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为作者在意大利都灵大学生进修期间完成目前认为白念珠菌(白念)的毒力及致病性取决于其磷脂酶及蛋白酶的活力[1,2].不少文献已报道了白念的生长、芽孢、菌丝及芽管与其毒力的关系[2,3],但迄今尚未见有关厚壁孢子与菌株毒力间关系的报道.为此,我们对临床分离的104株白念作了厚壁孢子计数及磷脂酶活力的检测,并分析了二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生殖器念珠菌病多中心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近年来,体外敏感性试验表明特比萘芬对念珠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1,2],临床研究表明特比萘芬治疗皮肤念珠菌病或念珠菌性甲真菌病有效[3,4]。为验证口服特比萘芬连续疗法治疗白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和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疗效,于2003年9月至12月对口服特比萘芬治疗生殖器白念珠菌病进行了多中心、开放性临床试验,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以下简称白念)孢子相和菌丝相抗原成分有较大差异[1,2].  相似文献   

4.
HIV/AIDS患者口咽部念珠菌病与CD4+、CD8+T淋巴细胞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HIV/AIDS患者的口咽部念珠菌病的发病特点,CD4+计数、CD8+计数、CD4+/CD8+比值的分布特点,以及抗真菌治疗的特点。方法 观察20例合并口咽部念珠菌病的HIV/AIDS患者和对照组口腔病损情况,病损部行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计数。研究组和对照组伊曲康唑治疗第1周、第2周、疗程结束时、停药后两周真菌学疗效比较。结果 19例为白念珠菌感染,1例为近平滑念珠菌感染。20例艾滋病患者可见舌部感染6例,口腔侧壁感染14例。CD4+、CD8+计数和CD4+/CD8+比值分别在119.40±127.43、652.50±338.57和0.163±0.130范围。伊曲康唑治疗HIV/AIDS组第1周、第2周、疗程结束时、停药后两周真菌清除率分别为16.67%、50.00%、61.11%、66.67%。结论 HIV/AIDS患者口咽部念珠菌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是白念珠菌,最常见靶部位是舌和口腔侧壁。HIV/AIDS患者的口咽部念珠菌病抗真菌疗效与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银屑病、白癜风、湿疹和瘙痒症等皮肤病的治疗.紫外线可以对真菌诱导突变和细胞死亡,诱导产色素和趋光性等作用[1].但是NB-UVB是否会影响白念珠菌的生长或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6.
皮肤T细胞淋巴瘤(CTGL)的免疫表型虽大都为辅助(Th)型[1],但其异质性却复杂[2],少数病例可表现为抑制(Ts)型[3]或初为Th后为Ts型[4],也可为ThTs两种表型[5-7],或失去其特殊表型标记等[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种诊断深部白念珠菌病的新方法.方法 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白念珠菌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中芽管抗体的滴度,并与常规真菌检测结果及菌株磷脂酶活性相比较.结果 血清中芽管抗体检测与常规检测方法(镜检+培养)阳性率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P<0.001).磷脂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感染组患者分离株较定植组的磷脂酶活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磷脂酶活性与芽管抗体滴度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 检测白念珠菌芽管抗体在系统件白念珠菌感染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磷脂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前认为白念珠菌(白念)的侵袭性与菌株的磷脂酶活力有关,合此酶的菌株能通过分解细胞壁中的磷脂形成溶血磷脂,而后者能引起细胞膜的损害[1].Bar-rett-Bee等[2]发现,对颊上皮细胞具粘附功能的白念菌株,对鼠具侵袭力,同时磷脂酶活力高,而不具粘附功能的菌株则未能引起鼠的病变,而且磷脂酶活力也低,因此,不同临床菌株的磷脂酶活力值得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菌株:分离自怀疑白念感染病例的临床菌株,经血清芽管试验证实为白念,共104株,其中来自血培养24株、尿培养27株、痰培养37株、伤口分泌物培养16株。每一菌株在沙堡葡萄糖琼脂(SDA)上接种不超过三代,以确保酶活力不改变。  相似文献   

9.
白念珠菌总RNA提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念珠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双相型真菌,其生长形态可表现为酵母样呈圆形,条件改变时可呈细长状菌丝,这种生长形态的改变对RNA提取也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根据文献[1]建立了两种白念珠菌总RNA提取的方法,并分别提取了酵母相和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总RNA,发现该方法操作简便,需时较短,RNA降解少、纯度高,产量能满足科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假性湿疣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为一种新认识的疾病,表现为女阴小阴唇内侧多发性集合性颗粒状丘疹及绒毛状突起性异常[1]。Altemeyer在1981年和1982年分别以女阴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 of vulvae)[2]和女阴乳头状多毛症(hirsuties pupillaris vulvae)[3]报告,又名多毛状小阴唇(hairy nymphe)[4],多毛样乳头瘤(hirstuoid papillomas)[5],其后远藤等分别描述了各自在临床中所见到的患者[6]。李佳琳[1]等和苏敬泽等也作过报道。因假性湿疣在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上易与尖锐湿疣混淆而造成误诊误治,有文献报道误诊率为34.6%[7]。现将目前对假性湿疣的认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β-葡聚糖(β-glucan)作为念珠菌胞壁中含量最高的多糖,对其免疫活性的研究报道较少[1,2],我们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探讨白念珠菌胞壁酵母聚糖(zymosan)——不溶性β-葡聚糖对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表达和分泌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皮肤浆细胞瘤(MCP)罕见,几乎没有不伴发系统性丙球蛋白性病变而单独发生[1,2],并以多发性骨髓瘤(MM)[1]伴发为多见,以往报道的多系单克隆丙球蛋白病性(MC-MCP)[2].  相似文献   

