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杰金氏病在病程中发生第二次恶性疾病的发生率为1.6~2.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是发生第二次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疾病。但何杰金氏病病程中发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文献中尚有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分成何杰金氏病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为这两种淋巴瘤之间有三点不同之处。 第一,何杰金氏病的组织相常是混合细胞成份,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常是单一细胞成份,如同其他癌瘤一样。第二,何杰金氏病的发展,播散过程常是可以预料到的,向其邻近的部位逐步播散。例如。从颈部→锁上→腋窝或纵隔障→远处组织逐渐扩散发展。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扩散常常是不可预料的,可以从一个部位的淋巴组织向任何其他部位的淋巴组织扩散,甚至扩散到淋巴组织以外的部位。第三,长期以来对何杰金氏病我们不明确它的恶性细胞是哪一种?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恶性细  相似文献   

3.
病例报告患者张×,住院号65543,男,66岁。因淋巴结肿大10个月伴口鼻干燥,发热4个月入院。患者1987年6月出现表浅淋巴结肿大,尤以左颈部及左锁骨上明显。同年10月起,反复发热伴全身乏力,进行性消瘦,继而出现口、鼻腔干燥。检查:全身表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表明,何杰金氏病患者接受烷化剂治疗后白血病的危险增加,为评价不同治疗对何杰金氏病患者发生白血病危险的作用,由加拿大、丹麦、芬兰、挪威、英国、南斯拉夫、荷兰、法国、意大利九国12个癌症登记处及6个肿瘤医院组成的癌症协作组对1960年1月以后诊断的29552例何杰金氏病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上述癌症登记处及肿瘤医院的记录,共有163例何杰金氏病患者发生白血病,这些患者白血病的诊断至少在何杰金氏病诊断后一年,每个患者以三个相匹配的未发生白血病的何杰金氏病病例作为对照,有关指标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急性白血病及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全部白血病病例的91%.与单独放疗比较,单独化疗白血病的相对危险性为9.0(4.1-20、95%可  相似文献   

5.
1980年至1995年15年间我科收治了6例原发性乳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平均年龄50岁(32-69岁),平均肿物大小为直么3.7cm均为右侧发生,术前针吸四例确诊为恶性淋巴瘤,均行手术治疗,术的进行了化呈放疗5年存活率50%10年存活率33.3%针吸阳性率为68%而各种手术方式之间的生存率无明显区别故若术前做出了明确诊断无需行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6.
恶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可原发于淋巴结外的部位,包括胃肠道、骨、甲状腺、皮肤、眼眶、睾丸、肺及乳房等。而原发性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PNHL-B)则较为少见。1929年Bailey 首先描述2例原发于脑网状内皮系统肉瘤患者的临床征象,作者称之为软脑膜血管周围肉瘤。1938年 Yuile 报告了第3例相似患者,并声称此类肉瘤起源于小神经胶质细胞,故又名小神经胶质细胞瘤。此后曾有不少命名,如多形性网状细胞肉瘤、网状内皮细胞肉瘤及网状细胞肉瘤等,而以后者最为常用。本文就 PNHL-B 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病历摘要患儿,男,10岁。1个月来无诱因持续低热,体温在37~38℃之间,伴间断性非喷射性呕吐,每日2~3次不等,均为食后诱发。20天前,发现左腹部2个鸡蛋样大小肿物逐渐增大,伴乏力,盗汗呈进行性消瘦。病后不咳嗽,无皮疹。自感腹胀日渐加重,大便次数较前增多,平均4~5次/日,半稀便,无脓血,尿量正常。入院前一直在当地医院按“肠结核”治疗无效。无肿瘤及结核病家族史。  相似文献   

