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20例单纯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7.60±12.28)岁.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第3肋间切口,腋前线第4肋间置入阻断钳阻断升主动脉,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死亡,1例因主动脉吻合口出血转为前正中开胸行升主动脉置换术,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19例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平均体外循环(124.00±39.83)min,主动脉阻断(97.21±33.17) min,气管插管(13.55±3.87)h,术后ICU停留(16.34±3.82)h,术后平均住院(6.63±1.45)天.未输血患者13例.平均切口长度(4.73±0.54)cm.术后复查无瓣周漏,无瓣膜功能障碍.电话或门诊随访,l例因脑梗塞死亡,余19例均恢复良好,没有瓣周漏,心功能Ⅰ级.结论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技术建立体外循环,右胸第3肋间微小切口完成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出血、输血少,美容效果好,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行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30例为微创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0.2±13.4)岁;同期同一手术组所行传统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4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61.3±14.5)岁。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均无瓣周漏,无瓣膜功能障碍。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内插管时间、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创组患者输血率及输血量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关胸时间、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均短于或少于传统对照组(均P0.05)。结论胸骨正中上段微创小切口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安全可靠,与传统开胸主动脉瓣置换术相比,具有恢复快、输血少、引流量少、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及美容效果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经右胸第3肋间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外科2013年6月—2020年5月因主动脉瓣病变行首次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23例患者。经右胸第3肋间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为微创组,经胸骨正中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 微创组共40例患者,其中男29例(72.5%)、女11例(27.5%),年龄(54.60±9.98)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16±2.48)kg/m2;常规组共83例患者,其中男56例(67.5%)、女27例(32.5%),年龄(58.77±9.71)岁,BMI(24.13±3.13)kg/m2。微创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较常规组长,气管插管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和住院总费用较常规组少(P<0.05);两组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右胸第...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32例经胸骨正中小切口置换主动脉瓣的临床经验。 方法 采用胸骨正中上段小切口,切口下缘在第3肋间中点水平,上方在第2肋间上缘处与正中线成70°夹角斜向左侧,切口长度约8~9cm,沿肌层表面向中线和胸骨柄上缘潜行分离,锯开部分胸骨至第3肋间中点,并在此处横断两侧胸骨。主动脉瓣置换术采用间断缝合法。 结果 本组无死亡。与同期81例常规正中切口置换主动脉瓣者比较,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无差异;而心包引流量明显减少,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 结论 经胸骨正中小切口置换主动脉瓣安全、创伤小、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横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101例单纯主动脉瓣疾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男性60例,女性41例;年龄17 ~71岁,平均年龄(46±14)岁.患者中包括退行性病变37例,风湿性病变23例,先天性病变37例,感染性病变3例,其他病变1例,均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外周心肺转流辅助下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横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30 d院内病死率1.0%(1/101),余100例患者均获成功.该患者术中探查发现右冠状动脉严重斑块,虽术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死亡.共植入机械瓣87枚,生物瓣14枚,1例患者中转胸骨正中切口,2例患者延长手术切口.随访4 ~28个月,1例患者因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死亡,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经右胸骨旁第3肋间横切口行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美容效果,患者术后恢复快,值得临床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6.
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上切口,部分劈开胸骨,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9例,除颤复跳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30-10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12h。无二次开胸止血和切口感染,切口均为1期愈。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主动脉机械瓣膜功能良好,1例患者出现切口疤痕轻度增生。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可以很好地显露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可实施任何单纯主动脉瓣手术,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经右胸骨旁第2肋上缘至第3肋下缘斜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2月上海远大心胸医院腔镜科施行手术治疗38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2~58(46±13)岁。先天性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2例,风湿性病变22例,退行性病变4例,均采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骨旁第2肋上缘至第3肋下缘斜切口行胸腔镜辅助下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均治愈出院。全组平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84±28)min、(83±21)min、(58±16)min。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8±4)h。术后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6±12)h和(8±5)d。术后24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350±296)ml。本组2例患者因主动脉瓣环偏小需延长手术切口以改善手术术野;1例患者术后引流量较多再次开胸止血;术中无中转开胸患者。其他并发症包括切口愈合不良2例(5.3%),胸腔积液及气胸各1例(2.6%)。结论经右胸骨旁第2肋上缘至第3肋下缘斜切口完成胸腔镜辅助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野显露良好,美容效果好,患者术后恢复快,临床可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8.
