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详细地分析了118例隆鼻术并发症的原因,阐述了处理方法,提出了隆鼻并、中、后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9年前行“硅胶隆鼻术”。1年前于前额正中出现淡褐色凹陷性斑片,无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呈条状纵行向前额发际及鼻梁中下方发展,凹陷明显,呈刀劈状,亦无自觉症状。皮肤科情况:前额正中稍偏左侧见一条状萎缩性斑片,淡褐色,上至前额发际,下达鼻梁中下方,6.0cm×0.5cm,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轻度折光,稍硬,与皮下粘连明显,鼻尖稍尖(照片1)。2讨论:带状硬皮病系局限性硬皮病一类,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结缔组织代谢异常、血管异常及免疫异常等有关犤1犦。国内尚未…  相似文献   

3.
980537 固体硅橡胶骨膜下隆鼻术150例/陈剑名(深圳市福田区香密湖医院整形外科)//广东医学院学报.-1997,15(3).-236~237 男31例,女119例,年龄18~45岁;假体形态:柳叶形21例、L型129例。受术者均为单纯性先天性鞍鼻,多数病例不同程度伴有轻度内眦赘皮,鼻小柱短缩。受术者全部选择右侧鼻前庭切口。结果除1例假体轻度歪斜、1例术后因家人反对而取出外,其余均取得满意效果。作者认为术前设计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精美的假体雕刻是隆鼻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术者对鼻背部解剖结构的熟悉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则能保证使假体放在适当的位置和层次,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参3 (王建琴)  相似文献   

4.
鼻尖被视为鼻子这个锥体形"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其视觉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而隆鼻术中使用的材料也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那么隆鼻最理想的材料是什么呢?在美国德克萨斯达拉斯市召开的第25届《达拉斯鼻整形研讨会》上,来自全球的顶级整形大师们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应用分段法硅胶填充术矫治轻度驼峰鼻的手术方法。方法将“L”形硅胶支架分成2段,分别填充于驼峰的上部凹陷中及驼峰下部的低平部位(包括鼻尖部位)中;硅胶植入体的深面须雕刻成横向瓦楞形,使其保持相对稳定,并注意适当的植入张力;手术分两期进行为稳妥,易达到好的效果。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后均达到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形态效果。随访1~6年,形态良好,未有硅胶外露情况。结论应用分段法硅胶填充术矫治轻度驼峰鼻,方法简单,手术创伤小,术区消肿快,易保证效果,同时避免了整块硅胶体植入时驼峰上再增加高度及张力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塌鼻是多菌型麻风病人长期不治疗的晚期并发症,是招致歧视的明显污点。作者在1981~1991年间为24例做了隆鼻术,其年龄为25~56岁,病期4~24年;查菌5例阳性,19例阴性。隆鼻用的支持片是取自病人自己的第Ⅱ跖骨。于足背第1和2跖骨间做纵切口,剥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含硅胶垫圈的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器与不含硅胶垫圈的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器在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217例行包皮环切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应用吻合器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12).观察组采用含硅胶垫圈的一次性包皮切割吻合...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2岁,因左侧鼻背、内眦下红斑10余年伴肿胀3年余,于2013年12月来我科就诊。患者于1993年行隆鼻术,术后1年余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背红色小丘疹,无瘙痒、疼痛等不适,病情无进展,当时未予以重视,2010年发现丘疹逐渐扩大,蔓延至左内眦下及面部,有肿胀感,无疼痛,自用外用药(具体不详)后红斑可消退,停药后复发,到多家医院就诊,考虑为隆鼻术后鼻假体刺激,建议取出假体,遂于2011年取出鼻假体,后因个人需要于2011年再次植入鼻假体,此后红斑继续扩大,明显肿胀感,到某医院予克林霉素、头孢哌酮静脉滴注后红斑消退,停药后复发,再次治疗效果不佳,遂于2012年初取出假体,此后红斑仍有反复,2013年右侧鼻背出现同样红斑,外用药(具体不详)后消退不明显,遂到我院就诊,取左眼睑皮肤行病理检查示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呈盘状红斑狼疮改变……  相似文献   

9.
