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X射线对放射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率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危害。方法 2018年选取1 199名沈阳市放射工作人员作为放射组,选取435名未接触射线的健康从业人员作为对照组。使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对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和微核率进行培养和检测分析。结果放射组染色体畸变率(0.065%)和异常检出率(3.42%)高于对照组(0.014%、0.23%,均P0.01),放射组微核率(0.48‰)高于对照组(0.39‰)(P0.05);不同工龄组放射工作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异常检出率均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岗位放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电离辐射,易造成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明显升高,并随着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场所辐射剂量、个人剂量、细胞遗传学指标检测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结果 射线接触组染色体畸变率(0.16%)高于对照组(0.04%),染色体畸变检出率(17.05%)高于对照组(5.1%),微核率(1.0‰)高于对照组(0.2‰),微核检出率(48.06%)高于对照组(1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45,P<0.01;x2=7.59,P<0.01;x2=57.23,P<0.01;x2=32.52,P<0.01);不同年剂量、累积剂量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个人年剂量、累积剂量水平的增加,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微核阳性检出率有增高趋势.结论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淋巴细胞产生的辐射效应导致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增加并与放射人员个人累积吸收剂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张霞  张燕  钟光伟 《职业与健康》2014,(13):F0002-F0002,F0003
目的研究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及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微核、染色体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培养法,血常规采用静脉血用迈瑞-30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结果放射工作人员(1 043人)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及白细胞异常率与对照组(450人)相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随工龄增加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及白细胞异常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及白细胞异常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对操作工淋巴细胞遗传物质的影响,探索减少电离辐射职业危害的措施。方法选取某钢铁企业从事射线装置操作的342名工人为暴露组,做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检查,选取本企业食堂280名厨师作对照组比较;对接触射线的工人做岗位年受照剂量测定,结合工龄、岗位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暴露组,微核率阳性(>4‰)者4人,阳性检出率12.87%;染色体畸变率阳性者12人,阳性率3.51%。对照组:微核率阳性人数3人,阳性检出率1.07%;畸变率阳性人数2人,阳性检出率0.72%。两组阳性率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监测暴露组人均年受照剂量为6.73mSv/a,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染色体畸变阳性率均与人均年受照剂量有正的直线相关关系,且阳性率随着工龄增加而升高,核子秤、料位计、医用X射线机岗位的阳性率较高。结论在钢铁企业,工人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易造成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升高。企业应对重点岗位的射线装置加强卫生防护,以减少电离辐射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5.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职业工作者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职业工作者健康影响的研究表明 :职业工作者人均年剂量当量为 1.10mSv ,累积剂量平均为 14.6 6mSv。在临床症状阳性率、皮肤阳性检出率、晶状体混浊率、异常血象总检出率、微核细胞率、T3、T4 均值方面与对照组相比 ,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在与专业有关的临床症状阳性率、晶状体混浊率、微核细胞率、染色体畸变率均有随放射工龄、累积剂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提示 ,职业工作者受照剂量在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年剂量当量限值十分之一以下时 ,仍然存在一定的辐射生物效应。因此 ,应需进一步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6.
