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属于真性肿瘤,是研究血管发育的疾病模型,通常存在异常血管发生和血管形成。目前关于血管瘤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繁杂,疗效不明确,因此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较佳的治疗途径,显得重要而迫切。本文综述探讨RAS与血管瘤发病机制的影响,为研究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维持心脏功能和导致心脏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同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具有心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心血管生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预防和控制房颤中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与心房间质结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房颤中发挥重要作用。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者都存在RAS系统的激活。心功能受损愈重,RAS活性愈高,发生房颤的机率愈大。  相似文献   

5.
心钠素与心血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钠素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和降低心输出量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能人工合成心钠素 ,并初步进行药理试验和应用于临床 ,这将为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一种具有疗效高、作用快 ,副作用少的新药[1 ] 。现就心钠素在心血管中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心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心钠素是目前已知的一种最强的排钠利尿物质 ,可抑制醛固酮的合成与释放 ;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这两种主要加压物质的收缩血管作用 ;还会减少肾素分泌 ,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 ] 。以上说明心钠素与高血压有一定的关系。心钠素的…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是临床急危重症病人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为ICU主要死因。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减轻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减少血管渗漏、减轻过氧化反应等,为脓毒症潜在治疗方法。本文就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治疗脓毒症的可能机制及其器官功能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正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维持机体血压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RAS活性的增强与心血管疾病以及由这些疾病所致的脏器损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RAS系统里一个重要的代谢酶,它主要通过生成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RAS阻滞剂可分为肾素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醛固酮拮抗剂。这些药物在不同的水平阻断RAS,可以有效地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心脏与Ang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er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组相互作用又互相调节的激素或前体,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原(Ang)、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受体等。RAS不仅是一个循环激素系统,心、血管、脑、肾等组织局部的RAS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发挥  相似文献   

10.
黄俊  张凌  谢林伸  竹平 《西部医学》2009,21(7):1205-1206,1209
阿利吉仑(Aliskiren)是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第一步限速步骤,降压效果及扩肾血管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疗效与ACEI相似,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较高。对心血管系统疾病预后的改善作用独立于其降压效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李忠达  彭智 《海南医学》2016,(4):600-603
婴幼儿血管瘤(IH)是一种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婴幼儿中患病率为4%~10%,虽然有部分IH存在自然消退过程,但少数IH仍需要有效治疗,以防止其对皮肤的损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以及发生局部溃疡.自2008年,普萘洛尔,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被报道能高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之后,目前有约200篇文献报道β-受体阻滞剂对IH治疗存在全身性、局部性疗效及潜在毒性.基于以上发现,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IH中产生非常高的疗效并得到了认可.与类固醇比较,即使β-受体阻滞剂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得到适当监测,其更加安全与优质.本文主要对近几年来β-受体阻滞剂治疗IH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免疫细胞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婴幼儿血管瘤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及其变化过程.方法:52例婴幼儿血管瘤标本,以CD3、CD8、S-100分别作为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和树突细胞(DC)的标记性抗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上述免疫细胞在血管瘤组织中的分布.结果:①最早期血管瘤组织中基本无CD3^+T细胞;增殖中期CD3^+T细胞增多,CD8^+T细胞仍然稀少;增殖晚期CD3^+T细胞很多,CD8^+T细胞也增多;消退早期在微血管周围仍散在分布少量CD3^+T细胞和CD8^+T细胞;消退中期和消退完成期血管瘤组织中有少数CD3^+T细胞,而CD8^+T细胞很少.②增殖早期血管瘤组织中散在分布少量DC;增殖中期和晚期DC数量显著增多.消退早期之后,DC数量迅速减少,以至基本消失.结论:T细胞及其亚群和DC的分布及其功能变化,与血管瘤病理演变过程有密切联系,婴幼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成熟,可能是血管瘤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方法对75例婴幼儿血管瘤的标本进行HE染色,观察各阶段瘤体的病理特点。结果瘤体内均可见小叶结构,出生后1-6月,瘤体内以实性细胞团为主,逐渐出现血管样腔隙;7-12个月实性细胞团减小或消失,大量血管腔隙形成;1-3岁瘤体结构疏松,大量成熟血管形成,并出现消退现象;4-5岁血管数量明显减少,但管腔变大,消退现象更明显;5岁后瘤体被纤维脂肪所取代,消退完成。结论以往的临床分期与病理学改变不完全相符,提出以幼稚区、分化区、成熟区,消退区描述其病理形态特征,并进行相应的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4.
