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保妇康栓中莪术醇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玉生  汪小根  唐铁鑫 《中成药》2004,26(6):466-467
目的:介绍保妇康栓中莪术醇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保妇康中莪术醇的含量.结果:莪术醇、内标与其他干扰物分离良好,在0.1~0.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精密度、重现性、加样回收率的相对标准误差均<3%.结论:该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以作为制剂及其原料莪术油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比较莪术油、莪术残油(莪术油提取出β-榄香烯的残余物)在大鼠血浆中莪术醇和莪术二酮的含量。方法:采取大鼠灌胃给药,以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为内标物,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内标法计算莪术油、莪术残油中标志性成分莪术醇和莪术二酮的血浆药物浓度,运用DAS2.0分析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莪术醇和莪术二酮分别在0.001028~0.6580mg/mL和0.04064~1.300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及融冻次数考察均符合有关要求,测定方法的绝对回收率莪术醇为72.3%~85.3%,莪术二酮为70.1%~87.0%;内标物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绝对回收率为74.9%~96.5%;方法回收率莪术醇为55.8%~69.0%,莪术二酮为61.6%~68.3%,均符合有关要求。通过药时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莪术油、莪术残油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在大鼠的体内代谢过程基本符合二房室模型。结论:在莪术油和莪术残油中莪术醇的血药浓度变化相似,而莪术二酮血药浓度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莪术油软胶囊中莪术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复方莪术油软胶囊中莪术醇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条件为OV-1毛细管色谱柱,程序升温,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内标正二十烷。结果组分与内标分离良好,莪术醇在0.10~0.80m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9%,RSD为0.82%。结论该法定量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以用于复方莪术油软胶囊中莪术醇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莪术油的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特点。方法:采取大鼠灌胃给药,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α-香附酮为内标物同时测定莪术油中指标性成分莪术醇、莪术二酮在大鼠各个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结果:莪术醇在0.002628~0.2102m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莪术二酮在0.0004552~0.03642m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及融冻次数考察均符合要求,测定方法的平均绝对回收率莪术醇为75.8~79.8%,莪术二酮为82.9%~86%,内标物α-香附酮的平均绝对回收率为69.4%~74.3%;平均方法回收率醇为59.9%~62.9%,平均方法回收率莪术二酮为64.1%~64.7%,均符合有关要求。通过各组织中莪术醇、莪术二酮含量分析,各组织中均含有两种指标性成分。结论:脾中指标性成分含量较高,心脏中指标性成分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5.
王兰  葛雪梅  朱封兰 《陕西中医》2008,29(12):1665-1666
目的:制备包封率高、稳定性好的莪术油脂质体。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莪术油脂质体,并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处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主药含量。结果:制得的莪术油脂质体包封率为85.42%,莪术醇浓度在2.08ug·ml-1~6.24 u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 n=5),平均回收率为99.88%(RSD0.685%n=9)。结论:该脂质体制备方法简单,质量稳定可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莪术油中莪术二酮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的方法对莪术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采用红外、气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莪术油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C1,C2和C3,其中C1为莪术二酮,其在莪术油中的相对含量为11.31%。结论:该分离方法简单易行,为大量分离莪术二酮进行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HPLC测定莪术油及其注射液中6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莪术油及其注射液中6种成分含量。方法:采用Waters Symmetry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柱温30℃,检测波长215 nm。结果:6种成分在该色谱条件下分离良好。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莪术烯、呋喃二烯和β-榄香烯分别在1.74~347.00,2.38~475.00,2.49~497.00,2.07~826.00,5.05~1 009.00,4.78~955.00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5%(RSD3.0%,n=9)。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良好,可用于莪术油及其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莪术油微球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建立莪术油固体化微球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将莪术油固体化微球溶剂超声提取,用香草醛浓硫酸液显色后,采用可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制剂中莪术油进行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测定提取液莪术油中3种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运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5批微球包油率均在60%以上;运用HPLC法测定微球中含莪术二酮、莪术醇、吉玛酮平均分别为6.88%、0.95%、5.0%.结论:方法学考察可知两种方法准确、可靠;可见分光光度法简便,适用于微球中总油的含量测定,HPLC法则适用于本制剂化学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黄赵刚  李绍平  李俊  夏泉  张平 《中成药》2005,27(10):1141-1143
