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总结应用成形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FTR)的治疗效果及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方法以简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使用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术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结果全组患者随访2~5年,随访期末三尖瓣反流构成比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3级、术前左心房前后径(LA)、术后右心房横径(RA)、术后右心室内径(RV)、合并心房颤动、瓣环类型、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与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有关;经多因素Lgo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是三尖瓣成形术后复发三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传统的佰仁思硬环相比,MC3 Edwards成形环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结论三尖瓣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与患者术前左心房前后径60 mm、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重、术后右心室缩短率、瓣环类型有关。应用硬质成形环行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患者合并右心室扩张对心脏结构、收缩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预后.方法98例IDCM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尖四腔心切面各腔室面积及各腔室左右径,二、三尖瓣反流面积,三尖瓣反流频谱,计算左、右心室射血分数及肺动脉收缩压.以舒张末期右心室面积/左心室面积(RVAd/LVAd)的比值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左心室扩张组(RVAd/LVAd≤0.5,L组,n=52);IDCM合并右心室扩张组(RVAd/LVAd >0.5,D组,n=46).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比较两组心源性病死率.结果与L组比较,D组右心房面积、右心房左右径、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右心室左右径、三尖瓣反流面积、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P<0.001);D组舒张末期左心室面积、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左心室左右径、右心室射血分数减少(P<0.05~0.001).两组左心房面积、左心房左右径、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无显著差异.L组心源性病死率为5.8%,D组为19.6%,D组心源性病死率较L组增加(P<0.05).结论IDCM合并右心室扩张患者右心房扩张,三尖瓣反流加重,左心室相对缩小,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自体心包条三尖瓣成形与人工瓣环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将2000-2010年间收治的76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以人工瓣环行三尖瓣成形,B组(30例)以自体心包条环缩三尖瓣环行三尖瓣成形.分别于术后3年、5年、8年对两组患者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1~2级,两组患者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反流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心包三尖瓣环成形术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有效方法,其中远期疗效与人工瓣环三尖瓣成形术相似,但治疗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PAH)与高龄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有无房颤病史,将435例75~100岁HFpEF患者分为房颤组197例和非房颤组23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高龄HFpEF患者各指标与发生房颤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高龄HFpEF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高龄HFpEF发生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 房颤组有冠心病病史、PAH病史患者比例及血肌酐(SCr)、胱抑素C、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肺动脉压均高于非房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低于非房颤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FpEF患者SCr、胱抑素C、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肺动脉压、冠心病病史、PAH病史与发生房颤均呈正相关,LDL-C、TG、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发生房颤均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logi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与缝线成形术对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成形效果.方法 选择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69例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69例患者分为缝线成形组及人工瓣环组.两组间在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肺动脉压力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右心房内径(RAD)、右心室前后径(RVD)、三尖瓣反流面积、心排出量(C0).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手术死亡及住院死亡.两组患者组内术后1 w、术后6个月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前后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心排出量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三尖瓣反流面积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心排出量术后6个月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缝线成形组出现4例(4/36)三尖瓣重度反流;人工瓣环组未出现三尖瓣重度反流.