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戴春梅  王文志  倪红 《吉林医学》2005,26(4):365-36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变化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将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后HS-CRP、TC、HDL-C、LDL-C、TG。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浆HS-CRP的平均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了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HS-CRP浓度的降低与血浆TC浓度的降低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血浆HDL-C浓度的升高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RP是ACS的炎性标志物,在预测斑块稳定性上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可作为评价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非侵入指标。他汀类药物可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对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的作用。方法ACS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d,n=60例)和常规治疗组(n=52例),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MMP-9水平变化。结果他汀治疗组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MMP-9水平,减少ACS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质成分的降解和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抑癌蛋白2(ST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比较重度粥样硬化组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对ST2、hs-CRP、IMT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11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别为37例、31例、49例)和103名正常人血清ST2和hs-CRP含量,高分辨率超声观察IMT和判断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IMT(0.87±0.19)、ST2(1283.44±197.52)和hs-CRP(7.35±3.94)较正常对照组IMT(0.29±0.13)、ST2(692.68±175.84)和hs-CRP(2.64±2.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组重度和中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IMT、ST2和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患者与稳定斑块患者相比IMT、ST2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ST2和hs-CRP与IMT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5和0.363,P均0.01)。结论高水平IMT、ST2和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以预测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hs-CRP水平和IM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颈动脉硬化程度和斑块性质。并比较不同IMT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hs-CRP和IMT分别为(20.61±5.84)μmol/L、(8.16±1.84)mg/L和(1.56±0.34)mm,均高于对照组(12.42±3.67)μmol/L、(1.52±0.67)mg/L和(0.67±0.28)mm(P0.01)。脑梗死组IMT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分别为26.67%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12.00%和34.00%(P0.05,P0.01)。脑梗死组硬斑发生率为9.26%,低于对照组的64.71%;软斑发生率为61.11%,高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呈增高趋势(P0.01),血清Hcy、hs-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升高,二者与IMT呈正相关,可能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后72h内开始接受药物治疗,他汀组(4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8周,对照组(16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两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他汀组各指标显著降低,面对照组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下降。他汀类药物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程度与其降脂作用无关。结论 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作用可能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并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宋海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9):70-70,76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附属医院使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5例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hs-CRP水平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1例出现进行性肌痛,2例出现恶心、腹胀.结论 氟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将入选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不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每晚用餐时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血清hs-CRP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情况.结果 用药12个月后,治疗组基本痊愈2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对照组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1例,两组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89,P<0.05).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IMT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6.4361、5.6901和5.1182、2.6749,P均<0.05).阿托伐他汀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hs-CRP水平,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稳定和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袁安平  许海彬 《中外医疗》2009,28(23):65-65
目前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调节血脂,笔者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且本文就他丁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的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34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和PA的水平浓度。结果:SAP、UAP、AMI患者的PA逐渐降低,AMI患者的PA水平明显低于SAP和UAP患者(P〈0.01);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AMI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和UAP患者(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变化,由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到三支病变,hs—CRP的水平也逐渐升高,PA水平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hs-CRP和PA水平与AC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调脂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密云教学医院诊治的20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强化治疗组(98例)采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方案治疗;标准治疗组(105例)采用阿托伐他汀常规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用药4周后,强化治疗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4.08±0.82)、(2.49±1.22)mmol/L,标准治疗组为(4.63±0.95)、(2.76±1.01)mmol/L,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5.93±0.98)、(4.13±1.18)、(5.87±1.05)、(3.86±1.20)mmol/L]降低,且治疗后强化治疗组低于标准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三酰甘油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前后为(1.29±0.35)、(1.44±0.37)mmol/L,标准治疗组HDL-C治疗前后为(1.38±0.39)、(1.40±0.43)mmol/L,两组患者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强化组P<0.05),但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4周后,强化治疗组的血清hs-CRP含量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6.79 mg/L比2.12 mg/L)(P<0.01)。随访24周心绞痛、心肌梗死,短暂性肮缺血发作及脑卒中总发生率强化治疗组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与标准治疗相比,效果更佳,安全性好,可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宫玉霞  刘金万 《广西医学》2016,(10):1389-139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冠心病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TC、TG、LDL-C、HDL-C)、hs-CRP、Hcy水平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升高,且观察组患者TC、TG、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Hcy、颈动脉IM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抑制炎性反应,延缓或阻止动脉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5例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55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57.8±5.2岁,同时选择6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6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6.4±5.1岁,用免疫浊度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浓度,应用B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然后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与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关系,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组CRP浓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反应蛋白亦增高,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关系密切;C反应蛋白浓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高血压级别越高,IMT及CRP浓度越大,不同级别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C反应蛋白如同TC、TG、IMT一样与高血压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C反应蛋白浓度随着高血压级别增大有增高的趋势,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降低C反应蛋白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可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LRP)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2月~2013年6月入住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201 1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常规治疗并加用每日2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B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并加用每日40 mg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初诊、治疗1、3、6个月时的Hcy及CRP水平,记录初诊及治疗6个月时颈动脉IMT.结果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颈动脉IMT增厚者,阿托伐他汀连续应用1个月可以明显降低Hcy、CRP水平,连续应用6个月可以降低颈动脉IMT,并且B组降低Hcy、CRP及颈动脉IMT的效果较A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当.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cy、CRP及颈动脉IMT,并且大剂量组的效果更明显,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14.
