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联合火针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给予普通针刺联合火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头痛症状记分表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评估,同时观察眩晕、头痛症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DHI评分、头痛症状记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眩晕、头痛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观察组眩晕、头痛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普通针刺联合火针可显著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头痛症状,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前庭性偏头痛患者50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给予加味半夏泻心汤,早晚各一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5 mg,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16周后进行随访。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和82.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可靠,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阵发性、以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侧或双侧头痛。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或水盐代谢障碍有关 ,精神紧张、过劳等常为诱发因素。西药治疗本病大多仅收止痛之效 ,且易复发。笔者临床采用针刺疗法治疗 ,常获良效。兹举验案 3则如下。例 1 :郭某某 ,女 ,2 3岁 ,2 0 0 0年 3月 1 7日初诊。有偏头痛史 ,以往每次发作时服去痛片 2片即可完全缓解。昨夜起又发右目眶内疼痛 ,渐至右半侧头部均痛 ,程度逐渐加重 ,服去痛片 2片 ,仅缓解1 h许 ,其后痛势如前 ,连服 2次后不敢再服 ,捱至天明来诊。刻诊 :右侧头部搏动样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针灸疗法对气血亏虚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的改善情况.方法: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对两组的病情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后第8周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其特征为发作性单侧或由一侧转向另一侧的头痛,伴恶心、呕吐。病因较多,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治疗上多无特效,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笔者自2002~2007年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偏头痛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冯惠莲第一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5月收治的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分成研究组(30例,中医辨证治疗)与对照组(30例,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头痛眩晕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 研究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满意,可切实改善病症。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太阳透率谷为主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一则验案。笔者认为偏头痛的发病与少阳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循行及功能密切相关,故以太阳透刺率谷为主疏通少阳气血、调理阴阳治疗偏头痛,并归纳出从手足少阳经局部取穴和四肢远端配穴的针刺效穴,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探索吴茱萸汤加味联合前庭康复训练预防性治疗,观察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前庭性偏头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同时予生活方式指导。治疗组口服吴茱萸汤加味4周,前庭康复训练3月。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10 mg,每晚1次,疗程3月。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第4周予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中医眩晕评定量表评估;治疗后4周、3月评估眩晕头痛严重程度评分、持续时间评分;3月后评估发作频率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后中医眩晕评定量表评分、DHI评分、眩晕头痛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吴茱萸汤加味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可预防性改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头痛发作频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杨建新主任医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在总结《伤寒杂病论》辨治眩晕特色的基础上,认为前庭性偏头痛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郁结,痰饮阻滞清阳所致.故治当以和解少阳,枢转气机,涤痰化饮,柔肝息风为基本治则.杨主任在治眩名方小柴胡汤、泽泻汤等基础上临证化裁,自拟加味泽泻汤,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岳昊阳;李宝玲;李涛;武飒;卫治 《中国中医急症》2024,(4):742-745
本研究就针灸干预前庭性偏头痛疾病近年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目前针灸治疗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常规针刺、特色针法、电针、火针、温针灸和联合疗法等;选穴多为头部穴位、少阳经穴位、晕听区和经外奇穴。整体来说,各种针灸方法在治疗该病中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相对于单纯的西药干预更有优势,尤其在改善患者精神心理问题方面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疗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发作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头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5%,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2组DHI评分、头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2项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眩晕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P<0.05),眩晕持续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眩晕发作次数及眩晕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疗法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疗效确切,能够缓解患者头痛症状,减少眩晕发作次数及缩短眩晕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结构发生改变或颈部软组织慢性损伤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压迫椎动脉,刺激交感神经,造成椎动脉痉挛、扭曲,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反应。中医理论认为,眩晕不外乎虚实两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近年来,随着颈椎病的增加,临床上该病也较为常见。王重新导师采用辨病与辩证相结合,针刺治疗该病疗效显著,兹介绍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4.
郝姗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1):91-94
目的 观察熄风解痉法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怀柔医院门诊就诊的120例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各40例.中药组给予熄风解痉中药天麻葛根汤,西药组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用药组同时给予以上2种药物,3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3组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PR)的影响.方法:选择前庭性偏头痛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氟桂利嗪和普萘洛尔治疗,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PR)数据变化和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对... 相似文献
16.
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其发作时疼痛较剧,且呈周期性发作,缠绵难愈,笔者自2002年起在临床运用针刺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闪辉性暗点是某些偏头痛在发作之前出现的眼部症状 ,据统计 ,出现视觉先兆症状者约占偏头痛的 1 /3。我院于 1 989~ 1 995年 (1 996年以后病例因随访时间不到 5年 ,未统计在内 )共针刺治疗闪辉性暗点偏头痛 2 1例 2 1眼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患者中 ,男 8例 ,女 1 3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7岁 ;病程最短 1小时 ,最长 1年。发作 1次 5例 ,均为单眼发病 (伴同侧偏头痛 )。发作时及时就诊 4例 ,发作间歇期来院就诊 1 7例。在眼部症状发作时就诊的 4例 4眼中 ,视力在 30cm眼前指数 1例 ,0 1视力 2例 ,0 1 2视力 1例 ,眼… 相似文献
18.
王新志教授临床多从风论治前庭性偏头痛,或平肝熄风,或化痰熄风,或祛瘀熄风,或填精熄风,或补益气血熄风,收效甚好。本文试将王师经验予以总结,并附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针灸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VM共病焦虑抑郁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天麻钩藤饮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比较2组眩晕症状评分、发作持续时间、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发作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VM共病焦虑抑郁患者的眩晕症状和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枕三经排刺联合宣通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前庭性偏头痛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西医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联合组在西医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宣通汤、枕三经排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5-羟色胺(5-HT)、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P物质(SP) 水平,视动试验、自发性眼震试验、冷热试验、扫视试验异常率及中医证候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 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 评分、头痛影响测试(HIT-6) 评分、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 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CGRP、S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西医组(P<0.05);2组5-H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高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2组NO、ET-1、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视动试验、自发性眼震试验异常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低于西医组(P<0.05);2组冷热试验、扫视试验异常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2组眩晕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联合组低于西医组(P<0.05);2组每次眩晕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且联合组短于西医组(P<0.05)。治疗后,2组DHI、HIT-6、EQ-5D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低于西医组(P<0.05);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高于西医组(P<0.05)。总有效率联合组97.50%,高于西医组80.00% (P<0.05)。结论:枕三经排刺联合宣通汤治疗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可改善CGRP、SP、5-HT、NO、ET-1、MMP-9水平,缓解眩晕、头痛症状,改善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提升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