结论 缝线成形术和人工瓣环成形术均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方法;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成形效果优于缝线成形术;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可明显增加术后中期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心房追踪技术(AVT)评价高血压心房颤动(HAF)和孤立性心房颤动(LAF)患者右心房整体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为60例心房颤动患者,包含LAF组36例,HAF组24例(左心室结构正常),对照组为30名健康成人,分别应用M型超声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以校正立方体积法(Teich)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二维超声测量患者收缩末期右心房上下径(RAD1)、横径(RAD2),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1)、上下径(LAD2)、横径(LAD3);应用AVT测量右心房最大面积(RAAmax)、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计算右心房排空分数(RAEF),收缩期右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右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心房颤动组的RAD1、RAD2、RAAmax、RAVmax、RAVmin、dv/dtE、LAD1、LAD2、LAD3明显升高,RAEF、dv/dtS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RVEDD、IVSTd、LVPWTd、LVEF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HAF组相比,LAF组RAD1、RAD2、RAAmax、RAVmax、RAVmin、dv/dtE明显升高,LAD1、LAD2、LAD3、RAEF、dv/dtS明显减低(均为P<0.05).结论 LAF患者右心房结构和功能损害程度较HAF患者更为明显.而AVT是一种简捷、准确评价右心房功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左心房内径与高龄心房颤动并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01~2018.08在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的高龄患者共524例,房颤患者264例,其中持续性房颤132例(25.2%),阵发性房颤132例(25.2%),非房颤患者260例(49.6%)。通过病历资料,调取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左心房内径在房颤组与非房颤组之间、房颤卒中组与非房颤卒中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与非房颤组相比,房颤组左心房左右内径(43.87±8.20mm vs 38.06±4.50mm, P=0.001)、左心房前后内径(37.96±7.24mm vs 33.54±4.51mm, P=0.001)、左心房上下内径(44.98±7.25mm vs 43.00±7.59mm, P=0.001)、右心房前后内径(53.09±6.65mm vs 48.71±7.14mm, P=0.001)、肌酐(124.42±88.20umol/L vs 110.01±48.39umol/L, P=0.023)、胱抑素C(1.97±1.22mgl/L vs 1.63±0.62mgl/L, P=0.001)、尿酸(400.13±121.34umol/L vs 378.71±118.47umol/L, P=0.043)、同型半胱氨酸(16.80±11.58umol/L vs 14.87±5.84umol/L, P=0.017)、低密度脂蛋白(1.79±0.65mmol/L vs 2.01±0.76mmol/L, P=0.001)、甘油三酯(3.38±0.88mmol/L vs 3.66±0.99mmol/L, P=0.001)、缺血性卒中(136/128 vs 78/182, P=0.001)、慢性心力衰竭(141/123 vs 69/191, P=0.001)等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颤卒中组尿酸(385.65±122.37umol/L vs 415.28±118.83umol/L, P=0.047)、左心房左右内径(44.71±7.83mm vs 42.72±8.47mm, P=0.049)、左心房上下内径(45.45±6.87mm vs 43.18±7.69mm, P=0.012)、慢性心力衰竭(81/55 vs 60/68, P=0.048)等指标与非房颤卒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左右内径、左心房上下径、慢性心力衰竭可能与高龄房颤并缺血性卒中存在关联性,左心房左右内径、左心房上下径可作为高龄房颤并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因子,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6、0.588。结论 左心房内径不仅与高龄房颤并发缺血性卒中存在关联性,也可作为高龄房颤并发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室功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病史大于15年的老年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测量两组左心房舒张末期面积(LAA)、右心房舒张末期面积(RA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_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_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_d)、二尖瓣反流(MR)、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D_d)、三尖瓣反流(TR)、下腔静脉塌陷率(ΔIVC)。应用频谱多普勒测定二、三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组织多普勒测定二、三尖瓣环运动频谱,计算左、右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E';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右心室射血分数(EF)。结果常规二维超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LVD_d、LVDs、IVST_d和LVPW_d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LAA、MR、RAA、RVD_d、TR和E/E'升高,ΔIVC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三维超声参数测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RVEDV、RVESV增大,RVEF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VEDV、LVESV有增大趋势,LVEF有减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不依赖于心室的几何形状,能够准确直观测量左右心室的容积和射血分数。长期心室律控制不佳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发生变化,双心房及右心室增大,心功能减低,尤其右心功能减低较左心功能减低明显,三尖瓣反流较二尖瓣反流明显。  相似文献   

9.