目的:建立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中莪术醇和吉马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大连依利特HypersilODS2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乙腈-水梯度洗脱:乙腈:0~3 min,45%;3~30 min,45%→65%;30~38 min,65%;38~45 min,65%→90%;45~55 min,90%→100%;55~65 min,100%.流速:1.0 mL·min-1,柱温:25.C,检测波长:214 nm.结果:莪术醇在0.26μg~6.5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9),吉马酮在0.112 5μg~2.812 5μg范围内线性良好(r=1.000 0),两者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1%、98.8%(n=5).结论:反相HPLC法能同时测定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中莪术醇和吉马酮的含量,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莪术油中6种倍半萜类(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呋喃二烯、莪术烯、β-榄香烯)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Agilent Extend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甲醇(B)-水(C),梯度洗脱(0~20 min,30%~65%A,40%~30%B;21~30 min,65%A,30%B),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6 nm。结果:6种倍半萜类化合物莪术二酮、莪术醇、牻牛儿酮、莪术烯、呋喃二烯和β-榄香烯分别在为43.72~2 186,44.37~2 219,15.49~774.4,28.30~1 415,40.13~2 007,16.74~837.0 ng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46%~103.9%;6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含量重复性试验RSD<1.29%。结论:方法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莪术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HPLC同时测定莪术油及其注射液中3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莪术油注射液中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VP-ODS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10nm。结果4种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均大于99.0%,RSD均小于2.0%。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可作为制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培养肺腺癌细胞A549,MTT比色法测定莪术油对A549细胞作用24、48、72 h后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分析莪术油对A549细胞作用24 h后细胞周期的变化;AnnexinⅤ-FITC/PI双染检测莪术油对A549细胞作用24 h后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莪术油对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时间延长明显升高,随药物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莪术油对A549细胞作用24 h后,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阻止其进入S期;细胞的早期凋亡、晚期凋亡和坏死比例随着莪术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坏死细胞的比例高于凋亡细胞。结论莪术油对A549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时间、浓度依赖,其作用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凋亡和坏死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治疗尚无特效药,国家医疗救治主管部门陆续发布多个针对COVID-19的诊疗方案。莪术油及其制剂在抗病毒、治疗肺纤维化等方面的疗效已被多项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所证实,推测在COVID-19的临床治疗中可试用莪术油注射液,特别是治疗肺间质改变造成的肺纤维化、促进止泻、减少患者发热时间等。此外,与抗病毒、抗生素等临床配伍使用的经验提示,莪术油注射液可用于减少COVID-19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引发性肝损伤,提高治疗效果。为莪术油及其制剂在协同治疗COVID-19中的科学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姜黄浸膏散中的姜黄素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TIANHE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乙腈-4%冰醋酸溶液(48∶52)为流动相,流速为1mL/min,检测波长为430nm,柱温为30℃。结果:HPLC法测定姜黄浸膏散中姜黄素的含量在4.383~21.9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7%,RSD=0.96%。结论:该法简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姜黄浸膏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莪术油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莪术油及其部分活性单体在Caco-2体外细胞吸收模型中的吸收机制,并比较各成分以单体形式及以总油形式在细胞模型上透过的异同。