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手术的特点、手术成功率及院内后果。方法 本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10月间的PCI手术病例登记资料 ,2个年龄组 (年龄≥ 70岁及 <70岁 )之间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 高龄组 91例患者 (116个病变 ) ,低龄组 16 0例患者 (191个病变 )施行了PCI。相对于低龄组 ,高龄组的女性构成比、多支病变及钙化弥漫性病变较多。高龄组病变的影像学成功率 93 1% ,与低龄组 (91 6 % )相当。而住院期间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 8% ,显著高于低龄组 (1 3% )。结论 尽管高龄组病变的影像成功率与低龄组相当 ,但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龄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75例AMI患者在发病12小时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对73例的梗死相关动脉行急诊PCI,随访1~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73例接受PCI的患者中7例行单纯PTCA,66例(88%)置入支架;2例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术中发生室颤,复律无效死亡,共有3例于住院期间死亡。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1.6%(8/69),其中2例猝死,4例出现再梗死,2例因支架内再狭窄行再次PCI。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有效地使梗死相关动脉再通,成功率高,死亡率低,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高龄 (≥ 80岁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安全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  1999年 9月至 2 0 0 3年 10月收治的行急诊PCI(<12h)的AMI患者中≥80岁的 2 1例 (高龄组 )和 <6 0岁的 37例 (年轻组 ) ,分析两组基础资料特征、即刻手术成功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复发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 )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高龄组心力衰竭及多支病变比例高于年轻组 (分别为 71%vs 16 %和 81%vs35 % ,P均 <0 0 5 ) ,高龄组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长于年轻组 [(6 3 6± 17 0 )minvs (5 5 3± 13 0 )min ,P <0 0 5 ]。两组患者急诊PCI成功率均为 10 0 %。住院期间死亡高龄组 2例 ,年轻组 0例。随访 4个月至 4年 ,高龄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2例、猝死 0例 (共占 2 4 % ) ;年轻组发生心绞痛 3例、心肌梗死 0例、猝死 0例 (总计 8% ,P <0 0 5 )。结论 高龄AMI患者急诊PCI成功率高 ,入院至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延长 ,围手术期死亡和近、中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STNR)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方法:选择2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进行PCI术治疗,按性别、伴发病、术前TI-MI分级、吸烟指数、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OTB)和术后不良事件计算STNR发生率。结果:225例患者共有69例(30.67%)发生STNR;伴发糖尿病(46.9%vs.28.0%)、高血压(48.7%vs.26.9%)、术前TIMI分级0~2级(34.1%vs.20.7%)、吸烟指数≥400(46.2%vs.24.4%)、SOTB>3h(46.5%vs.26.9%)者ST-NR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5),且存在术后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次心梗、心源性死亡)者STN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对应患者(10.1%比1.3%、8.7%比0.64%、4.3%比0、2.9%比0),P均<0.05。结论:有伴发病、术前TIMI 0~2级、吸烟指数≥400及SOTB>3h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且ST段回落不良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特点和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4年4月间51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统计老年组(≥75岁)和年轻组(≤60岁)的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即刻手术成功率和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果老年组(81例)合并高血压病、心功能、肺功能、肾功能减退及脑血管病的比例高于年轻组(196例)。老年组多见冠脉多支病变(46.9%比15.3%,P<0.01)和复杂病变(67.3%比44.6%,P<0.01)。老年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2.5%(99/107)。年轻组即刻治疗成功率95.2%(239/251)。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严重不良心脏事件老年组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9.9%比3.6%,P<0.05;34.7%比17.8%,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冠脉病变严重而复杂,虽然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与年轻者相仿,但近期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TCA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方法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男35例,女18例,33例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心绞痛,4例为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采用传统的PTCA方法,必要时插入预防性临时起搏器.如涉及小血管病变、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或一次行2支血管PTCA,术后使用肝素治疗.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为98%,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30例病人接受了(8.7±5.4)个月的临床随访,11例(36%)病人有心绞痛复发,1例病人(3.5%)发生心肌梗死,1例(3.5%)病人在术后2个月发生脑梗死死亡,其余17例(57%)无症状.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可行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后期的症状复发率都较高.但是只要对病情估计充分、操作得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仍是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降低急诊PCI后无复流/慢血流的方法。方法:急诊PCI病人分两组:常规PCI组(49例),出现无复流/慢血流后予以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导管处理;预处理组(30例)在球囊扩张前予以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预处理。结果:预处理组未出现无复流/慢血流;与常规PCI组比较,预处理组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率明显降低(10.2%比0,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预防性使用替罗非班和/或血栓抽吸可以明显降低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85~94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临床和造影特点、住院期间和长期疗效.结果 90例中,21例应用金属裸支架(BMS),69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DES).三支病变41例,2支病变21例,单支病变28例.手术成功率为94.4%,术前与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72.2%和94.4%.手术相关并发症为15.6%,主要为冠脉夹层(11.1%).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为7.8%,其中DES组住院期间MACE为5.8%,BMS组为14.3%.DES组出现2例严重出血.86例患者随访1年时,总的MACE为4.6%,其中DES组为6.0%,BMS组没有任何MACE.DES组出现]例脑卒中和1例严重出血.47例患者随访2年时,总的MACE为14.9%,其中DES组MACE为19.4%,BMS组无任何MACE.DES组1例发生严重出血,BMS组1例发生脑卒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肌酐水平和高血压是影响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手术成功牢较高,住院期间和长期的MACE事件发生率较低,并存高血压和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MACE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Li L  Guo YH  Gao W  Guo L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5-2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312例初发AMI患者于入院即刻测定静脉血糖,并于发病24h内行急诊PCI。根据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血糖〉11mmol/L,44例)和血糖正常组(血糖≤11mmol/L,268例);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81例)和非糖尿病组(231例)。随访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术后180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糖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PCI术后180d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18.2%比3.0%,P〈0.001;25%比12.7%,P=0.047),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即刻血糖为死亡及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OR5.15,95%CI 1.74~15.28,P=0.003及OR 2.84,95%CI 1.18~6.83,P=0.019),而是否合并糖尿病对上述终点无明显影响。