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误诊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误诊的现状,提高对AD的诊断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以来误诊为其他疾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住院患者64例,对被误诊的64例AD患者的误诊疾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AD患者临床症状多样。疼痛症状发生率最高(85.1%),以胸背痛居首,腹痛为其次。误诊疾病达12种。前5类疾病依次为冠心病26例次(40.63%)、急腹症11例次(17.19%)、中枢神经系统病变3例次(4.69%)、尿路结石3例次(4.69%)、风心病例3次(4.69%)。结论AD的临床表现复杂,不具备特异性。AD的误诊率高,误诊的疾病种类繁多。对胸痛、周围动脉阻塞征象,伴或不伴高血压的患者,应提防AD的可能。结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诊断、及误诊情况。方法:通过3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CT、MRI等辅助检查,分析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误诊情况。结果:高血压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易患因素,突发剧烈的胸、腹痛为其首发及主要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CT、MRI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SCTA)的敏感性优于超声心动图及MRI。结论:因AD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应借助于辅助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避免漏诊及误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2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D多以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胸痛最为常见,并伴随多种非特异性临床表现。本组首诊误诊率高达36.4%(8/22例),其中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4例,误诊为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胸膜炎、肾结石各1例。经药物治疗,16例(72.7%)病情逐渐稳定,其中5例随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而治愈;6例(27.3%)死亡,5例死于于夹层破裂,1例死于急诊手术中。结论AD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高,死亡率高,而早期的识别、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和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 分析28例AD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误诊情况、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 28例AD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剧烈持续胸痛、腹痛,少部分表现为晕厥、腹部搏动性包块、胸腔积血等。病因由高血压引起23例占(82.14%),以中老年病人多见;马凡综合征引起者3例(10.71%),以青年病人多见。超声、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3种技术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本组误诊13例,首诊误诊率达46.43%(13/28)。住院治疗存活19例(67.86%),死亡9例(32.14%)。结论 主动脉夹层是少见和危险的疾病,高血压是引起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主动脉夹层主要由马凡综合征引起。早期确诊、早期合理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40~60岁;37例急起发病(88.1%);38例(90.5%)以疼痛为主要症状,28例(66.7%)以血压增高为主要体征;37例有基础疾病(88.1%),主要为高血压病(57.2%),其次为冠心病、糖尿病、车祸;心脏及大血管彩色B超检查18例,检出率42.8%,31例、15例和7例分别行CT、MRI、主动脉造影,检出率均为100%;33例内科治疗,3例外科治疗,6例介入治疗,治愈8例(19.0%),好转出院26例(61.9%),死亡8例(19.0%)。结论主动脉夹层以急起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主要病因为高血压与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中层变性的疾病;B超、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病病死率高,以有效的内科治疗为基础,及时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主动脉夹层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表现,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对26例AD患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误诊原因、死亡原因及死亡与就诊时间、确诊时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好转出院14例(53.85%),死亡12例(46.15%);误诊7例(26.92%)。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各2例,心脏瓣膜病、肾结石各1例,发热待查1例。急性期(2周内)死亡率42.30%。慢性期死亡率较低。就诊时间、确诊时间越早,死亡率越低。死亡原因为AD解离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心衰、肾衰、休克、脑卒中等。结论:减少误诊,早期诊断和治疗为降低AD死亡率的关键。CT、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36例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误诊情况。方法分析36例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体检、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X线片、超声心动图、CT、MPd等检查结果。结果36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各异,典型撕裂样疼痛22例(61.1%),部分患者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检查能确定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复杂,初诊误诊率50%。结论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深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分析56例主动脉夹层的病因及诱因、临床表现、确诊手段、治疗与预后。结果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占59.6%,血压控制均未达标;主要首发症状为突发性撕裂样剧烈疼痛;MRI、增强CT的诊断符合率高(100%)。结论以突发剧痛就诊,尤其有高血压者,必须考虑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可行MRI或增强CT检查确诊;药物治疗的首要问题是稳定控制血压并达到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106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强化对主动脉夹层(AD)临床特点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患者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6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D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胸痛+背痛+腰痛104例(98.1%)为最常见症状,主动脉杂音(30.2%)为最常见体征。内科、外科、介入三种治疗方案与患者的好转/治愈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有主动脉夹层常见临床表现者应及时进行CT等特殊检查,早期确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潘华福 《内科》2008,3(5):700-70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22例(78.6%)首发症状是胸、背、腹等突然出现剧烈疼痛。X线胸片检查示主动脉或纵隔影增宽16例(57.1%),超声心动图检查出现典型夹层分离征象19例(67.9%),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准确性均很高,分别为95%,100%。住院死亡6例,病死率21.4%。结论提高对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的认识,及时诊断和积极正确治疗是降低主动脉夹层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及误诊情况。