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者应用PAP组织化学法和组织化学染色法,对39例慢性肝病(CLD)、8例肝癌(HCC)和癌旁组织HBsAg、HBcAg表达和分布与CLD病变活动性的关系,以及乙肝病毒(HBV)与HCC发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观察了CLD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的改变。发现慢活肝和活动性肝硬变以浆膜HBcAg和胞膜HBsAg表达为主,与活动性病变关系密切,观察到网状纤维较早出现于碎屑状坏死区。同时发现癌旁肝组织HBsAg和HBcAg检出数较高,且常见于双核肝细胞内,而肝癌为阴性。结果提示:浆膜HBcAg和胞膜HBsAg可能为CLD肝细胞免疫损伤的主要靶抗原,是引起CLD病变反复活动、呈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果也提示:HB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嗜银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4例原发性肝癌(肝细胞肝癌28例,胆管细胞型肝癌6例)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分泌细胞阳性率为11.76%(肝细胞肝癌3例,胆管细胞型肝癌1例);在癌旁组织中也发现两例异位胃泌素阳性细胞。本文结果提示:①肝癌组织中存在内分泌细胞的分化;②癌旁组织中发现异位胃泌素阳性细胞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应用系旬抗体对122例中线恶网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112例为T细胞源性,4例B细胞性,余6例尚不能分类,支持病大多是T细胞淋巴瘤观点,本病可分为内瘤样型和肉芽肿样型两种组织学类型,经形态学定量发现前者光镜下可再分为大,中,小细胞亚群,对随访病例作临床病理分析表明,不同组织类型者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并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HC组织中MC和MV计数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法对50例PHC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分别检测MV和MC计数。结果:50例PHC癌组织MV、MC计数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V:69.45±14.68vs35.29±10.95,P〈0.01;MC:16.90±5.59vs9.88±3.59,P〈0.05);AFU〈10μg/mL、有转移、肿块直径〉5cm的癌组织MV计数均显著高于AFU〉10μg/mL、无转移、肿块直径〈5cmMV计数(AFU:71.31±12.03vs57.88±11.69,P〈0.05;转移:75.50±13.70vs58.18±11.68,P〈0.05;肿块直径:80.33±13.88vs60.71±14.50);癌组织中MC计数与MV计数呈密切正相关(r=0.388,P〈0.05)。结论:MC、MV计数与PHC的发生、进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肥大细胞计数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肥大细胞计数(MCC)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47例PHC手术切除标本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作石蜡包埋切片,MCC染色为常规免疫组化法.结果PHC组织中MMCC均值明显高于其癌旁肝组织(P<0.01),中重度肝硬化、有转移、有癌栓及弥漫结节型PHC病例MCC均值均明显高于无或轻度肝硬化、无转移、无癌栓PHC病例,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MCC与PHC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MCC可能是评估PH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宪云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3):116-11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及癌旁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达,阳性率达83%。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HCC发生密切相关。HBsAg在HCC中表达较癌旁组织中少而弱。可能系肝细胞癌变后不利于HBsAg表达及S基因发生重排或缺失之故。碎点状HBsAg小包涵体。可能为HCC中HBsAg的特殊表现形式。小细胞肝细胞结构不良(LED)中HBsAg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其它类型病变。支持小细胞LCD更接近癌前病变的观点。HBsAg染色可作为鉴别HBV感染的肝病中癌前病变与早期癌及高分化癌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癌周肝组织与肝癌组织发生之间的关系。②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周组织中C-myc基因进行检测。③结果C-myc基因在肝癌和癌周增生结节及癌周肝硬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8.3%(23/60),40.5%(15/37)和26.7%(8/30)。经统计学处理,肝癌与增生结节、肝硬变组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05,1.21,P均>0.05),增生结节与肝硬变组织间差异亦无显著性(χ2=1.41,P>0.05)。④结论C-myc癌基因过度表达是肝癌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C-myc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与癌周增生结节的恶性转化有较密切的关系。癌周增生结节属癌前期病变,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6例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进行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表明,透明细胞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其透明胞浆由大量糖原和脂质组成。并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胞浆内也含有其他成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应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方法,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局部组织免疫反应,并结合临床和手术后随访探讨了它们的临床意义。