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腮腺混合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涎腺肿瘤,与面神经等解剖关系十分复杂。就我院自1986~1999年间,收治的36例经组织病理学确定的腮腺混合瘤的手术治疗以及并发症造成的原因,处理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1种。由于有浸润包膜和容易复发的倾向,临床上把混合瘤归入临界性肿瘤,即界于良恶性之间的1种肿瘤(1)。虽然诊断并不困难,但因其生物学特性,常常使术者在手术过程中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我院自1982年4月至1... 相似文献
3.
腺泡细胞癌又称浆液细胞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涎腺肿瘤,临床上少见,主要发生在腮腺。作者等自1976年以来收治涎腺肿瘤394例,经病理证实腮腺腺泡细胞癌11例,现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就其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等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腮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有浸润包膜及容易复发的倾向,临床上把混合瘤归人临界性肿瘤。诊断不困难,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但手术方式尚未规范化。为减少术后肿瘤复发及并发症的发生,探讨最佳手术方式,现将近10年间手术治疗的腮腺混合瘤60例的临床随访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 ,2 7岁。发现右腮腺肿块 5个月 ,于 1991年 5月入院。行右腮腺浅叶切除 ,术后病理示右腮腺良性混合瘤。术后 17个月 (1992年 10月 )在原右腮腺手术区出现复发肿块再次入院。X线肺片提示两肺外侧带结节状影 ,疑转移灶。右腮腺复发灶切除后 ,病理仍示良性混合瘤 ;左肺转移灶切除后 ,病理诊断为 :左肺转移性混合瘤 (病灶位于肺泡周围 ,排除细支气管以上支气管腺体来源混合瘤 )。患者在首次术后 2年 (1993年 5月 )、4年 (1995年 6月 )又因右肺转移灶和左胸膜转移灶在我院分别行转移灶切除 ,术后病理均示转移性混合瘤。首次术后 6年半 (1…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原发性恶性涎腺混合瘤,经检索30年1965-1995来国外文献仅得10例。本文结合文献上报导的10例与我院的1例病人,对其组织发生,病理、免疫组化、临床分型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本病病理特点为肿瘤上皮细胞分散于粘液、软骨或玻璃样基质中与S-100蛋白,胶南纤维酸性蛋白(GFAP)肌动蛋白,角蛋白及波纹蛋白胞浆免疫组化反应均阳性,给予临床分型,本病易误诊,首 相似文献
7.
8.
腮腺沃辛瘤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腮腺活辛瘤的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34例腮腺活辛瘤的病例资料。「结果」在腮腺沃辛瘤治疗中,单纯肿瘤摘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少见,复发率也不高。「结论」在腮腺沃辛瘤治疗中,可选择单纯肿瘤摘除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涎腺混合瘤组织学形态的多形性及手术后复发率高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复习了术后随访五年以上的涎腺混合瘤127例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良性113例,恶性14例。着重比较分析了原发肿瘤的发生特征、肿瘤的包膜特征以及肿瘤细胞成分和间质成分的构成特征等,并将其各自与肿瘤术后复发率之间的可能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原发肿瘤为多结节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结节者,而肿瘤的包膜不完整或局部受侵、组织学形态以细胞成分构成优势或以粘液软骨样间质成分构成优势等均与肿瘤复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0.
神经鞘瘤是来源于神经鞘的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全身均可发生.在头颈部,以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居多,面神经较少.多数面神经鞘瘤累及面神经鼓室部或垂直部,9%位于腮腺内,在腮腺区肿瘤中发生率为0.2~1.5%,临床上易被误诊.我们近期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5 2岁 ,因左耳垂下肿块逐渐增大 4年入院。体检 :左耳垂下、腮腺区明显膨隆 ,可触及 4cm× 3cm实性肿块 ,活动度差。CT显示腮腺深部下颌后间隙有一类圆形软组织块影 ,中心有一低密度区 ,边界清。肿块针吸活检有上皮性良性瘤细胞。入院诊断 :左腮腺良性肿瘤。全麻下行左腮腺及其肿瘤全切除术 :沿面神经各分支解剖、分离至下颌骨升支后缘 ,掀开腮腺浅深叶 ,见肿瘤位于深叶深面的下颌后间隙内 ,面神经主干的远端从瘤体穿出 ,肿瘤已向茎突区及侧颅底方向扩展 ,该处骨质吸收扩大 ,面神经主干近端进入瘤体。肿瘤包膜完整 ,中心部有… 相似文献
12.
腮腺内面神经鞘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免误诊,误治。方法:对山东省莱阳中心医院20年间收治的12例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术前误诊为混合瘤,1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1例误诊为淋巴瘤,2例做了穿刺活检,3例做了术中快速病检,皆得以确诊,术中保留面神经的10例,虽然术后出现面瘫,但手术后6-12月恢复,切除面神经颅外段2例,面瘫未见恢复,本组5例肿瘤来源于面神经总干,3例来源于上,下颊支,2 来源于颧支,2例来源于下颌缘支,肿瘤镜下分型:囊状型9例,网状型3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结论:此瘤极易误诊,确诊有赖于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术中应尽力保留面神经,虽然术中刺激,牵拉面神经等致术后面瘫,但大多数患者可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3.
腮腺混合瘤手术后合并耳颞神经综合征2例王改成,唐尚成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合并耳颞神经综合征临床上极少见,文献很少报道,其特点是受味觉刺激后,患侧耳颞神经感觉支所分布的面部部分区域隐痛、潮红、出杆等不适。现将我院2例腮腺混合瘤手术后合并耳颞神经综合征报... 相似文献
14.
腮腺混合瘤手术切除后并发耳领神经综合征较为少见。该综合征的特点是受味觉刺激后,手术侧耳颞神经感觉支所分布的颞部部份区域发生潮红、出汗等症状。停止进食,此症状逐渐消失。部份病人可表现为该区域隐痛及不适。一般发生最早约在术后三个月,长者达一年[1];也有少数患者早在术后几天发病或晚在术后三年才发病[2]。现将我院两例报道如下。例一,陈XX,女性,66岁。住院号276541。84年4月17日入院。临床诊断为右侧腮腺浅叶混合瘤。全麻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浅叶及混合瘤,术后切口1期愈合。病理诊断为腮腺混合瘤。一月后自觉每次进…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研究了30例涎腺混合瘤细胞核内银染核仁组成区蛋白(AgNORS)的数目。其结果显示在15例手术后二年有复发的病例中,其AgNORS数目为5~9个/核,平均7.02个/核。但在手术后二年没有复发的病例中,其AgNORS数目为2~5 3个/核,平均3.33个/核。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本文还研究了AgNORS数目与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成分的关系。这对于涎腺混合瘤术后是否需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首次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和免疫荧光直接法(单克隆抗体),对正常涎腺,涎腺炎及良恶性混合瘤的CuZnSOD进行了检测。发现CuZnSOD富集于涎腺导管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良恶性混合瘤呈现不同程度的阳性反应,恶性混合瘤CuZnSOD的阳性率及阳性反哟度均高于良性混合瘤,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提示:ABC免疫组化法是检涎腺组织及良恶性混合瘤的CuZnSOD的组化指标,,对涎腺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