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中实施改良胃管固定法的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在某院接受治疗的脑梗后吞咽困难、老年进食困难需留置胃管的患者共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组别划分,包括对照组(n=17)及观察组(n=18),两组患者留置胃管后分别行常规胶带固定法及改良胃管固定法,采取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置管不良反应、胃管留置时间、脱管、非计划性拔管以及置管舒适度等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观察组置管不良反应、胃管脱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而胃管留置时间及舒适度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则明显更高,组间数据有较大差异,经比较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置胃管患者临床护理中实施改良胃管固定法可有效增加患者胃管留置时间,减少脱管及红肿等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而可提升患者置管舒适度,因此该种固定方法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脐静脉注射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观察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注射顺畅度,药液外渗率,脱出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100%,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66.66%(24/36)。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疗效佳,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注药顺畅,药液外渗少,导管脱出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科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39例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脐静脉置管,观察脐静脉置管后留置时间及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静脉置管组静脉治疗持续时间为(9.12±3.03)d,并发症(外渗、静脉炎、脱管、堵塞、新生儿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发生率低。结论应用脐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解决了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长期静脉输液穿刺置管难的问题,是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较好的静脉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4.
许水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8):2579-2581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法,观察组采用改良操作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疼痛程度、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出血量及疼痛程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以及周围组织,减少静脉炎及避免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提高肿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正确有效的护理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梁爱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778-2779
目的探讨改良式B-Lynch缝扎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改良式B-Lynch缝扎术治疗48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为研究组,随机选择48例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出血部位"8"字缝扎、结扎双侧子宫动脉、宫腔填塞纱条等方法治疗),在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B-Lynch缝扎术治疗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产褥病率以及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子宫缩复、恶露排出正常,未见宫腔粘连。结论改良式B-Lynch缝扎术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安全易行等优点,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黄记裕 《江西医药》2021,56(4):543-545
目的 分析和研究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与X线定位的优劣区别.方法 以2018年7月-2020年6月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起止时间,选取于我科住院并符合脐静脉置管指征的新生儿共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6例)及对照组(n=26例).研究组采用床旁超声实时定位引导脐静脉置管末端的方法,对照组采用脐静脉置管后X线定位调整的方法,观察及对比2组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9.2%,导管留置时间10.88±1.07d显著长于对照组8.54±0.81d,并发症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30.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脐静脉置管相比于传统方式的脐静脉置管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黄记裕 《江西医药》2021,56(4):543-545
目的 分析和研究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与X线定位的优劣区别.方法 以2018年7月-2020年6月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起止时间,选取于我科住院并符合脐静脉置管指征的新生儿共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6例)及对照组(n=26例).研究组采用床旁超声实时定位引导脐静脉置管末端的方法,对照组采用脐静脉置管后X线定位调整的方法,观察及对比2组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9.2%,导管留置时间10.88±1.07d显著长于对照组8.54±0.81d,并发症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30.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脐静脉置管相比于传统方式的脐静脉置管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简称高频彩超)引导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的患者共3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为依据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18例,观察组18例。两组患者分别根据解剖标志下以及高频彩超引导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通过统计学软件计算并分析两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以及置管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为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患者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VA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频彩超引导下实施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准确率及安全性相比传统解剖标志下置管术更高,有利于规避置管对患者机体组织造成的损伤,可有效降低患者痛苦感受,因此该种置管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效果。方法85例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41例早产儿设为观察组,应用周围静脉留置术的45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可降低其院内感染发生率,促进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67例,分为观察组(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32例和对照组(按传统PICC置管)35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静脉、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选择贵要静脉比例高,头静脉比例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提高了置管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医院新生儿科实施脐静脉置管的120例早产儿,按住院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的具体位置,干预组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脐静脉置管后导管的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导管末端下腔静脉一次到位率、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因导管置入过深或异位而需调整导管位置和需要复查X线片的早产儿比例,观察两组患儿的疼痛程度、送管困难率,统计两组的置管时间与穿刺处出血量。结果 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精准率、下腔静脉1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而尖端位置过深率、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 <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穿刺5 min后NIPS评分及送管困难率低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穿刺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早产儿实施脐静脉置管时,利用生理盐水引导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导管尖端的准确率极高,能够在置管过程中精准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型赛丁格尔技术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长期置管的临床应用方法及价值,为进一步推进置管技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肿瘤患者31例,随机分成观察组16例,对照组1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改良型赛丁格尔技术在肿瘤患者锁骨下静脉长期置管,而对照组就采用传统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15例,成功率为93.75%,无并发症出现,对照组置管的一次置管成功11例,成功率为73.33%,1位患者出现感染,1位患者出现静脉炎,经积极处理后均好转,观察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型赛丁格尔技术用高压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简洁、方便,成功率高,提高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置管途径,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6,(17):112-114