自体心包三尖瓣环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40例需行三尖瓣成形的风湿性心脏病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采用自体心包三尖瓣环成形术,B组采用De Vega成形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d、3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三尖瓣反流程度、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进行对比观察。术前两组三指标无显著差异,术后A组各观察指标均显著小于B组。表明白体心包三尖瓣环成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FTR的有效方法,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De Vega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置入电子装置术后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临床资料及随访心脏超声资料完整的患者共4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心脏超声检查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将患者分为正常组316例与异常组104例,对2组及正常组中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三腔起搏器、置入式心脏除颤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脏超声资料进行比较,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与术前三尖瓣反流面积(TR)/右心房面积(RA)比较,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其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1);与置入心脏再同步心律治疗比较,置入单腔、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TR/RA较术前TR/RA明显升高(P<0.01);与术前TR/RA比较,正常组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5,P<0.01);与0~12个月比较,13~24、25~36和≥37个月术后TR/RA明显升高(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术后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置入起搏器时限、右心房内径、N末端B型钠尿肽呈正相关(r=0.405,P=0.005;r=0.246,P=0.005;r=0.144,P=0.043;r=0.153,P=0.028)。结论无论术前三尖瓣有无反流,心脏电子装置置入术后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三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1.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冠状静脉窦改变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二尖瓣病变并发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冠状静脉窦 (CS)解剖结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风心病组和对照组各 2 8例 ,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技术 ,测量冠状静脉窦口 (CSO)和冠状静脉窦中部 (CSM)内径、左右心房内径、左右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 ,估测三尖瓣反流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风心病组CSO和CSM明显增宽〔(8.2 5± 1.6 2 )mm∶(12 .93± 3.0 1)mm ,P <0 .0 0 1;(6 .75± 1.4 6 )mm∶(10 .79± 2 .90 )mm ,P <0 .0 0 1〕 ;CSO和CSM与右心房内径正相关 (r =0 .82 ,P <0 .0 0 1;r =0 .84 ,P <0 .0 0 1) ;CSO在重度三尖瓣反流组明显大于轻、中度反流组〔(15 .5± 2 .98)mm∶(11.9± 2 .38)mm ,P <0 .0 0 1〕。结论 :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并发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CS增宽 ,扩张程度与右心房内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相关 ,提示右心房压力和容量负荷增重是本组患者CS扩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TEE),结合QLAB后处理分析软件对比分析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患者的三尖瓣环形态变化。方法:收集少量或者无三尖瓣反流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有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23例,作为反流组;将有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按照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进行分组,RVEF≥50%,12例;RVEF≤45%,11例。所有患者均行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全容积图像,应用QLAB后处理分析软件的MVQ技术手动描记三尖瓣环,获得三尖瓣环最大投影面积、最大周长、最大高度、最大瓣环左右径及前后径、投影面积变化率、周长变化率。结果:1对照组与反流组间有明显变化,瓣环最大投影面积及最大周长、瓣环最大左右径及前后径、最大投影面积变化率、最大周长变化率及瓣环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反流组内,右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组与右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组间,瓣环最大投影面积及最大周长、瓣环最大左右径及前后径、最大投影面积变化率、最大周长变化率及瓣环高度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分析软件能定量评价三尖瓣环形态及运动变化规律,严重三尖瓣反流较正常对照组的瓣环结构发生变化,严重三尖瓣反流组内右心功能减低与右心功能正常的患者三尖瓣环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VVI起搏器工作停止后的心房结构和房室瓣反流情况,我们观察13例安植VVI起搏器后因多种原因起搏器工作停止又恢复正常窦性心律的心肌梗塞患者(A组)。对照组(B组)为年龄、病因、起搏器安植时程基本与A组匹配的心肌梗塞患者15例。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上下径,左右心房前后径,中侧径和容量。彩色多普勒异常反流束面积法测房室瓣返流面积,多普勒超声测主动脉瓣下速度时间积分(VTI)。结果A组起搏器停止工作半年后心房内径和房室瓣反流程度明显减小,VTI明显增大,B组在起搏器继续工作半年后,心房内径和返流面积略增大,VTI略减小,提示VVI右心室起搏可对心房结构和瓣膜产生不利作用。而起搏器工作停止后恢复窦性心律一段时间心房扩大和房室瓣反流可逆转,并可改善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对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结构和心室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超声科进行检查的61例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6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两组受试者的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超声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两组患者的心房和心室结构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室间隔厚度(IVST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房舒张末期面积(LAA)、右心房舒张末期面积(RAA)、二尖瓣反流(MR)、三尖瓣反流(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右心室舒张末期最大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最小容积(R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最大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最小容积(LVESV)均大于对照组,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的测量和评估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室功能,对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逆转右心重构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632例非瓣膜病性房颤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患者,于手术前(72 h内)进行二维超声心动检查,将伴有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例),于手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数据,从而评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对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及逆转右心重构的作用.