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2例缺血性脑卒中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研究组)与42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对照组)作为本组研究对象,对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患者的 D- 二聚体(D-D)、 高密度脂蛋白(HDL)以及甘油三酯(TG)等指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NO水平高于缺血性脑卒中未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且存在明显相关性,故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HI3L1基因rs880633位点突变,对意义进行了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 ~2019年12月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02例为研究组,以未发现斑块者480例为对照.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检测入组者血脂、Lp-PLA2、YKL-40蛋白水平;检测CH...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多,除了颈部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传统影像技术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影像学也逐渐应用到临床。分子影像学依靠不同的显像剂,从分子水平对斑块进行监测,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将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分为无斑块组(51例,31.88%)、稳定斑块组(43例,26.88%)和不稳定斑块组(66例,41.25%),比较三组的一般情况及血脂、hsCRP、FIB值。结果无斑块组年龄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FIB、hsCRP水平较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LDL—c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相关性。hsCRP、FIB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颅内或颅外动脉由于狭窄或闭塞 ,使该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发生缺血或软化、坏死。其一旦发生 ,后果相当严重 ,且大部分存活患者留有一定的残疾。因此我们对 2 0 0 1— 2 0 0 4年收治的 4 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 6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 ,其中男 30例 ,女 16例 ;年龄 39~ 79岁 ,平均 6 5 .6岁 ,均系第一次发作。1.2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索尼彩色多普勒血液成像系统 ,7.5MHz线阵探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复发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135例初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对其进行追踪观察,了解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有斑块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复发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及糖尿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是否达标的高血压患者中血浆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的浓度,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高血压病史5年以上的高血压患者530例,按照LDL-C达标与否进行分层,再将每层按照有无颈动脉斑块进行分组,分为LDL-C达标有斑块组(A组)、LDL-C达标无斑块组(B组)、LDL-C未达标有斑块组(C组)和LDL-C未达标无斑块组(D组),观察各组Lp(a)的浓度.结果 (1)IDL-C达标组患者的Lp(a)浓度低于LDL-C未达标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LDL-C达标组中,A组患者Lp(a)浓度大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DL-C未达标组中,C组患者Lp(a)浓度大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入院时LDL-C已达标的患者,基线Lp(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无明显相关.然而,对于入院时LDL-C未达标的患者,基线Lp(a)浓度升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血清microRNA-34a(mir-34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另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斑块形成组及斑块未形成组(其中又分为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并检测各组血清mir-34a、Sirt1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斑块形成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斑块未形成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斑块未形成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913,敏感度及特异度为82.90%、85.7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形成的AUC值为0.874,敏感度及特异度为71.40%、91.50%;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ir-34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清Sirt1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斑块组(P<0.05);血清mir-34a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67,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1.00%、90.90%;血清Sirt1水平预测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756,敏感度及特异度为57.60%、87.80%。结论 血清mir-34a、Sirt1水平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将其作为脑梗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三亚组。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67.0%及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8.0%,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均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IGF-1水平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6-1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三组:A组(稳定斑块)、B组(不稳定斑块)、C组(无斑块);对其血浆Hcy浓度进行检测,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307例患者中,C组68例(占比22.15%),有颈动脉斑块239例(占比77.85%),其中,B组81例(占比33.89%),A组158例(占比66.11%)。此外,D组112例(占比46.86%),E组127例(占比53.14%);A组与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B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D组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E组(P0.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浆Hcy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Hcy浓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以及稳定性均存在密切关联,加强血浆Hcy浓度测定可评估患者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72 h内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观察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MMP-9、hs-CRP浓度,同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7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39例)、稳定斑块亚组(51例)及无斑块亚组(30例),将有斑块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亚组(28例)、中度狭窄亚组(45例)、重度狭窄亚组(17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差异。结果缺血性卒中患者MMP-9、hs-CR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分别为t=11.716,t=10.759,P均<0.01)。随着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增加,MMP-9、hs-CRP水平升高(P均<0.01);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加重,MMP-9、hs-CRP水平也升高(P均<0.01);且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清MMP-9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855,P<0.01)。结论 MMP-9、hsCRP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MMP-9、hs-CRP水平存在差异,MMP-9和hs-CRP可能是不稳定性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潜在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Hp-CagA)-IgG抗体的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4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且合并Hp-CagA阳性菌株感染的患者,分为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16例)和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CagA-IgG抗体浓度.结果 有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CagA-IgG抗体浓度显著高于无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CagA-IgG抗体表达的增高可能通过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48例确诊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血测血清MMP-9水平及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MMP-9的表达为(284.23±132.58)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6.45±32.6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的不稳定斑块为17例(4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MMP-9的表达为(482.63±158.79)ng/mL,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的(232.64±109.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MMP-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可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厚度.结果 治疗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27-29+3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患者QOL的评分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7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38),分别给予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范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QOL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QO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相比,经皮血管内支架手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效果较为理想,患者QOL评分高,可明显改善预后。血管内支架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