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管癌742例的内镜检查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近年来的发病情况、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742例食管癌的内窥镜检查(简称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742例食管癌中,男545例,女197例,男女之比为2.77:1.上段癌98例,中段癌478例,下段癌166例.病理类型:鳞癌725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2例.结论: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人数增加,男性发病比女性多.病理仍以鳞癌为主.加强对高危人群的普查和内镜检查.可提高对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田晓娟  李鑫  席金洪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0):2156-2156
1998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应用PENTEX-2930K型电子胃镜对9850例受检者进行检查,检出食管癌618例,现报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为资阳地区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也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常见肿瘤,是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较高。本文总结了资阳地区2007-2011年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对通过病理活检并确诊的食管癌患者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的食管癌发病情况、内镜诊断特点、临床病理形态及流行病学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染色内窥镜指将染料喷洒在消化道黏膜上 ,或经静脉或动脉注射染料色素后再做内窥镜检查。食管染色最常用的是复方碘溶液染色法 ,其原理是成熟的非角化的食管鳞状上皮内含有大量糖原 ,遇碘后呈棕褐色。食管癌细胞内糖原含量较正常为少 ,甚至消失 ,因而遇碘后不变色 (不染区 ) ;食管炎或食管溃疡的鳞状上皮细胞受损 ,糖原含量减少 ,故呈浅染色区。碘染色法结合现代高分辨率的放大电子胃镜的应用可提高内镜下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1 典型病例患者 :男 ,72岁。进食时感上腹痛 1a,加重 1个月余。镜下所见 :1距门齿 2 7cm左侧壁可见大小约 0 .2 cm…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胃镜检查,了解本地区食管癌的发病情况。方法选择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内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食管癌症患者1256例,对其临床、病理、内镜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年间食管癌检出率平均为5.15%,年检出率比较无明显变化;食管癌男女之比为2.68:1,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以50~69岁之间的患者较多(66.32%);病变部位以食管中段为多(占64.33%);食管鳞癌占89.01%,腺癌占10.99%。结论食管癌检出率较高,本地区属食管癌高发区,10年间食管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是当地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加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122例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2008年5年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2例早期食管癌和同期1215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早期食管癌男性多见(78.69%,96/122);好发年龄为50—69岁;好发于食管中段(79.51%,97/122);粘膜下癌占多数(61.47%,75/122);鳞癌占98.36%(120/122);25.41%(31/122)因非食管症状就诊;糜烂型和斑块型各为45%、35%。早期食管癌与中晚期食管癌在性别、年龄段、发生部位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食管癌胃镜下9例充血型病例均证实为原位癌,黏膜内癌中糜烂型为62.96%,黏膜下癌中斑块型为44.44%。早期食管癌胃镜下分型与其术后浸润深度有明显的相关性(P〈0.01)。结论早期食管癌胃镜下以糜烂型和斑块型为主。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方法,且有助于肿瘤浸润深度的估计,重视胃镜下食管检查。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2 0 0 0年 3月~ 2 0 0 2年 10月应用食管内镜下染色方法共检查有食管疾患症状群患者 75 2例 ,其中发现原发癌及早期食管癌 2 6例 ;同时回顾性选择了对照组 1997年 5月~ 2 0 0 0年 3月共 6 94例未开展食管内镜下染色情况下 ,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仅 9例 ,现将两组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观察组 自 2 0 0 0年 3月起我们开展了食管内镜下应用美蓝染色法针对有食管疾患症状群患者进行内镜检查 ,截止 2 0 0 2年 10月期间共进行内镜检查 75 2例 ,共检出食管癌 15 6例 ,其中早期食管癌 2 6例 ,期间经术前活检及术后随访病理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选择性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2例内镜下有可疑病灶者进行甲苯胺蓝和卢戈氏液染色,观察着色情况取材送检.结果:32例甲苯胺蓝染色有21例31处着色;40例卢戈氏碘液染色有24例31处不着色或淡染区.经病理诊断8例食管癌,其中6例黏膜内癌,2例已浸润到浆膜层,不典型增生28例,Barrett's食管3例,单纯增生6例.结论:内镜下染色能扩大内镜诊断范围,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每年死于肿瘤的人群中,食管癌约占22.35%,仅次子胃癌而居第二位.对于食管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早期食管癌手术切除后5年存活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仅为6%~15%,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食管癌患者生存期的关键.色素内镜检查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7月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110例患者食管黏膜表面血管结构,进行NBI食管黏膜分级和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确定浸润深度,取活检.结果 本组110例共发现病灶121处,NBI下食管黏膜和IPCL分为3级、5型,与组织病理学的浸润深度分型基本一致.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病灶呈褐色,与正常黏膜界限较清楚.2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行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未突破黏膜下层.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明确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性质及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23例内镜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十二指肠癌(primary duodenal cancer,PDC)在临床上较少见,由于PDC早期症状无特异性,故早期诊断较困难,易导致误诊、漏诊。