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Vojta疗法结合悬吊训练治疗在运动发育指标延迟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期间于焦作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康复治疗的发育指标延迟患儿10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儿予以Vojta疗法,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治疗方法。评估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肌张力、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5%(P<0.05);联合组腓肠肌、内收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儿粗大运动发育商(GMQ)、精细运动商(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Vojta疗法结合悬吊训练治疗更有助于提高对运动发育指标延迟患儿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对策应用于小儿脑瘫护理的效果.方法 本次病例对象为82例小儿脑瘫患儿,按照分层随机化法将患儿分为常规性护理组和综合性护理组,各41例.常规性护理组行脑瘫常规护理;综合性护理组采取综合性护理对策.评价:(1)康复效果;(2)干预前后患儿运动发育指数、粗大运动功能;(3)住院时间.结果 (1)综合性护理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95.12%明显优于常规性护理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两组运动发育指数、粗大运动功能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综合性护理组相比于常规性护理组运动发育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其中,综合性护理组分别为(85.22±9.59)和(156.18±10.71)分,常规性护理组分别为(70.21±9.52)和(121.18±9.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综合性护理组住院时间(23.53±3.72)d比常规性护理组(35.14±9.31)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护理对策应用于小儿脑瘫护理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运动发育指数、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康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将68例脑瘫患儿按性别、年龄、分型、病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对照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34例):采用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以盲法测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66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0.01,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覃章平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1-273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以神经发育技术为基础的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力训练。治疗后2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的五区水平相当,治疗后2个月,所有患儿五区的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而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A区、B区评分水平基本相当(P〉0.05),C区(P〈0.05)、D区(P〈0.01)和E区(P〈0.01)试验组均要高于对照组。至治疗6个月时,康复水平进一步提高。组间比较仍以C区、D区和E区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肌力训练能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尤其对患儿的爬、跪、站、走、跑和跳能力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步行能力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运动疗法;观察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进行治疗。每日1次,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量表(GMFM-88)对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本研究主要对C区、E区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治疗后的GMFM的C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比传统运动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步行能力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颜华  林栋 《西部医学》2017,48(5):55-56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国际卫生组织报道发病率为1‰~5‰,我国现有脑瘫患儿400万~500万,致残率为42%~45%,每年新增脑瘫患儿3万~4万[1]。脑瘫患儿多由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多因素造成主动控制能力较差及躯体随意运动能力失调,使平衡功能不健全,进而对机体坐位、爬动、站立和步行等粗大运动功能的健全与发展产生阻碍。SET悬吊训练是应用机体主动参与和康复训练的一个总的概念集合,可持续性提高肌肉力量以及改善神经肌肉生物链反应,该疗法多用于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康复治疗。本研究采用CET悬吊训练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进一步观察其对患儿平衡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76例脑瘫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后采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对患儿站立与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的D、E区功能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D、E区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能力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继而进入一个新的目标训练过程,从而使运动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2]。  相似文献   

12.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运动医学科,230000) 摘要 目的 分析低频脉冲电治疗联合引导式教育下巴氏球训练对脑瘫发育指标延迟患儿的疗效。 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017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70例脑瘫发育指标延迟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5例,均行低频脉冲电治疗,研究组加用引导式教育下巴氏球训练。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粗大运动发育商(GMQ)、总体发育商(TMQ)变化,运用儿童平衡量表(P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估其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变化,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FMQ、GMQ、TMQ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FMQ、GMQ、TM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PBS、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PBS、Wee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8.57%,较对照组的60.00%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低频脉冲电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引导式教育下巴氏球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瘫患儿神经、肌肉生长发育,改善其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从而提高患儿主动参与能力,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30-33
目的研究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我院脑瘫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分别行常规躯干训练和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比两组各功能指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脑瘫患儿治疗后BBS(47.89±1.08)分、GMFM(32.48±1.62)分、FMA(22.09±1.51)分、MBI(82.98±1.77)分,相比对照组更具有优势(P0.05)。观察组脑瘫患儿家属满意度(95.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结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在脑瘫患儿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试验组20例,给予核心力量训练进行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训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躯十及骨盘控制能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的运动及平衡协调的能力的发育,促进患儿康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邵帅  吴德  唐久来 《安徽医学》2017,38(9):1107-1110
目的 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ITP)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岁、Ⅱ ~ Ⅲ级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ITP.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Barthel指数量表(ADL)及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评分结果.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46例,对照组共完成44例.治疗前两组的GMFM、FMFM、ADL、BB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GMFM评分为(82.66±11.13)分、FMFM评分为(118.83±19.0)分、ADL评分为(64.24±18.68)分、BBS评分为(35.09±12.50)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T联合ITP及单用NDT均可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平衡能力,但NDT联合ITP的疗效优于单用NDT.  相似文献   

16.