结果 导管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和6个月右心房上下径[(54.13±6.06)mm比(49.72±5.96)mm,P=0.001;(54.13±6.06)mm比(48.37±5.53)mm,P=0.001]、右心房左右径[(39.29±6.38)mm比(35.09±3.15)mm,P=-0.023;(39.29±6.38)mm比(33.86±2.97)mm,P=0.014]、右心室基底部横径[(34.65±4.51)mm比(32.58±3.93)mm,P=0.033;(34.65±4.51)mm比(31.40±3.59)mm,P=0.043]、三尖瓣反流面积[(7.30±1.37)mm^2比(3.18±2.10)mm^2,P=0.001;(7.30±1.37)mm^2比(1.52±1.92)mm^2,P=0.001]均有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术可以改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程度,逆转右心重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心房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31例慢性房颤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45±1.4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消融术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超声指标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复发组消融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较术前减小[(38.73±3.77)mmvs.(41.86±4.73)mm,P0.01],左心房上下径较术前减小[(58.03±4.31)mmvs.(61.70±3.80)mm,P0.01],左心房左右径较术前减小[(43.93±6.06)mmvs.(46.08±6.62)mm,P0.01],左心房最大容积较术前减小[(75.78±22.27)mLvs.(83.18±24.29)mL,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45.85±4.98)mmvs.(48.26±5.36)mm,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减小[(28.74±4.27)mmvs.(31.44±5.3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68.03%±4.58%vs.62.75%±7.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窦律能使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的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逆向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介入封堵术后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方法经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ASD并成功施行ASD封堵术的患者74例,年龄(35.63±12.74)岁,ASD直径为(16.29±5.11)mm。于封堵器堵闭术后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追踪测量主动脉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右心室前后径,肺动脉内径和肺动脉瓣血流速度,右心房和右心室的上下径、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口血流速度、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同时测量封堵器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4h与术前相比,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肺动脉内径、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和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均显著减少(P0.01);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主动脉内径、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和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房室大小和血流速度在术后24h内变化明显,在术后1个月后的随访中逐渐趋于稳定。结论封堵器介入封堵ASD,既纠正了解剖畸形,又改善了左心和右心系统的几何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病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发生或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264例老年病人术后TR的情况。术后出现新的TR或TR程度较术前加重的病人为加重组,其余为未加重组。比较2组病人的术前临床资料及二维超声心动图参数,并对病人术后TR的影响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4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病人中,新发TR或TR加重共87例,发生率为33.0%。加重组年龄,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比例及植入年限高于未加重组(P<0.01);左心房内径(LAD)、右心房内径(RAD)大于未加重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AD增大、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右室心尖起搏、植入年限是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病人术前RAD增大、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脏起搏器植入年限长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危险因素,术前三尖瓣轻度反流是术后TR发生或发展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血管植入式电子器械(CIEDs)患者三尖瓣反流加重的影响因素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有植入CIEDs(单腔或双腔永久式起搏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复查心脏彩超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三尖瓣反流是否加重分为三尖瓣反流未加重组146例和加重组52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心脏彩超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非配对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未加重组比较,加重组患者男性、术前肌酐清除率、高脂血症及植入时间12个月的的患者比例升高,术前右心房内径较小、二尖瓣及三尖瓣存在反流的患者比例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植入时间(OR=1.000,95%CI 1.001~1.003;P=0.013)和高脂血症(OR=2.024,95%CI 6.728~22.360;P=0.022)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存在轻度三尖瓣反流(OR=0.018,95%CI 0.049~0.133;P0.001)可能是三尖瓣反流加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起搏器植入时间、高脂血症可加重三尖瓣反流,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与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相关,应注意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三尖瓣成形术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对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3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三尖瓣成形术组(成形组)23例和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组(置换组)14例。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NYHA)和三尖瓣返流分级等指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及1年后随访的心功能分级、右心房横径、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和三尖瓣返流面积。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3 例(均为置换组),其中低心排2例、心律失常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中期随访各组生存率分别为:成形组23/23(100%)、置换组11/14(78.57%);心功能分级分别为:成形组心功能Ⅰ级13例、Ⅱ级6例、Ⅲ级4例,置换组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1例。中期随访各组生存率、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形组均优于置换组。中期随访三尖瓣返流分级分别为:成形组轻返流22例,中度返流1例,置换组轻度返流1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早期死亡率较高,患者心功能较差;三尖瓣成形术后中期返流程度与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组相似,并且患者术后心功能良好、生存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