方法收集诊断为AD的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及误诊情况。结果①突发胸、腹部剧烈、持续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②影像学MSCTA检查是确诊本病的最佳方法。③误诊疾病复杂多样,以冠心病和急腹症居多,首诊误诊率为12.5%。结论主动脉夹层首发症状主要为持续剧烈胸腹疼痛,早期诊断是治疗关键,MSCTA检查有助于确诊,同时AD的误诊率高,误诊的疾病种类繁多,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背景:近年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较高的误诊、漏诊率。目的:探讨SMAS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1993年1月~2011年8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7例确诊SMAS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情况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SMAS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最为多见(33例,57.9%),其次为恶心、呕吐(19例,33.3%),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嗳气、反酸、纳差、呃逆、消瘦等。55例接受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者均有阳性发现并确诊为SMAS,另2例患者分别经CT检查和手术探查确诊。14例患者确诊前有误诊、漏诊史,发生率为24.6%。55例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1例接受中医药治疗,1例接受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长期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胃镜、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病因且按常见消化道疾病治疗效果欠佳者,应考虑SMAS的可能。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结果可早期明确诊断,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7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对AD的诊治水平。方法对78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①De Bakey分型:Ⅰ型35例(44.8%),Ⅱ型13例(16.7%),Ⅲ型30例(38.5%)。②78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首发表现,部分病例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误诊率高达38.5%。高血压是导致AD发生的常见原因。③超声心动图、螺旋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有助于快速诊断。④治疗早期静脉应用硝普钠,口服美托洛尔,联合其他降压药,病情稳定后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内科保守治疗是治疗AD的基础,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和积极采取恰当的治疗是提高AD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首诊误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找出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诊误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误诊病名和误诊时间。结果 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2例,心绞痛2例,急性胰腺炎2例,脊柱肿瘤疼痛1例,拟诊晕厥待查2例,休克待查1例,疑诊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 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尤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易误诊。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夹层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诊疗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D发病率呈上升趋势。79例(71,8%)为DeBakey Ⅲ型夹层;80例(72.7%)合并高血压病;CTA和MRI诊断率均为100%。急性期死亡15例(13.7%),平均在4.5d内。21例(19.1%)行介入支架治疗,术中和术后近期均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对疑诊AD者应尽快确诊并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急性期CTA优于MRI,介入支架治疗能明显改善AD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急性期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住院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我院近10年A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0例AD患者中A型AD63例(45%),B型AD77例(55%),平均年龄(53.2±11.8)岁,男女性别比3.4:1,急性期院内病死率29.3%,A型AD并发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AD急性期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开展腔内隔绝术后B型AD病死率从25.9%下降到8%。结论:A型AD胸腔积液、急性心包积液、低血压(休克)、主动脉瓣返流是导致患者急性期院内死亡的4个独立危险因素,腔内隔绝术是治疗B型AD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急诊科设立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急诊科设立胸痛中心并研究其对急性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在急诊科设立急性胸痛中心,每周开诊3d,时间随机确定,其余时间由急诊科按常规流程对胸痛患者进行诊疗,由研究者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和诊疗时间进行注册登记。结果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就诊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或胸痛中心的患者共696例,心源性胸痛244例(35%),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41例(20%),不稳定型心绞痛81例(12%),稳定型心绞痛17例(2.4%),主动脉夹层2例(0.3%),急性肺栓塞3例(0.4%);非心源性胸痛452例(65%),呼吸系统41例(6%),消化系统70例(10%),胸膜骨骼肌肉41例(6%),神经精神或其他299例(42%)。经胸痛中心诊治的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与常规诊疗流程相比都有所缩短。急性心肌梗死(70.1±31.7)min vs(115±40.5)min(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228±54)min vs(264±78)min(P=0.02);非心源性胸痛(108±66)min vs (126±96)min(P=0.03)。结论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中,心源性者占35%,以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非心源性者占65%。胸痛中心模式能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浓度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3例经心脏超声、CT或CT主动脉造影(CTA)确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为AD组,同期住院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AMI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测D-二聚体(参考值<0.3mg/L)、C反应蛋白(CRP)(参考值0~10mg/L)和肌钙蛋白T(cTnT,参考值﹤0.1μg/L)水平。结果:与AMI对照组比较,AD组D-二聚体[(0.41±0.07)mg/L比(2.69±1.28)mg/L]、CRP[(20.36±8.71)mg/L比(45.91±16.45)mg/L]水平明显升高,cTnT[(2.40±1.10)ng/ml比(0.04±0.03)ng/ml]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于胸痛病人联合检测血D-二聚体和肌钙蛋白T的浓度对鉴别急性主动脉夹层和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