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 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的表现对于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0例共发现58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SHCC在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认真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图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双螺旋CT薄层增强 3期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 1 0 0例患者采用双螺旋CT薄层增强 3期扫描(triple- phaseduplex -helicalCT ,TDHCT)检出≤ 30mm小肝癌 (smallhepatocellularcarcinoma ,SHCC) 76个CT图像 ,由有经验的CT室医生通过医学影像工作站 (MIW )和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PACS)的医学图像浏览终端 ,分析、统计SHCC各时相病灶强化类型 ,计算检出率。依SHCC的典型表现 ,即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或低密度 ,做出诊断。结果  76个SHCC在 3期扫描中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 86 .8% (66 76)、61 .8% (47 76)、93 .4 % (71 76)。 77.6 % (59)的小肝癌在动脉期呈高密度 ,54 % (41 )在门静脉呈低密度 ,93 .4 % (71 )在延迟期呈低密度。结论 大多数的SHCC在 3期薄层扫描中为典型表现。SHCC定性诊断主要依靠其自身动态强化特点 ,双螺旋CT薄层增强 3期扫描能提高SHCC的检出率 ,TDHCT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小肝癌(SHCC)在16层螺旋CT(SCT)多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及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3例SHCC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34~40 s、门脉期65~80 s、延迟期4~6 min,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注射,速率为3 mL/s,剂量为85~95 mL,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结果共发现70个病灶,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0.0%、97.1%、82.9%和87.1%,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充分反映SHCC在增强中的血供变化特点,提高了SHCC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姜浩之 《吉林医学》2010,31(23):3818-3820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肝癌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0例小肝癌行螺旋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60~70s、3~5min开始扫描,碘海醇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80~100ml。结果:30例小肝癌共发现35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5.7%(23/35)、91.4%(32/35)、68.5%(24/35)、88.5%(31/35)。82%(29/35)的小肝癌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68.5%(24/35)呈低密度,延迟期80%(28/35)呈低密度。动脉期和延迟期敏感性高于门静脉期。三期增强联合检出率为91.4%。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强化特征,对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玉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09-110,F0003
目的 分析小肝癌(SHCC)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特征.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癌病例,行全肝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20~30a行动脉期扫描,60~70a行门脉期扫描,2~3min行延迟期扫描,观察和分析病灶在三期增强扫描中的CT表现.结果 36例SHCC中.检出44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的检出率分别为95.5%(42/44)、84.1%(37/44)、88.6%(39/44).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的血供特点和门脉受累情况,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螺旋CT三期扫描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探讨其对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2例原发性非弥漫型肝癌进行螺旋CT扫描。注入造影剂后扫描时间为肝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70 s、延迟期160s,统计各期病灶检出率。结果:32例非弥漫型肝癌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共发现病灶54个,各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0.9%(33/54)、85.2%(46/54)、77.8%(42/54)、4.1%(40/54)。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以提高结节型和巨块型肝癌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3例乙肝肝硬化相关性SHCC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肝脏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对乙肝肝硬化相关性SHCC的诊断价值。结果 73例患者中,CT平扫检出SHCC癌灶59个(64.13%),CT增强扫描检出SHCC癌灶85个(92.39%),CT增强扫描检出率显著高于平扫(P0.05);其中60例为单发,13例为多发;癌灶形态为类圆形,直径0.6-3.0(2.09±0.65)cm;分布位置:肝右叶54例,肝左叶19例;CT平扫高密度3个,低密度56个,等密度34个;肝动脉期检出癌灶84个(91.30%),高密度(明显均匀强化)63个,边缘强化或中心点状强化17个,低密度4个,等密度8个;门脉期检出癌灶66个(71.74%),高密度8个,低密度58个,等密度26个;延迟期检出癌灶73个(79.35%),均呈低密度,另19个呈等密度。各期扫描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可显示乙肝肝硬化相关性SHCC的强化特征,有助于提高SHCC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旨在探讨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与平扫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78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在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中的影像表现特征,比较两中检查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 78例患者中单发病灶者72例(93.58%),多发患者5例(6.41%),共89个病灶。76例(97.43%)患者CT平扫显示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外观形态多呈现圆形或类圆形影;CT三期扫描结果显示,64例(82.05%)患者动脉期病灶快速增强,以高或等密度,呈点状、结节状或云絮状显著强化,病灶随时间强化持续存在且向中央扩散,其中48例(61.53%)为表现为均匀强化,16例(20.51%)为中强化,12例(15.38%)患者未见未强化,2例(2.56%)为不均匀强化;61例(78.20%)患者门脉期病灶密度迅速降低,低于肝实质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改变,呈现典型的"快进快出"的影像学表现;CT平扫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83.14%(74/89),三期综合增强扫描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为100%(89/89),CT平扫对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三期增强综合扫描(P0.001)。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扫描对肝癌的检出率高,可清楚显示肝癌典型的图像特征,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超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72-73,9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 42例患者共有47处病灶,右半肝多见,平扫期均为低密度影或等密度病灶,动脉期29处病灶强化,门脉期34处病灶强化,延迟期4例略强化。