我院1993年6月至2003年5月,经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结合活检及术后病理确诊PDC共23例,占同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52%。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内镜检查和lugol‘‘s染色法在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价值。方法 经内镜时充血、糜烂、粗糙和颗粒等异常改变的食管粘膜,喷洒3%Lugol‘‘s液对不染色区或淡黄色区活检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内镜检查应用Lugol‘‘s液染色和X线钡餐检查诊断早期食管癌与外科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内镜下诊断早期食管癌充血型2例,糜烂型3例,斑块型7例,乳头型1例。内镜检查联合Lugol‘‘s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与术后切除标本病理学诊断相符,而X线钡餐检查仅发现4例早期食管癌。结论 经内镜检查对可疑病灶喷洒3%Lugol‘‘s液染色可清楚显示病变粘膜改变,勾勒出病灶轮廓及范围,可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其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黏膜改变型9例,小溃疡型5例,小充盈缺损型4例,功能改变型2例。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表现少,X线表现不明显。如能细致观察,采取多种检查方法,常能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31例青年胃癌临床,内镜,病理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信强  刘之武 《天津医药》1999,27(9):551-552
自Mc Neer[1]分析501例青年胃癌以来,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其报道逐渐增多。我院10余年间做胃镜7 676例,检出胃癌 359例,其中≤35岁青年胃癌 31例。现就青年胃癌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资料与方法 1.对象31例青年胃癌为我院1983—1998年住院、门诊和急诊经治的患者,占同期胃癌的8.6%(31/359),均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其余328例胃癌作为对照组。年龄:观察组 21~35岁、平均 31.9岁;对照组 36~82岁、平均58.3岁。性别:观察组男19、女12例(1.58:1),对照组男269、女59例(4.56:1)。两组性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2.4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住院的食管癌患者98例随机分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传统肠内营养组(TEN),每组49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1、10天测定血红蛋白(Hb)、清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血清转铁蛋白(TF)水平,观察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比较,治疗后1d及10 d两组患者Hb、TLC、ALB及TP均不同程度升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EN组比较,术后10 d EEN组患者Hb、TLC、ALB及TP均显著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排气时间比TEN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1.057,P<0.05);EEN组发生轻度腹胀患者6例,轻度腹泻8例,TEN组患者出现腹胀2例,轻度腹泻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05,P<0.05).结论 早期行肠内营养能改变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机体营养状态,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本文选取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间入院治疗的2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25例患者中,全部患者的病变直径介于6~13mm,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基底及切缘均未见病变残留;患者在实施内镜黏膜切除术后进行1~7个月的随访,内镜复查平均次数为2.12次,在首次内镜复查过程中均发现创面愈合、瘢痕形成,经过碘染色后观察没有发现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微创优势,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病例]男,63岁.主因吞咽不适5个月人院.患者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硬质食物后哽噎感,同时伴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在当地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63岁.主因吞咽不适5个月人院.患者于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硬质食物后哽噎感,同时伴进食后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在当地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未见好转,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初步经验。方法从2000年6月~2004年10月开展食管次全切除合并颈、纵隔、腹腔三野淋巴结清扫治疗胸段食管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胸段食管癌病人接受手术,无手术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6.98%。结论采用三野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之颈、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消化道息肉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内镜下检出3 314例消化道息肉,病理检查后于内镜下行活检钳钳除,氩气刀、微波烧灼,套扎器套扎,高频电切电凝仪切割或黏膜下切除等多种方法治疗.结果:3 314例中上消化道1 778例(53.6%),大肠息肉1 536例(46.4%).食管以乳头状瘤为主.胃息肉占上消化道息肉的76.3%,病理:以增生性息肉为主,伴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占上消化道息肉的20.0%,其中以胃窦多见.大肠息肉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病理:腺瘤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48.0%,伴不典型增生占83.6%;增生性息肉476例(31.0%),伴不典型增生11例(2.3%);炎性息肉278例(18.1%),均无不典型增生;淋巴性息肉22例(1.4%);其他类型息肉:Gardner综合征1例,幼年性息肉病2例,家族性息肉病3例,锯齿状息肉8例,息肉恶变为癌症9例,共占1.5%.全部病例均在内镜下成功治疗.结论:消化道息肉较为常见,及时治疗是预防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创伤小,可对反复发作者多次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