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荥阳市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分析发病趋势,为防控和采取有效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荥阳市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0年病毒性肝炎报告病例数从2001年的297例上升至2010年的82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9.47/十万;未发现季节性发病高峰;以农民发病最多,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78:1,发病高峰为30—40岁年龄组;甲、乙型及未分型肝炎逐年下降,丙、戊肝呈上升趋势.结论2001—2009年荥阳市病毒性肝炎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发病率下降,低年龄组、甲乙型肝炎的发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其它病原学分型、年龄组和农民的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武平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武平县1990~2003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3年14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甲型肝炎在1996年以前在病毒性肝炎构成比中占重要比例.1997年以后发病数明显减少;乙型肝炎发病率及构成比则在1997年以后逐年上升。结论:当前控制乙型肝炎是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加强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的接种,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并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分型检测工作.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点防治传染病,特别是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每年发病均占全部病毒性肝炎的98%以上.自从1992年起我县开始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1997年对全县1~15岁年龄组进行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后,我县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的低年龄组发病呈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年龄组的发病又呈上升现象;我县的病毒性肝炎发病仍处于较高水平,为掌握我县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现对我县1992~2002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制订出科学的防制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东梅县1974—2003年30年来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发病情况,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74—2003年梅县人口及疫情报告资料,按年份和疫情进行分析。并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实施前(1974—1991年)和实施后(1992—2003年)乙肝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自1974—2003年肝炎年均发病率基本逐渐下降,从1974年的256.56/10万下降到2003年的16.84/10万,下降了93.44%。肝炎在传染病发病顺位排列中,自70年后各年代均占第一或第二位;发病时间多集中在4—8月;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15—50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占70.65%),甲型次之(占20.54%)。结论梅县在防治病毒性肝炎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1987和1998年有所回升),但仍是梅县重点防制的传染病,提示不能放松对病毒性肝炎进一步防制。降低肝炎的发病率,在降低梅县传染病发病率甚为主要。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1987年2月16日~1988年2月15日在四川五个点211 639人群中监测急性病毒性肝炎。其发病率为167.74/10万,其中甲型肝炎占24.51%;乙型肝炎占38.31%;非甲非乙型肝炎占24.51%,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所致肝炎各占3.38%;混合感染占5.92%。病毒性肝炎中有14.93%重叠感染。发病高峰在春季。发病率,男:女=1.75:1。甲型肝炎20岁以下年龄组、乙型肝炎20~3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非甲非乙型较分散,5~19岁相对多一些,其他型别年龄组间无明显差异。355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43.9%有接触史,36.6%有注射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部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oxPro、Excel等软件对某部2000-2009年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病例为1 808例,总体发病情况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病毒性肝炎仍高居每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的首位;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5.64%,乙型肝炎占62.61%,丙型肝炎占11.23%,戊型肝炎占2.10%,未分型肝炎占18.42%;发病时间全年均有发生,以5~9月份较多,占总发病数量的49.9%。男性多于女性,战士、干部为发病主体,分别为46.85%、35.23%。甲、乙型肝炎和未分型肝炎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年龄组,丙型肝炎主要发生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戊型肝炎35岁以下和55岁以上年龄组相对较多。结论病毒性肝炎仍是危害广大官兵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应予以高度重视,需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某区2000~2009年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趋势,预测未来急性肝炎发病趋势.方法 对某区2000~2009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常住人群发病率呈平稳下降,至2009年下降到一个相对较低水平(12/10万),而外来流动人群发病率趋势有升、降起伏变化,且发病率处在一个较高水平(62/10万);发病呈20~40岁年龄段单峰性升高曲线;十年间,甲型肝炎得到有效控制,而乙型肝炎发病呈稳中有升趋势.结论 今后急性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重点在:(1)外来流动人口;(2)探讨青壮年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原因,制定有效的社区综合防治方案;(3)用出生队列研究的方法对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人群免疫效果进行中、长期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近6年各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4年至2009年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县6年来报告各型病毒性肝炎病例共736例,人群发病率为33.11/10万,男性高于女性。其中甲肝127例,乙肝503例,丙肝45例,未分型肝炎60例,戊肝仅在2009年发现1例。肝炎病例高发年龄在25~34岁年龄组,农民和学生发病人数占64.54%,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该县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的防治任务仍然严峻,重点应放在农民和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9.