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新型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为其在修复领域中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以24只日本大耳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4组。于大白兔两侧背阔肌下各置入10mm×4mm×3mm的羟基磷灰石、医用硅橡胶和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术后2周、1、2、3、6个月分组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测量包膜厚度。结果各期均无明显炎症反应和异物反应,各组包膜结构相似,术后1~6个月,HA-SI及HA组包膜厚度和SI组相比较薄,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组包膜厚度在整个实验阶段都呈现出与时间成正相关关系,术后1~2个月包膜厚度的增加最为明显和活跃;而术后2~6个月,几乎无明显变化。结论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组织亲和性良好,且有弹性好、易操作等特点,作为组织代用材料可能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开发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并对生产的4种组织代用品的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方法将4种组织代用品的浸提液与宫颈癌HeLa细胞及淋巴母细胞AHH-1细胞接触2、3、5、6天后,用酶联免疫仪分别在492nm和570nm波长下测定各孔光吸收值,计算细胞相对增值率,用六级毒性分类法评级,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培养期4种材料浸提液培养的细胞均大量增殖,形态正常,毒性级为0~1级。结论羟基磷灰石硅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和健康女性树突细胞(DC)表面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及功能的差异,分析患者病情反复发作的可能原因。 方法 提取1例RVVC患者和1例健康女性的单核细胞,诱导分化为DC。DC与白念珠菌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面CD83、CD86和CD80表达水平,分析细胞的成熟率;Western印迹法测定DC的Dectin-1、酪氨酸激酶(Syk)和CARD9蛋白的表达;ELISA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2水平。 结果 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4 h后,该RVVC患者DC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活化不明显。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2 h后,RVVC患者DC表达的Dectin-1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磷酸化Syk和CARD9活化障碍。与健康人DC相比,与白念珠菌共培养6 h后,RVVC患者DC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升高也不明显。抗人Dectin-1抗体对RVVC患者DC的Syk依赖的信号传导通路和上述细胞因子的分泌都没有进一步抑制作用。 结论 该RVVC患者DC的Dectin-1受体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导致DC成熟率降低,分泌的IL-23、TNF-α和IL-12降低,使得宿主黏膜抗念珠菌感染的天然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两个调控基因,即增强菌丝生长基因(Enhanced Filamentous Growth,EFG1)和菌丝G1细胞周期蛋白基因(hyphal G protein cycle1,HGC1)在菌丝相和酵母相中的表达情况,寻找调控菌丝表达的关键基因。方法分别提取白念珠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RNA,行半定量RT-PCR检测,比较EFG1和HGC1两个基因的RNA表达差异。结果EFG1在菌丝相和酵母相都有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而HGC1在菌丝相有表达,在酵母相无表达。结论HGC1为菌丝特异基因。  相似文献   

13.
树突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是一种主要的C型凝集素样受体,存在于多种细胞和组织中.它能够特异性识别白念珠菌细胞壁主要成分β-葡聚糖,进而诱导机体产生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其可单独或与其他模式识别受体相互协同完成上述过程.白念珠菌β-葡聚糖的暴露、树突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表达水平等因素可影响机体免疫效应的强度,对其进行调控将为自念珠菌感染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Abstract:
Dectin-1, a principal C-type lectin 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 exists in various types of cells and tissues. It can specifically recognize β-glucans, which are the major cell wall component of Candida albicans, and then trigger the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in hosts. Dectin-1 can independently, as well as collaboratively with other 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induce above mentioned processes. The intensity of immune responses in hosts is modulat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exposure of β-glucans on Candida albicans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Dectin-1, and this modulation may provid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4.
白念珠菌磷脂酶与其毒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磷脂酶活力与其菌株毒力的关系。方法:来源于不同部位的96株白念珠菌,采用蛋黄培养基半定量测定其磷脂酶活力,分别选取不同活力的磷脂酶菌株,通过腹腔和静脉两种途径感染昆明小鼠,以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来源于深部感染的菌株磷脂酶阳性率和活力均高于来源于浅部感染和无感染菌株。结论:高磷脂酶活力的菌株不增加经腹腔感染小鼠的感染危险性,但能增加经静脉感染小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白癜风患者郎格罕细胞的光,电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癜风患者郎格罕细胞的光、电镜研究杜娟①朱铁君①郎格罕细胞(LC)是抗原呈递细胞,在许多皮肤病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很多文献也报道了LC在白癜风皮损中的数量变化,但结论很不一致。本研究旨在通过严格的自身平行对照,观察白癜风患者白斑、白斑边缘及远离白斑处...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究1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颈部淋巴结炎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及抗真菌免疫功能。