13.
PCR法快速检定模拟体液中致病真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念珠菌已成为所有真菌感染菌种的第1位(78.3%)致病菌,隐球菌为第2位(7.3%),曲霉为第3位(1.3%)[1].另据统计,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从被检测出到死亡普遍少于14d[2],因此迫切要求我们不仅要早期、快速诊断深部真菌病,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致病菌鉴定到种,以选择敏感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虽然以往我们建立的检定方法[3]可以将致病菌鉴定到种,但它是建立在临床标本真菌培养阳性的基础上,这意味着必须等待数天到数周的时间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菌种检定.而据统计,临床上45%~7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及更多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血培养阴性[4],这就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范围,使得培养阴性的含菌标本无法被用来检定菌种.因此,我们尝试应用新建立的方法在体外对血液、尿液、肺泡灌洗液和脑脊液中悬浮的致病真菌进行快速检定,以期解决上述难题,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正>玫瑰痤疮是一种具有社会心理影响的面部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1]。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面中部好发的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常伴有不适症状[2]。在玫瑰痤疮的不同表型中,丘疹脓疱性玫瑰痤疮典型的表现是圆顶状的红色丘疹,针头大的浅表脓疱,也可能会出现结节[2]。本病对患者容貌有较大影响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抗生素是丘疹脓疱性玫瑰痤疮的一线系统治疗,  相似文献   

15.
真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在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上的重要意义正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1].阿拉伯糖醇是真菌代谢产物之一,与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关系密切.它包括两种同分异构体:D-阿拉伯糖醇(D-arabinitol)和L-阿拉伯糖醇(L-arabinitol).两者均可存在于正常人血液和尿液中,其中D-阿拉伯糖醇是大多数念珠菌的主要代谢产物.在系统性念珠菌感染时,血、尿中D-阿拉伯糖醇浓度会增高,L-阿拉伯糖醇并无明显增高,所以D/L-阿拉伯糖醇比值相应增高,可作为预测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一个指标[2].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选择离子法检测系统性念珠菌感染和疑似感染者尿液中的D/L-阿拉伯糖醇比值,探讨临床系统性念珠菌感染与尿液中D/L-阿拉伯糖醇比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调控基因表达的DN A结合蛋白,可通过调控细胞因子、黏附分子、免疫受体等基因的表达,参与机体的各种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1].我们通过建立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模型,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剂BN52021处理白念珠菌感染小鼠,观察不同时间点肾脏NF-κB P50的表达,同时检测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水平,肾脏菌落形成单位变化,以探讨NF-κB在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7.
聚合酶链反应快速检测念珠菌属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病原真菌因具有特殊的细胞壁结构,故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方法自建立以来一直需要经过反复的真菌破壁和DNA抽提过程才能获取提纯的DNA,以进行下一步的PCR检测[1-3].近来有学者已使用基因释放剂、CTAB及异硫氰酸胍等[4-6]对真菌菌株或临床标本进行前期处理,然后进行PCR检测,但这仍需要配制复杂的原生质体形成缓冲液、原生质体裂解缓冲液[6]等,或者高额购买商品化的基因释放剂[4,5],这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较大的实验成本、经过一定训练的技术人员,还要历经较长的实验时间,严重限制了真菌病PCR检测方法在临床的应用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并鉴定抗白念珠菌芽管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观察该单抗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的影响。方法白念珠菌ATCC-90028标准株带芽管孢子做抗原,运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鉴定。将该单抗参与白念珠菌芽管血清诱导,对比其芽管诱导率与血清芽管诱导率。结果建立1株持续分泌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M cAb03.2C1-C2。其小鼠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达1∶25 600;抗体重链属IgG1亚类,轻链属λ型;证实M cAb03.2C1-C2的靶位是位于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上分子量为156kD的抗原成分。间接免疫荧光(IIF)可见单抗能与白念珠菌芽管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相不发生反应。单抗能明显降低芽管诱导诱导率。结论本研究建立的M c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致病相-芽管有高度的特异性,为早期、快速地诊断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提供了新的前景。M cAb03.2C1-C2对菌相转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在抗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中起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真菌中,除浅部真菌外,念珠菌仍然是最常见的致病性真菌.由于它常在机体免疫机能受损情况下感染,又归为机会致病性真菌.引起致病的念珠菌一直以白念珠菌居首位,根据近年来的报道[1],引起念珠菌血症的除白念珠菌(40%~60%)外,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20%~30%),热带念珠菌(C.tropicalis)和光滑念珠菌(C.glabrata,<5%),有些念珠菌也偶能致病如克柔念珠菌(C.krusei).虽然抗真菌药多年来有所增新,如氟康唑(fluconazol)、伏力康唑(voriconazol)、米卡芬净(micarfungin)等,由于药物的毒性及菌株可能产生的耐药性,因此了解和认识机体对菌体的反应,提高宿主对念珠菌的免疫能力,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由此也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脂肪抽吸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法国的Denars和Mars医师首先提出了腹壁皮下脂肪切除整形[1],到20世纪20年代法国Dujarricr医师用小切口局部脂肪刮除重塑体形[2],虽然因感染及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以失败而告终,但揭开了去脂的新篇章。近20年来兴起于欧洲的脂肪抽吸术,首先由Fischor开始大量应用注射器进行脂肪抽吸术[3],使原来的减肥方法因创面的暴露、过大的损伤所引发的感染及血管损伤、脂肪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大大减少[4],因此很快风靡全球,并不断被医务人员加以改进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