方法应用Caco-2体外细胞吸收模型,分别考察莪术油(Zedoary Turmeric oil,ZTO)及其部分单体,包括莪术二酮(curdione)、吉马酮(germacrone)、呋喃二烯(furanodiene)、莪术醇(curcumol)在不同方向,不同浓度下的转运情况,并比较各单体与挥发油中相应成分在同一浓度下的转运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结果莪术二酮、吉马酮、莪术醇有很高的表观渗透系数,且不随转运方向及给药浓度影响(P>0.05);而呋喃二烯及挥发油中的其他高脂溶性成分[包括呋喃二烯、莪术烯(curzerene)、β-榄香烯(β-elemene)]在Caco-2细胞模型上不透过;挥发油中其他成分不影响莪术二酮、吉马酮在细胞模型上的透过(P>0.05);莪术油及其活性单体透过Caco-2单层细胞膜后并无代谢产物可被检测。结论莪术油及其部分单体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转运机制为被动扩散,莪术油中高脂溶性成分及呋喃二烯由于被单层细胞膜摄取而不透过Caco-2细胞,挥发油中其他成分对单体成分的透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壮药莪术油对卵巢癌miRNA-223-3p的调控机制;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确定miRNA-223-3p在卵巢癌中调控的关键靶点;利用PCR、WB等实验检测技术验证壮药莪术油通过miR-223-3p对该关键靶点影响卵巢癌的生长发展。结果 生物信息学显示:miRNA-223-3p在卵巢癌中调控的关键靶点确定为癌症通路上的Wnt2B、NKX3-1。实验显示:壮药莪术油、紫杉醇、莪术醇能够降低瘤体组织miRNA-223-3p、Wnt2B mRNA的表达,并上调NKX3-1 mRNA的表达;壮药莪术油、紫杉醇、莪术醇能上调瘤体组织中NKX3-1蛋白的表达,并下调瘤体组织中Wnt2B蛋白的表达。结论 壮药莪术油能够抑制卵巢癌的增长,提高模型裸鼠生存质量,并可能是通过miRNA-223-3p调控Wnt2B、NKX3-1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黔产莪术油对人直肠癌SW1463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趋化因子(chemokine,CXC)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莪术挥发油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黔产莪术挥发油,配制成80,120,160,200 mg·L-1不同质量浓度,干预直肠癌SW1463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莪术油对直肠癌SW1463细胞的形态学影响;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直肠癌SW1463细胞中VEGF,白细胞介素-8(IL-8)和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莪术油处理直肠癌SW1463细胞24 h后,与空白组比较,莪术挥发油组细胞中VEGF,IL-8,CXCR2蛋白表达量明显下调(P0.05,P0.01),莪术油能抑制肿瘤细胞中VEGF,IL-8,CXCR2蛋白的表达;莪术挥发油组细胞中CXCR3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P0.01),莪术油能促进肿瘤细胞CXCR3蛋白的表达。结论:黔产莪术油可能通过下调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上调抑制性血管生成相关趋化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莪术油与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的差别,为充分利用温莪术药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提取法提取莪术油和药渣残油,采用气质联用方法分别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微量稀释法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结果:从莪术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29个,占总成分的86.68%;从药渣残油中得到78个化合物,鉴定出31个,占总成分的70.83%。温莪术油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50.9 mg·L-1;药渣残油对四联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活性,MIC值均为44.4 mg·L-1。结论:对莪术油和药渣残油进行化学成分和抗菌活性对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化学成分类似,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榄香烯、吉马酮、莪术烯,莪术二酮、新莪术二酮。抗菌实验表明药渣残油抗菌活性总体上比莪术油的抗菌活性强。首次对药渣进行残油提取以及抗菌活性测试,为温莪术药渣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莪术油治疗乳腺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2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康莱特组及莪术油小、中、大剂量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干预治疗4周,第8~14周分4批处死动物,采用原位杂交法测定标本中VEGF mRNA表达情况。结果:各试验组不同类型乳腺组织中VEGFmRNA表达阳性率及阳性细胞阳性率呈递增趋势。非典型增生乳腺组织中,各干预组VEGF mRNA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各干预组的VEGF mRNA阳性细胞阳性率均明显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莪术油组低于康莱特和三苯氧胺组(P0.05)。对VEGF mRNA表达阳性的非典型增生标本,莪术油大剂量组VEGF mRNA阳性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5)。结论:莪术油能够有效的降低DMBA诱导大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中VEGFmRNA表达强度,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其阻断乳腺癌发生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莪术油纳米脂质载体给药系统的制备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莪术油纳米脂质载体系统。方法采用熔融超声-低温固化法制备莪术油纳米质脂载体系统,考察载药纳米粒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用HPLC测定药物的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性;采用肝内隧道植入法,在小鼠H-22移植瘤模型上观察两种莪术油制剂的体内抑瘤活性。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均呈圆球形,平均粒径为(82.26±3.63)nm,Zeta电位为-(23.53±1.29)mV,制剂中吉玛酮的质量浓度为(0.972±0.021)g·L-1,包封率为(94.95±1.87)%。结论熔融超声-低温固化法应用于莪术油等挥发油类药物纳米分散给药系统的制备是可行的,对小鼠体内H-22肉瘤株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