8.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为第5位高发癌症,是由于异常淋巴细胞(B细胞或T细胞)在淋巴结、脾等淋巴组织或其它组织中聚集成团而引起的。各年龄段均可罹患,但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尤为男性居多,影响免疫功能,爱滋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本病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非何杰金年淋巴瘤往往呈无痛性病程和周期性复发,并有产生第二种癌肿的危险。本文描述二例罕见病人,一例弥漫性分化良好的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出现结节性眼眶周围病变,经放疗后病灶消失,又发生结肠息肉样病变而便血,前列腺浸润而致下尿路阻塞,经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后均获症状缓解。一例为组织细胞性淋巴瘤,在声带上并发鳞状细胞癌。病案报告例1为51岁男性病人,因两侧下腭部包块进行性肿大于1976年2月入院。活检为弥漫性分化良好的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检查发现两侧上眼睑下垂,少数散在性颈淋巴结肿大。血红蛋白40%,血小板数正常,白细胞8200/mm~3,分类正常,骨髓涂片见局灶性衰变细胞积聚,骨髓活检见多数小梁旁局灶性小淋巴细胞侵入正常骨髓组织。肝脾扫描发现中度脾大。对上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男,65岁。2001—04出现低热,T38.0℃左右,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憋气,抗炎治疗后仍有低热。2001—06—23行胸部CT示:右肺占位,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行纤支镜活检未见肿瘤细胞。后行剖胸探查术,术中切除右肺占位,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肺及肺门纵隔淋巴结何杰金氏淋巴瘤,混合细胞型,免疫组化CD30、CD15染R—S细胞。术后采用MOPP方案行6个周期化疗。现健在。  相似文献   

11.
沈志祥  张慧英 《临床荟萃》1990,5(10):433-436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s,NHL)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按工作分类法它可分为三大类:低度、中度和高度恶性NHL。临床资料表明,低度、中度和高度三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7、2.5和1年。最近几年,随着新型化疗药物和有效的联合化疗方案的出现和应用,高度恶性NHL治疗明显改善,以致既往认为预后极差的高度恶性NHL却反常较低度恶性淋巴瘤有更好的疗效。本文就NHL患者国内外治疗进展作一简要文献综述。 低度恶性NHL患者的治疗 低度恶性NHL主要包括三个亚型:小淋巴细胞性(SL),滤泡样小裂细胞性(FSCL)和滤泡样混合细胞性(小裂和大细胞FML)。它们分别相当Rappaport的分化良好弥漫性淋巴细胞淋巴瘤(DLWD)、分化不良结节性淋巴细胞淋巴瘤(NLPD)和结节性混合型淋巴瘤(NML)。低度恶性淋巴瘤极少发生于25岁以前青少年。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也稳步上升。患者的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2.
作者等报告在25例何杰金氏病患者中,见到4例伴发自身免疫病。例1为22岁的黑人,男性。13岁时(69年)出现疲乏、体重下降及间歇发热,左锁骨上一肿大的淋巴结,胸部x线见纵膈肿块,诊断为何杰金氏病Ⅱ_B期,病理诊断为混合细胞型何杰金氏病。实验室检查:Hb8.6克%、库姆试验直接强阳性,SERF示T细胞24.5%,牛EAC-ERF示B细胞44.9%,经放疗+强的松+氮芥治疗,肿块消失,症状解除,库姆试验转阴。72年4月作分期性剖腹手术并切除脾脏,73年4月在缓解期中出现肌肉软弱,肩胂带及上下肢深部肌肉  相似文献   

13.
何杰金氏病相关的T细胞急淋白血病(ALL)(2例)和B细胞ALL(1例)曾有报道,而合并普通型ALL系罕见的首次报道病例。患者男性,17岁,因何杰金氏病ⅡE期、结节硬化型于1984年4月入院。两肺纵膈及颈部淋巴结受累。经COPP方案(每疗程包含环磷酰胺600mg/m~2×2.长春新碱2mg,甲基苄肼100mg/m~2×14、强的松60mg×14)10个疗程,未行放疗,患者反应良好。化疗后5年出现疲乏、发热、衰弱等症状。血红蛋白6.3g/dl,白细胞3.3×10~9/L,原始淋巴细胞36%,成熟淋巴细胞63%,血小板4×10~9/L。骨髓原始细胞96%,此类细胞糖原、酸性磷酸酶、α-萘酚酯酶、过氧化物酶染色等均阴性。单克隆抗体免疫分型示CD-19、CD-9、CD-7及CD-10,分别有97%、77%、75%及67%的细胞阳性;HLA-DR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96%细胞阳性,诊断为前B型ALL(普通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9岁,发现左颈部无痛性包块1个月。1月前无意中扪及左颈部有一包块,约李子大小,未予注意,适逢高考常规胸透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遂入院检查。体检:左锁骨上区有3cm×3cm的肿块,无压痛,不活动。B超报告:①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待除外转移性肿物。②腹膜后胰尾部实性占位。图1 胸部CT平扫示主动脉弓上层面有多个肿大且相互融合的淋巴结   胸部CT:纵隔及左锁骨上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沿大血管旁分布,部分融合(图1)。考虑为淋巴瘤。腹部CT:腹膜后胰尾部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物,约78cm×89c…  相似文献   