结论小肝癌具有平扫低密度影伴门脉期或动脉期强化显影、延迟期快速消退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平扫、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300s)增强扫描资料。结果: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平扫1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者,其中10个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小片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5个病灶还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3个病灶呈高密度,9个病灶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16个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8个病灶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2个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SCT在HMs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HMs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前先行MSCT平扫,然后行双期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结果 平扫发现病灶78个;增强扫描于动脉期发现病灶102个、门脉期发现病灶105个.对直径<1cm的病灶检出.动态增强扫描明显优于平扫(P<0.05).CT表现:平扫表现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按强化病灶数目多少分别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弥漫性强化、不均匀强化、尤强化.血管重建显示情况: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3级以下肝动脉,与DSA完全相符.显示率达100%;对4级以上肝动脉显示14例.显示率为60.9%.门静脉显示:所有病例通过MSCTA均能显示4级以下门静脉肝内分支;DSA肝动脉造影可间接显示门静脉,但3级以下肝内分支大都显示不清.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为较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能提高HMs的检出率.动态增强扫描在检出率方面优于平扫,尤其在直径<1cm病灶的检出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快速的动态增强扫描能重建出高质量的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像,且较DSA在诊断方面具有易操作性和非创性的优势,从而为合理制定HMs介入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检出率,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12例患者以2.5~3.0ml/s注射100ml对比剂,分别于注射后25s、70s及5min后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观察SHCC在各期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检出率。结果 共发现1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73%。动脉期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检出率明显增加达到93%。结论 SHCC的增强表现形式多样,螺旋CT增强扫描可充分显示SHCC各期的增强表现,正确评价其血流变化,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螺旋CT扫描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双期联合应用对小肝癌的诊断评价。方法 对 2 3例拟诊小肝癌患者行螺旋CT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 ,增强动脉期于造影剂注射后 3 0s开始扫描 ,静脉期于 60~ 70s开始扫描 ,造影剂注射速率为 3 .0ml/s ,用量 80~ 10 0ml。结果  2 3例小肝癌共发现 2 8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分别为 75 .0 0 %、93 .86%、82 .14 %、96.43 % ,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 (P <0 .0 5 ) ,动脉期和动静脉双期间 ,平扫和静脉期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71.43 % (2 0 /2 8)的小肝癌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影 ,与同期肝组织比较 ,CT值增加 2 4.9± 13 .8Hu ;17.86% (5 /2 8)呈不均匀高密度影。 82 .14 % (2 3 /2 8)静脉期呈低密度影 ,与同期肝组织比较 ,CT值减少 13 .8± 8.5Hu ;17.86% (5 /2 8)为等密度影。双期扫描的定性准确率为 96.43 %。结论 螺旋CT动静脉双期扫描对小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小肝癌的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MR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的信号特点,结合病理,总结小肝癌的MR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且行Gd-DTPA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SHCC共40例45个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病灶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的方式和时间、有无包膜等,并绘制病灶和周围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SHCC在T1W以低信号为主(35/45),T2W高信号为主(42/45),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有四种:速升速降型、缓升型、持续强化型和无明显强化型,代表了不同的供血方式。62.2%(28/45)病灶可见包膜,3个病灶压脂后信号减低,3个病灶可见镶嵌征。结论 SHCC的血供方式有四种,分别为:动脉、门脉血供均减少;动脉供血增多,门脉减少;门脉供血增多;动脉和门脉血供均增多。其中动脉供血型小肝癌占多数71.1%。其它典型征象包括压脂信号减低、包膜征及镶嵌征。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三期扫描在小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小肝细胞癌 (SHCC)的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 ,评价各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 5 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肝细胞癌病例。术前全部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 ,其中 2 1例行延迟期增强扫描 ,统计各期病灶检出数 ,观察病灶强化方式 ,计算检出敏感性。结果 :5 3例共发现 5 6个病灶。动脉期检出48个病灶 ,占 85 7% ,其中 46个 ( 73 2 % )有强化呈高密度 ,2个 ( 3 6% )无强化呈低密度 ;门静脉期检出 40个病灶 ,占 71 4% ,3 8个呈相对低密度 ,2个呈高密度。延迟期共对 2 1个病灶进行了扫描 ,17个呈低密度 ,2个呈高密度 ,2个呈等密度。结论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是SHCC可靠的检查方法 ,能充分反应小肝癌的血供特点 ,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胆管细胞癌多期CT增强扫描特征,为胆管细胞癌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经病理证实70例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资料,观察CT平扫、多期(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单发胆管细胞癌70例,肝左叶发病居多(占64.29%),病灶直径平均6.5cm;伴肝内胆管结石25.71%,伴肝左叶萎缩20.00%。CT平扫显示肿块型45例,占64.29%,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动脉期显示病灶无强化14例,边缘轻度强化28例,静脉期显示病灶中心进一步网状强化14例,延迟期显示线状或不均匀网状持续强化18例;腔内生长型19例,平扫显示肝门部周边软组织肿块存在,动脉期显示肝门不周边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静脉期则进一步强化,延迟期缓慢持续强化;浸润型9例,平扫显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期肝内胆管壁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则缓慢持续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胆管细胞癌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利于胆管细胞癌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