胡梵  王一斌  邵彬 《西部医学》2020,32(10):1521-1524
目的 研究口服普萘洛尔及外用噻吗洛尔对会阴部及肛周浅表型婴儿血管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86例会阴部及肛周浅表型婴儿血管瘤分别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或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普萘洛尔组34例,噻吗洛尔组52例。评估用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HTH〗结果 治疗1个月时普萘洛尔组与噻吗洛尔组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15。治疗3个月时噻吗洛尔组疗效优于普萘洛尔组,P=0039。治疗6个月时噻吗洛尔组疗效优于普萘洛尔组,P=0011。两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629)。结论 外用噻吗洛尔对于会阴部及肛周浅表型血管瘤作用效果迅速,并发症轻微,有可能替代普萘洛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2 MHz超高频超声与13 MHz高频超声用于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病情评估的效果。 方法 分别应用22 MHz与13 MHz超声探头采集33例深度<1 cm的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瘤体同一断面的二维及彩色血流图像,彩色血流图像选取探头正下方1 cm×1 cm,采用ImageMagick软件分析。将二维图像按瘤体边界能否辨别进行分类,比较两者的瘤体边界辨别能力;将彩色血流图像自0.5 cm深度进一步细分为浅、深两部分,比较两者在相同深度的彩色血流显示能力。 结果 22 MHz超高频超声对瘤体边界的辨别能力与13 MHz高频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 P=0.51);22 MHz超高频超声与13 MHz高频超声对瘤体血流的显示能力在不同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 cm: t=-9.38, P<0.05; 0.5~1.0 cm: t=4.59, P<0.05);但总的血流显示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 P=0.11)。 结论 22 MHz超高频超声对瘤体深度<0.5 cm的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的病情评估较13 MHz高频超声可提供更清晰的二维图像及血流信号更丰富的彩色图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门诊收治的血管瘤婴儿300例,其中观察组150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对照组150例口服泼尼松治疗.2组患儿定期门诊复诊,采用直观、手工测量、彩色多普勒超声或MRI等方法动态观察患者血管瘤范围、颜色变化、质地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瘤体明显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我科对44例血管瘤患儿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前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等检查进行评估。服药剂量为第1天1.0mg·kg^-1,第2天1.5mg·kg^-1,第3天2mg·kg^-1,分2次服用,每12h服药1次。住院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呼吸情况变化,无异常表现者住院1周出院,并每月复诊,治疗结束时逐渐减量至停药。对服药后1周、1个月和停药时疗效分别作评价。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3个月(9.2~20.3个月)。结果:所有患儿在口服普萘洛尔1周后血管瘤瘤体生长受到抑制,服药1个月和停药时95.5%(42/44)的患儿表现为瘤体缩小。4例伴发溃疡的血管瘤患儿在服药后1个月内溃疡均愈合。用药期间6.8%(3/44)患儿出现腹泻、食欲减退,22.7%(10/44)患儿停药后有复发倾向。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小,可作为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8.
蒋震  刁庆春  陈德宇  李杰  王俊  简国江  张润 《重庆医学》2015,(20):2782-2784
目的 观察普萘洛尔治疗耍幼儿血管瘤(IH)的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100例IH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普萘洛尔2 mg·kg-1·d-1)和对照组.观察12个月,通过瘤体体积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监测治疗前后2组心率、血耱、血压、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变化.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效率(P<0.01),疗效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且在3~7个月增长较快(P<0.01).治疗组心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血糖、血压、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萘洛尔口服治疗耍幼儿IH临床疗效有效,不良反应少,建议疗程在7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慢性应激诱导下的大鼠胰岛素分泌中所起作用。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电击组、卡托普利(captopril)处理加电击、坎地沙坦(candesartan)处理加电击。3个需要电击处理组连续电击4周,4组大鼠定期测量血压,在电击结束后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IPGTT)实验,在相应的时间点测定大鼠血糖水平,处死后收集血清和胰脏,测定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胰岛素水平,用Q-PCR测定各组大鼠的Pcsk1基因和Pcsk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慢性应激情况下,只经电击处理的大鼠血压和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大鼠的正常水平(P0.05);分别经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坎地沙坦(candesartan)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captopril)处理的两个组,大鼠的血压及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3组电击处理过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电击4周后的IPGTT显示,4组大鼠的糖耐量水平表现无显著差异。3个电击处理组大鼠Pcsk1基因的表达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组大鼠Pcsk2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慢性应激4周的情况下,大鼠胰岛素分泌出现显著下降,卡托普利(captopril)和坎地沙坦(candesartan)处理并未改善慢性应激诱导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下降,因此,RAS系统可能未参与慢性应激诱导的胰岛素分泌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眼睑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法治疗18例眼睑血管瘤患儿(男7例,女11例),将平阳霉素均匀注射至血管瘤瘤体内。结果18例中,除1例因病变面积大,注射8次平阳霉素(总剂量29 mg)外,其余17例患儿注射1~5次后,血管瘤消失。用药后局部反应轻,仅为轻度组织肿胀,一般3天后逐渐消肿,15天后皮肤色泽渐趋于正常,3个月后组织恢复正常弹性及形态。随访观察8~36个月,15例瘤体全部消失。未见局部感染、组织坏死及瘢痕。结论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眼睑血管瘤,绝大部分效果显著,具有损害小、瘢痕轻、外观效果较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