梁梅  朱林平  葛宪民 《职业与健康》2009,25(11):1139-1140
目的了解广西医疗放射工作者健康状况与工龄的关系,为制订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西从事医用X射线诊断、介入治疗、放射性同位素的医疗放射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然后对体检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广西医疗放射工作者临床症状阳性检出率23.16%,眼晶状体混浊率为20.78%,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5.07%,血红蛋白异常检出率为23.26%,血小板异常检出率为2.19%,染色体畸变率4.08%,微核率3.78%。结论广西医疗放射工作者临床症状阳性检出率、眼晶状体混浊率、血常规异常率、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均随工龄的增加而增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对温州市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价。结果 736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异常率分别为4.62%、1.49%、2.45%和5.16%;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04%、0.27%。眼晶体异常率为2.99%。结论温州市放射工作人员体检结果显示血小板、白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检出异常率较高,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防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射线工作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与血象变化的关系,为研究辐射损伤机制提供线索。[方法]在对唐山市放射线工作人员全面体检的基础上,选择从事放射线工作且工龄>1年的染色体异常者(凡出现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无着丝粒断片和微小体,且细胞畸变率≥0.5%者均视为染色体异常)240名作为异常组;参加体检人员中所有未出现染色体异常的放射线工作者937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血象检测结果。血象[白细胞(WBC)、单核细胞(WSC)、红细胞(RBC)、血小板(Pt)和血红蛋白(Hb)]检查采用常规法(以健康成人正常值为依据,确定研究对象的血象是否异常,计算异常率),染色体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采用SAS8.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异常组WBC均值(5.525×10~9/L)低于对照组(6.059×10~9/L),而WSC均值(0.367×10~9/L)高于对照组(0.340×109/L),均P<0.05;异常组WBC异常率(6.7%)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显著性(P<0.05)。染色体畸变率与WSC计数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发生染色体畸变的放射线工作人员,WBC异常率增加,造血系统损伤更严重;染色体畸变率与外周血象指标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研究长期接触射线的石油测井放射工作人员和医用电离辐射放射工作者细胞遗传学改变,评价X、γ、中子射线对人体细胞遗传学影响,了解长期小剂量健康的影响,为保障工作者的健康和改进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染色体培养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常规培养法。结果 放射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为0.45%,微核细胞率为1.38‰,明显高于对照组(0.15%,0.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同工龄组、不同放射工种人员的染色体畸变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与电离辐射的种类、强度及放射人员工龄、个人累积剂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工业探伤人员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对104名从事工业探伤的人员采用常规培养法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分析.结果工业探伤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分别是0.31%、2.26‰,与对照组0.14%、1.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性别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有随工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给工业探伤人员健康带来一定危害,应进一步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11.
邢艳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2):176-178
目的 分析南京从事X射线、工业探伤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工龄段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的分布及其之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分析X射线、工业探伤作业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结果 X射线人员染色体畸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业探伤人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随放射工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X射线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业探伤人员9例女性中染色体未显示畸变,微核率均小于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长期接触小剂量电离辐射造成放射人员细胞遗传方面变化特点与电离辐射种类、强度、剂量和放射工作人员工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铀矿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某铀矿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及其变化.方法 选取广东省某铀矿接受放射卫生监护健康体检的放射工作人员269人(放射组),未接触放射线的健康成人219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采用常规培养法检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比较2组以及放射组不同工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结果 放射组染色体总畸变率为0.68%,染色体型畸变率为0.25%,微核率为2.54‰,微核细胞率为2.44‰,均高于对照组(P<0.05);放射组工龄≤5年组及工龄≥30年组染色体总畸变率高于工龄5~30年组(P<0.05).结论 铀矿放射工作人员接触的电离辐射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升高;从事放射工作工龄较短或较长者染色体总畸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免疫水平、微核形成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为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免受职业照射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选取新疆某测井公司、机械制造公司等企业的455名低剂量电离辐射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测定个人剂量和免疫球蛋白含量,随机抽取59人进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检查。结果石油测井和工业探伤作业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4.10±1.39)和(2.36±0.74)mSv/a,作业人员大部分分布在3~5 mSv/a剂量组,占59.3%。IgG在不同剂量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体畸变率为0.64%,淋巴细胞微核率为0.98‰;不同剂量组和工龄组染色体畸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监测的作业人员有效剂量属于低剂量水平,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暴露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应加强对异常指标监护,保障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 染色体畸变、微核测定采用常规的静脉微量全血培养法。