结论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入院即刻高血糖是A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病死率和180d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术(PCI)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2例)和康复组(50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生活指导,运动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6个月后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人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压的变化并复查造影了解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6个月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康复组的复发心绞痛率(23.1%比6.0%)、心肌梗死率(9.6%比2.0%)、支架内狭窄率(19.2%比4.0%)明显降低(P均<0.05),LVEF明显提高[(59.8±7.5)%比(61.9±9.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明显减小[(102.1±13.6)mm3比(99.1±14.1)mm3];两组人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压均有改善,但康复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人体质量指数,血脂及血压,可以增加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360例因胸痛或胸部不适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AMI患者,对其中7例(1.9%)年龄≤30岁患者[男性4例,年龄(25±5)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电话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9)个月.结果 6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发现5例患者罪犯血管为前降支,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各1例.3例女性患者均合并先天性血管异常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1例左前降支瘤样扩张,1例大动脉炎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男性患者中3例为吸烟者.2例患者进行了经皮再血管化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或因心脏事件再住院者.结论 30岁以下AMI患者多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单支、非阻塞性病变常见,前降支为最常见的罪犯血管.女性患者常合并有先天性血管异常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短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方法 108例患者,PCI组在发病后12h内完成,非PCI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0.5~8.0年,随访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106例完成随访,随访中有2例死亡,均为未行PCI治疗的女性患者,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另1例死于重症肺炎.与非PCI组比较,PCI组NYHA心功能分级低(t=3.17,P<0.05),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容积较小(t值分别为3.50、3.90,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大(t=2.00,P<0.05),室壁运动指数较小(t=2.96,P<0.01);且PCI组E/A比值较大(t=4.04,P<0.01),E峰减速时间较短(t=4.29,P<0.01),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小(t=4.7.0,P<0.01);PCI组左心室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较短(£值分别为2.30、5.53,均P<0.01),球形指数大(t=2.97,P<0.01). 结论 直接PCI治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慢性心室重构,有助于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94例行急诊介入治疗的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52例(抽吸组),未使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42例(对照组).观察无复流发生率、术后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 ZEEK组1例(1.9%)发生无复流,住院期间无死亡;对照组中5例(11.9%)发生无复流,死亡2例(4.8%).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ST段下降率、住院病死率及心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介入治疗中,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可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有可能改善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PCI)后心肌灌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联合TIMI计帧分级(CTFC)与ST段的回落(STR)评价心肌灌注,并依此分为心肌灌注良好和灌注不良两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6个月心室功能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前壁梗死、IRA重建时间长是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1周、1个月灌注不良组LVEF低于灌注良好组,而节段运动比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两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左室收缩功能均较前改善,LVEF增加。随访6个月累计MACE、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灌注不良组高于灌注良好组(均P<0.05)。结论IRA重建时间与心肌灌注显著相关;心肌灌注显著影响AMI患者的心功能,灌注不良者近期MACE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个月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对于AMI静脉溶栓“后罪犯血管”血流TIMI0~Ⅰ级患者进行补救性PCI手术,术后1个月做超声心动图,了解心功能状态;并与进行直接PCI术的AMI患者1个月后心功能状态相比。结果补救性和直接PCI术后两组相比,1个月后心功能改善两组相似(P>0.05)。结论由于静脉溶栓后实施补救性PCI手术成功率高且近期有良好的心功能状态,因此,任何溶栓失败的AMI患者都应该及时进行补救性PCI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LVRM)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CI组(47例)和非PCI组(46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23±10)d(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左心室容量指数、射血分数(LVEF)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并观察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P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1%,成功PCI组为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延迟PCI可抑制左室扩大,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1例年龄≥70岁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2h以内行梗死相关动脉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21例(51.2%),回旋支7例(17.1%),右冠状动脉13例(31.7%)。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29例,1级7例,2级5例。结果:41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支架48个,术中死亡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手术成功率97.6%(40/41)。术后TIMI血流3级为37例(90.2%)。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临床总成功率为95.1%(39/41)。随访36例,1例出现心绞痛,心血管造影证实为再狭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1例出院后因充血性心力衰竭再次入院治疗;其余34例未再发心绞痛。结论:老年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PTCA加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延迟PCI与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延迟冠脉介入 (PCI)与直接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疗效的差异。方法  14 5例连续行PCI的AMI患者分为直接PCI组 (75例 )和延迟PCI组 (70例 ) ,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各项心脏事件均无显著差异。平均随访 (12 1± 4 5 )个月时 ,直接PCI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 (9 3%vs 32 9% ,P <0 0 1)、非致死性心衰 (4 0 %vs14 3% ,P <0 0 5 )、死亡 (0vs 7 1% ,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12 %vs 4 0 % ,P <0 0 1)方面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但两组间在非致死性再次心肌梗死、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及总的心脏性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近期内LVEF值延迟PCI组较直接PCI组显著降低 (0 5 8± 0 14vs 0 6 3± 0 10 ,P <0 0 5 )。结论 与直接PCI相比 ,延迟PCI治疗AMI近期内同样安全有效 ,1年死亡率无显著降低 ,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