结果表明,局部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肝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无肝转移和癌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它们较全面地反映了宿主抗肝癌免疫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到病人的预后,可做为临床判断预后,开展综合免疫治疗的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肿瘤抑制基因NM23与肝癌临床分期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Streptavid in Peroxidase),检测石蜡包埋的肝细胞癌组织120例,其中临床Ⅰ~Ⅱ期60例,Ⅲ~Ⅳ期60例,及30例正常肝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NM23在正常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0%,肝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29.1%,正常对照组与肝细胞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临床Ⅰ~Ⅱ期与Ⅲ~Ⅳ期阳性表达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NM23可为评价肝癌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对肿瘤的诊断及预后的评估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7例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的大鼠肺未分化癌进行了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鼠肺未分化癌细胞乳酸脱氢酶(LDH)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活性比正常肺组织细胞增强;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比正常肺组织减弱。透射电镜观察,5例肺大细胞未分化癌中4例找到了腺样分化特征。2例肺小细胞未分化癌未发现任何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肝癌大鼠T细胞亚群变化和免疫疗法体内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小鼠抗大鼠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观察BERH_2肝瘤大鼠和不同对照组大鼠T细胞亚群。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免疫疗法对荷瘤大鼠体内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效应。结果表明,荷瘤大鼠T细胞亚群变化同肿瘤生长、扩散有关。单纯给于IFN、IL-2和5-Fu对BERH_2肝癌抑制作用不明显。联合应用能选择性抑制T_S细胞功能,具有增强免疫力,去除免疫抑制和直接抑制肿瘤转移等多重抗肿瘤作用。是抗肿瘤治疗一个有价值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碱性和酸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10例人体肝细胞癌和癌周肝组织的变化。一般来说,肝细胞上述酶的活性明显减弱至消失,仅见一例碱性磷酸酶和另一例酸性磷酸酶呈现明显活性。而癌周肝组织无论是肝硬化或肝纤维化均显示正常肝细胞的酶活性。癌和癌周肝具有明显的酶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冻存复温后大鼠的甲状腺和胸腺组织,其超微结构的主要改变为线粒体肿胀;甲状腺组织粗面内质网池明显扩张.对复温后立即固定的组织,只根据其形态学改变,不能准确判断冷冻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杀伤胃癌细胞BGC-823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用22例患者的胃腺癌细胞反复冻融后的滤液,抗CD3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IL-2)患者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同培养,体外诱导CTL,然后将CTL与BGC-823共同孵育,用电子显微镜观察CTL作用于BGC-823后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电镜观察可见CTL包围并破坏靶细胞,靶细胞凋亡的形态表现为异染色质浓缩呈特征性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19例肝硬化和/或肝癌、24例正常肝组织作AFP、HBsAg、HBcAg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表明:肝硬化和肝癌组其肝细胞不典型增生(LCD) 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硬化者,同时在LCD中检出AFP,因而支持LCD为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LCD的发生与乙型肝炎关系较大而与血吸虫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7.
对小鼠肝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te,TIL)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1)TIL是一群异质性细胞,其细胞表型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变化;(2)新鲜分离的TIL对植物血凝素(PHA)的反应极低(P<0.01):(3)新鲜分离的TIL的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活性很低,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培养后明显增高;(4)经IL-2培养后的TIL能分泌某种(些)因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上述资料将有助于对TIL的认识和对其抗瘤机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肝细胞场(H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组织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嵌套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HBVDNA和HCVRNA。在69.2%(18/26例)的HCC患者中检出了3.65-89.06ng不等的AFB1/g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出率分别为90.5%(57/63例)和12.7%(8/63例)。其中,AFB1和HBVDNA重叠检出率为61.5%(16/26例),HBVDNA和HCVRNA重叠检出率为7.9%(5/63例),4例HCC患者重叠检出了AFB1、HBVDNA和HCVRNA;同步检测对照组5例,无1例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表明,上述3种因素均与人类肝癌密切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致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