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测大脑前动脉血管造影与解剖标本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无病变的全脑血管造影像100例,观测大脑前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其穿支的开口部位。选取头部标本20例,经双侧翼点入路解剖观测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穿支血管。结果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3.42±1.57)、(2.28±0.40)mm,解剖标本的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5±1.43)、(2.73±0.37)mm,血管造影与解剖标本的长度和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A1段近侧段穿支数目(2.55±0.39)支,远侧段穿支数目(1.12±0.11)支,近、远侧段的穿支数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造影的长度、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较女性的大脑前动脉A1段长,直径粗。结论本研究为脑血管病的治疗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寻不带皮肤的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新供区,对带胫后动脉的跖肌腱游离移植作了研究.方法在10具新鲜尸体20条小腿标本上,通过胫后动脉灌注以模拟临床实际操作的方法作跖肌腱与胫后动脉血运关系的解剖研究,并作跖肌腱血运模式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跖肌腱与小腿深筋膜中下段通过其腱周膜与胫后动脉存在稳定的血运关系,该段长度11.2±2.4cm,血运来源于胫后动脉在小腿内侧中下段的2~4支经深筋膜的穿支,管径0.8±0.3mm,其中管径大于1.0mm可供吻合用的穿支1~2支稳定地出现在距跖肌腱止点5~10cm处,血管蒂最长可达2~3cm.结论认为跖肌腱是血管化肌腱移植的可靠供腱;吻合胫后血管或分支的跖肌腱复合组织移植是临床上不带皮肤血管化肌腱移植的潜在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头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0例先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后行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观察椎动脉起始部、颈内动脉分叉段(分叉上下各4cm)、大脑前动脉A1-2段、大脑中动脉M1-2段、椎动脉V1-5段(每例10段,共1000段)的CTA、DSA显示血管狭窄的情况、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显示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100例病例中,CTA及DSA影像均显示满意,与DSA相比较狭窄的总敏感度为99.2%(253/255),特异性为99.7%(743/745)。结论 CTA头颈部动脉狭窄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可靠、无创、有应用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CTA)对大脑中动脉非钙化性斑块支架术后再狭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大脑中动脉非钙化性斑块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资料,于术后第12个月对随访患者进行CTA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别测量血管狭窄程度,以DSA检查结果作标准,评价CTA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准确性。结果: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60处)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0.4±5.1)岁(男性18例,60%),全部患者成功实施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支架内管径CTA和DSA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40±0.36)mm比(2.31±0.34)mm,t=0.21,P=0.83])。术后第12个月,32例患者完成CTA及DSA随访,8例患者(25%)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50%),支架内管径CTA和DSA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1.61±1.00)mm比(1.71±0.87)mm,t=0.30,P=0.76]),但对于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80%)的患者,CTA所测支架内管径显著小于DSA测量结果[(1.51±0.87)mm比(1.81±1.00)mm,t=0.26,P=0.79])。结论:CTA在诊断术后支架内管径无差异,但在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50%)的准确性上与DSA相同,但是在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程度>80%)的准确性上与DSA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RY  Shen WF  Zhang JS  Yang ZK  Zhang Q  Hu J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6):1118-1121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冠状动脉钙化病变对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对97例(99处病变)冠心病患者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8个月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支架近端、支架远端和支架内管腔最小处血管段外弹力膜(EEM)横截面积(CSA),支架内CSA,管腔CSA,新生内膜面积,支架最大直径及最小直径,并推算支架对称指数。