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心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效果. 方法 81例心瓣膜病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4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双瓣膜置换术23例,三尖瓣成形术29例,左心房血栓清除 左心耳内缝扎术19例.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和双瓣膜置换术皮切口分别自第4、第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自下而上呈倒"J"形,纵行劈开胸骨分别至第3、第2肋间处向右侧弧形横断胸骨.切口长度7~13 cm. 结果全组无手术和术后死亡,发生并发症2例.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6.0±31.6分钟、81.0±47.8分钟、3.4±1.0小时和8.0±2.3天.术后胸腔引流量250±222 ml,有62例(76.5%)患者未输血.73例随访3个月~3年,所有置换的瓣膜位置和功能均正常,无瓣周漏. 结论采用改良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心瓣膜置换术安全可靠、美观、创伤小、恢复快,并不延长手术时间,早期结果满意.但须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手术者具有较熟练的心内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与传统切口开胸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行主动瓣膜置换术患者78例,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小切口组与开胸组,每组各39例。小切口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56.4±10.8)岁,以小切口方式进行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开胸组,男17例、女22例,年龄(57.1±9.7)岁,以传统开胸手术方式进行心脏主动脉瓣膜置换。结果小切口组患者较开胸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P0.05),但其术中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显著少于开胸组(P0.05)。术后机械通气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开胸组(P0.05)。小切口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胸心脏手术相比,小切口心脏手术患者效果好且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手术治疗多瓣膜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8月~2012年3月,不劈开胸骨,不横断肋骨,完成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10例。通过右侧第3肋间5~6 cm横行切口(距胸骨右缘3 cm),腋中线第5肋间1 cm切口,腋中线第3肋间1.5 cm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胸主动脉阻断完成手术。结果 10例均行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同期完成三尖瓣成形术3例,射频消融术1例。体外循环时间159~291 min,(194.0±42.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192 min,(151.3±22.5)min。气管插管时间7~90 h,(22.7±25.4)h;监护室时间8~138 h,(30.1±40.6)h;术后住院时间5~13 d,(7.5±2.4)d。5例输血,2~6 U,(3.6±1.7)U。无围术期死亡。10例随访3~21个月,(9.1±6.9)月,心功能均为Ⅰ级,均无瓣周漏及心动过缓发生。结论保持胸廓完整性的右前外胸部小切口多瓣膜手术可行、安全。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无疤痕经右腋下微创切口主动脉瓣置换的连续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4例, 女30例。单纯主动脉瓣置换33例, 主动脉瓣和二尖瓣联合手术27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联合手术10例, 主动脉瓣置换合并其他非瓣膜手术14例。患者体外循环(178.27±55.28)min, 主动脉阻断(130.16±43.97)min, 中位ICU滞留2天, 中位呼吸机辅助13 h, 其中术后即刻拔除气管插管19例;接受二次开胸探查止血4例;发生腹股沟切口淋巴漏2例;术后30天死亡1例。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无患者发生瓣周漏, 血流动力学指标满意。无可见瘢痕经右腋下微创切口主动脉瓣置换, 切口更加隐蔽, 创伤小, 恢复快, 手术安全性高, 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在主动脉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6月我科对15例主动脉病变采用胸骨上段J型或L型小切口,体外循环通过中心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建立,直视下完成主动脉成形或置换手术。结果 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升主动脉成形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术13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窦部置换+左、右冠脉移植术5例(Bentall手术4例,改良Cabrol手术1例),右半弓置换术1例,全弓置换+胸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孙氏手术)1例。手术时间225~365 min,(293.0±38.6)min;体外循环时间93~209 min,(149.1±3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158 min,(100.8±32.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23 h,(11.7±5.5)h; ICU时间15~42 h,(29.3±8.8)h。术中出血量300~600 ml,(410.0±82.8)ml;术后3~4 d拔除引流管,(3.4±0.5)d;总引流量250~930 ml,(614.0±183.4)ml;总输血量600~120...  相似文献   

13.
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脏瓣膜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脏瓣膜手术,手术切口长8~10cm,上端起自胸骨角向下至第3或第4肋间后,向右侧锯开胸骨至肋间隙,使胸骨切口呈“”形。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3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9例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46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顺利完成手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和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因胸骨上段小切口显露不满意,分别将原胸骨切口向下延长一个肋间后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为90~420ml(260±110ml),术中输血量为400~800ml(560.6±120.0ml)。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和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动物组(16只犬)和临床组(1例临床病例)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壁做一个4~5 cm小切口和2个1.5 cm小孔,用自行设计的腔静脉阻断器阻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插冷灌针灌注停跳液保护心肌。间断缝合人工机械二尖瓣膜和主动脉瓣膜。结果实验动物组:体外循环时间104~196 m in,(143.2±46.5)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58~128 m in,(82.4±26.1)m in。术后取出心脏标本检查,人工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缝合确切,无松线及周围组织撕裂。临床组1例:体外循环时间157 m 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12 m 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 h,术后胸腔引流液150 m l,术后住院时间10 d;术后随访9个月,未发现瓣周漏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心脏超声示人工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周漏。结论胸腔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技术上可行。  相似文献   

15.