许天蕴  赵秀娥  朱鹏 《上海医学》2006,29(8):551-553
目的了解C反应蛋白(CRP)与代谢综合征(MS)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收集135例MS患者(MS组)、145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9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血清CRP浓度、血脂、血糖,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应用高敏感B超测定MS组、DM组的颈动脉IMT。分析CRP与BMI、血糖、空腹血脂、血压及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CRP随着MS组成成分数的增加而升高(χ~2=161.8,P<0.01)。DM组中,颈动脉IMT与CRP成正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569,P=0.000];MS组中,颈动脉IMT及三酰甘油呈正相关(β值分别=0.563和0.179,P值分别=0.000和0.021)。当CRP>3.0 mg/L时,颈动脉内膜增厚(IMT≥1.0 mm且<1.3 mm)及斑块(IMT≥1.3 m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RP 0~3 mg/L亚组。结论CRP不仅与MS有关,而且与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43-4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期COPD患者共92例纳入观察。记录受试者性别、年龄、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进行肺功能及慢阻肺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动脉血气分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将病例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A组,IMT0.9 mm)和颈动脉IMT增厚组(B组,IMT≥0.9 mm)。使用SPSS20.0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BMI、SBP、DB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AT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受试者TC、TG、HDL-C、L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hs-CRP、PaO_2、PaCO_2、FEV1%有统计学差异(P0.05)。(3)线性相关分析显示,IMT与年龄、FEV1%、PaO_2、hs-CRP、SBP、DBP、TC、TG水平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IMT与FEV1%、PaO_2、hs-CRP相关(P0.05)。(4)以IMT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O_2、hs-CRP、FEV1%依次进入方程。hs-CRP、PaO_2、FEV1%是COPD患者颈动脉IMT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积极治疗COPD原发病,对COPD心血管合并症的防范与控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莉  姜静 《西部医学》2010,22(1):142-143
目的探讨冠心痛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内-中膜厚度和有无动脉硬化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中,3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1%;非冠心病组35例中有10例(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时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颈部彩超证实存在颈部动脉斑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口服,比较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部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变化,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OxLDL、hs-CRP、IM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OxLDL、hs-CRP、IM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拜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可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OxLDL和hs-CRP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逆转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发生来预测冠心病的方法。方法:对3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B超检查,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后壁IMT,并检测有无粥样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冠心病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第2天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以双侧IMT值、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血尿酸、年龄、性别为自变量,冠心病发生与否为应变量,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1)左侧IMT老前辈了率在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且冠心病组的左侧IMT较非冠心病组的左侧IMT厚0.0289cm。右侧IMT增厚率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病的发病率增高。这种预测冠心病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可以用颈部血管B超测量左、右侧内中膜厚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114例经冠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用Gensini方法计算冠脉造影积分,分析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MT与冠脉Gensini积分及病变支数呈正相关,且与年龄、吸烟、高血压病史、餐后血糖增高等冠脉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用颈总动脉IMT≥1.0mm预测冠心病,其敏感性、特异性、阳、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92.86%,93.33%,48.15%。结论颈动脉IMT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IMT是冠心病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的改变及二者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选择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hs-CRP及尿酸水平并探讨二者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患者血清hs-CRP及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及尿酸水平显著相关(r=0.387,P〈0.05)。结论 hs-CRP及尿酸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二者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