根据IVUS检测血管钙化的情况将支架植入段血管分为钙化病变组和非钙化病变组,观察钙化病变对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的作用。结果99处病变中有14例支架内内膜增生。与非钙化组患者比较,钙化病变组支架植入后支架两端支架内CSA相似:支架近端为(7·30±1·94)mm2和(6·58±1·96)mm2;支架远端为(6·74±2·02)mm2和(6·14±1·82)mm2。但支架内最小CSA明显减小[(6·10±1·87)mm2和(4·97±1·51)mm2,P<0·05]且对称性较差(对称指数0·92±0·07和0·87±0·09,P<0·05),但内膜面积反而显著减少(0·53±1·50)mm2与(0·02±0·20)mm2。结论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钙化病变支架扩张程度和对称性均较差,但是与非钙化病变患者比较,内膜增生反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贝那普利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ARB)缬沙坦联合应用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81例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植入裸金属支架。术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治疗组服用缬沙坦和贝那普利。术后6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计算机定量测定冠脉病变的直径狭窄程度(QCA)。结果:联合治疗组(n=39)参照血管直径与对照组(n=42)比较无明显差异,支架段血管直径差异明显(2.22±0.21mm vs 1.83±0.25mm,P<0.05)。血管直径减少指数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0.50±0.16mm、0.91±0.11mm,P<0.01。联合治疗组再狭窄率(15.4%)及再介入率(7.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6%、21.4%,P<0.01)。结论: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合干预可降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对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血管口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研究,为术前评估血管质量及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例患者行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穿支进行检测,统计距外踝尖上0~3 cm范围内起始管径≥ 0.5 mm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数目、起始处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标记穿出深筋膜位置,并实施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术。结果:共检出穿动脉总数22支,穿支起始处内径为(0.78±0.23) mm,穿出筋膜位置距外踝尖上(1.66±0.91) cm,收缩期血流峰值(0.19±0.03) m/s。术中见腓动脉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走行方向与术前体表定位完全吻合,皮瓣完全成活。结论:CDFI可以直观地显示外踝后间隙内腓动脉穿支的分布情况、血管口径、血流状态,并能在体表准确定位,可用于术前评价穿支血管质量,为低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发现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毗邻及穿支血管有变异;在A1段起始处3mm以内的血管下壁均有前穿动脉发出;回返动脉常紧贴A1段的远侧半伴行。结论:大脑前动脉的变异不仅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还为该部位手术提供难度。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熟悉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关系可指导手术,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Heubner回返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显微手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经双侧椎动脉 (VA)、颈内动脉 (ICA)乳胶灌注的尸头标本 2 2例 ,按翼点入路方向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 2 0例Heubner回返动脉的起点、管径、行径及其毗邻关系。 2例模拟手术操作。结果 :(1)本组观测到 4 3支回返动脉 ,其中 39支Heubher回返动脉 ;4支副Heubner回返动脉。 (2 )Heubner回返动脉 4 6 .5 % (2 0 / 4 3)起于A2 段 ,2 5 .6 % (11/ 4 3)起于A1段 ,2 7.9% (12 /4 3)起于前交通动脉 (ACOA)水平的大脑前动脉 (ACA)。 (3)Heubner回返动脉起点管径 :左侧 0 .81± 0 .2 1mm(0 .35~ 1.17mm) ;右侧 0 .84± 0 .2 6mm(0 .37~ 1.2 1mm)。 (4 )回返动脉发出后 ,与ACA反方向成锐角 ,沿A1上壁、外侧及后内侧 ,越过ICA两分叉 ,经大脑中动脉 (MCA)始段前面穿通入脑 ,少数回返动脉行走于前穿质 (APS)的后部。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穿通支少。结论 :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部位手术时 ,A1近端 3~ 5mm或中 1/ 3段夹闭 ,并解剖寻找、剥离Heubner回返动脉 ,可避免损伤Heubner回返动脉及其它穿通支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张广玉 《医学综述》2013,(16):3013-3014