方法 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筛查患者及父母真菌病易感基因,提取患者及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及中性粒细胞,与白念珠菌进行体外共培养,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患者PBMC中胱天蛋白募集域蛋白9(CARD9)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1β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分泌水平,菌落计数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处理后白念珠菌存活率。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患者CARD9基因存在2号外显子c.68C>A(p.S23X)和6号外显子c.820dupG(p.D274Gfs*61)复合杂合突变,两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Western印迹显示,健康对照组PBMC中CARD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41 ± 0.07,而患者表达缺如。热灭活白念珠菌孢子刺激后,患者PBMC的TNF-α、IL-6、IL-17A、IL-1β和GM-CSF分泌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 < 0.001)。体外培养30、120 min时,与患者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的白念珠菌存活率(78.00%、74.00%)均高于健康对照(70.91% ± 1.75%、34.55% ± 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43、6.988,P <0.05)。结论 1例复发性念珠菌颈部淋巴结炎患者CARD9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导致CARD9蛋白表达缺如,该患者存在抗白念珠菌免疫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抗白念珠菌芽管胞壁外膜抗原单克隆抗体MAb03.2C1-C2的特异性及其应用于实验室检测的可行性。方法用临床分离白念珠菌、致病非白念的念珠菌的孢子、菌丝及常见的酵母菌、细菌做抗原包被,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对单抗特异性进行分析。取临床口腔念珠菌病患者的真菌涂片菌丝阳性的标本,用IIF方法检测。结果MAb03.2C1-C2仅与白念珠菌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不发生结合。13种非白念的念珠菌孢子和菌丝、新型隐球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均不能与该单抗相结合。59例口腔念珠菌病真菌涂片IIF试验阳性的标本最终鉴定为白念珠菌(100%)。结论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管有高度的特异性,并可用于口腔念珠菌病真菌涂片中白念珠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中性粒细胞吞噬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和白念珠菌后胞内活性氧簇(ROS)的实时表达水平及对两者杀菌能力的差异。 方法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并通过ROS探针(DCFH-DA)、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临床株和白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8作用后,中性粒细胞内ROS的实时表达水平及对上述2种真菌孢子的杀菌率。 结果 申克孢子丝菌酵母相临床株和白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8作用中性粒细胞60 min后,申克孢子丝菌组中性粒细胞内ROS表达水平达到峰值(平均荧光强度159.67 ± 11.34),并显著高于白念珠菌组(112.22 ± 9.66),经LSD-t检验,P < 0.01;而作用120 ~ 180 min后,胞内ROS表达水平(120 min为89.01 ± 9.81;180 min为57.63 ± 8.46)迅速下降,显著低于白念珠菌组中ROS的同期表达水平(120 min时为110.25 ± 7.28;180 min时为109.98 ± 9.00,经LSD-t检验,120 min时P < 0.05,180 min时P < 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ROS主要表达于吞噬上述真菌孢子的中性粒细胞中,并被募集到被吞噬的部分孢子表面。中性粒细胞对申克孢子丝菌180 min杀菌率(19.21% ± 3.68%)亦显著低于其对白念珠菌孢子的杀菌率(26.63% ± 4.97%),经LSD-t检验,P < 0.01。 结论 中性粒细胞吞噬上述2种真菌孢子后,胞内ROS呈明显的差异性表达。与白念珠菌相比,中性粒细胞内ROS水平的迅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杀伤效能。 【关键词】 孢子丝菌属; 念珠菌,白色; 中性白细胞; 活性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毒力因子磷脂酶B1与耐药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用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株和敏感株各15株,提取白念珠菌总RNA,应用RT-PCR检测比较其耐药株与敏感株磷脂酶B1 mRNA的表达。盐析法提取白念珠菌耐药株与敏感株胞外蛋白,P0013B 放射免疫沉淀分析(RIPA)裂解液(强)裂解提取细胞内蛋白质,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用Western印迹法分别比较胞内和胞外耐药株和敏感株磷脂酶B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耐药株和敏感株磷脂酶B1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173 ± 0.1090和0.2653 ± 0.0935,耐药株磷脂酶B1mRNA的表达强于敏感株(t = 2.452,P < 0.05)。耐药株和敏感株胞内磷脂酶B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145 ± 0.2773和0.1825 ± 0.1831,胞外磷脂酶B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720 ± 0.2194和0.0688 ± 0.0631,耐药株胞内磷脂酶B1和细胞外分泌的磷脂酶B1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敏感株(t = 2.703、3.443,P值均 < 0.05)。 结论 白念珠菌耐药株毒力因子磷脂酶B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敏感株。白念珠菌磷脂酶表达水平与耐药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盐酸小檗碱抗白念珠菌体外药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盐酸小檗碱( berberine,BBR)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现称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订的M27 -A方案中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BBR、氟康唑、BBR联合氟康唑对30株临床分离白念珠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盐酸小檗碱对白念珠菌MIC值的几何均数(G)为248.18 mg/L。与320、160、80 mg/L BBR联合后,氟康唑MIC值的几何均数从2.64 mg/L降为0.03、0.35、1.35 mg/L。两药对26.7%的白念菌株有协同抗菌作用,其中包括3株耐氟康唑菌,对56.7%的菌株表现为相加作用,对16.7%的菌株为无关作用,未观察到拮抗作用。结论 BBR在体外对白念珠菌具有抗真菌作用并能增加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