目的探究防堵管留置针在儿童病患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1~12月我院需采用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的患儿10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密闭式留置针,观察组患儿则采用防堵管留置针,对比两组患儿平均留置时间、留置针相关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留置时间为(82.4±6.5)h,对照组患儿平均留置时间为(53.5±2.6)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静脉炎1例,未发生脱管或堵管现象,风险事件发生率2.0%,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静脉炎1例,堵管9例,脱管2例,风险事件发生率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堵管留置针能够有效的防止堵管、脱管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可有效适用于儿童病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电定位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术在早产儿病房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鹰潭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6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观察组采用心电定位下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儿的置管成功率、置管及住院时长、体质量增长幅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二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单次置管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且总置管时间及总住院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体质量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传统静脉置管,心电定位下PICC置管术可有效提升置管成功率,保证患儿静脉营养供应,加快其康复进程,且单次置管可保留较长时间,减少多次置管对患儿机体造成的损伤,同时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改良小儿四肢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固定法,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时间。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需要静脉留置针治疗的1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0例,两组均选择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技术,实验组采用改良型的穿刺技术。两组再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300例,分别使用A固定法和B固定法,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补送管成功率,观察两组穿刺后负性事件发生率(包括脱管、渗出、针管折转、绷带卷曲)以及留置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补送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固定方法负性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固定方法(P0.05),留置针保留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型静脉穿刺和固定法能够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延长留置针时间,固定效果良好,操作简单方便,有利于药物输注,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不同置管深度时肺复张效果及发生意外脱管的差异。方法将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因自发性气胸入住呼吸内科、急诊科的患者及住院期间发生自发性气胸的患者共41例,按发生气胸先后顺序随机分入深置管组和浅置管组,以置管治疗后48h时肺完全复张为治疗有效的标准,分析深置管、浅置管两组肺复张效果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发生意外脱管的差异。结果深置管组21例,有效14例,有效率66.67%,浅置管组20例,有效14例,有效率70.00%。深置管组脱管1例,发生率4.76%,浅置管组脱管8例,发生率40.00%。深置管组与浅置管组肺48h复张率相近,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两组意外脱管发生例数,以治疗结束为为观察终点,深置管组较浅置管组脱管发生率低,两组脱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为软管,刺入胸腔拔出导丝后其位置并不固定,已经过多名患者的正、侧位胸片证实,导管头部可能处于胸腔的上、中,肺前、后等各个部位,是否与导管进入的方向有关有待研究,导管是否有游离于气体聚集处的倾向尚无证据。深置管组与浅置管组肺复张效果接近,可尽量采取深置管的方法治疗自发性气胸,同时减少意外脱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郭秋明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1):33+35-33,35
目的探讨改良B-Lynch子宫缝扎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宫腔纱布填塞法,观察组给予改良B-Lynch子宫缝扎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4h出血量以及术后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7.48±26.81)s,术后病率为4.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56±37.24)s和37.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B-Lynch子宫缝扎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有效、及时而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Site-Rite 5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和传统"指压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12月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47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指压法"阻断颈内静脉;2016年1月至6月行PICC置管的头颈部肿瘤患者470例设为观察组,应用Site-Rite 5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2组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颈内静脉异位率、置管时间、经济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在以上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指压法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te-Rite 5超声探头颈内静脉压迫法在头颈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不必要经济费用,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子宫背包式缝合术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实施剖宫产术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产妇78例的治疗过程,根据采用止血措施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治疗结局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出血控制时间、术后24 h的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改良式子宫背包式缝合术较宫腔填纱+子宫动脉上行支缝扎术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具有更有效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清单式管理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2在该院行PICC置管的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清单式管理。对比两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98.2%,55/56)高于对照组(87.50%,49/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7,P> 0.05);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量表中日常导管观察、导管维护、导管管理信心、异常情况处理、带管日常活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2/56)低于对照组(17.9%,1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2.55、2.63、3.04、2.52、3.01,χ2=5.97,P <0.05)。结论 在PICC置管中采用清单式管理,能有效提高置管一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置管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