目的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方法对沧州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44例共76处动脉狭窄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TCD、CT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三种方法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诊断M2段狭窄的准确率显著低于CTA与DSA(P<0.05);DSA与CTA检查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与CTA均能准确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TCD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主干分支及中央支的显微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应用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10具(20侧)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翼点入路下对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其发出后先水平向外行为水平段M 1,然后分为M 2-M 5段。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动脉分为内侧群和外侧群;内侧群:在大脑中动脉起点1 cm内,约3-6支,多呈直角发出,较短而细;外侧群:从大脑中动脉起点1cm以外发出,约4-8支,多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mm范围内。结论:大脑中动脉主干为颈内动脉的延续,供血范围内易栓塞。其起始M 1、M 2段上壁、内侧壁发出的中央支多呈直角状,临床上易破裂出血。在M 1、M 2段下壁解剖可避免损伤其穿通支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国人脑Heubner氏回返动脉(RAH)解剖特点。方法 取45例(9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人脑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RAH数量、行程、外径、分支及血供范围。结果 在45例人脑标本中发现128支RAH,每侧大脑半球1~3支,平均(1.42±0.62)支。RAH在大脑前交通动脉(ACoA)水平近侧段8 mm至远侧段3 mm发出,平均距离在前交通远侧端(0.46±1.29)mm,其外径为0.05~1.20 mm,平均(0.64±0.24)mm;长度为12~56 mm,平均(30.41±10.24)mm。该血管既供应脑深部,同时供应脑皮质。结论 RAH有一定解剖变异,明确RAH的解剖特点、与大脑前A1段、眶额动脉及额极动脉的关系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股深动脉介入法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成人尸体标本65具(男35,女30),解剖、观察股深动脉的起点、分支与吻合;测量外径、夹角和可游离长度;观察股深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股深动脉起始部外径为5.53±1.15mm;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外径分别为3.14±0.65mm和2.96±0.47mm,与主干的夹角分别约85.2±14.5°和135.3±12.5°。在股三角中部,由前向后依次为隐神经和股动脉、股静脉,股深静脉和股深动脉者占74.37%,股深动脉前后还与一些小静脉和纤维索相邻。结论股深动脉可用来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但与附近血管神经的关系复杂,容易造成多发性血管损伤;旋股内侧动脉深支和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可作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血管。  相似文献   

14.
程燕  钟唐力 《四川医学》2021,42(1):82-85
目的探讨Force CT大螺距和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心脑一站式联合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CTA资料。A组58例:头颈心一站式联合扫描CTA,应用大螺距、双低剂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一站式联合扫描; B组60例: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 C组60例:常规头颈部动脉CTA。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对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记录并比较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颈总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ED)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前降支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辐射剂量、平均碘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剂量降低约79.7%,平均碘摄入量降低约46.1%。结论大螺距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心脑一站式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相似文献   

15.
管松  郑穗生 《安徽医学》2010,31(11):1287-1289
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发育异常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关系。方法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诊断为颅内交通动脉瘤患者56例,前交通动脉患者26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30例,选择性别与年龄相匹配的脑血管正常组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前交通动脉瘤组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异常达65.4%,明显高于后交通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后交通动脉瘤组胚胎性大脑后动脉发生率为31.7%,明显高于前交通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异常及胚胎性大脑后动脉与颅内交通动脉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子宫动脉显示,观察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O月行全腹三期增强扫描,且无盆腔手术病例5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重建出子宫动脉的二维、三维图像,显示双侧子宫动脉及其分支情况,及与邻近输尿管解剖关系。