15.
肿瘤伴发高雪氏病较为罕见,至今仅3例报道。本文报告的为第4例,该患者按何杰金氏病治疗了6年并经酶测定证实为高雪氏病。患者的葡萄糖脑甙脂酶的测定为3.6毫克分子4-Methylumbelliferyl/mg蛋白/分,其母测定值为24.3毫克分子4-Methylumbe-lliferyl/mg蛋白/分(高雪氏病此酶活力的变动范围为2.9~7.9毫克分子;正常值为35~45毫克分子)。患者双亲可有此酶的部份缺乏,其酶活力界于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实验动物和人类的很多肿瘤分泌免疫反应性胰岛素(简称IRI),常引起宿主低血糖。相反,恶性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胰岛素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消耗胰岛素。故检测恶性肿瘤患者血中IRI水平可能是一项有用而重要的参数,血中糖和IRI水平可能与疾病的分期和患者状况相关。作者检测了50例各期何杰金氏病患者血中IRI和糖的水平,某些还检查了脾切除术后患者血中IRI和脾浸出物中IRI的含量。发现当病人于缓解时其IRI含量降低而复发时升高,从而血糖值在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6岁,1989年6月自觉上腹部压迫胀闷感,食欲不振,乏力,不规则低热,进行性消瘦,病情进展缓慢,1993年5月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门诊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于1993年7月入院。  相似文献   

18.
过去20多年,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疗取得了明显进步,其完全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已达70%左右。但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治疗则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完全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均明显低于何杰金氏病。近10年来,随着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分型的深化,化疗方法的发展及抗淋巴瘤药物的增加,支持治疗的加强,化疗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一、化疗方案淋巴瘤的化学治疗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的化疗方案以CV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MOPP(氮芥、长春新碱、甲基苄肼及强的松)、HOP(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等  相似文献   

19.
我院收治1例原发性回肠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现介绍如下: 男,19岁,农民。因左下腹阵发性隐痛4月,近10天加重伴畏寒、发热和黑便,于1987年5月14日入院。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病史。体检:T38.4℃,P104次/分,R20次/分,BP120/70mmH9。神清,消瘦,淡漠,重度贫血面容,皮肤无出血点及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率104次/分,律齐,心前区无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粗糙。腹壁稍紧张,肝脾未触及,左下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肠鸣音亢进。Hb559/L,WBC10.9×10~9/L,N86%。L14%,血小板22×10~9/L。大便常规:黄褐色,稍稀,蛔虫卵0~2/HP,白细胞0~2/HP,潜血试验(+)。尿常规正常。血清氯化物89.7mmol  相似文献   

20.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误诊麻风病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伟  卫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4):2627-2627
1病例报告男,33岁。2001-08右额部出现一个紫色结节,大小约0.8cm×0.8cm,无痛痒,某院皮肤活检疑麻风病,遂到皮肤专科医院复诊皮肤活检:麻风抗体(-),确诊麻风,给予泼尼松、氨苄砜、反应停2个月,青霉素1周治疗后,结节消失,停泼尼松。2~3个月后面部再发结节,并有四肢、躯干部皮肤广泛类似结节,无发热、无出血,复查麻风抗体(-),同前方案治疗;2002-08出现骨痛,结节增多,给予芬必得、泼尼松止痛,其他治疗仍同麻风;2003-04骨痛加剧,芬必得无效,伴血尿、鼻衄、牙龈出血、纳差伴恶心、呕吐,静滴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可缓解骨痛,软化结节,停药后结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