结果 放射组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微核细胞率在不同性别、工种、工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有一定的损伤作用,放射防护工作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剂量对职业人群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暴露组配戴“TLD model469”个人剂量监测计,用“TLP-热释光剂量数据处理系统”测读结果;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健康监护相关指标检查。结果暴露组受照剂量最高192.02mSv/a,最低0.42mSv/a,人均年受照剂量5.47±0.37mSv/a;受照剂量<5mSv/a占59.63%,5~10mSv/a占33.61%,10~50mSv/a占5.06%,≥50mSv/a占1.18%;染色体总畸变率1.61%,高于对照组0.16%。受照剂量与染色体总畸变率呈正相关,r=0.982;与染色体细胞畸变率呈正相关,r=0.978,同位素组、介入放射组高于其他组(χ2=565.54、496.12,P<0.01)。染色体畸变率与放射工龄相关系数为r=0.971,呈曲线正相关。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检出率与放射工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2、r=0.957,呈曲线正相关。个人累积受照剂量与淋巴细胞微核率呈直线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97。与微核阳性检出率呈直线正相关,r=0.96。结论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总畸变率、畸变细胞率、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检出率在一定范围内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关系;个人累积受照剂量低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职业照射水平50mSv/a时,职业人群外周血染色体畸变、微核及健康相关指标已表现不同程度改变,表明现行国际放射防护标准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了解辐射对遗传物质的影响,为放射防护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微量全血培养法,分析形态清晰,数目完整,分散良好的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结果 2009年、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P > 0.05)微核率(P > 0.05)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放射工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微核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性别放射工作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期受到小剂量电离辐射,对机体遗传细胞中染色体畸变率(dic+r)、和微核率有影响,所以应加强防护,减少电离辐射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者外周血象、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情况,为放射工作者职业防护和健康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年、2017年和2019年连续3次接受健康检查的127名放射工作者进行淋巴细胞微核、染色体及血象分析,将其设为放射组。另外选取133名无射线接触史的医务人员设为对照组;结果 放射组中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27名放射工作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随着接触电离辐射时间的增长逐渐降低,染色体畸变率逐渐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损害工龄大于20年的放射工作者染色体畸变率高于低工龄组,不同损害工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核医学与介入治疗工种染色体畸变率高于其他工种,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长时间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可使放射工作者白细胞总数降低和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应加强放射工作者防护措施以备降低电离辐射损伤程度,特别要加强核医学和介入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长期接触低剂量电离辐射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进行监测,分析职业性低剂量受照人群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微核测定采用甲基纤维素法。结果:414名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平均畸变率、检出率分别为0.048%和3.92%;染色体平均畸变低于正常值0.14%;平均微核率、检出率分别为0.423‰和23.43%,平均微核率在正常范围(0-3‰)之内;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工种、工龄、性别的放射工作人员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工作,细胞遗传学变化特点与电离辐射的种类、强度及放射人员工龄、个人累及剂量等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放射工作人员辐射剂量进行监测,探讨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细胞遗传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中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唐山市内1 392名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观察组,选取无射线接触史且其他条件与观察组具有可比性的143名身体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行一般情况调查、放射剂量测量、微核检测、染色体畸变检测.结果 放射线接触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按不同工种分组,观察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依照医学放射诊断组、工业探伤组、工业用放射源组、医学放免放疗组的次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递增趋势.按不同工龄分析,<10、10~ 20和>20a工龄组的放射工作人员细胞微核异常率分别为10.8%、16.2%、24.8%,对照组为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染色体畸变异常率亦随放射工龄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累积辐射剂量的增加,放射工作人员累积微核异常率、累积染色体畸变异常率也随之增加.结论 电离辐射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淋巴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将会有所增高.从事不同放射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损伤不同,放射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损伤与接触射线年限有关,放射工龄越长,累积电离辐射剂量越高,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越高,其对机体造血系统的损伤越严重,细胞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与累积辐射剂量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可引起哺乳类整体或离体培养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和SCE频率升高;一定剂量的非电离辐射也会引起一部分接触者神经衰弱,脑电波异常,机体生殖系统损伤,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升高。本实验观察了电视机工作时产生的高频电磁辐射(超短波)和微量电离辐射(电子在几万伏高压下、轰击荧光屏时产生),是否会对机体产生遗传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