结朵5O例(100%)CT血管造影(CTA)均能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分支及分布情况。CTA与CT尿路造影(CTU)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子宫动脉与同侧输尿管解剖关系。结论MSCTA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动脉主干及分支情况,结合CTA与CTU融合图像,能清晰显示其与邻近输尿管的解剖关系,为外科及介入科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颅底动脉解剖影像特征的量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颅底动脉的内径、各主要动脉之间所构成的角度、颈内动脉 (ICA)解剖三维影像特征 (3D特征 )以及Willis环的变异情况。方法 对 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湿头颅标本的颅底动脉进行乳胶灌注后解剖观察和测定 ,同时对 6 2例脑血管病 (CVD)患者ICA及其分支的 3D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1)颅底各主要动脉的内径 :ICA起始部左为 5 12mm± 1 4 8mm ;右为 5 11mm±1 4 2mm ;MCA起始部左为 2 93mm± 1 4 4mm ;右为 2 92mm± 1 4 6mm ;ACA起始部左为 2 6 3mm±1 33mm ;右为 2 6 1mm± 1 32mm ;VA颅外段左为 4 37mm± 1 2 1mm ;右为 3 2 2mm± 1 6 4mm ;BA近心端为 4 4 5mm± 1 2 8mm ;PCA起始部左为 2 6 2mm± 1 36mm ;右为 2 6 1mm± 1 2 2mm。 (2 )颅底各主要动脉所构成的角度 :虹吸部近心端与虹吸部远心端为左 32°± 2 2° ;右为 36°± 2 8°;ICA与ACA左为4 3°± 2 6° ;右为 4 6°± 2 8°。 (3)ICA解剖特征和 3D特征分级具有一致性 (P >0 0 5 ) ,Ⅳ级病例血管内治疗 (EVT)成功率低。 (4 )Willis环的变异分型 :普通型 17具 (占 5 6 7% ) ;前型 5具 (占 16 7% ) ;后型 6具 (占 2 0 0 % ) ;前后型 2具 (占 6 7% )。结论 颅底动脉内径的测量值有助于EVT中各种导管的选择 ;颅底各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犬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形态学特点,为比较解剖学提供依据。方法犬心41例,10%的甲醛溶液固定,大体解剖显示犬心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观测心肌桥及壁冠状动脉的出现率。结果41例犬中,29例(70.7%)出现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出现于前室间支(79.3%)、后室间支、左室前支,心肌桥厚度为0.56±0.61 mm。前室间支冠状动脉前段内径1.64±0.46 mm,厚度0.18±0.06 mm;壁冠状动脉内径1.35±0.46 mm,厚度0.13±0.04 mm。心肌桥近段距第一对角支距离为19.78±8.20 mm,距前室间支起始部距离为24.49±12.37 mm,距右冠起始部距离为24.21±5.80 mm。心肌桥纤维走向与壁冠状动脉夹角为68.94±14.38度。结论犬冠状动脉心肌桥出现率及位置与人相似,可作为心脏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臂丛麻醉提供解剖学基础,并为解剖学积累新资料。方法解剖成年国人尸体20具(男16,女4)、40侧颈部。观察第5-8颈神经前支(C5-8)和第1胸神经前支(T1)及其上、中、下干的位置。测量各根、干的长度和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的距离以及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距胸锁关节外侧的距离。结果C5,C6,C7(即臂丛中干),C8和T1的长度分别为(33.6±0.82)mm,(均数±标准差,下同),(28.6±0.73)mm,(53.4±1.15)mm,(28.7±1.24)mm和(24.2±1.11)mm。臂丛上、下干的长度分别为(25.9±0.78)mm和(32.7mm±1.28)mm。中干(即C7)末端与锁骨相交点的距离为(26.3±0.66)mm,中干末端与锁骨相交点距胸锁关节的距离为(59.3±1.04)mm。前斜角肌的止点均平锁骨上缘(100%),其止点外缘距离胸锁关节(46.2±0.8)mm。结论臂丛颈部阻滞的最佳穿刺点位于胸锁关节沿锁骨外侧60mm、直上26mm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低低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的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按照检查排号顺序的奇偶数分成三低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三低组患者行三低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30 mL,注射速率为3 mL/s,管电压70 kV;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管电压120 kV;两组均采用适应统计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和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平均值以及其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三低组辐射剂量(ED)平均值[(0.24±0.02) mGy]低于对照组[(2.63±0.19)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为[(102.00±8.12) mGy·cm],对照组为[(1 145.12±81.03) 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781)。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三低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三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