影响胸骨小切口瓣膜替换术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中下段小切口(胸骨小切口)瓣膜替换术中影响术野显露及手术操作的因素.方法35例接受胸骨小切口瓣膜替换手术,包括23例二尖瓣替换(MVR)和12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替换(BVR),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21~62(44±9)岁,分析患者胸廓和心脏形态特征对主动脉阻断时间(ACT)和体外循环时间(CPBT)的影响.结果左室舒张末内径在60mm以上时,MVR的主动脉阻断时间(ACT)(p=0.009)和体外循环时间(CPBT)(p<0.003)明显延长,但BVR的ACT(p=0.023)和CPBT(P=0.022)明显缩短.胸骨柄上缘平第五胸椎以下时,MVR和BVR的ACT和CPBT均罗平第四胸椎以上者延长,但差异不显著.主动脉结的高低、心胸比值、左房内径和主动脉窦内径对ACT和CPBT均无影响.结论左心室扩大及胸骨柄位置较低可能影响胸骨小切口瓣膜替换术的术野显露及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右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行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128例(微创组)与同期行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120例(传统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瓣膜病变、合并心脏疾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再次开胸止血、新发房颤、肺炎、脑血管意外、伤口愈合不良等)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微创组死亡1例,传统组死亡2例.微创组的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0.05),而术后ICU住院、术后机械通气、术后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0.05),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也较传统组少(P<0.05).术后微创组随访(15.0±4.8)个月,传统组(23.3±3.9)个月.两组均无院外死亡病例,无瓣周漏、脑血管意外、机械瓣故障、溶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手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微创主动脉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及双瓣置换(double valve replacement,DVR)的早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全胸腔镜下行AVR和DV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VR组和DVR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0.0±11.2)岁。退行性病变8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6例。AVR组16例,DVR组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瓣周漏2例。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87.0±39.9)min和117.0(99.0,158.0)min,术后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分别为9.5(4.8,18.3)h和41.0(34.0,64.0)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214.0±124.6)mL,术后住院时间5.5(4.0,8.3)d。DVR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AVR组长,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AVR组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左胸微创切口在儿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直视修补术中的应用方法,并评价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1例干下型VSD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5~13(9.1±2.2)岁,体重22~55(35.6±9.5)kg。VSD最大直径4~15(9.1±3.3)mm,术前合并主动脉瓣右冠瓣轻度脱垂8例,主动脉瓣轻到轻中度关闭不全4例。取左侧第2或第3肋间胸骨旁横切口进胸,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后,在肺动脉瓣上横行切开肺动脉,根据VSD大小、形态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干下型VSD。出院前及随访常规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VSD修补效果及主动脉瓣开闭情况。结果全组患儿均顺利经左胸微创切口完成VSD直视修补术,无转为正中开胸手术者。VSD修补方法:补片修补(n=15),直接缝合(n=6)。体外循环时间45~68(57.1±6.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3~40(32.6±4.7)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5~9(6.3±1.3)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33~105(57.5±17.7)mL,术后住院时间5~8(5.7±1.0)d。出院前及随访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VSD闭合良好,无VSD残余漏;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围术期及随访无死亡病例,无房室传导阻滞、切口愈合不良、胸廓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干下型VSD直视修补术中,早、中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MECC)对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共25例应用MECC方法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40(19~58)岁。结果总体外循环时间67(51~8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33~63)min、转流中最低血红蛋白(Hb)9.6(8.3~12.6)g/dl、流转后Hb 9.5(7.7~12.6)g/dl,体外循环中无1例患者因Hb低而输入红细胞。所有患者均顺利拔除胸腔引流管,顺利出院,无院内死亡。结论 MECC系统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安全可行,比传统心肺旁路系统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临床结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瓣膜置换/成形术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行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心脏瓣膜手术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72例,年龄23~65(42±17)岁。瓣膜病变患者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行瓣置换/成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49例,二尖瓣成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3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26例。结果 1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长度5~7 cm,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10~14 d,均痊愈出院。随访1~30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无死亡病例。结论右胸前第3肋间小切口行瓣膜手术安全可靠,创伤小并具有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