徐艳  吴锋锋  何凤翔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10):1737-1741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扎对小儿脑瘫核心肌群的影响及异常步态的预防作用,为临床预防小儿脑瘫步态异常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5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小儿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扎,2组均干预2个月。采用平衡训练检测仪评估2组睁眼时躯干稳定控制指标,比较2组干预前后核心肌群肌力变化、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态评估量表(TGA)、步态测试数据、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MBI)、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分。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躯干平均压力中心前后和左右方向位移标准差、前后和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低于对照组,腹直肌、竖脊肌、臀大肌、髂腰肌肌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BBS、TGA评分分别为(35.51±3.67)、(10.23±1.13)分,高于对照组的(30.49±2.98)、(7.49±1.08)分(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左侧步长、右侧步长、左侧步速、GMFM-88量表A~E评分高于对照组,步宽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CSS评分[(7.48±1.27)分]低于对照组的(9.11±1.18)分,MBI评分[(80.67±7.08)分]高于对照组的(72.39±7.19)分(均P<0.05)。  结论  肌内效贴扎能提高脑瘫患儿躯干稳定性控制能力,增加核心肌群肌力,改善机体平衡能力,预防、纠正步态异常,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与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同康复锻炼治疗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脑性瘫痪患儿分A、B两组,每组20例。A组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进行单纯康复锻炼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及3、6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步程度。结果干细胞组17例受试者顺利完成临床研究,康复组18例完成临床研究。A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GMFM总分及A、B、C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B组患儿接受康复锻炼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均接受综合测评,结果显示该组患儿康复锻炼3个月后患儿粗大运动可有明显改善(P<0.05),二者比较干细胞移植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升分值较单纯康复锻炼组明显。结论 BM-MSCs移植治疗小儿脑瘫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改善脑瘫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以术后一个月改善最明显,术后6个月仍会继续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干细胞移植后行康复锻炼相比单纯康复锻炼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提升效果更明显,二者具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正香 《现代医学》2014,(6):661-663
目的:探讨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痉挛症状的效果,为脑瘫患儿提供更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方法:9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给予功能锻炼、理疗、推拿、药物等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每天1次的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结果:治疗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分级明显提高,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治疗组患儿的肌张力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常规的综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痉挛状态,而辅以水疗加水中康复护理改善脑瘫患儿痉挛状态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高未  陈翔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2):2076-2079
目的 分析与比较综合康复治疗对于不同儿童的运动能力与智力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温州育英儿童医院接受综合康复医治的偏瘫型脑瘫患儿共计69名,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仅接受传统手段进行康复治疗,试验组35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他们在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前后智力水平与行动能力的变化。 结果 对照组患儿动作能发育商为(54.78±27.37)分,明显低于试验组患儿的(67.24±26.34)分,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应物能、语言能、应人能发育商分别为(54.38±9.23)、(55.08±9.37)、(53.87±26.12)分,明显低于试验组的(65.24±8.34)、(67.24±26.34)、(66.19±25.54)分,P<0.05;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运动能力与智力水平的恢复优于接受传统康复治疗的患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统计结果还表明智力水平轻度缺陷及以下的患儿行动能恢复效果优于智力水平中度、重度、极重度缺陷的患儿,行动水平轻度缺陷及以下的患儿智力水平恢复效果优于行动能力中度、重度、极重度缺陷的患儿,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水平与行动能力的恢复,应当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康复治疗中。越早接受康复治疗越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治疗结果,因此患有偏瘫型脑瘫疾病的患者家长应尽早带孩子接受综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