张文钦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580-1580,1578
目的 分析1994~2005年濠江区甲型肝炎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甲型肝炎的发生、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4~2005年濠江区甲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2年共发病3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72/10万,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4~9月份发病率偏高;20~59岁的青中年发病数较多,占总发病数的59.74%;职业以工人、学生、农民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4.35%;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数比例为1.87:1。结论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有计划开展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是降低甲型肝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胶南市1990~2006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6年胶南市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43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64/10万。男女性别发病之比为2.06:1。发病年龄组以0~9岁发病率最高(44.95/10万),其次为10~60岁年龄组(28.90/10万),6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最低(21.25/10万)。职业构成中以农民为主,占39.13%;其次为小学生,占24.10%;再次为工人,占10.06%;其他职业占26.71%。结论:胶南市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以男性农民和小学生为主。应进一步加强甲肝和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不断提高人群免疫屏障,逐步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分析某部2010-2017年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做好军队病毒性肝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系统,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7年某部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1 226例,总体发病情况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病毒性肝炎仍高居每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的首位;在各型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占9. 14%,乙型肝炎占54. 24%,丙型肝炎占29. 28%,戊型肝炎占2. 85%,未分型肝炎占4. 48%;全年均有发病,2月报告发病最低,5月最高;男性多于女性,甲型肝炎、未分型肝炎病例数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年轻人,乙型肝炎发病以45岁以下年龄组为多,丙型肝炎发病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年轻人和55岁以上中老年人。结论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仍是严重危害部队官兵健康的传染病之一,应予以高度重视,需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深圳宝安区1984~2003年病毒性肝炎调查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宝安区1984-2003疫情汇编和统计局历年人口年鉴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作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结果在20年中病毒性肝炎发病病例数9283例,平均发病率为74.25/10万。其中乙型肝炎占82.49%,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39岁。结论1984—2003年宝安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赣榆县病毒性肝炎疫情,为病毒性肝炎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人HBsAg、抗-HAVIgM、抗-HBcIgM、抗-HCV、抗-HEVIgM。结果 2008-2012年共监测病毒性肝炎病例779例,年平均发病率19.68/10万。其中,甲型肝炎病例占7.3%、乙型肝炎病例占75.5%、丙型肝炎病例占4.9%、戊型肝炎病例占9.9%、未分型肝炎病例占2.4%。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3月有一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20~60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3.2∶1;职业发病中农民为主,占66.2%。结论实施以疫苗接种为主导的综合防病措施,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的接种,有效降低了低年龄组人群的发病率。因此疫苗接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有效途径,目前防治的重点应放在20岁以上的成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宝安区1984~2003年疫情汇编和统计局历年人口年鉴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作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分析。结果20年中病毒性肝炎发病9283例,平均发病率为74.25/10万。其中乙型肝炎占82.49%,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39岁。结论1984~2003年宝安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应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工作,以提高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蓟县病毒性肝炎流行规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我们对天津市蓟县1991-2003年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明,1991-2003年共报告肝炎病例6010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9.47/10万,通过推广甲肝、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90年代以来蓟县病毒性肝炎发病明显下降,2003年报告发病率为45.54/10万,较1991年下降了74.12%,未形成周期性流行年。乙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逐渐上升,至2003年已占我县病毒性肝炎的首位(55.34%),甲肝及未分型肝炎发病明显下降,肝炎的秋季发病高峰逐渐消失。此结果为我县病毒性肝炎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1991~200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曹志威  李灵辉  方艳  李艳  罗会明 《广东医学》2004,25(9):1089-1090
目的 了解广东省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状况及流行特点 ,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 1991~ 2 0 0 2年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和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东省 1991~ 2 0 0 2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呈下降趋势 ,其中甲型病毒性肝炎呈下降趋势 ,乙型病毒性肝炎低年龄组呈逐渐下降趋势 ,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较低 ,一直维持在 1/10万左右。男女发病之比为 2 4 1∶1,男性发病相对女性多 ;发病无明显的季节高峰。结论  10年的乙肝疫苗接种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7.
根据疫情资料,2004年—2008年三原县病毒性肝炎平均报告发病率为76.33/10万,其中甲型肝炎为4.27/10万,乙型肝炎为62.83/10万,丙型肝炎为3.18/10万。多于冬季和春末夏初两季发病,各年龄组都有发病,15岁以下年龄发病构成在30.00%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城乡发病除2005、2007年外,其余年份均有明显波动。说明我县应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武平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武平县1990~2003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3年14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甲型肝炎在1996年以前在病毒性肝炎构成比中占重要比例,1997年以后发病数明显减少;乙型肝炎发病率及构成比则在1997年以后逐年上升.结论:当前控制乙型肝炎是降低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加强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的接种,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并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分型检测工作,是降低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滑县近年来病毒性肝炎的特点和流行趋势,为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滑县2012-2013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确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3年共报告病例3046例。2012年发病率11.60/10万,2013年发病率10.89/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有一定季节性,男女比例为1.53,发病年龄分布以农民为主,分型甲型肝炎所占比例下降,乙型肝炎比重上升,老年组戊肝比重上升,近年来滑县病毒性肝炎呈稳中有降趋势。乙肝比重上升。重点加强乙肝防治工作,重视老年人丙肝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惠州市2004~2008年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惠州市2004~2008年乙型肝炎的发病趋势及流行规律,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2004~2008年惠州市法定传染病统计年报表和疫情监测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结果 2004~2008年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以乙肝病例最多,共发生乙型病毒型肝炎14589例,占86%,且发病逐年上升;职业分布以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人员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6.08%;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性别比为2.36:1,25~34岁组为发病高峰,低年龄组儿童发病率最低。结论惠州市乙型肝炎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对高危易感人群进行高覆盖率的乙肝疫苗接种,及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改变不良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